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hù)在燕然。
賞析
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王維奉命赴西河節(jié)度使府慰問將士,該即詩人赴西河途中所作。這是一首紀(jì)行詩,詩人身負(fù)朝廷使命前往邊塞。詩即記述這次出使途中所見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dá)地點,詩緣何而作,以及寫作的地點并說明邊塞的遙遠(yuǎn)遼闊?!坝麊栠叀保浅鍪沟哪康?。“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jié)規(guī)格不高。詩于紀(jì)事寫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緒,這種情緒便是從“單車”二字引發(fā)出來。而后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為詩中描繪的風(fēng)光景物的根據(jù)。
三、四兩句包含多重意蘊。由“歸雁”一語知道,這次出使邊塞的時間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葉干枯,根離大地,隨風(fēng)飄卷,故稱“征蓬”。這一句是詩人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古詩中說到蓬草,大多是自嘆身世。如曹植的《雜詩》(其二)所謂“轉(zhuǎn)蓬離本根,飄飖隨長風(fēng)”,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詩中的“出漢塞”恰與詩人此行相映照;而且,這三個字異國他鄉(xiāng)的情味甚為濃厚,這就加深了飄零之感。去國離鄉(xiāng),感情總是復(fù)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乃是因為負(fù)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睞,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fēng)、氣派。詩人的失意情緒或者同朝廷政治斗爭有關(guān)。一向器重詩人的宰相張九齡即于本年四月貶為荊州長史。
詩在表現(xiàn)上采用的是兩兩對照的寫法?!罢髋睢庇髟娙耍钦?。而“歸雁”喻詩人則是反襯。在一派春光中,雁北歸舊巢育雛,是得其所;詩人迎著漠漠風(fēng)沙像蓬草一樣飄向塞外,景況迥然不同。
五、六兩句寫景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這一聯(lián)由兩個畫面組成。第一個畫面是大漠孤煙。置身大漠,展現(xiàn)在詩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副景象:黃沙莽莽,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沒有一絲云影。不見草木,斷絕行旅。極目遠(yuǎn)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似乎覺得這荒漠有了一點生氣。那是烽煙,它告訴詩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煙是邊塞的典型景物,“孤煙直”,突出了邊塞氣氛。從畫面構(gòu)圖的角度說。在碧天黃沙之間,添上一柱白煙,成為整個畫面的中心,自是點睛之筆?!独ぱ拧罚骸肮胖疅熁?,用狼煙,取其直而聚,雖風(fēng)吹之不斜。”清人趙殿成說:“親見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這又是從用字上說。
另一個畫面是長河落日。這是一個特寫鏡頭。詩人大約是站在一座山頭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時當(dāng)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閃著粼粼的波光。這是怎樣美妙的時刻啊!詩人只標(biāo)舉一個“圓”字,即準(zhǔn)確地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由于選取這樣一個視角,恍然紅日就出入于長河之中,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從而整個畫面更顯得雄奇瑰麗。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shù)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shè)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lián),寫進(jìn)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fēng)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diào),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dá)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zhǔn)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都t樓夢》第四十一回香菱學(xué)詩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边@就是“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边@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shù)境界。
《使至塞上》為王維邊塞詩的代表作。開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節(jié)度副使崔希逸大勝吐蕃,王維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涼州宣慰,居河西節(jié)度使幕中。此詩即出塞途中所作。它敘寫了作者奉命出使邊塞的責(zé)任感和自豪感,以及塞外沙漠的壯景奇觀,歌頌了唐帝國的幅員遼闊、國力強(qiáng)盛和聲威遠(yuǎn)震的邊功,但作者對這次戰(zhàn)爭的性質(zhì)缺乏正確的認(rèn)識。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無際無涯的大漠中,一縷烽火臺上的孤煙,直上青天;長河似帶,落日降臨,異常渾圓,這兩句詩,凸現(xiàn)了大漠粗獷、強(qiáng)毅的精神,凝聚了詩人的心態(tài),從詩的字句看,語不驚奇,樸實無華,但卻能狀難言之景于目前,含不盡之意于言外,達(dá)到了渾成的境界,顯示了詩人的深厚功力。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diào),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
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dá)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zhǔn)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1、望月思親——引發(fā)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愁。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保ɡ畎住鹅o夜思》)—望月思鄉(xiāng)異常感傷。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現(xiàn)了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2、黃昏、夕照(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dá)凄涼失落、蒼茫沉郁之情。感傷的心情意緒、人生遲暮的生命悲嘆、傷古吊昔的悲涼意蘊。
唐代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蓖蹙S《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p>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fēng)、酒旗斜矗?!?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把水與時間的流失結(jié)合起來,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這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典型主題。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保ɡ铎稀独颂陨场罚盁o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 燕歸來”(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對死亡的焦慮憂傷。
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 扁舟。”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眲t用流水這一意象來比喻愁怨的濃厚和不絕。
4、長亭——陸上送別之所。 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p>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p>
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涼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fā)出的是一種凄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jīng)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p>
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 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鼻嫉寻l(fā)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胡笳的作用與此相同,就不再列舉了。 6、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的心像晶瑩的玉壺的冰一樣,樣高潔如故。
“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7、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fā)盛衰興亡的感慨。
“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保ń纭稉P州慢》)——春風(fēng)十里, 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
此句用野草、麥子的繁盛反襯如今的荒涼?!爸烊笜蜻呉?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p>
(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 已失去了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8、菊花——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
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p>
表達(dá)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 9、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歲寒三友之一。
梅花在嚴(yán)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 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 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p>
詩句 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fēng)布遠(yuǎn),又含蓄地表現(xiàn)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shù)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 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0、柳——以折柳表惜別。
“柳”,“留”的諧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xí)俗,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
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來表達(dá)別離的傷感之情。 11、蓮——因為蓮出淤泥而不染,詩人借蓮喻不同流合污的節(jié)操。
又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dá)愛情。 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蓮子” 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guān),采用諧音雙關(guān)的修辭,表達(dá)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 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12、梧桐——凄涼悲傷的象征。 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睂懙氖潜粍儕Z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
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 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13、以蟬喻品行高潔。 古人認(rèn)為蟬餐風(fēng)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故古人常以此表現(xiàn)自己品行的高潔。
《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于蟬棲于高枝,餐風(fēng)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于清高 一型。
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庇菔滥稀断s》:“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p>
皆屬此類。 14、鴻雁——蘇武牧羊時曾把書信縛在雁足之上帶回祖國,這就。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無際無涯的大漠中,一縷烽火臺上的孤煙,直上青天;長河似帶,落日降臨,異常渾圓,這兩句詩,凸現(xiàn)了大漠粗獷、強(qiáng)毅的精神,凝聚了詩人的心態(tài),從詩的字句看,語不驚奇,樸實無華,但卻能狀難言之景于目前,含不盡之意于言外,達(dá)到了渾成的境界,顯示了詩人的深厚功力。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diào),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xiàn)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
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dá)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zhǔn)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9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