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
原詩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紤]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2、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出自宋代詩人翁卷的《鄉(xiāng)村四月》
原詩
《鄉(xiāng)村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譯文
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杜鵑一聲聲啼叫在如煙如霧的蒙蒙細雨中。 鄉(xiāng)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時候,剛剛結(jié)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3、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行香子·述懷》
原詩
《行香子·述懷》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譯文
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對月,須盡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變幻無常,徒然勞神費力。人的一生只不過像快馬馳過縫隙,像擊石迸出一閃即滅的火花,像在夢境中短暫的經(jīng)歷一樣短暫。雖有滿腹才學(xué),卻不被重用,無所施展。姑且借現(xiàn)實中的歡樂,忘掉人生的種種煩惱。何時能歸隱田園,不為國事操勞,有琴可彈,有酒可飲,賞玩山水,就足夠了。
4、神仙須是閑人做。
出自宋代詩人陸游的《蝶戀花·禹廟蘭亭今古路》
原詩
《蝶戀花·禹廟蘭亭今古路》
禹廟蘭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盡湖邊樹。鸚鵡杯深君莫訴。他時相遇知何處。
冉冉年華留不住。鏡里朱顏,畢竟消磨去。一句丁寧君記取。神仙須是閑人做。
譯文
通往禹廟、蘭亭的路,從古到今只有一條。一夜寒霜,使湖邊的樹林像染過一樣。請您不要說酒杯太深,這一次分別,又不知在何方才能相逢。時光飛逝,美好年華難以留住,鏡里的年輕容顏,很快就老去了。只有一句話要記?。骸爸挥虚e人才能當神仙?!?/p>
5、鏡湖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君恩賜與。
出自宋代詩人陸游的《鵲橋仙·華燈縱博》
原詩
《鵲橋仙·華燈縱博》
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半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
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蘋洲煙雨。鏡湖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君恩賜與。
譯文
當年在華麗的燈光下縱情地博弈,騎著駿馬獵射馳騁,誰還記得我當年豪壯的軍旅生活?那些無聊酒徒有許多如今都封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隱居江邊做漁翁。江邊有八尺輕舟。撐著低低的三扇篷,獨自享受長滿蘋草的水邊景色,鏡湖本來就屬于像我這樣的閑適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賜與不可呢?
蘇軾的一篇小品文《記承天寺夜游》文中結(jié)尾的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為什么作者在此稱自己為“閑人”,這體現(xiàn)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呢?
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游》即寫于此時。當時他的心情憂郁但是仍然有進取之心,自己才華橫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胸中的苦悶可想而知,在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之時,借月夜美景來自我排遣胸中的苦悶,表現(xiàn)自己的曠達心情,在政治旋渦中破損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fù),自己只有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一點精神的寄托。
人世間的“名利”二字,讓多少“忙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只有正直、淡泊的人才厭棄這種生活。干好自己的正事,心無邪念。正正經(jīng)經(jīng)做人,平平常常做事,作一個平凡的人。蘇軾在被貶后,遠離了黑暗的官場,才有此心情境。
面對紅塵滾滾,自己真正的知音何其少,“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弊约号c張懷民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說明了大千世界里“如吾兩人者”淡泊名利的人真是少之又少。這里有李白“獨坐敬亭山” 的曠達,也有柳宗元“獨釣寒江雪”的執(zhí)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只有我們兩個“閑人”,在此獨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樣的美景?!昂翁師o竹柏?”,“ 竹柏”本來也是只有正人君子才與之為伴的,古人有“寧可食無肉,也不可居無竹”的說法,“何處無竹柏?”說明處處都有自稱君子的人,但真正的君子真是太少了。所以這里的“閑人”是指清心寡欲,恬淡平和、淡泊名利的人,而不是指那些百無聊賴、無所事事的人。
“小院閑窗春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p>
--《浣溪沙》宋代 李清照“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菩薩蠻》宋代 王安石“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p>
--《游山西村》宋代 陸游1.《浣溪沙·小院閑窗春色深》 宋代:李清照 小院閑窗春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
(春已深 一作:春色深)遠岫出云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譯文透過窗子看見小院內(nèi)的春天的景色將流逝。層層厚重的門簾沒有卷起,幽暗的閨房中顯得暗影沉沉。
倚在繡樓闌干上寂寞無語地輕輕撥弄著瑤琴。遠處山峰上云霧繚繞看起來黃昏即將來臨,暮色中的輕風吹動著細雨,撥弄著暗淡的輕云。
院子里的梨花即將凋謝恐怕連這斜風細雨都難以承受,真讓人傷景。 賞析 小、閑、深,正是空閨寫照。
而春色深濃,未許泄漏,故重簾不卷,一任暗影沉沉。春情躁動,更不能形之言語,只可托之瑤琴矣!“深”字是上片之眼。
閨深、春深、情深,“倚樓無語”,說三藏七,“此時無聲勝有聲”,蘊藉未吐之深情,更具有無限的韻味。下片宕天,由室內(nèi)而室外。
“遠岫出云”見陶淵明《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云出云歸,時光亦隨之荏苒而逝,不覺晚景催逼。
夜來更兼細風吹雨,輕陰漠漠,“弄”既指風雨之弄輕陰,還指此時、此境中,詞人乍喜還愁的情感波動。結(jié)末仍結(jié)穴在風雨摧花,欲謝難禁的憂思上。
2.《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 宋代:王安石 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ㄊ侨ツ昙t,吹開一夜風。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guān)情,黃鸝三兩聲。
譯文幾間茅草屋悠閑地面臨著水面,我穿著窄小的衣衫戴著短小的帽子徜徉在那垂楊的樹叢里邊。要說花朵還是去年開得最鮮紅,那可是一夜之間春風把它吹開了,它怎能不紅艷艷。
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樹梢上仰臥著,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來便是這夜晚。什么東西最關(guān)系到人的感情,想去想來還是那深藏在那樹叢里面的黃鸝鳥叫喚的兩三聲。
這首詞最值得稱道的是集詩句為詞這一藝術(shù)形式。這是王安石的發(fā)明。
唐人豐富的詩歌遺產(chǎn),成了王安石現(xiàn)成的詞句,除了第三句取自唐人殷益的《看牡丹》外,其余亦多出自唐詩,第一句用的是劉禹錫《送曹璩歸越中舊隱詩》:“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钡谖寰涞某鎏幨琼n愈的《南溪始泛》:“點點暮雨飄,梢梢新月偃?!?/p>
第六句來自方械的詩(失題):“午醉醒來晚,無人夢自驚。”如此信手拈來,隨意驅(qū)策,使之協(xié)律人樂,變詩為詞,確實體現(xiàn)了作者學(xué)富才高的創(chuàng)作功力。
這首集句詞的成功更重要的還是作者用前人的詩句創(chuàng)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為自己表情達意服務(wù),并通過自己的精心組合安排,使之渾然無跡,如同己作。 3.《游山西村》 宋代: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不要笑農(nóng)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繁。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xiàn)一個山村。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jīng)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賞析 詩人被投降派彈劾罷歸故里,心中當然憤憤不平。
對照詐偽的官場,于家鄉(xiāng)純樸的生活自然會產(chǎn)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閑適,卻未能忘情國事。
秉國者目光短淺,無深謀長策,然而詩人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否極泰來。這種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chǎn)生了傳誦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聯(lián)。
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quán)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jīng)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本欲就寢的蘇軾,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jīng)]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
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竹、柏之影與月光互相映襯,渲染了景色那幽美肅穆。更體現(xiàn)出了月光清涼明凈
蘇軾看著這一池明澄,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lǐng)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同樣,他在另一篇詞《行香子》中也有提到類似的意境。
詞中抒發(fā)了人生短促的憂傷、知音難遇的悲慨,表達了對虛名浮利的厭倦,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詞中開篇同樣以優(yōu)美潔凈的月色起興,接著寫對月把酒,沉思反省人生。詞中集中了古人有關(guān)人生的言論和比喻,充分表達了名利虛無、人生如夢的感喟。既然人生短促,名利無憑,知音難遇,事與愿違,詞人只好“且陶陶、樂盡天真”,并進而產(chǎn)生棄官歸隱之心,希望從官場紛爭困擾中解脫出來,去過那“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的“閑人”生活。這種歸隱之想,其實早就萌生,但終其一生都沒有歸隱。盡管蘇軾一生沉浮不定,受貶、入獄,迭受打擊,但他都挺住了。這大約得益于他思想的多元化和個性的曠達。他得意時,兼濟天下,頗有政績;失意時則用老莊思想來排遣胸中塊壘,不為虛名浮利所羈絆。這首詞實際就是他失意時的自我排遣和思想調(diào)整,也是蘇軾個性和人生觀的具體展現(xiàn)。
呃。其實我說實話,這是我七拼八湊出來的。蘇軾的詞寫的都很有意境。很有感覺的。若想進一步了解蘇軾推薦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閑人在《記承天寺夜游》中的意思:字面上是閑散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nèi)心深處,他又何嘗愿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队洺刑焖乱褂?》宋代 蘇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jīng)]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jīng)]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擴展資料《記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xiàn)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xiàn)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此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jīng)有四年了。
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guān)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jīng)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
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quán)的閑官。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記承天寺夜游》。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