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zhí)ь^”已經(jīng)過去兩天了。
問到各地有哪些風俗?我前幾天曾寫過兩篇短文,簡單地講述了我們這里的風俗習慣。今天又有此問,不妨我再啰嗦一遍,只不過有怕污聽。
這些風俗習慣是早年間的事了。現(xiàn)如今經(jīng)過風雨滄桑,歷史變革,有些依稀存在,有些已蕩然無存了。存在的也不是當年那個味,也沒有當年的興致了。
那時候我還小,正是上小學方記事的時候。
二月二這天天微明,母親都會在自己的枕頭邊放兩把炒豆。豆子是黃豆和玉米粒炒的。這也是上學帶的食品,充作早飯的。平常是半顆烤窩窩頭,只有這一天是炒豆。大概,這就是那時最好的食品了。
中午放學回家。吃飯以前,會看到母親端著用白面制作的桃子狀的饃饃,(我們這里叫獻點),再拿上三炷香,到井臺去給龍王上供。這是祈求龍王保佑我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業(yè)興旺的。
吃罷午飯,母親照例燒好了水。父親也磨好了剃頭刀,我知道,這是要給我們弟兄剃頭了。
弟弟護頭,常常不敢剃。我只好給他做個榜樣,洗好頭,先坐到小木凳上,任由父親拿著剃刀在頭上刮來刮去。
這時候,不能害怕,越害怕頭越抽抽。剃刀反而越容易劃破頭皮。如果流了血水,弟弟更不敢剃頭了,往往會躺在地上打滾撒潑,這時連父母親也沒有辦法整治了。
那時候,小孩剃光頭的很少。往往會在前額上囟門處留一片小馬鬃。據(jù)說,人不到十二歲,囟門處的骨頭是長不合攏的。留這一點頭發(fā),是用來保護囟門的。
有的也會在頭頂穴位處留一點頭發(fā),梳個小抓鬏。只有一個小朋友,還在后腦勺處留一條小辮,一根筷子粗細,一尺來長。我們常會揪住他的小辮,與他打鬧。大概揪小辮一詞就是這么來的。
不知你瀏覽過這篇短文,知道我們這里過了時的風俗了嗎?
謝邀!謝閱!謝評!
龍,可以說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最愛,從“龍馬精神”、“龍騰虎躍”等一系列詞語,即可見一斑。龍,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精神圖騰,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nóng)歷二月二,俗稱“龍?zhí)ь^”,也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亦稱為春耕節(jié),春龍節(jié)等。
在龍?zhí)ь^(農(nóng)歷二月二)這個節(jié)日里,我國各地都有不少的慶祝習俗,在此,略舉一二:
敬龍祈雨
農(nóng)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氣溫回升,大地解凍,很多地方特別是北方地區(qū)開始降雨,為不失農(nóng)時,“二月二,龍?zhí)ь^,大家小戶使耕牛。”在春耕將始之時,敬龍祈雨,目的是盼望五谷豐登。下圖是海南省三亞市,第十三屆中國三亞龍?zhí)ь^節(jié)南海祈福系列活動現(xiàn)場。
吃龍食
為圖吉利,二月二這天所有的飲食都會冠以“龍”的名,以祈龍賜福,保佑一年風調雨順。 如吃豬頭肉稱“挑龍頭”,吃面條是“扶龍須”,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是吃“龍子”,吃春餅是吃“龍鱗餅”等。上圖是棗莊市市中區(qū)光明路街道東垎村的農(nóng)民在參加炒“糖豆”比賽,迎接龍?zhí)ь^。
舞龍舞龍,是國人重大節(jié)日都會進行的活動,在歡慶龍?zhí)ь^這一節(jié)日時,更是少不的。下圖是黑龍江綏濱農(nóng)場隆重舉行第二屆“龍?zhí)ь^”開耕節(jié)的現(xiàn)場照片。
剪頭發(fā)
“二月二,剃龍頭”。在二月二這天理發(fā),是比較普遍的說法和做法。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有個好彩頭,圖個好吉利!
總之,“龍?zhí)ь^”這天,國人都很重視,習俗也很多,其主旨都是希翼著一年風調雨順,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謝悟空相邀回答此問題!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8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