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就是說,你不學習“禮”,就沒法在社會中立足。
那么,什么是禮儀呢?簡單地說,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是表現(xiàn)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學習禮儀不僅可以增強個人素質(zhì),還能夠改善人際關系。
作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展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其實做一個講文明的人很簡單,從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文明也許是一張紙的厚度,也許是一點耐心的等待,也許是一句善良的問候,更也許只是一個微笑。一言一行總關情,在不經(jīng)意間,我們傳播著熱情,關愛,友誼和尊重。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墒强匆娦@中隨處丟棄的小食品袋,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
“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薄傲⑷恕钡囊馑季褪且晟迫说乃枷牒臀拿餍摒B(yǎng),人的文明修養(yǎng)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
在我們的校園內(nèi)、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美麗的校園極不和諧的紙屑,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和清潔工打掃,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學樓走廊上推推搡搡,追逐打鬧把這些都早已習以為常;甚至還有同學會故意損壞學校的公物。我們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yǎng)和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而這并不應該是我們21世紀中學生的作為。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我們順利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
南開大學校長在鏡子上寫了一句箴言:“面必爭,發(fā)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裝?!弊鳛橐粋€中學生,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儀表起碼必須符合學校的氣氛和學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體的儀表,是對老師同學的一種尊重。
文明是我們學習和生活的根基,是我們素質(zhì)的前沿。千真萬確學做人,就是說的學習先應學做人,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文明校園,文明環(huán)境,就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一件小事做起,讓文明禮儀伴我們成長!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jīng)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xiàn)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xiàn)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chǎn)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么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fā)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xiàn),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yǎng),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薄傲⑷恕钡囊馑急闶且晟迫说乃枷牒臀拿餍摒B(yǎng),人的文明修養(yǎng)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yǎng),首先要致力于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tài),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yǎng)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yǎng),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么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里,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yǎng)也一樣,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yǎng)成文明的習慣,使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文明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墒强匆娦@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蔽覀兘邮芪拿鞫Y儀的教育,自己卻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么區(qū)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嗎?可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面包發(fā)起來了么。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下,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xiàn),要讓它活躍在我們當中,讓文明無所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1、我國是四大發(fā)明古國之一,但我們是否做到了文明了呢?在馬路上扶著老奶奶過馬路,在客車把座位讓給那些孕婦,殘疾人,在公共場所把地上的垃圾拾起來,在。。..你是否做到了?在我們學校里處處洋溢著文明的笑容。在走廊里,中學們一排排非常有秩序的走著不打鬧不嘻戲。有一次我們幾個去站崗看到一個四年級的小女孩跟我們一起站崗,她遇上那些站不好的同學就上去詢問,然后再教他怎么走,她態(tài)度溫和不大聲審問。那些被批評的人也不覺得不好意思而是依然接授,他站姿端正,動作大方,說話溫和一下子就把我們這些大哥哥大姐姐給比下去了,我們也自覺的向她學習。我們這次站的崗因為她而驕傲。我覺得文明離我并不搖遠,而是唾手可得。同學們行動起來吧!讓文明通暢整個世界,讓文明每天都在我們身邊開花,讓文明都流進每一個人的心里,不要懈怠了,行動起來。
2、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意思是:沒有文明禮儀,是不能在社會及家庭立足的。文明禮儀是人們在生活中養(yǎng)成的一種習慣。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yǎng)、知識水平的外表;可對祖國來說,禮儀卻是生活習慣,品德的反映。
文明在我身邊講文明,懂禮貌是衡量一個人道德的基準。
尊敬長輩,愛護弱小是中華名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代,更應該做到講文明、懂禮貌。
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我知道了講文明、懂禮貌并不需要做的轟轟烈烈,只要平平常常就可以了。記得在《今日視線》曾報道過,有一位先生多次捐獻出自己的愛心,幫助有困難的人。
當記者想要見一見這位好心人時,他總是不愿露面,更不愿意說出自己的姓名,人們稱他為“活雷鋒”,還親昵地稱他“關微”先生。通過記者的搜索,終于得知“關微”是廣東一位行善不留真名的人,五年來,他共捐款72.5萬元。
平時都是通過電話確認救助對象,然后把錢匯過來,唯一一次露面,是在2004年秋天,利用出差之機,取走幾年來的資助發(fā)票。見過他的人記得,“關微”是一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
他那“樂善好施”的文明行為感動了所有人。還有一次,有一個人因出車禍流血過多,需要輸血!當《今日視線》發(fā)出報道求助時,一位來人知道自己的血型可以救人。
趕緊去獻血。當醫(yī)生得知他剛獻完不到三個月,不能在獻血。
可老人毫不猶豫,不顧自己的安危地再次獻了救命的血!他的行為不正詮釋“文明”兩字的含義嗎?我相信,文明就像一盞燈,燈亮一些,我們的身邊的黑暗就會少一些。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是一扇窗,窗戶打開光亮就會進來。
我相信,“文明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很近很近。近得觸手可及。
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人邁出文明的一小步,社會將邁出文明的一大步。文明是一種力量,好像奧運火炬手傳遞一樣,經(jīng)過沒人的手中,都能匯聚、釋放所有人的熱情。
讓我們攜手起來,共同倡導“講文明,樹新風”的美德吧。
春天來了,你們是否發(fā)現(xiàn),天更藍了,水更清了,道路整潔多了,排隊的人多了,讓座的人多了,闖紅燈的人少了,亂扔垃圾的少了……大家都知道,這些令人愉悅的場景是全市人民的驕傲。
第一,在學校里遵守校紀校規(guī)。見到老師的一句問候,與同學的禮讓、尊重,食堂就餐時的文明有序,課上的靜悄悄都是文明的體現(xiàn)。
第二,在校外我們應該體現(xiàn)出自身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文明,就是拾起道路上的一片紙屑;文明,就是紅燈前稍稍駐留的幾秒鐘;文明,就是對素昧平生的路人伸出的援助之手……
其實,我們每個人進步的一小步,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就是一大步。你的每一份努力,都讓我們的城市離文明更進了一步;你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相信我們今天的努力,會讓明天變得更好!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怎樣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
同學們,我們每播下一個動作,將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將收獲一個品格,讓我們把文明禮儀放在心上,時時刻刻與文明交談,用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讓我們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
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斗毆;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我相信,經(jīng)過我們?nèi)w師生共同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文明美好的校園。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寫作基礎 | 作文指導 |
寫作經(jīng)驗 | 寫作方法 |
文學常識 |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