黔驢技窮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⒁娭?,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應(yīng)應(yīng)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xí)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⒁蛳玻嬛唬骸凹贾勾硕?!”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注釋黔——音錢,就是黔州,在現(xiàn)今貴州省境內(nèi)。龐然——龐,音旁,龐大,形體或數(shù)字很大。
龐然,身體高大的樣子。應(yīng)應(yīng)然——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
駭——音害,驚駭,就是恐懼的意思。遁——音盾,逃遁,跑開、逃避的意思。
搏——音脖,搏斗,就是雙方對打。狎——音狹,表示親近但態(tài)度放蕩、不莊重。
踉——音狼,踉蹌,亂步行走的樣子。喊——老虎跑哮、大叫的聲音。
柳宗元——人名,生于公元七七三年,死于公元八一九年,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作家,著有《柳河?xùn)|集》。評點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世界上有很多東西貌似強大,樣子很可怕,但其實沒有什么可怕的。
從而說明,革命人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敵人所嚇倒,而要充分想念自己的力量,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奪取勝利。
老馬識途 管仲【春秋時代齊桓公的相國】、隰【xi】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蹦朔爬像R而隨之,遂得道。
【白話】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討伐孤竹國,春天出發(fā),冬天才獲勝返回,在回國的時候迷失了方向。管仲對齊桓公說:“老馬有認(rèn)路的特長,可以利用它?!?/p>
就挑選了幾匹老馬放在隊伍前面走,隊伍跟在老馬后面,最后找到了回國的道路。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 外流忘十幾年。 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
楚成王認(rèn)為重 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 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 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 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 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 “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 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p>
四年后,重耳真 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 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
楚軍見晉軍 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 戰(zhàn)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臥薪嘗膽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 和。
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fā)兵打越國。
吳越 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fā)生一場大戰(zhàn)。 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 紀(jì),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后,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 “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jīng)常提醒他。他經(jīng)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 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p>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準(zhǔn)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lǐng)大軍去打越國。
越國有兩個很能干的大夫,一個叫文種, 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
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 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zhàn)?!?/p>
勾踐不同意,也發(fā)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
越軍果然 大敗。 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
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
現(xiàn)在 該怎么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里去求和。
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愿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 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后,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 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 經(jīng)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yīng)了越國的求和,但是 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里,叫勾踐給他喂馬。 范蠡跟著做奴仆的工作。
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rèn)為勾 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后,立志報仇雪恥。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 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 席子撤去,用柴草當(dāng)作褥子。這就是后來人傳誦的“臥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chǎn)。因 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zāi)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
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 叫范蠡訓(xùn)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 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圍魏救趙’,講的是:“共敵不如分?jǐn)?,敵陽不如敵陰”。意思是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shè)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不如后打擊氣勢旺盛的敵人。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zhàn)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zhàn)。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后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涓認(rèn)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魏王從之,欣欣然似。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注釋 憫――――耽心、憂慮的意思。 長――――生長、發(fā)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 謂――――告訴。
病――――勞累。 予――――文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
趨――――趕去。 非徒―――不僅只是。
評點 此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遇事如果不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只能是好心辦壞事。 防微杜漸 解釋: 在不良事物剛露頭時就加以防止,杜絕其發(fā)展。
這個成語來源于《后漢書.丁鴻傳》,若敕政責(zé)躬,杜漸防萌,則兇妖銷滅,害除福湊矣。 東漢和帝即位后,竇太后專權(quán)。
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quán)。看到這種現(xiàn)象,許多大臣心里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
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xué)問,對經(jīng)書極有研究。
對竇太后的專權(quán)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幾年后,天上發(fā)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dāng)時認(rèn)為不祥的征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quán)勢對于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xiàn)象。
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yīng)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
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祠——音詞,祠堂,封建社會中祭祀祖宗或先賢、烈士的地方。
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屬,在自己手下辦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飲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來的意思。
安——文言疑問詞,怎么、怎樣的意思。 亡——不存在,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戰(zhàn)國策——我國一部古書的名稱。原來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記載我國戰(zhàn)國時代謀士和說客的政治活動及其言辭。
西漢人劉向?qū)⑦@些材料進行了整理和校訂,按照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國排列起來,一共編成三十三卷,簡稱《國策》。 點評: 這個畫蛇添足的人,不僅驕傲,而且愚蠢,弄巧成拙,到口的酒反被別人喝了。
喝不成酒事小,害人害已事大。有的人辦事,總是覺得自己高明,比別人了不起,于是不顧客觀實際,主觀武斷,失敗的,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危害性。
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棗猶百獸之畏虎也。” 注釋 荊宣王——就是楚國的國君楚宣王。
他是楚肅王的兒子,名字叫良夫。 北方——指我國當(dāng)是中原一帶的各個諸侯小國家。
昭奚恤——人名,楚國當(dāng)時著名的將領(lǐng)。 江一——人名,魏國人,很有智謀,當(dāng)時在楚國做事。
長——音掌,長官,首領(lǐng)的意思。 然——就是這個樣子,(回答)“對”的意思。
評點 這個故事主要的意義不在于表現(xiàn)狐貍的聰明,而在于揭露它的狡猾,指出:有的壞人為了欺負好人和干壞事,總要找到一種勢力作為靠山,打著一塊招牌,掩護自己,嚇唬別人。善良的人們,要學(xué)會識破這種騙術(shù)。
涸轍之鮒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
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注釋 貸――――借貸。 諾――――答應(yīng)的聲音。
好、可以的意思。 哉――――文言語助詞。
呢、嗎的意思。 激――――引導(dǎo)。
邑金―――封地上所得到的財產(chǎn)收入。 肆――――賣東西的鋪子、商店。
評點 作者用十分簡練的文筆,描繪出一個吝嗇鬼的形象,揭示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當(dāng)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誠心誠意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決不能只說大話,開空頭支票。 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注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fā)現(xiàn)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jīng)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fēng)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yè)。宗愨經(jīng)過勤學(xué)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fēng)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宗廟社稷 自作自受 自作解人 自作聰明 自知之明 自怨自艾 自圓其說 自由自在 自由放任 自由泛濫 自用則小 自貽伊戚 自以為是 自業(yè)自得 自言自語 自崖而反 自行其是 自信不疑 自相魚肉 自相矛盾 自相驚憂 自相殘殺 自我作故 自我作古 自我陶醉 自我解嘲 自我表現(xiàn) 自投羅網(wǎng) 自討苦吃 自私自利 自視甚高 自始自終 自始至終 自食其言 自食其力 自食其果 做小伏低 作作有芒 作賊心虛 作育人材 作威作福 作舍道邊 作善降祥 作如是觀 作金石聲 作繭自縛 作奸犯科 作嫁衣裳 作好作歹 作法自斃 作惡多端 作壁上觀 座無虛席 坐于涂炭 坐擁百城 坐以待旦 坐以待斃 坐言起行 坐薪懸膽 坐享其成 坐臥不安 坐收漁利 坐視不救 坐失良機 坐立不安 坐冷板凳 坐井觀天 坐懷不亂 坐觀成敗 坐而論道 坐吃山空 坐吃山崩 坐不窺堂 坐不垂堂 坐不重席 坐不安席 佐雍得嘗 左支右絀 左右為難 左右兩難 左右開弓 左右逢源 左右采獲 左擁右抱 左縈右拂 左宜右有 左圖右史 左提右挈 左思右想 左顧右盼 左輔右弼 左道旁門 遵養(yǎng)時晦 遵時養(yǎng)晦 尊師重道 尊古卑今 罪有應(yīng)得 罪孽深重 罪魁禍?zhǔn)?罪加一等 罪該萬死 罪惡昭著 罪大惡極 罪不容誅 罪不可逭 醉生夢死 醉酒飽德 嘴直心快 嘴甜心苦 鉆穴逾墻 鉆頭覓縫 鉆天打洞 鉆皮出羽 鉆牛角尖 鉆火得冰 鉆冰求酥 足智多謀 足音跫然 足食足兵 足不出戶 走為上計 走投無路 走南闖北 走馬章臺 走馬上任 走馬看花 走馬觀花 走馬赴任 走花溜水 走伏無地 鄒纓齊紫 縱虎歸山 縱橫交錯 縱橫馳騁 縱橫捭闔 總角之交 總而言之 綜核名實。
一、夏桀 1【桀驁不馴】桀: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當(dāng)權(quán)者。
驁:馬不馴良。馴:馴服。
比喻傲慢,性情強暴不馴順。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贊》:其桀驁尚如斯,安肯以愛子而為質(zhì)乎? 二、商湯 2【網(wǎng)開一面】把捕禽的網(wǎng)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寬大態(tài)度,給人一條出路。 出處:司馬遷《史記·殷本紀(jì)》:“湯出,見野張網(wǎng)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wǎng)。
’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網(wǎng)?!?典故:一天,湯在田野散步,看見一人張開大網(wǎng),喃喃地說:“來吧,鳥兒們!飛到我的網(wǎng)里來。
無論是飛得高的低的,向東還是向西的,所有的鳥兒都飛到我的網(wǎng)里來吧!”湯走過去對那人說:“你的方法太殘忍了,所有的鳥兒都會被你捕盡的!”一邊說著,湯砍斷了三面網(wǎng)。然后低聲說:“哦,鳥兒們,喜歡向左飛的,就向左飛;喜歡向右飛的,就向右飛;如果你真的厭倦了你的生活,就飛到這張網(wǎng)吧”。
“網(wǎng)開三面”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后來,人們把它改為“網(wǎng)開一面”。
3【順天應(yīng)人】應(yīng):適應(yīng),適合。順應(yīng)天命,合乎人心。
常用于頌揚建立新的朝代。 出處:《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這里的“湯”指的是商湯,商湯于鳴條之戰(zhàn)打敗夏桀而滅夏,建立商朝;武指的是“周武王”,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打敗商紂滅商,史稱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這兩場革命史稱“湯武革命”。 三、商紂王 4【暴殄天物】暴:損害,糟蹋;殄:滅絕;天物:指自然生物。
指任意殘害各種生物,也指不愛惜物品,任意揮霍浪費。拼音:bào tiǎn tiān wù 〔辨誤〕殄不能念成zhēn。
出處:《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四、周武王 5【愛屋及烏】因為愛一處房子,也愛那房頂上的烏鴉。
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地關(guān)愛與他(她)有關(guān)系的人或物。說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關(guān)愛到了一種盲目熱衷的程度。
及,達到。烏,烏鴉。
出處:漢. 劉向《說苑·貴法》:“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使靡有余,何如?” 典故:周武王打敗了殷商,但是對于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quán)臣貴族、官宦將士,心里還沒有譜。
他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五、周赧[nǎn]王 6【債臺高筑】形容欠債很多。
出處:《漢書·諸侯王表序》顏師古注:“周赧王負責(zé),無以歸之,主迫責(zé)急,乃逃于此臺,后人因以名之?!必?zé),就是現(xiàn)在的債。
典故:戰(zhàn)國后期,周赧王聽信楚孝烈王的建議,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出兵伐秦,他讓西周公拼湊6000士兵,由于沒有軍費,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錢,可六國根本不聽他的話,他借的錢很快就花完,債主紛紛上門討債,他只好隱藏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 六、秦始皇 7【焚書坑儒】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
焚毀典籍,坑殺書生。比喻對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殘。
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 典故:據(jù)《史記》記載,前213年,秦統(tǒng)一第八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秦丞相李斯反對,他以為時代變化,制度應(yīng)該隨之變化,不應(yīng)該以古非今。李斯建議:“史書只保留秦國史書,其他國家的史書都焚毀;《詩經(jīng)》、《書經(jīng)》及諸子百家之書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間的都限期交出燒毀;醫(yī)藥、卜筮、農(nóng)業(yè)之書民間可以保留;想學(xué)法律的人以官吏為師。”
秦始皇下旨同意。史稱“焚書”。
第二年,即前212年,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術(shù)士侯生、盧生尋藥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問咸陽。事后,將相關(guān)460人在咸陽坑殺。
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 七、漢高祖劉邦 8【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形容越多越好。
益,更加。善,好。
出處: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典故:劉邦問韓信:“像我自己,能帶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人?!?/p>
劉邦說:“那對你來說呢?”韓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眲钚Φ溃骸敖y(tǒng)帥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為什么被我捉???”韓信說:“陛下不善于帶兵,但善于統(tǒng)領(lǐng)將領(lǐng)?!?/p>
9【秋毫無犯】秋毫:鳥獸秋天新?lián)Q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jì)嚴(yán)明,絲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jì)》:“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韓信因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就投奔劉邦,在丞相蕭何的推薦下,劉邦拜他為大將,劉邦問韓信有什么高見。
韓信把劉邦與項羽進行一番對比,說劉邦的軍隊與項羽的軍隊不同,對百姓的利益秋毫無犯,可以得天下。 10【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鴻門(今西安市臨潼區(qū)新豐鎮(zhèn)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dāng)時兩個抗秦領(lǐng)袖項羽及劉邦。
這次宴會被認(rèn)為間接促成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后人常用“鴻門。
聲名狼藉 秦始皇在世時,十分信任大將蒙恬、蒙毅兄弟。
朝中有一個大臣,名叫趙高,此人身體強壯,并對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并命他當(dāng)自己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有一次,趙高因為受賄舞弊,犯了大罪,剛好蒙毅受理這個案件,蒙毅對趙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處趙高死刑??墒牵厥蓟蕝s念趙高是個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還為他恢復(fù)了官職。
趙高因此對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將軍恨之入骨。后來秦始皇出宮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
此時本應(yīng)由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為秦二世,并用陰謀手段將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害死。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quán)后,對胡亥說:“先帝在世時本打算立你為太子,蒙毅不贊成。
于是立了扶蘇,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則會有后患?!焙ヂ犃?,就把蒙毅抓起來,逼蒙毅自殺。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過劫難,便大罵了趙高一通,說道:“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了良臣,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希望皇上要引以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p>
說完,蒙毅自殺而亡。畫地為牢 相傳在很久之前的社會里,人們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錯誤,就在地上畫個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懲罰,即使這樣,哪怕他身邊空無一人,他也決不會提前走出圈子半步.相傳上古時刑律寬緩,在地上畫圈,令罪人立圈中以示懲罰, 如后代的牢獄。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於鮮也?!?《武王伐紂平話》卷中:“捍姬昌呴畫地為牢,刻木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p>
《封神演義》第二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dāng)?shù)置?。’隨即就在南門畫地為牢,豎木為吏,將武吉禁于此間?!?/p>
后比喻將行動限定在某種范圍內(nèi),不得逾越。撥云見日 由于殺了無賴牛二,楊志被發(fā)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
大名府留守梁中書很欣賞楊志,有心要抬舉他,恐眾人不服,下令在教場中演武,給楊志機會。楊志高興的說:“小人武舉出身,曾做過殿司制使。
這十八般武藝,自小習(xí)學(xué)。今日蒙恩相抬舉,如撥云見日一般。
楊志若得寸進,當(dāng)效銜環(huán)背鞍之報。” 楊志果然武藝高強,在教場打敗了副牌軍周謹(jǐn),又和正牌軍索超打得難解難分,看得眾人喝彩,梁中書就將他們兩個都提拔做了管軍提轄使。
“撥云見日”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
(出自《水滸傳》第十一、十二回) 厲兵秣馬的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贝蟪煎渴鍖η啬鹿f:“調(diào)動大軍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準(zhǔn)備,不會有什么作為的。
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
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里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見杞子一伙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喂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
秦軍只好退了?!皡柋黢R”形容準(zhǔn)備戰(zhàn)斗。
出自《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望洋興嘆的成語故事 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進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
于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rèn)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
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里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廣大的呢?” “望洋興嘆”比喻因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無可奈何。(出自《莊子秋水》) 出人頭地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xué)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于書讀得多,字也認(rèn)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在一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lián),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lián)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lián)貼出之后,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zhí)K軾認(rèn)一認(rèn)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著周朝時史籀創(chuàng)制的字。
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rèn)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dāng)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么,便含笑而去。
蘇軾這時才感。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
孫 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dāng)隊長。孫武向?qū)m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 哄笑,隊伍亂成一片。
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 然已經(jīng)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lǐng)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
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 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zhàn)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shù)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 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xué)習(xí),改革士兵服裝,發(fā)展騎 兵。
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jīng)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dāng)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 回答者: whquan23 - 助理 二級 1-18 01:07 佩服。
回答者: 東哥來灌水 - 經(jīng)理 四級 1-18 09:48 自己上百度找吧 回答者: 凌箐晗 - 試用期 一級 1-18 11:08 歷史: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于《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fēng)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jīng)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于《莊子列御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zhǔn)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yù)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zhàn)斗節(jié)節(jié)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于《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guān)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zhǔn)備殺敵報國的決心。
后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zhǔn)備作戰(zhàn)。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
成語“后來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fā)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
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jié)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
成語“邯鄲學(xué)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xué)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yōu)點和本領(lǐng)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yán)于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神話: 夸父逐日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牛郎織女 精衛(wèi)填海 天衣無縫 女媧補天 海市蜃樓 大禹治水 天女散花 鉆木取火 百鳥朝鳳 開天辟地 女媧補天 后羿射日 愚公移山 劈山救母 葉公好龍 涸轍之魚 農(nóng)神后稷 愿者上鉤 三頭六臂 火眼金睛 金蟬脫殼 女媧造人 參考資料:百度知道 回答者: 越前辵 - 試用期 一級 1-18 13:06 三顧茅廬: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妄自菲?。撼鲎灾T葛亮《出師表》;指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
危急存亡: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關(guān)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guān)頭。 臨危授命:出自諸葛亮《出師表》;指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計日可待:出自諸葛亮《出師表》;可以數(shù)著日子等待,形容為時不遠。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來。 山肴野蔌: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轉(zhuǎn):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復(fù)雜。 觥籌交錯: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
舍生取義:出自《魚我所欲也》;舍棄生命為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思賢若渴:出自陳壽《隆中對》;比喻迫切地想延攬有才德的人。
心曠神怡:出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形容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氣象萬千:。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