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yè)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位開玩笑說: “現(xiàn)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呂蒙答道: “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2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xiàn)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jīng)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F(xiàn)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后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zhèn)?,必須?jīng)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3戰(zhàn)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jīng)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yǎng)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便都養(yǎng)有門客數(shù)千人,呂不韋也養(yǎng)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余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經(jīng)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4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侯,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5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6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
好東西和大家分享。
西周時期政治家軍事家申伯 申伯(西周厲王至宣王時期人),西周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申國(今河南省南陽市)開國君主。
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時,為了遏制“南土”楚國勢力的崛起,又能“封建親戚以蕃屏國”,宣王于公元前827年或稍后改封其舅申伯于南陽,建立申國。 南陽,原為西周謝國封地。
為了新建申城,宣王命召伯虎從淮夷前線調至南陽,“于邑(城垣)于謝”,“定申伯之宅(宮室)”,營建先王“寢廟”,劃定“申伯土田”。 申伯就國的時候,宣王為其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大臣尹吉甫作《崧高》一詩歌詠其事,此篇后收入《詩經(jīng)》。
申伯就國南陽后,改進石、陶生活用具,發(fā)展金屬生產工具,擴大黃牛飼養(yǎng),鼓勵國人墾荒。同時調整防御思想,加強戰(zhàn)車與水軍建設,有效地阻止了楚國勢力的北進,為南陽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宣王中興”作出了貢獻。
西周末年,幽王廢申后所生之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引起了申侯(申伯之子)的不滿。申侯與繒、西戎聯(lián)合伐周,導致西周的滅亡。
公元前770年,申侯立太子宜臼為周王(周平王),遷都洛邑,再次充當了扭轉乾坤、開辟新時代的角色。 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百里奚 百里奚(約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姓百里,字子明,春秋時期楚國宛邑(今河南南陽)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秦統(tǒng)一天下的奠基丞相。
百里奚早年家境貧困,在妻子杜氏支持下出游列國求仕,歷經(jīng)宋國、齊國等諸侯國。后在其好友蹇叔的舉薦下,做了虞國的大夫。
公元前655年,晉國(獻公)滅掉虞國。百里奚拒絕在晉國做官,被充作媵人(奴隸),后逃回楚國牧牛。
秦穆公聞奚賢,后派人以五張黑公羊皮將百里奚換回,拜為上大夫,故世人稱之為“五(公羊)大夫”。在主持秦國國政期間,百里奚“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倡導文明教化,實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讓人民得到更多的好處,并內修國政,外圖霸業(yè),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統(tǒng)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開始了秦國的崛起。
這一時期,秦孝公稱之為“甚光美”的時代。史載百里奚“三置晉國之君”,“救荊州之禍”,“發(fā)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最終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牢固基礎。
百里奚身為秦國大夫,勤理政務,平易近人,生活簡樸?!皠诓蛔?,暑不張蓋,行于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
深受百姓愛戴,“及卒,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 百里奚故宅及墓冢在今南陽市中心城區(qū)西百里奚村一帶。
《水經(jīng)注》記載:“梅溪水出(宛)縣北紫山,南經(jīng)百里奚故宅?!薄睹骷尉改详柛拘Wⅰ酚涊d:“在百里奚村東,高約七米,稱百里大夫墓。
墓前擺放七塊巨石,俗呼七星冢。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鄭璉書五大夫碣銘,后佚?!?/p>
墓左側有碑,碑陰刻唐韓賞詩。我國著名秦史學家馬非百先生所著《秦集史》否定“虞國說”,對百里奚為南陽人進行了詳盡的考證。
春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大商人范蠡 范蠡(約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字少伯,楚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年政治家、軍事家、大商人,后世尊稱為“商圣”。 史載:“文種為宛令”,聞其賢“得蠡而悅”,后同至越國出仕,共同輔佐越王勾踐,俱為著名越國大夫。
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發(fā)生戰(zhàn)爭。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偕妻入?yún)菫榕扼话樵酵醺皡菫槿速|。
范蠡用計取得吳王信任,使勾踐得以順利歸國。歸國后,輔佐勾踐臥薪嘗膽,以圖強雪恥。
經(jīng)過十余年努力,越國終于轉弱為強。公元前479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黃池會盟諸侯,留太子與老弱守國。
在范蠡建議下,勾踐發(fā)奇兵伐吳,襲破吳都(今江蘇蘇州)。公元前473年,終于滅吳興越。
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達齊國海濱,改稱鴟夷子皮,在海濱耕作,圍海煮鹽,捕魚養(yǎng)殖。經(jīng)過苦心經(jīng)營,終積資達數(shù)十萬,名聲遠揚。
這時,齊人發(fā)現(xiàn)了他的才能,又請他出任齊相三年。范蠡具有“富好行德”思想,曾對人說:“治家能置千金之產,做官能至卿相之位,這已達到極限了,長期享受這樣的榮華,是不吉利的?!?/p>
于是,他歸還相印,散盡家財,贈送親友和鄉(xiāng)鄰,又悄悄離開了海濱,到陶地定居,重新經(jīng)商,又擁資產千萬,成了遠近聞名的陶朱公。 范蠡在經(jīng)營上“夏則資皮,冬則資纟希(細葛布),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等樸素的中國古典經(jīng)濟理論,千百年來被歷朝歷代的商賈所尊崇、效法,一直在影響著后人,被中外經(jīng)濟學家奉為圭臬。
張騫,字子文(?~公元前114年),西漢城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西漢杰出的外交家、“絲綢之路”的開辟者。
因軍功被封為博望侯,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陽方城縣博望鎮(zhèn)。 漢初,匈奴屢犯中原,為聯(lián)合大月氏夾攻匈奴,漢武帝派張騫于公元前138年,率百余人前往西域。
西行途中,為匈奴人俘虜,拘禁達十年之久。十年中,他為匈奴人牧羊、放馬、做苦工,并精心保管使者節(jié)杖,牢記著使命。
后擇機逃脫,西行數(shù)十日到達大月氏。當時,生活已獲安定的大月氏人,不愿東返與匈奴作戰(zhàn),張騫只。
南陽武侯祠建于何時,文獻上沒有記載,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中已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的詩句??磥碓缭谔拼P龍崗上已有諸葛草廬了。該祠元初毀于戰(zhàn)火。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陽官府出資大規(guī)模重建,于延祐二年(1315年)增設孔明書院??上?,元末明初,又焚于兵禍。至明成化年間,又將“孔明書院”恢復。以后又經(jīng)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崇禎歷代修繕。公元1528年,明世熄(嘉慶皇帝)特賜給南陽武侯祠“忠武”廟額與祭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陽郡守羅景又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修和擴建。在這次施工中,發(fā)現(xiàn)前人詠臥龍崗十景石刻一塊,羅景根據(jù)這塊石刻,進行復原。今日武侯祠主要建筑布局,仍保持了明末清初的形式。
步入武侯詞山門,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諸葛亮及其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大殿前側為明代碑廊,鑲嵌有岳飛書寫的前后《出師表》石刻。祠后部分建筑主要有諸葛茅廬、野云庵、古柏亭、伴月臺、寧遠樓等。
諸葛草廬,亦稱諸葛庵,現(xiàn)今的茅廬系磚木結構,八角挑檐,外圍有八角回廊,屋頂覆蓋茅草。茅廬正門上懸掛郭沫若書的“諸葛草廬”匾額。
野云庵,進深三間,門兩側磚刻“云歸大漢隨舒巷,門對寒流自古今”對聯(lián)。其外裝飾以蒼松、仙鶴磚雕。躬耕亭,結構簡單,形制簡陋。前有兩根圓木支撐亭檐,后砌以磚墻,亭內立諸葛武侯石刻像。像兩邊刻有“庵垂兩千問魏闕吳宮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品何如”的對聯(lián)。
伴月臺,高數(shù)丈,臺下為老龍洞,洞門兩側石刻“自古宇廟垂名布衣有幾,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對聯(lián)。武侯祠右側有清同治年間新增設的庭院,這是為紀念劉備三顧茅廬而特意修建的。庭院后面建有三顧堂,內有劉備、諸葛亮大型塑像。
武侯祠現(xiàn)存大量的碑刻題記,約300余石,篆、隸、楷、草皆有。其中篆書《漢諸葛孔明舊廬指道碑萌》,隸書《草廬對》,楷書《諸葛傳》,草書《出師表》等,在書法藝術一和雕刻技術上都有相當高的造詣,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南陽武侯祠在唐代已名揚天下。詩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贊美“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胡魯《南陽》云:“孔明方此樂耕鋤”,詩圣杜甫《武侯廟》云:“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詩仙李白《南都行》“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霸郎俦浜畛鰩煻怼北滩輹L骨神秀,洋洋灑灑,峭拔蒼勁,龍飛蛇騰。岳飛在“跋”中寫道:“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飛并識?!?
祠內有歌頌諸葛亮歷史功績的對聯(lián):
定三分,燒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氣周瑜,摒司馬,擒孟獲,古今流傳
南陽武侯祠據(jù)說是其中影響最大之一。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陜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
襄陽隆中同樣有“三顧茅廬”一說,難以定論。大家可以看。
南陽歷史悠久。
早在四五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就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約在五六千年前,這里就出現(xiàn)了村落和房屋,產生了農業(yè)、畜牧業(yè)和制陶等手工業(yè)。
西周時,南陽屬荊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稱為“周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設置南陽郡。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陽已成為全國八大都會之一。在湍河上建造楚碣,引水灌田。
已開始使用鐵器,有了冶鐵、蠶絲等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特別是鑄銅業(yè)發(fā)展迅速,工藝水平較高。
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遷不軌之民于南陽,使六國富豪和擅長經(jīng)營的商人及手工業(yè)者云集南陽,促進了南陽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尤其冶鐵業(yè)發(fā)達,成為全國冶鐵中心之一。 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西漢時,南陽水利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并稱全國三大灌區(qū)。由于對東南和南方的開發(fā),宛城也成了南北交通的要沖,東西往來的通道,是全國著名的五都(南陽、洛陽、臨淄、邯鄲、成都)之一,也是全國設工官的9個地區(qū)和設鐵官的46個地區(qū)之一。
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成就帝業(yè),南陽被稱為“帝鄉(xiāng)”。太守杜詩修治坡池,廣拓田土,全郡可灌農田4萬頃,這時的冶鐵用水排, 水力鼓風機鼓風,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特別是采用球墨鑄鐵,提高了冶鐵工藝水平,這一技術的使用比歐州早1000多年。
當時南陽郡人口240萬,為全國各郡之冠??こ侵荛L36公里,比1990年市區(qū)面積還大。
漢代南陽人才輩出,燦若繁星。不僅劉秀的28個開國元勛大多出自南陽,還涌現(xiàn)出張衡、張仲景聞名世界的偉大科學家和醫(yī)學家。
漢代達官貴人死后流行厚葬,南陽出土眾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是一部“繡像漢代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 從唐朝起,南陽設鄧、唐二州。
經(jīng)過貞觀、開元之治,南陽農業(yè)興旺,工商業(yè)繁榮。李白在《南陽行》中說:“清歌遏流云,艷舞有余閑,邀游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明朝初年,南陽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唐王朱 的封地,永樂年間在南陽城內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間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陽城內皇親貴胄,車水馬龍,商業(yè)隨之活躍,山、陜、江、浙、川、鄂客商紛到沓來,各種商務會館、公館在各地興起,南陽(市、區(qū))、新野、唐河、社旗、內鄉(xiāng)、淅川成為水陸交通重鎮(zhèn)。 糧食、棉花、生絲、煙草、綢緞、油料、皮毛、木材、藥材、銅器、鐵器等大量涌入市場,并行銷全國各地。
當時的南陽可謂百業(yè)俱興,建筑、園林、繪畫、雕塑、書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發(fā)展。清朝康熙年間,農業(yè)、手工業(yè)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尤以建筑業(yè)比較發(fā)達,武侯、山陜會館等古建筑巍巍壯觀,富麗堂皇,南陽是北京通往湖廣和云貴川的交通要道,陸路驛道與水路碼頭相接,有“南船北馬”之稱。
山、陜、江、浙商賈云之集,工商業(yè)興旺,南陽成了豫西南的經(jīng)濟中心。光緒十年,鎮(zhèn)平開始生產絲綢,并遠銷歐洲及東南亞各國。
1948年11月4日,南陽全境解放,國民黨統(tǒng)治結束。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成立南陽地委,并宣布南陽專署原轄的葉縣、舞陽兩縣劃歸許昌地區(qū),南召、南陽、鎮(zhèn)平、內鄉(xiāng)、淅川、鄧縣、新野、唐河、桐柏、泌陽、方城11個縣屬南陽專署管轄。
1994年7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南陽地區(qū),設立地級南陽市,實行市帶縣的領導體制,南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
南陽名人先秦 姜尚、百里奚、范蠡、孟明視、熊繹、屈原、申伯 秦漢 張衡、劉秀、劉玄、張仲景、張釋之、左雄、直不疑、杜延年、陰麗華、樊宏、朱暉、鄧禹、吳漢、賈復、岑彭、朱祐、馬武、劉隆、馬成、陳俊、杜茂、任光、杜詩、靈思何皇后、何進、何苗、鄧綏、鄧猛女、杜周、茨充、孔僅、逢紀 、李松、趙憙,李通,郭丹、三國魏晉南北朝 諸葛亮、何晏、范曄、范縝、范寧、吳敬懷皇后、范云、范泰、范晷、范堅,范汪,范弘之,范甯,韓嵩,庾信、許攸、黃忠、魏延,韓暨、呂乂,張輔、文聘、李嚴、鄧芝、鄧艾、甘寧、韓暨、來敏、陳震、趙彥深,劉之遴 隋唐五代 岑參、岑文本、張巡、劉洎,韓翃、張建封,張皇后 宋元 王堅 明清 鐵鉉、馬殿甲、王鴻儒,王鴻漸,吳阿衡,柴升,李仁,彭凌霄,李蓘, 備注:由于部分人物存在祖籍、戶籍、居住地等不同,請以實際籍貫為準。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