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有幸聆聽了某名老師在福州執(zhí)教的《古詩兩首——送元二使安西》一課后,感觸很深。
我把自己心潮涌動的思緒寫下與大家共享。 一、情境美 老師在課堂上多次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詩中的傷感景色,時而又讓學生角色互換,以作者的身份體驗詩人豐富、真摯、濃郁的感情瓊漿……情感的創(chuàng)設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全過程,既引領學生享受經典的意味,又讓學生體會詩人與友人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如課前導入:同學們喜歡古詩嗎?那么課前我們來玩些和古詩有關的游戲吧——看圖猜詩(出示圖:《贈汪倫》、《賦得古草原送別》等。) 師:大家發(fā)現了嗎,剛才的古詩都與什么有關?這些都是送別的詩,相見時難別亦難,離別的深情化作了一句句感人肺腑的名句,讓我們深情讀讀這些經典的送別詩句(出示:經典送別詩句),而后再揭題:今天我們要再來學習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它就是——《送元二使安西》。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對詩歌的意境產生無盡的聯(lián)想和無限的期待。 再如課末:出示另一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類比學習比較:從題目上、從詩的內容上、從寫法上進行比較,有什么發(fā)現……詩人借景抒情,不管以何種方式送別,也不論在何時何地送別,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都是發(fā)自真心,感天動地的人間真情,正是因為這樣,這兩首古詩才能流芳千古。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僅讓學生領悟到古詩所特有的寫作特色,而且再次渲染離別之情,引起學生思想的共鳴。 二、畫面美 詩歌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點,以其凝練的語言記錄詩人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因此,詩歌中常留下許多空白之處,給人想象的時空。
如何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現實的畫面,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詩中背后的那份濃濃的情呢? 畫面一:學生初讀完古詩,師質疑:假如此時,你就是大詩人王維,你此刻趕到了渭城,你都看到了什么?這雨后的渭城有什么不同?你深呼吸一下,你仿佛聞到了什么,仿佛聽見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誰能描繪一下畫面,學生暢所欲言,而后再讀詩句?!拔汲浅隂泡p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讓學生借助詩句想象畫面,而后配樂再現畫面,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詩歌中所描寫的獨特意境:一場朝雨剛停,塵土濕潤,道路潔凈,楊柳青翠,映照出青青的客舍,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可見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 畫面二:聯(lián)想友人出了陽關之后,來到安西,友人將面臨什么,將遇到什么?漫天的黃沙,一望無際的沙漠,荒無人煙的孤城…… 渭城的春意盎然,充滿生機與安西滿月凄涼,黃沙滿天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已深深定格于學生的腦際,讓學生充分感悟詩中的一幅幅場景,自主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領會王維與友人離別時復雜的情緒:留戀、牽掛、擔憂、祝?!? 三、誦讀美 古詩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朗讀。
初讀階段老師引導學生讀出詩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不僅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而且一氣呵成、字斷氣不斷;而后在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句意境的基礎上,入情入境地讀,讀出詩中的情感美、韻味美。 本課堂教學中呈現最精彩的是:“一唱三嘆”的朗讀。
一嘆:“酒是離別的曲”,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后,教師滿懷激情地采用了“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是一杯挽留的酒——”,“這也是一杯祝福的酒——”,以層層推進式步步引讀,讓學生透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真摯情誼,學生再復讀一次,感情隨之澎湃升騰;二嘆:“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崩蠋熃柚@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出了陽關,友人元二會遇到了什么,他將面臨什么……離別之際,王維對友人的關切、牽掛、不舍、憂傷、擔憂……把這種情緒一次又一次送入句子中品讀,無疑又對詩句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三嘆:課外知識的遷移,萬萬沒有想到6年后的王維死了,當元二再次回到渭城,眼前依然“客舍青青,柳色清新……”但王維卻與他永別了,這一別竟成了永別,這首詩竟成了絕別詩,再讀這首詩…… 如此的回環(huán)復沓的朗讀,想象詩中之畫,感悟酒中之情,一次次渲染離別的愁緒,學生情感達到高潮,使朗讀與感悟融合得渾然一體。
四、歌聲美 本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感情。讓直觀、生動的畫面走進課堂,讓動人心弦的音樂走進課堂。
這些多媒體教學手段能穿越時空,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還原歷史”。 印象深刻的是在本節(jié)課末,設計的“師生唱詩,升華情感”這一環(huán)節(jié)。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不僅廣為流傳,而且還被譜成了曲子廣為流唱,這就是著名的《陽關三疊》,也叫《渭城雨》,老師唱給你們聽聽,請大家閉著眼睛再次感受這種離別深情吧! 憂傷舒緩的音樂伴著老師圓潤甜美的嗓音在耳畔響起,這樣的結課不僅努力實現課內向課外的自然延伸,拓寬語文的學習空間,而且再。
本文主要探討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詩詞試題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會出現的內容。那么我們知道,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或抒情啟思,首首境意高遠,蘊涵哲理,膾炙人口、令人叫絕的文字背后,都隱含著詩人彼時彼刻的心情故事。
在浩瀚如煙的文學長河中,古詩就如璀璨的明珠傳承著華夏兒女的血脈精髓。上完六年級古詩詞復習,我對新課標要求必背的古詩進行了一次測試評估,有以下幾種評估題式: (1)把詩句填寫完整;(2)把詩句、作者、詩題用線連起來;(3)根據下列節(jié)日寫出對應的詩句;(4)根據景物寫出相對應的詩句;(5)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詩句;(6)按要求默寫古詩。
題目并不難,但范圍比較廣。評價結果,令我大吃一驚,一些以前學過的詩句大部分學生毫無印象,就連去年每人背出并都會默寫、在我心目中已經過關了的詩句寫對的同學也寥寥無幾。
為什么會這樣?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帶著一頭的霧水,我冷靜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到底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 1.從我的教學方法看 (1)教學形式套路化:古詩教學中,我往往采用這樣的套路“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闭J為這樣的套路是古詩教學的萬能鑰匙,教學設計也往往把解詞釋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花大力氣解決。
先是逐字逐詞地解釋,再是理解每個句子,最后串講整首詩的意思,到此便認為達成了目標。習慣于古詩教學模式化的我在備課時自覺輕松、不假思索地套用這三步曲,嫻熟用之。
本來意蘊悠遠、營養(yǎng)豐富的古詩大餐被我翻譯成一碟索然無味的小菜。 (2)教學任務簡單化:很多時候,在古詩教學中,我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huán)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卻置古詩詞文學營養(yǎng)和民族情結于不顧,把學生當作接受的容器提壺灌之。
將自己所認為的重點一股腦兒塞給了學生,以達到速成的效果。古詩教學最終被簡化成會背誦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
(3)理解過程輕感悟:古詩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大。于是我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等等。
學生朗讀的機會很少。常常是課始學了生字讀一遍,然后理解詩意后再讀一遍,一首詩“學完”,總共讀了兩三遍。
學生自讀感悟,從詩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讀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鮮明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所以,在學生的課本上看到的是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譯文筆記。課后,我雖也注重古詩詞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對詩人、詩情的激情共鳴,缺乏對古詩詞語言文字的拍案叫絕,學生們似乎只是機械地“翻譯”,苦苦地背誦。
2.從學生積累效果看 課外積累重數量,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我片面理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再加上應試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讓學生背誦積累古詩、宋詞,一星期兩三首,首首過關。
結果學生越背越厭,憑借最短的有效記憶,糊弄老師。其實,這些所背的內容沒過幾天甚至幾小時,早就遺忘了。
真可謂是讀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導學生背誦的古詩沒有進行恰當的歸類,全憑我的想當然,使學生的記憶產生誤區(qū),出現“問君能有幾多愁”對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話。
平時的古詩教學誤區(qū)重重,因此,教材中雖編入了許多令人叫絕、千古傳誦的經典詩詞,然而在學生眼中卻如過眼云煙。因為他們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教師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古詩詞學習怎會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詩教學有實效性?這也是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找準基點激情感。
教師要用對古詩詞的喜愛,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帶著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帶著對古詩詞的崇敬之情,去學習、品議、賞析,從中汲取文學營養(yǎng)。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chuàng)新,在進行古詩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為契機。
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思鄉(xiāng)的主題曲;《贈汪倫》是摯友篇;《登鸛雀樓》則既抒發(fā)志向又蘊涵哲理,這一首首詩作飽含詩人的深情,教師只有以情激情、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才能使學生從中獲取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養(yǎng)料,起到豐富他們的感情世界,開啟藝術想象力,培養(yǎng)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氣質和語文品質。 二、誦讀書寫促積累。
背誦古詩促進積累,增強記憶,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讀課上成背詩課,學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詩的誦讀中拉開序幕,學生不只是會背即止,要溫故知新,背得熟,記得牢。
長期訓練必將形成積累,增強記億,養(yǎng)成習慣。其次書寫古詩勤識字。
用規(guī)范的文本,標準的章法指導學生在寫字課上抄寫、默寫會背誦的古詩。這樣,既強化了古詩的記憶,又能幫助學生鞏固識字,就不會出現“春眼不絕曉,處處吻啼鳥”的錯誤了。
三、以讀為主悟詩意?!墩Z文。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快到教師節(jié)了,我們要贊美老師一下呵呵!老師——最廣泛流行的敬稱 有人問:“師”前面為什么要加個“老”呢?據說有兩種釋義:一是說明老師是歷史最悠久的職業(yè),無以倫比;二是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因為“老”的詞義解釋其中之一是“敬辭”。
如今,“老師”的稱謂已走出教育界范疇,在社會上,如果被人稱作“老師”,那將是對你最大的尊敬,也使你感到莫大的榮耀。 先生——最歷史悠長的尊稱 “先生”一詞在各類詞典中的第一解釋就是“教師”,是對教師最古老、最悠久的稱謂,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現在“先生”成為社會上最流行的尊稱口語,已經遠遠超出教師的范疇被廣泛運用于各種人群。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傳統(tǒng)稱謂仍在沿用,只是它的規(guī)格被提高了,人們往往把資深的、德高望眾的老師稱為先生。
人類靈魂工程師——最富哲理的稱謂 “人類靈魂工程師”一詞原是前蘇聯(lián)領導人斯大林對作家的稱謂,后來被教育家加里寧引用到教育界,他說:“很多教師常常忘記他們應該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睆拇耍叭祟愳`魂工程師”成為老師特定的稱謂,這也是社會給予教師的崇高贊譽。
園丁——最質樸無華的褒稱 “園丁”原本是指從事園藝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師。人們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樹等,而老師就像辛勤的園丁一樣,用智慧、愛心和汗水澆灌、培育、呵護著園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們枝繁葉茂,姹紫嫣紅,茁壯成長。
因此,把老師稱作園丁是最質樸、最形象、最富有田園詩意的比喻。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愛稱 中國古人云:“師如父母”,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尊師愛師”的傳統(tǒng)美德,也體現了老師“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
人們把老師比作“慈母”,主要是對那些有著“童心母愛”的女教師給予的最親切、最真摯、最感人的尊稱。 春蠶——最純摯的稱謂 對“春蠶”最早的記錄見于《詩經》,而把“春蠶”進行擬人化的比喻最聞名的則是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他把春蠶的執(zhí)著、堅貞、奉獻精神表現到了極至,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
人們生動地把教師比作“春蠶”,是對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給予的高度評價。 蠟燭——最溫馨動人的稱謂 對蠟燭的贊美也是源于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
人們歌頌蠟燭,是因為蠟燭默默地燃燒著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別人,直至將自己燃盡。說起蠟燭這種品質,人們就聯(lián)想到敬愛的老師,老師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給學生照亮前進的航程,這種為“他人照亮道路,讓他人看見光明,燃盡自己耀人間”的無私奉獻精神不正是對人民教師的最生動的比喻嗎? 孺子牛——最具中國特色的喻稱 “孺子”是古時對小孩子的稱謂。
“孺子牛”是《左傳》中記載的一個典故:春秋時,齊景公與兒子嬉戲,景公叨著繩子當牛,讓兒子牽著走。這個千古傳頌的“愛子”故事后來成為人們贊譽的美德。
現代偉大文學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華和拓展,而后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人們之所以把老師稱作孺子牛,認為這是當之無愧最貼切的比喻。
春雨——最生動形象的默稱 人們對“春雨”的贊美由來已久,把春雨比作“甘霖”,比作“及時雨”,視“春雨貴如油”。人們把老師比作“春雨”,把學生比作“春苗”,春苗需要春雨去澆灌。
我們的老師就如那綿綿的春雨,用播灑的愛去滋潤學生的心田,用豐富知識去開啟學生的智慧,用優(yōu)秀的人格去潛移默化培育學生的品德,用無私的奉獻精神去熏陶學生的心靈。 人梯——最高評價的專稱 一個人接一個人踩著肩膀向高處攀登叫作搭人梯,人梯是古代向上攀高、攻城拔寨、翻山越嶺所創(chuàng)造的集體配合行動,一直流傳至今。
現在人們把“人梯”比作是:“那些為別人的成功,而做出自我犧牲,無私奉獻的人”,人們把教師稱作“人梯”,正是因為光榮的人民教師具備了這樣優(yōu)秀的品質和精神。 希望對您有幫助,謝謝采納。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6 17:30 老師—最廣泛流行的敬稱 ·先生—最歷史悠長的尊稱 ·靈魂工程師—最富哲理 ·園丁—最質樸無華的褒稱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愛稱 ·春蠶—最純摯的稱謂 ·蠟燭—最溫馨動人的稱謂 ·孺子?!罹咧袊厣?·春雨—最生動形象的默稱 ·人梯—最高評價的專稱 希望對您有幫助!謝謝采納~嘿嘿。
贊美老師的句子1、您的工作在今朝,卻建設著祖國的明天;您的教學在課堂,成就卻是在祖國的四面八方。
2、您的崗位永不調換,您的足跡卻遍布四方;您的兩鬢會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卻百年不衰。3、在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從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為我們開道。
4、教師的春風,日日沐我心。5、一位好老師,勝過萬卷書。
6、親愛的老師,您那赤誠的愛,喚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點燃了多少青春,摧發(fā)了多少征帆。7、鶴發(fā)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
8、一日為師,終身為父。9、片言之賜,皆我?guī)熞病?/p>
10、園丁,崇高的稱號,祝您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11、江河把我們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給我們帶來明媚的早晨;親愛的老師,您把我們引向壯麗的人生。
12、老師,人說您在培育祖國的棟梁,不如說您就是祖國的棟梁,正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梁。13、老師,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種者。
是您用美的陽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潤,我們的心田才綠草如茵,繁花似錦。 14、您的愛,太陽一般溫暖,春風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
您的愛,比父愛更嚴峻,比母愛更細膩,比友愛更純潔。您------老師的愛,天下最偉大,最高潔。
15、老師,我們身上散發(fā)的智慧之光,永遠閃爍著您親手點燃的火花。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2。
身教重于言傳?!醴蛑?。
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陶行知4。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guī)則,教職員躬親共守。
——陶行知5。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
——李贄6。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
——愛因斯坦7。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
——烏申斯基8。 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烏申斯基9。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盧梭10。 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溫暖著每一個同學的心房,無數顆心被您牽引激蕩,連您的背影也凝聚著滾燙的目光……您不是演員,卻吸引著我們饑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卻讓知識的清泉叮咚作響,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卻塑造著一批批青年人的靈魂……老師啊,我怎能把您遺忘!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頭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師,您的名字刻在我們心靈上,這才真正永存。 您的思想,您的話語,充溢著詩意,蘊含著哲理,又顯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腦海里,它們曾激起過多少美妙的漣漪!您推崇真誠和廉潔,以此視作為人處世的準則。
您是我們莘莘學子心目中的楷模。我崇拜偉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贊美獻給一位普通的人――我的老師您。
加減乘除,算不盡您作出的奉獻!詩詞歌賦,頌不完對您的崇敬!您用知識甘露,澆開我們理想的花朵;您用心靈清泉,潤育我們情操的美果。在這不尋常的節(jié)日里,獻上我們深深的祝福。
“桃李滿天下”,是老師的榮耀。——值此日麗風清、秋實累累的園丁佳節(jié),祝敬老師康樂如意,青春永葆。
我們從幼苗長成大樹,卻永遠是您的學生;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學生,而您卻是我最尊敬的老師。在您的節(jié)日里,我要把一份崇高的敬意送給您。
敬愛的老師,您的諄諄教誨如春風,似瑞雨,永銘我心。愿我這小溪的音樂,永遠在您深邃的山谷中回響。
參考資料:總結百度里查找的。
比較有名的自然是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了。
其他的有: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仰止彌高,鉆之彌堅。
桃禮不言,下自成蹊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玉壺存冰心
朱筆寫師魂
諄諄如父語
殷殷似友親
輕盈數行字
濃抹一生人
寄望后來者
成功報師尊
酬問師 唐 劉商
虛空無處所,仿佛似琉璃。
詩境何人到,禪心又過詩。
遠師 唐 白居易
東宮白庶子,南寺遠禪師。
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
以上是百度來的。
哦,原來是“教室”,首先,古代沒有教室一說,叫做“私塾”,有的叫“義學”,有的叫“學堂”。至于描寫此類的詩句,抱歉,真不知道。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而且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隨意翻開小學語文教材便可以發(fā)現古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這些古詩多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不但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抓住古詩這一教學內容,通過古詩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引導學生從古詩中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如何使古詩教學貼近學生,能真正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吸收和積累,我進行了有關古詩教學的探索。一、賞讀古詩,走進詩境詩的內容高度濃縮,內涵極其豐富,有的古詩比較難懂,即便明白了詩的意思,進入詩的意境也很難。
如果只要求他們死記硬背,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時間久了,他們就會對古詩失去興趣,運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拉近古詩與生活的距離,可以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使他們易于朗讀,樂于背誦。1.音樂伴讀:音樂和文學有著不解之源。
有時古詩的意境,確實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如果在課堂上,適當地運用音樂,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共鳴,也更容易融入詩的意境。
比如,在《出塞》、《送別》、等送別詩中,我配上《送別》、《知音》等輕音樂,加上聲情并茂的古詩范讀,一下子就把學生帶進了一個動人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通過想象達到了“觸景生情”的效果。2.繪畫引讀:有些古詩,本身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
如果把繪畫引入古詩教學,將會大大提高學生興趣,事半功倍。小學生喜歡畫畫,尤其喜歡“創(chuàng)作畫”,基于這個特點,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可以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憑借語言,設法將“詩”與“畫”結合起來,詩配畫,畫填詩;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可以增進豐富的想象,畫一幅或幾幅圖畫,來表現詩的內容和意境。
記得學習《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我一邊吟,一邊引導學生在黑板上、依次畫出稀疏的竹籬、悠遠的小路、如傘的綠樹、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黃的菜花,而學生無形中將自己構想成了畫中的主角——奔跑著的、活潑天真的兒童。賞析圖畫時,不少學生發(fā)現在那個捕捉蝴蝶的兒童,身在金色菜花海洋的里,很難找到那只美麗的蝴蝶,從而,更好的理解了“飛入菜花無處尋”。
3.唱讀:詩歌與音樂相伴而生,優(yōu)美的曲調能創(chuàng)造特定的情景,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幫助學生加強對詩歌的理解和記憶。教學時,我找到了一些學習古詩的磁帶,磁帶中將《春曉》、《鳥鳴澗》等語文優(yōu)美的古詩詞譜上了曲子,我和同學們一起反復的聽,認真學唱,大家興致勃勃,在唱歌的同時,很快就把古詩背誦下來了,而且印象深刻。
4.賽讀:小學生求知欲強,喜歡競爭。比賽是一種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在進行了一個階段的古詩背誦活動之后,為了及時掌握同學們的背誦情況,并鞏固學過的古詩,我進行了游戲和比賽。
如:古詩接龍游戲,抽簽背誦,看誰背得多等活動,分階段評出表現突出,背誦認真的同學,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二、嚼字品詞,悟詩情字是內容骨,情從感悟出,古詩中的一字一詞都是詩人經過反復推敲寫出來的,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但是由于不少古詩中,許多詩意不能給出正確的解釋,所以古詩中許多譴詞造句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有一定的蒙朧性,值得我們反復咀嚼,因此在教學中不必過分強調教學的技術和精準化,那樣會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從而破壞了古詩的整體美感。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漢姆雷特”。
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會詩人的感情,進而領悟詩的意境美。具體說來,主要應做到以下二點: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并通過自己動情激發(fā)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使他們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tài)。
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于感情,緊如詩眼,帶領學生從讀中去悟詩情。二、教師應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fā),啟發(fā)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
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詩的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情色彩。如古詩《題西林壁》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含義深刻,很富有哲理性,難以講清。
有位教師教學時,出示幾張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風景圖片,于是廬山雄偉,奇異,多姿的景色從正面看、從遠處看、從側面看、從近處看,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姿態(tài)和魅力都一一展現在孩子面前,再通過出示問題“為什么作者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引導小朋友反復讀古詩,大部分的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古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三、重視拓展,將古詩活學活用。在古詩教學中,課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會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小朋友對古詩的形式、意境、構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們再加以點撥、誘導,觸動孩子的寫作靈感,讓他們學。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9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