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下淀小學校園,花團錦簇,彩旗飄揚,再配以高大的拱門,大紅地毯覆蓋的舞臺……整個校園洋溢著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
為紀念偉大的人類教育家、中華民族的先師——孔子誕辰2562周年,下淀小學全體師生濟濟一堂,開展“誦國學經典,做美德少年”經典誦讀成果展示匯報演出。 演出現(xiàn)場精彩紛呈:課本劇、詩朗誦、歌伴舞……同學們將經典文化的藝術性和趣味性相結合。
通過用吟、誦、唱、舞、演等形式追尋著先賢的足跡,傾聽著古人的教誨,吟誦著圣人的篇章。書香潤童心,瀚墨鑄品質。
在潛移默化中,我們又一次接受了經典美的熏陶,積淀了我們的文化底蘊,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通過本次展示活動,讓國學經典教育在我們下淀小學深深扎根,今后,我們要熟讀國學經典、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好少年。
伴隨著優(yōu)美的上課鈴聲,朗朗的讀書聲再次在教室里響了起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這就是我們潤新小學全體學生每天中午必修的國學內容。通過誦讀和老師的講解,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更大的收獲是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就知道給父親溫暖床鋪。而做為同齡人的我卻感到很慚愧,什么事情總是先想到自己,從來沒有主動關心過父母和長輩。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跑前跑后地為我治病,都累瘦了,可我卻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就沖著媽媽發(fā)小脾氣,想想黃香,想想自己,唉!真是不應該呀。
自從學了國學后,我還了解到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燦爛的文化,身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此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作為一名小學生,我更要努力學習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作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國學使我懂得要有禮貌、要孝敬父母長輩、要樂于助人、要珍惜時間勤奮學習等等,我一定要把這些道理用到我的行動上。
今天的下淀小學校園,花團錦簇,彩旗飄揚,再配以高大的拱門,大紅地毯覆蓋的舞臺……整個校園洋溢著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為紀念偉大的人類教育家、中華民族的先師——孔子誕辰2562周年,下淀小學全體師生濟濟一堂,開展“誦國學經典,做美德少年”經典誦讀成果展示匯報演出。
演出現(xiàn)場精彩紛呈:課本劇、詩朗誦、歌伴舞……同學們將經典文化的藝術性和趣味性相結合。通過用吟、誦、唱、舞、演等形式追尋著先賢的足跡,傾聽著古人的教誨,吟誦著圣人的篇章。書香潤童心,瀚墨鑄品質。在潛移默化中,我們又一次接受了經典美的熏陶,積淀了我們的文化底蘊,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通過本次展示活動,讓國學經典教育在我們下淀小學深深扎根,今后,我們要熟讀國學經典、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好少年!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日前,實驗小學的“國學小書院”里孩子們跟著志愿者謝穎老師認真地誦讀著《三字經》。新學期開學以來,實驗小學結合“走班選趣課程”開設“國學小書院”,通過多種活動方式組織學生誦讀、熟背詩文經典,讓國學經典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
“我們帶領孩子們誦讀國學經典、學習中國傳統(tǒng)禮儀,幫助他們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接受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讓孩子們學會分辨美丑善惡,學會感恩?!敝驹刚咧x穎老師說道。
近年來,實驗小學著力打造“立德文化”,將學生學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積極探索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努力為孩子未來幸福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語文教學的崇高使命是引導我們的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傳承祖國的文化,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國文化瑰寶之一。它能引導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有益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把國學經典有效的滲透、巧妙的融入到語文課堂,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與國學經典零距離對話,既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語文教學的魅力。那么,如何讓國學經典同語文教學相結合呢?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課前三分鐘,背誦經典。我們課本中學到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國學經典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豐厚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去涉獵,去搜集、整理、積累。背誦最有價值的中華經典,讓他們耳濡目染于圣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形成自己的品質,在中華經典中成長。
“學以致用”,讀書不是為了讀而讀,應把外部的獲得通過學生主體的消化吸收,成為內部的知識積累,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應鋪設平臺,利用課前三分鐘,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小小的三分鐘,它的作用不可忽視??鬃拥摹叭诵?,必有我?guī)熝伞?/p>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學生明白了謙虛使人進步,應該學習他人身上的優(yōu)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會了學生讀思結合的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使學生懂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告訴學生要有責任感,要用堅強的意志來完成自己背負的使命。在展示的過程中,有學生的積累成果,有教師的簡單解說,有同學們知識的相互補充,更活躍了課堂氣氛,也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情感做人的教育也無形中有了滲透和熏陶。
課前三分鐘的有效利用,引領學生走進經典,領略經典的魅力,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自己的審美和創(chuàng)造能力。二、解讀文本,滲透經典。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注重意境,強調詩畫同源,通過所寫的文字來展現(xiàn)出意境的畫面,使讀者對其思想產生共鳴?!秶鴮W經典誦讀》讀本中的《蒹葭》,文字簡單,畫面唯美,意境朦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它有效的融入語文教學中,通過意境轉化法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把握意境的能力,提高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在賞析詩歌方面能給學生很好的借鑒。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打破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不再用問題貫穿一節(jié)課的始終,不再以老師的問與學生的答作為課堂的主題。
我采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國學經典《蒹葭》,通過意境轉化法的訓練,使學生有效的學會這種賞析詩歌的方法,舉一反三來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一:學習《蒹葭》。
1、教師用形象性的語言進行解說:深秋的早晨,秋風蕭瑟,露水成霜,白蒼蒼的蘆花,漫長、崎嶇的道路,小洲上的伊人,在水邊追逐的他,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2、教師描述《蒹葭》的畫面。
教師提示:在描述畫面時,一要抓住景物,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三還可加入符合詩歌的想象。白露秋霜時節(jié),蒙蒙的霧,柔軟的蘆葦,清淺的水,細細的沙,水中的綠洲,一位癡情的少年追求他心中的伊人.神思恍惚,感覺伊人就在身邊,就在眼前,就在不遠處的小洲上,追尋的道路曲折又漫長,但他始終不放棄,不絕望,始終充滿希望,但又始終與伊人隔水相望。
3、教師點撥,學生總結。詩歌以“蒹葭”托物起興,蒼蒼、凄凄、采采的蒹葭和白露,永遠隔水相望的伊人,共同創(chuàng)造出一種秋水情思,可望而不可即的朦朧的境界,將讀者帶入略顯凄涼的意境之中。
、教師提示詩歌的情感及主旨:《蒹葭》:每個人都應該有夢想,只有不辭勞苦的去追尋,才可能一步一步的接近理想。第二、學以致用,用形象性的語言描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畫面,通過畫面的描述把握情感和主旨。
(小組合作,描述畫面)學生作品:八月深秋,凄風怒號。衣衫單薄、步履蹣跚的老年杜甫,眼睜睜地看著屋上的茅草被風一點點刮跑卻束手無策。
他想撿起刮掉的亂茅以待風停后修繕,可狂風把茅草刮得到處都是,有的掛上了樹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還有的飄過了江郊…… 杜甫無奈地把眼前的一些茅草收拾著,突然從南村跑來一群孩子,他們從老人手中搶過茅草就跑,絲毫不理睬主人的呵斥,轉眼就消失在竹林里了。杜甫倚著拐杖只能嘆息著安慰自己:唉!都是可憐人,就算我送給你們取暖吧…… 風停了,黑云四起,灰蒙蒙的天空越來越昏暗,接著下起了雨。
這整整一天,他一家人幾乎連飯也沒得吃,只是孩子喝了一點玉米粥,說是玉米粥,只不過是一碗水加了一點玉米面罷了。杜甫躺在床上,想到流亡時,一路上受凍挨餓,再想想其他的老百姓,流離失所連個安身的草房也沒有,他的心更涼了。
這時,小兒子被凍醒了,杜甫伸手一摸兒子的被窩,竟像鐵一樣冰冷,仔細一看,還有好多裂縫,可全家人僅有這一件棉被御寒,怎么辦呢?雨仍下個不停,。
弟子規(guī)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每天七點,校園里準時響起一陣陣朗讀聲。
現(xiàn)在,《弟子規(guī)》已經走進校園,與我們朝夕相處有一段時間了,我們從中懂得了許多。
《弟子規(guī)》是人們的生活規(guī)范,依據(jù)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兜茏右?guī)》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我們從弟子規(guī)中懂得了很多:“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如果是無意之間犯的錯,稱為過錯;有意犯錯誤那就是罪惡了。如果勇于改正錯誤,那就等于沒犯錯;如果犯了錯還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是啊,知錯就改才是勇者的行為,明知故犯那就是小人。
《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漸疏遠退卻了。如果聽到他人的稱贊,不但沒有得意忘形,反而會自省,唯恐做得不夠好,繼續(xù)努力;當別人批評自己的缺失時,不但不生氣,還能歡喜接受,那么正直誠信的人,就會漸漸喜歡和我們親近了?!?/p>
通過讀《弟子規(guī)》,我在生活中變了,變得更加懂禮貌,懂文明了,而且還在生活中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父母都說我長大了,只有我知道,這是《弟子規(guī)》教我的,是它的功勞。
《弟子規(guī)》是經典文化,其內涵僅次于《三字經》,所以,多讀經典文化是對我們有好處的,我們會從中學到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優(yōu)秀的人?!兜茏右?guī)》是古代人的生活規(guī)范,我們也要遵守,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社會進步,文明進步,思想更進步。
讀國學經典,育道德人才”
為傳達市教育局《開展“讀國學經典,育道德人才”主題教育活動的通知》精神,根據(jù)《大溪二小書香校園建設實施方案》的安排,5月7日中午,大溪二小召開書香校園建設工作會議,小結了上階段工作中取得的成績,部署了下階段的工作要求和活動安排。
會議由校長助理張岳林主持。他指出,大溪二小書香校園建設的口號是“與好書作伴,與文明同行”,蘊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讀好書讀經典弘揚民族文化,二是以讀書活動為載體育道德人才。他小結了學校在上階段書香校園建設中取得的一些進展:一是班班建立了圖書角,有一定要求的好書藏量,配備每班2名圖書管理員,有序地開展工作;二是高段語文組組織學生開展了“故事接龍”;三是學校圖書室的借書量明顯增加;四是“與好書作伴,與文明同行,共創(chuàng)書香校園”已經在全校師生中形成共識。
會上,張校長助理還征求了各班主任、語文老師的意見,確定了下階段工作要點?!白x國學經典”的讀書內容是誦讀《三字經》,讀書時間安排:早晨,讀國學經典;中午,讀現(xiàn)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和作文選;下午,課外自由閱讀;晚上,提倡親子共讀。近階段的活動:每班評出學生數(shù)的10%作為“讀書之星”,其中2-3名作為校級“讀書之星”,將在六一節(jié)活動中表彰。
弟子規(guī)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每天七點,校園里準時響起一陣陣朗讀聲。
現(xiàn)在,《弟子規(guī)》已經走進校園,與我們朝夕相處有一段時間了,我們從中懂得了許多?!兜茏右?guī)》是人們的生活規(guī)范,依據(jù)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guī)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
《弟子規(guī)》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我們從弟子規(guī)中懂得了很多:“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如果是無意之間犯的錯,稱為過錯;有意犯錯誤那就是罪惡了。
如果勇于改正錯誤,那就等于沒犯錯;如果犯了錯還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了!是啊,知錯就改才是勇者的行為,明知故犯那就是小人?!?“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漸疏遠退卻了。
如果聽到他人的稱贊,不但沒有得意忘形,反而會自省,唯恐做得不夠好,繼續(xù)努力;當別人批評自己的缺失時,不但不生氣,還能歡喜接受,那么正直誠信的人,就會漸漸喜歡和我們親近了?!ㄟ^讀《弟子規(guī)》,我在生活中變了,變得更加懂禮貌,懂文明了,而且還在生活中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父母都說我長大了,只有我知道,這是《弟子規(guī)》教我的,是它的功勞。
《弟子規(guī)》是經典文化,其內涵僅次于《三字經》,所以,多讀經典文化是對我們有好處的,我們會從中學到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優(yōu)秀的人。《弟子規(guī)》是古代人的生活規(guī)范,我們也要遵守,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社會進步,文明進步,思想更進步。
記得讀中學時老師講《孔雀東南飛》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長,我們學了一個星期,卻一點不感到累。
在這一周里我們被故事的內容深深吸引著,作者的文筆是那樣的流暢、優(yōu)美,用詞是那樣的精辟,凄美的情節(jié)讓我們?yōu)橹鴦尤?。后來在課外,讀了王勃的《藤王閣序》,更是愛不釋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勢,讀來攝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真是千古絕唱,讓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壯美,意境是那樣的深遠,有一種想投身于大自然中,去過閑云野鶴般生活的沖動。
后來,我成了一名語文老師,把我喜愛的文學知識傳授給我的學生們,讓他們去享受這份美,不斷地陶冶著自己的情操,真好。當我有孩子后,那時社會上掀起了學《論語》的高潮,提出半部《論語》走天下,孩子五歲時,我和她一起聽《論語》的光碟,她雖聽不懂,但多聽幾遍后就能背誦,而且背得抑揚頓挫,有滋有味,我一邊聽她誦讀,一邊看文中注釋,我深感古人是那么充滿智慧,它把普通百姓的為人之道,君臣之道氦擔份桿莓訪逢詩撫澗,帝王之道講得那樣精深、透徹,充滿哲理,我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些道理不僅適用于古,也同樣適用于當今,乃至于永遠。
學校我們又開展了“誦國學經典,傳華夏文明的”的誦讀活動。而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xù)5000多年發(fā)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
深深影響了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鼓舞我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而我教的學生還小,我給他們推薦的是《三字經》和《弟子規(guī)》。
早讀時,我和孩子們一起拍手誦讀,班會課上。我們選一些淺顯易懂的典故如:《孔融讓梨》、《昔孟母擇鄰處》等來講或看這一類的故事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有些句子深奧,我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上網查資料,自己消化后再講給孩子們聽,一學期下來,我覺得自己的身心又一次受到了洗禮,讓我不自覺地規(guī)范著自己的行為。真是潤物細無聲。
我想只有自己融入進去是不夠的,我也應該讓我的學生通過對國學的誦讀與理解,然后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去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學會知書達禮。謙讓、勤儉、善良等。
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美德,我們應該學習和具備,只有不斷地學習優(yōu)秀的東西,不斷地糾正自己,完善自己,我們所培養(yǎng)出的學生才具有華夏的風范,要讓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代代相傳下去,而學校教育是最好的途徑,只有讓國學走進課堂,大家共同學習,共同受到洗禮,才可能使我們的民族精神成為我們的信仰。
國學:如何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 楊晨光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日前舉行開學典禮。
圍繞國學院成立,學術界、文化界展開了一場有關國學的討論。這場討論正演變成一場關于當今如何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大討論。
復興國學是否過時?國學如何隨時代變遷體現(xiàn)新的特色?未來國學發(fā)展之路指向何處?記者帶著種種問題采訪了有關學者和專家。 重振國學,時機是否成熟 如何重建和保持全球化時代國家不可或缺的清晰的文化身份,走出文化自卑的歷史陰影,是在經濟、科技塑造民族自信的今天,當代中國不能回避的文化命題。
有學者指出,在眼下的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潮并立,尤其是現(xiàn)代文明還沒有在我國立穩(wěn)根基的前提下,急于呼喚重建國學有點不合時宜,把握不好有可能弄巧成拙,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封建思想復辟。 針對這一觀點,人大校長紀寶成認為,民族精神的傳承,主要是通過自己固有的精神文化來體現(xiàn),國學則是這種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
重視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成為人們廣泛的共識,因此重振國學可謂恰逢其時。人大興辦國學院不是圖一時的熱鬧,而是要踏踏實實地從事一件帶有探索性質的教育事業(yè),為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育體制、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作出積極的努力。
倡導國學教育,絕不是簡單的鉆故紙堆,更不是復古,而是充滿了明確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當代精神;絕不是張揚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追求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致力于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加以繼承、闡釋和光大。 部分社會學家擔心,重振國學絕不是僅靠知識分子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對此,北京大學教授湯一介表示,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最根本的是文化的自覺與復興,必須對自己的文化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越多的民眾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了解越深,根就越深,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也就越強。從這方面講,在社會大眾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普及國學,是時代的需要,關系到民族的未來。
與時俱進,國學需要創(chuàng)新 某高校中文系的一位教師說,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沒有多少人讀古文,他們對博大的中華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許多人出現(xiàn)精神迷茫不足為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傳承是個宏觀的大問題,與個體的命運聯(lián)系得不太緊密。
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他們對追求時尚生活方式的興趣遠遠大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今天的國學一定要有自己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不是重復古人的思想,要有時代觀點在其中?!?/p>
人大國學院院長、紅學家馮其庸說,“傳統(tǒng)文化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斷豐富發(fā)展的,我們研究得越深入,越會有新的意識產生,形成今天的科學新面貌,形成我們的時代精神。有兩句話說得非??陀^,舊學要將新學揚,今朝不與昨朝同,這種唯物辨證的觀點是我們在創(chuàng)新國學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的?!?/p>
著名哲學家任繼愈則認為,當前存在一些不利于文科發(fā)展的東西,即評審制度,用理工科的標準來衡量文科,不利于文科的發(fā)展,越評文科的創(chuàng)新性就越萎縮。文科要有適合自己特點的評價標準,而不是看發(fā)表文章被引用的次數(shù)。
對于青年人學習國學來說,發(fā)表多少文章是次要的,關鍵是不斷充實自己,真正把基礎打牢。 看來,在探索國學建設新路徑的過程中,既要繼承前人行之有效的傳統(tǒng)方法,又要注意導入現(xiàn)代化的教育、科研手段,使青年學生真正對國學感興趣。
未來發(fā)展,國學路在何方 重提國學,重建學科,如果說是為了平衡自身心靈的需要,應該沒有什么困難;但如果是為了重建兼容并包的中華新學術、新文化,就必須具有開放的視野、健全的心態(tài),自覺養(yǎng)成把中國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總體格局之中加以分析和判斷的思維習慣。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友漁表示,許多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國學知識,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這方面的基本常識,因此,熱心倡導國學的人最好把自己的任務看成是文化補習的教師,而不要把自己定位成點化門徒、拉人入教的“教主”。
國學的前景包括大力吸收現(xiàn)代化的知識和思維方式,以當前的情況看,倡言者應當注意考慮行政中立性原則,即把個人的文化立場和職務行為分開,以及在學術爭論中學會嚴密地論證,而不是靠氣勢壓服別人,這個原則對所有的人都適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汀陽認為,百余年來,人們以西學格式去改寫國學,有得有失。
隨著研究的問題規(guī)模越來越大且越復雜,“不分家”的方法論在今天又顯示出優(yōu)越性。將來的發(fā)展方向可能就是這樣,把原來被認為分別屬于各個領域的事情重新聯(lián)系在一起去思考,這不是所謂“多學科”或者“跨學科”,而是“學術一體化”。
這種做法暗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方法論,即綜合性學術研究,同時是政治、倫理、哲學、歷史等方面的混合理論。 談及未來國學的發(fā)展,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豈之說,培養(yǎng)國學人才不能忘記從人類所有文化里吸收有用的東西,在強調國學重要的同時,不能忘記二十世紀重要的經驗,今天我們要向西方學習人文學術方面對我們有價值的知識,未來的發(fā)展更要強調這一點,從全人類的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
國學,我們。
我們是專業(yè)的WordPress網站建設團隊,提供高品質的WordPress主題。新主題微信公眾號:www-xintheme-com,歡迎熱愛WordPress的每一位朋友關注!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6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