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刺猬,還有豪豬、海膽、針鼴、刺鲀、澳洲魔蜥、棘冠海星、刺蛾、多刺蜘蛛、低地斑紋馬島猬等動物帶刺。其中豪豬體側(cè)和胸部有扁平的棘刺,身體后1/4和尾上的刺史圓棘刺。全身棕褐色,被長硬的空心棘刺。
除了刺猬,還有什么動物帶刺?
澳洲魔蜥的身上、腿上、短尾巴上都密密麻麻布滿了巨大的、硬的鱗甲刺。兩根最長的刺位于眼睛上方,看上去好像長了角。
刺鲀體短圓形,尾部短小,似圓錐狀。鱗已變成粗棘,棘下有2-3棘根,棘很長或粗短,僅尾端與尾柄后部無棘。刺鲀遇敵時會全都豎起刺并聚集成團,似一大刺球。
1、犰狳刺尾蜥蜴
犰狳刺尾蜥蜴生活在非洲南部沙漠,這種蜥蜴有很強的咬合力,甚至能咬斷自己的下顎!另一個很酷的事實是,當犰狳刺尾蜥蜴感到受到危險時,會把帶刺的尾巴放進嘴里,變成一個有保護的帶刺的球——這種動作就像真正的犰狳!
2、刺冠海星
界上大約有1500種海星,其中很多都有脊椎。刺冠海星可能是所有海星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多刺海星,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星之一。刺冠海星名字就來源于覆蓋在其身上的有毒的刺,有點像刺冠。
3、刺鲀
刺鲀是鲀形目刺鲀科中魚類的統(tǒng)稱,廣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暖水海區(qū)。
4、豪豬魚
豪豬也被稱為河豚或氣球魚,能使身體膨脹成一個圓球。這種體型的增加可以嚇跑潛在的捕食者,而且豪豬魚也有尖刺,當魚膨脹時,尖刺向外。
5、海膽
海膽是一小的,多刺的圓形動物。海膽大小、顏色各異,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區(qū)。有時人們在淺水中不小心踩到海膽,這將是一種很不愉快的經(jīng)歷。
刺猬、豪豬、蜜蜂、毛毛蟲、蝎子、穿山甲、刺鲀、海膽、海葵、水螅、水母、球刺魚等。刺猬是屬于猬亞科(Erinaceinae)的一類猬形目哺乳動物的統(tǒng)稱,共有5個屬;其中猬屬(Erinaceus)的刺猬分布最普遍,廣泛分布在歐洲、亞洲北部,在中國的北方和長江流域也分布很廣。中國最常見的有黑龍江刺猬(Erinaceusamurensis)等。刺猬在蘇南民間又被叫做"偷瓜獾",體肥矮、爪銳利、眼小、毛短,渾身有短而密的刺,刺猬在夜間活動,以昆蟲和蠕蟲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蟲子,遇敵害時能將身體卷曲成球狀,將刺朝外,保護自己,剛出生時刺軟眼盲。
頭上有腳身上有刺的動物有3種
1.角蜥
頭上長角身上長刺是指“角蜥”。角蜥別名冠狀角蜥,頭部具劍形棘刺,狀似蟾蜍。身體扁平,呈卵圓形,身體兩側(cè)有尖形襯邊鱗片。原產(chǎn)北美洲西部。常為玩賞動物,但圈養(yǎng)后不易久活。
2.角蟾
角蟾是一種形如蛤蟆的蜥蜴,頭上長角,身、尾都長著密密麻麻的長刺,頭后的一些角刺粗大銳利。它身體長7~15厘米,尾巴粗扁,末端很尖,但卻很牢固,不易斷。
角蟾還有一種奇特本領(lǐng),從眼睛里噴出鮮血來攻擊敵害。當它遇到危險時,身上的角刺便都直豎起來,眼睛開始變紅,接著便從眼睛射出一股鮮血,噴向敵人。這樣,侵害它的動物看到這種景象,就會嚇得退卻逃跑。
兩棲動物。體長約4厘米。背面草綠 色,腹面棕褐色。吻部突出,呈棱角狀。背面有許多疣。雄蟾有聲囊,繁殖季節(jié)發(fā)出鳴聲。蝌蚪體形細長,口漏斗 狀。生活于山溪附近的草叢中、石塊下,分布于我國浙江江南江、安徽、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3.還有一種頭上有角,背上有刺的動物就是澳洲的“澳洲魔蜥”。
澳洲魔蜥,原產(chǎn)地在澳大利亞,也是澳洲沙漠中特有的一種蜥蜴,它和入門爬寵鬃獅蜥有著某些聯(lián)系,但和角蜥卻沒有任何的關(guān)系。成年澳洲魔蜥體長(含尾巴)可達到21厘米,雌性通常會比雄性更大一些。它們的壽命也非常的長,大約在20年左右。
澳洲魔蜥并不像其他蜥蜴那樣,遇到危險跑得飛快。它的行動非常遲緩,并且由于行動遲緩,它甚至僅能靠吃螞蟻為生。
作為生活在澳洲沙漠里又行動緩慢的它,自然會受到許多天敵的威脅。所以魔蜥擁有了兩種保護自己的方式。
一種,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變色,也就是擬態(tài)。魔蜥的變色方式就像變色龍一樣,會因為四周環(huán)境的變幻而變化不同的顏色,所以它時常也會因為變幻多種顏色而被人誤認為它是有劇毒的生物。
而剩下的那種就比較厲害了,它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它擁有“兩個頭”,除了正常的頭之外,在它的頸部有一顆肉瘤,這顆肉瘤無論是從形狀還是大小,都非常像它的頭部。
以上就是關(guān)于渾身帶刺的動物,除了刺猬,還有什么動物帶刺?的全部內(nèi)容,以及帶刺的動物 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希望能夠幫到您。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