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 諸葛亮 君子憂道不憂貧. —— 孔丘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子貢 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 —— 荀況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 韓非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 魏徵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李商隱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誰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 —— 蘇軾 不學(xué)禮,無以立.——孔子 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不學(xué)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離婁下》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后,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誰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 —— 蘇軾
不學(xué)禮,無以立.——孔子
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 —— 李白
擴展資料:
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fēng),指的是產(chǎn)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xiàn)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其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
體裁范圍
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fēng)、往體詩。它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chuàng)作的詩。以唐朝為界限,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唐前詩歌,均為古體詩;其后,古體詩漸漸式微,逐漸消亡。
格律特征
古詩(古體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相對于近體詩,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漢魏以后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diào),押韻、轉(zhuǎn)韻有一定法式。
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shù)分類。四字一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一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一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jīng)》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tǒng),寫的人很多。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古風(fēng)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參考資料:古詩-百度百科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李白《將進酒》)
4、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5、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張養(yǎng)浩《潼關(guān)懷古》)
6、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盡走東海,萬里寫入襟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fēng)簸自天涯 劉禹錫·唐《浪淘沙》
有很多古書都是講禮的,你可以親自查閱,畢竟自己學(xué)的才是印象最深刻的,總不能經(jīng)常的拿來主義吧。
禮記 - 儒家經(jīng)典著作,,《詩經(jīng)》、《尚書》、《儀禮》、《樂經(jīng)》、《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jù)說經(jīng)秦火一炬,《樂經(jīng)》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chǔ)上加上《論語》、《孝經(jīng)》,共七經(jīng);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jīng);
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jīng)注疏》傳世。
《十三經(jīng)》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tǒng)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jīng)",《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jīng)》之“傳”,《禮記》、《孝經(jīng)》、《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jīng)師的訓(xùn)詁之作。后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xué)》(《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jīng)則指:《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
」安民哉!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
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
疑事毋質(zhì),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齊。
禮從宜,使從俗。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jié),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zhì)也。
禮聞取于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xué),不聞往教。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xùn)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xué)事師,非禮不親。
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
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 太上貴德,其次務(wù)施報。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xué)也。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九歌 禮魂 屈原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與;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 陳子昂
大君忘自( 一作物 )我。
應(yīng)( 一作膺 )運居紫宸。
揖讓期明辟。
謳歌且順人。
軒宮帝圖盛。
皇極禮容申。
南面朝萬國。
東堂會百神。
云陛旗常滿。
天庭玉帛陳。
鐘石和睿思。
雷雨被深仁。
承平信娛樂。
王業(yè)本艱辛。
愿罷瑤池宴。
來觀農(nóng)扈春。
卑宮昭夏德。
尊老睦堯親。
微臣敢拜手。
歌舞頌維新。
君子行 齊己
圣人不生,麟龍何瑞。梧桐不高,鳳凰何止。
吾聞古之有君子,行藏以時,進飼蠹骸,儔匚煜氯伲,恥必為天下恥。茍進不如此,退不如此,
亦何必用虛偽之文章,取榮名而自美?
有關(guān)“文明禮儀”的古詩有:
1、《經(jīng)》
唐 李嶠
漢室鴻儒盛,鄒堂大義明。
五千道德闡,三百禮儀成。
青紫方拾芥,黃金徒滿籝。
誰知懷逸辯,重席冠群英。
譯文:漢代學(xué)術(shù)之風(fēng)盛行,朝廷大義當(dāng)?shù)馈N迩€人都能闡述道德,三百人都能講好禮儀。學(xué)士們身穿各色衣服,籠子里裝滿了黃金,大家也不理睬。誰的學(xué)識最淵博呢?大家一起來吟詩作對。
2、《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張霸》
宋 林同
幼也知孝讓,居然合禮儀。
休疑汝尚小,須信我饒為
譯文:幼小的孩子也知道孝順禮讓,談到禮儀滔滔不絕。別懷疑他年齡很小,應(yīng)該相信他很有教養(yǎng)。
3、《絕句》
宋 呂希哲
禮儀三百復(fù)三千,酬酢天機理必然。
寒即加衣饑即食,孰為末節(jié)孰為先。
譯文:學(xué)習(xí)文明禮儀的人從幾百人變成了幾千人,這是順應(yīng)上天的安排啊。寒冷了就加衣服,饑餓了就吃飯,孰輕孰重大家自有判斷。
4、《禮記·經(jīng)解》
商朝 荀子
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
譯文:文明禮儀對一個來說,應(yīng)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就像曬直的繩子不能彎曲一樣。
5、《絕句》
宋 王大烈
弧矢重懸舊禮儀,郎君又產(chǎn)玉麟兒。
便煩著眼從頭看,的似徐卿二子奇。
譯文:重新拿起弓箭,再溫習(xí)一遍舊時的禮儀,郎君又寫下了玉麟兒這樣的佳作。耐心地從頭看完,確實讓人贊嘆不已。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文明禮儀:
中國古代文明禮儀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文明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文明禮儀。實際上文明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文明禮儀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文明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文明禮儀中,喪禮的產(chǎn)生最早。喪禮于死者是安撫其鬼魂,于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文明禮儀。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怒怨,但坐看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頗有余。使君謝羅敷,
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
羅敷自有夫。東方千余騎,
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
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
黃金絡(luò)馬頭。腰中鹿盧劍,
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
四十專城居。為人結(jié)白皙,
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
冉冉府中趨。坐中數(shù)千人
1、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子貢
釋義
貧困卻不奉承別人,富貴卻不驕橫。
2、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釋義
簡樸的人和奢侈的人各有所報。
3、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魏徵
釋義
不惦念處在安定的環(huán)境而想到會出現(xiàn)的危難,警惕奢侈踐行簡樸;這樣砍掉樹木的根然而希望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流水長久。
4、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司馬光
釋義
如果生活奢侈就會增加貪欲,貪欲多了,就會為追求富貴生活徇私枉法,最終招來禍患。
5、不學(xué)禮,無以立。——孔子
釋義
學(xué)禮則品節(jié)詳明,而德性堅定,故能立。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8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