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舟車十萬揚風聲。議者狐疑慮無成。——《吳鼓吹曲十二曲 其四 伐烏林》魏晉·無名氏
2、仍聞汴路舟車絕,又道彭門自相殺。——《秦婦吟》唐·韋莊
3、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偶作》唐·馮道
4、西來漸覺細塵紅,擾擾舟車路向東。——《平陰夏日作》唐·張祜
5、日輪西入鳥不飛,從古舟車無斷時。——《汴堤行》宋·孔平仲
6、洛邑舟中萬里均,舟車白浪與紅塵?!蹲x易 亨》宋·方翥
7、關信增屯烽燧遠,邊儲入粟舟車聚?!对S總卿見和再用韻》宋·王之望
8、舟車虢來每苦重,釜盎尚棄不肯攜?!逗质痢匪巍ね趿?/p>
9、資糧屝屨多多辦,更有舟車乞與鄰?!抖战鹆曛颇粫?其一》宋·王同祖
10、寄食舟車隨處弊,行歌天地此身勞。——《江上》宋·王安石
11、欲調(diào)舟車難用法,偕行仆從只宜寬?!洞鹦銓嵰娬小匪巍ね跹?/p>
12、不辭舟車千里來,賴有陳蕃知孺子?!逗椭x吏部鐵字韻三十四首 呈幾叟儀曹四首 其三》宋·鄧肅
13、誰道醉鄉(xiāng)風土好,舟車常愿不相通。——《病酒呈晉州李八丈》宋·司馬光
14、水浮陸走舟車馳,轉(zhuǎn)輸十九資殘寇?!端挖w居父入淮東漕幕》宋·劉宰
15、舟車來往鬧回環(huán),今日陪公得暫閑?!洞涡阃ろ嵍?其二》宋·呂本中
16、梅潦因仍不計旬,舟車屢易敢因循?!端屯魰r法歸金華 其二》宋·呂祖儉
17、悠悠乘墜寄舟車,與世真成一夢蘧。——《舟中對月》宋·李彌遜
18、到底乾坤同一視,舟車何處不通津。——《分水嶺》宋·李柘
19、世上舟車無一穩(wěn),乾坤可是剩詩翁?!稅灨栊惺?其一》宋·楊萬里
20、萬里舟車要覓詩,衰年忍負始來時。——《留示逯云甫秀才 其一》宋·汪夢斗
早發(fā)白帝城
作者:【李白】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節(jié)
2、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h。
3、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
【韻譯】: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含有這些詞的詩是《早發(fā)白帝城》。
1、早發(fā)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詩歌翻譯 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從江上往高處看,但見白帝城彩云繚繞,如在云間,景色多么絢麗!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能回返,兩岸猿猴的蹄聲不斷,回蕩不絕。
猿猴的蹄聲還在回蕩耳邊,輕快的小船已經(jīng)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3、詩歌注釋1.白帝城: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城東白帝山上。
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筑。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節(jié)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前人或以此詩為李白青年出蜀時所作。然細審"千里江陵一日還"詩意,可知曾從江陵上三峽,此當為返還之作。
應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時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2.朝:早晨。
3.辭:告別。4.彩云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人云間。
5.還:返回。6.啼:鳴、叫。
7.?。和O?。4、詩歌鑒賞 首句“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
不寫白帝城之極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聲)目(萬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
“彩云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冥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暫作懸殊對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處卻在那個“還”字上—“還”,歸來也。
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儼如回鄉(xiāng)一樣。
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細玩味。第三句的境界更為神妙。
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們不妨可以聯(lián)想乘了飛快的汽車于盛夏的長晝行駛在林蔭路上,耳聽兩旁樹間鳴蟬的經(jīng)驗。
夫蟬非一,樹非一,鳴聲亦非一,而因車行人速,卻使蟬聲樹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是何等暢快而又興奮啊!清人桂馥讀詩至此,不禁贊嘆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p>
(《札樸》)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
直說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其快速可想而知。
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重履康莊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賞其氣勢之豪爽,筆姿之駿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jīng)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fā)的一種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歡悅??齑煲?,使人神遠。
5、寫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
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前人曾認為這首詩是李白青年出蜀時所作。
然而根據(jù)“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意,李白曾從江陵上三峽,因此,這首詩應當是他返還時所作。6、詩歌評價 這首有名的七絕,不無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美輪美奐,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一般讀者不必知道作者寫詩時的心境,只單純地體會詩中所傳達出來的三峽順水行舟的快感就會覺得很美了。其實詩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時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壯麗多姿、順水行舟之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
明白了這些情境內(nèi)涵,美感就更為豐富。前人對此詩好評如潮,如《唐宋詩醇》卷七:"順風揚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
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又丁龍友云:"此是神來之調(diào)。
"吳昌琪《刪訂唐詩解》卷一三:"插猿聲一句,布景著色之"。應時《李詩緯》卷四:"等閑道出,卻使人揣摩不及"。
作者: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子夜吳歌·夏歌
作者:李白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亍局邸坎淮?,歸去越王家。
旅夜書懷
作者: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行路難
作者:李白
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滁州西澗
作者: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1、武陵春·春晚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譯文對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白話翻譯:
風停了,塵土里帶有花的香氣,花兒已凋落殆盡。日頭已經(jīng)升的老高,我卻懶得來梳妝。景物依舊,人事已變,一切事情都已經(jīng)完結(jié)。
想要傾訴自己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聽說雙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雙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載不動我內(nèi)心沉重的憂愁啊。
2、江雪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白話翻譯:
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
一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獨自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3、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朝代】唐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白話翻譯: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4、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白話翻譯: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jīng)]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5、贈汪倫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白話翻譯:
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fā),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
看那桃花潭水,縱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