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① 為人性僻耽佳句②,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與③,春來花鳥莫深愁④。 新添水檻供垂釣⑤,故著浮槎替入舟⑥。
焉得思如陶謝手⑦,令渠述作與同游 ⑧。 【釋義】 ①“值”,正逢。
“水如海勢”,江水如同海水的氣勢?!傲摹保们?。
②“為人”,這里是平生的意思。“性僻”,性情乖僻,古怪。
這里實指詩人的一種舉趣、追求。“耽”,愛好,沉溺于。
③“老去”,即年老了?!皽啞?,完全,簡直。
“漫”,隨意。④“莫”,沒有。
⑤ “檻”,欄桿。⑥“故著”,又設(shè)置了。
“著”,讀zhu ó,設(shè)置?!伴丁?,音chá,木筏。
“替”,代替。⑦“焉得”,怎么找到。
“思”,才思,詩才。“陶謝”,指陶淵明、謝靈運。
⑧“令渠”,讓他們,“渠”,代詞?!笆鲎鳌保髟娛鰬?。
【簡析理解】 這首詩是詩人面對如大海洶涌的江水,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的敘懷之作。詩人站在江邊,看到波濤滾滾的氣勢,引發(fā)了他無限的感慨。
他審視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痹娙俗灾^平生特別喜歡、刻意追求最能表情達意的詩句,而且這種追求,在別人看來簡直是有些古怪,有些乖僻。
但這確實就是我的態(tài)度,達不到語不驚人的地步,我是決不罷休的。這兩句詩道出了杜甫詩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認真嚴(yán)謹?shù)膶懽鲬B(tài)度。
這兩句似乎是詩人聊以自慰的,但此時此刻卻像奔瀉不已的江水,他又轉(zhuǎn)想到隨著歲月的消逝,自己也越來越老了,此時的心境,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對著春天的花鳥,也沒有了過去的苦惱與煩悶,所寫的詩稿,不過是隨隨便便敷衍而成。 接下來兩句,詩人的視線轉(zhuǎn)向眼前景物:江邊新裝了一副木欄,可供我悠然垂釣,我又備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船了。
這兩句是對他老年心境的寫照。其實杜甫是否真有如此而已的閑情雅致垂釣,并無可考,也許這只是詩人的一種無奈的自慰、自嘲。
總之中間這兩聯(lián),見出杜甫對自己年華老去的感慨,其中也暗含著對自己熱情的減退的自責(zé)。 但杜甫畢竟是一位有時代感、有責(zé)任心的詩人。
澎湃的江水似乎又激起了他高昂的創(chuàng)作欲望,他追思詩壇高手陶淵明、謝靈運,并想象與他們一起浮槎漫游。這既是江海游,也是詩海游,表明杜甫仍然壯心不已,追求不止,要繼續(xù)寫出驚人的詩作。
[編輯本段]深入研究 本詩作于上元二年(761)。杜甫時年五十歲,居于成都草堂。
詩題中一個“如”字,突現(xiàn)了江水的海勢 ,提高了江景的壯美層次,表現(xiàn)了江水的寬度、厚度和動態(tài)。江水如海勢,已屬奇觀。
然而詩題卻偏偏曰 :“聊短述 ”。詩題中就抑揚有致,這是詩人的一貫風(fēng)格。
既然聊為短述,山語豈能平平?詩人自謂“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足見“聊短述”的良苦用心,爐火純青的詩藝,嚴(yán)肅認真的寫作態(tài)度和動人心弦的審美效果。 正由于杜甫藝術(shù)上的一絲不茍、勇于創(chuàng)新,因此老年臻于出神入化、妙手成春的極境。
所謂“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仇兆鰲評杜甫“ 少年刻意求工,老則詩境漸熟,但隨意付與,不須對花鳥而苦吟愁思矣 ?!?/p>
(《杜詩詳注》卷之十)同時他還轉(zhuǎn)引錢箋道:“春來花明鳥語,酌景成詩,莫須苦索,愁句不工也。若指花鳥莫須愁,豈知花鳥得佳詠,則光彩生色,正須深喜,何反深愁耶?”(《杜詩詳注》卷之十)這里是說春光明媚,花香鳥語,快樂異常,因此不存在花鳥深愁的問題,“莫深愁”為杜甫自況。
至于“ 渾漫與”中的“與”字,舊本曾作“興”,清末郭曾忻解釋說:“所謂漫興,只是逐景隨情,不更起爐作灶,正是真詩?!保ā蹲x杜札記》)此處強調(diào)任筆所之,自然而然。
總之,首頷二聯(lián)總體著眼,大處落墨,雖為短述,語實驚人,雖未直接描寫江上海勢,但胸中之海早已形成。它渾厚深涵,遼闊無垠,大氣磅礴。
心中之海,詩人采取了虛寫的辦法。正如金圣嘆所說,此“不必于江上有涉,而實從江上悟出也?!?/p>
(《杜詩解》卷二)所謂海勢,其實是江,因此江上之景,亦應(yīng)攝取,若完全避開江水,則海勢亦無所依附,而不成其為江如海勢。為此,詩人緊接首頷二聯(lián)虛寫海勢以后,隨即轉(zhuǎn)入實寫江水。
故頸聯(lián)道 :“新添水檻供重釣,故著(著)浮槎替入舟。”此處雖寫江水,但只是輕輕帶過,如此觸及江水、悟及海勢的寫法,令人玩味不盡。
正如王嗣奭所說 :“水勢不易描寫 ,故止詠水檻浮舟。此避實擊虛之法 。”
(《杜臆》卷之四)又如金圣嘆所說 :“不必于江上無涉,而實非著意江上也。”(《杜詩解》卷二)尾聯(lián)詩人以一“焉”字,即巧作轉(zhuǎn)折,融注新意。
詩人之語,已經(jīng)驚人 。若得陶淵明 、謝靈運那樣的妙手,使其述作,并同游于江海之上,豈不快哉!尾聯(lián)思路新奇,饒有興味,且與首聯(lián)相呼應(yīng),顯示出詩人對藝術(shù)最高境界的執(zhí)著追求 。
“更為驚人之語也?!保ā抖旁娊狻肪矶υ娕c詩題之間的關(guān)系金圣嘆先生寫道:“每嘆先生作詩,妙于制題。
此題有此詩,則奇而尤奇者也。詩八句中,從不欲一字顧題,乃一口讀去,若非此題必不能弁此詩者。
題是‘江上值水如海勢’七字而止,下又綴以‘聊短述’三字。讀詩者,不看他所綴之三字,而謂全篇八句,乃是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1. 出處:《冬夜讀書示子聿》,作者陸游。
2. 釋義: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如果要想認識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質(zhì),就得用自己親身的實踐,去探索發(fā)現(xiàn)。
3. 全文:
古人學(xué)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 譯文:古人做學(xué)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延展回答:
1. 本詩的詩意:
古人學(xué)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做學(xué)問總是不遺余力的,即使這樣,也是從年輕開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斷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如果要想認識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質(zhì),就得用自己親身的實踐,去探索發(fā)現(xiàn)。
2. 本詩蘊含的哲理:
特別強調(diào)了做學(xué)問的功夫要下在“哪里”,這也是做學(xué)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于字面上的明白,反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古人做學(xué)問總是竭盡全力的,即使這樣,也是從年輕開始就下苦功夫,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bó)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zhì),還必須依靠親身的實踐,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lǐng)。
紙上得來的東西感受總不是很深刻。要真正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往往來自與生活實踐中自身的真實體驗,很多東西都是自己碰過壁,吃過苦頭,走過彎路,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運用在教育小孩方面,教育不通的地方,只有放手讓小孩自己去闖,讓小孩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在吃苦受累中摸索成長。
志南〈絕句〉詩賞析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 在《宋詩紀(jì)事》中,志南僧就留有這麼一首詩,且還沒有實質(zhì)性的題目,只是借詩的形式題了一個不關(guān)意旨的詩題。
然而就是這一首詩才使后人知其名,尤其是詩的后兩句寫二月天的輕柔涼美,生動而活脫,遂成為千古名句。 詩寫的是二月天里的真切感受。
蒼拙古木林中,於岸邊樹陰之處停下小船,系上纜繩,然后登上河岸?!付膛瘛辜葱≈?。
此一句開篇,似乎氣氛有些陰郁。古木濃陰,置身其中,四圍不免充溢頹腐之氣,還會使人想起有古木便會有悲鳥,「悲鳥號古木」,似乎已經(jīng)是定勢了的一種意象組合。
然而詩僧卻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陰中」,點到為止,化腐朽為神奇,不偏不倚地撐出一只小船來,且不緊不慢,停停當(dāng)當(dāng)?shù)叵翟诎哆叄朴浦校苡蟹酱?。雖不是「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儲光羲《釣魚灣》)般的旖旎與幽麗,但卻也別有一種清涼幽靜的美感,系舟后,詩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橋,奔橋東而去,古木斑駁,水流汩汩,似乎能聽到詩僧拄藜杖系板橋的篤篤之聲;身影蕭疏,一步步,隱入了橋東那另一個世界里。
「杖藜」即為拐杖。宋代秦觀《寧浦書事》詩之五曾有「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句,將杖藜和自身來了一個意識的平等,互為依托。
志南此詩更絕,杖藜在他意識中已遠沒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沒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過來了,是「杖藜扶我」,詩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這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志南此說才正和常道。在平常人看來,拐杖是人扶著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拐杖才成為拐杖,如沒有了人,拐杖何以得立,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須得扶人。
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我過橋東」了。禪者的觀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邏輯和常理,但正是這種反常,才構(gòu)成了神詩的奇趣,最終又歸合常道。
這其中,是深契事理的,只不過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層,更有曲折之感。這就是禪家所說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的意蘊與真諦。 在帶著節(jié)奏的「篤篤」聲中,杖藜扶著詩僧從橋西來到了橋東。
橋東橋西,似乎給人兩個世界之感,那邊還是古木垂垂,濃陰郁郁,而這邊卻是杏花春雨,楊柳和風(fēng)?!刚匆掠麧裥踊ㄓ辏得娌缓畻盍L(fēng)。
」兩句是說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直要潮濕的,是那杏花開時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臉面而不覺寒冷的,是那楊柳樹中吹來的楊柳風(fēng)?!感踊ㄓ辍故侵盖迕鲿r節(jié)杏花盛開,細雨潤澤的景象。
「欲濕」是似濕未濕,欲擾猶濕,濕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這正是杏花雨帶給人輕夢一般的愜意和融洽。
更兼那使柳絲依依,輕柔和煦,吹在臉上涼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風(fēng),真正構(gòu)成了一個如詩如夢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煙杏花,如線楊柳;感如酥細雨,如絲和風(fēng),也正如蟬翼紗幕之后,欣賞明眸流睇之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一種特殊感情。
宋人趙與虤《娛書堂詩話》卷上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云:南詩清麗有余,格力閑暇,無蔬氣。如云:「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
」予深愛之?!怪祆淠転槠湓娮靼?,在當(dāng)時實屬不易,於此也可看出志南詩在當(dāng)時的影響。
朱熹以這首〈絕句〉為例,說其詩「無蔬氣」。宋人論僧詩,「無蔬筍氣」似乎是最高境界。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云:「東坡言僧詩要無蔬氣,固詩人龜鑒?!咕褪钦f僧詩要具清撥之韻,有本分家風(fēng),水邊林下氣象。
看來志南此詩頗合標(biāo)準(zhǔn),才贏得凡事講究標(biāo)準(zhǔn)的朱熹的稱贊。 實際上,有無「蔬筍氣」并不見得是論僧詩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
僧也罷,俗也罷,在詩之真諦上并沒有截然界限,「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真僧侶亦必有詩人心。」(錢鐘書《談藝錄》八八引法國白瑞蒙《詩醇》語)志南此詩被人稱賞,主要還是於平常景物中寫出了一種詩趣,或是禪趣。
那種橋東橋西的不同境界,那種「枝藜扶我」的反常合道,那種杏花雨、楊柳風(fēng)的柔美清麗,既是平常的,又是滿含詩味的。誠如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所說:「平常非即慣常。
譬如人莫不飲食,而知味者則鮮。凝神忘我而自覺,則未忘我也;及事過境遷,亡逋莫追,勉強揣摹,十不得一。
微茫渺忽,言語道窮,故每行而不能知,知而不能言,不知其然而然?!雇瞧匠>?,不同的人便會有不同的「言」,取得不同的審美收獲。
成佛成魔一念間,志南留下一首好詩,正是他橋東到橋西知其然而然的緣故。 終于說完了,意思其實就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我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fēng)迎面吹來,楊柳枝隨風(fēng)蕩漾,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
作者:僧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fēng)”,早春的風(fēng)。這樣說比“細雨”、“和風(fēng)”更有美感,更富于畫意。楊柳枝隨風(fēng)蕩漾,給人以春風(fēng)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罢匆掠麧瘛?,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fēng)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譯文:
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系了小船,拄著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fēng)令人陶醉。
參考資料:
陸游,字務(wù)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二十歲就定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
三十歲參加禮部考試,名列第一,因“喜論恢復(fù)”而遭投降派秦檜打擊,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鄉(xiāng)后仍攻讀兵書,刻苦習(xí)武,準(zhǔn)備抗金衛(wèi)國。
1162年,宋孝宗趙慎起用主戰(zhàn)派張浚,準(zhǔn)備北伐。孝宗召見了陸游,陸游趁此良機提出了許多政治軍事主張,并給予趙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動搖,朝中主和派重新抬頭,張浚被罷官,陸游也被削職還鄉(xiāng)。1170年,陸游到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任通判。
后來又到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府中辦理軍務(wù),積極向王炎提出恢復(fù)中原的作戰(zhàn)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撓破壞,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
陸游的作戰(zhàn)主張不僅得不到實現(xiàn),自己也被調(diào)到成都府安撫司任參儀官。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 中國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示兒》。
詩是這么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fù)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
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陸游。
陸游是中國南宋詩人,生于公元1125年。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金國頻頻向宋朝發(fā)動戰(zhàn)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zhàn)亂和動蕩之中。
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yǎng)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
為了實現(xiàn)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注意學(xué)習(xí)兵書。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zhàn)場、殺敵報國。
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xiàn)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軍中生活,在陸游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身著戎裝,來往于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調(diào)。 作為一名杰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chuàng)作詩歌9300余首。
這些詩中大多數(shù)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guān)的。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托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陸游的詩歌不僅始終貫注著熾烈的愛國熱情,而且同情當(dāng)時人民的疾苦。憂國和憂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織在一起。
他在《太息》、《秋獲歌》等詩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強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同時又真切地寫出了下層人民勤勞、善良的優(yōu)秀品質(zhì)。 除了詩歌作品,陸游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
這些作品有的記生活瑣事,有的議論國計民生,有的敘述友人事跡,但都貫穿以愛國情感,有很強的感染力。 陸游一生飽經(jīng)憂患,對普通人民所處的環(huán)境有充分的了解。
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同代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陸游豐富的創(chuàng)作實踐對他以后的宋代文壇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更為顯著的,還在于他強烈執(zhí)著的愛國主義精神方面。
他的詩文作品,對遭受異族壓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當(dāng)民族的生死存亡關(guān)頭,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在自己85歲的生命歷程中深切關(guān)注祖國命運的詩人。
陸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詞人陸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門,原因依古人的說法是「不當(dāng)母夫人意」「二親恐其惰於學(xué),數(shù)譴婦,放翁不敢逆尊者意,與婦訣」.以上的意思是說,唐琬在夫家,與婆婆不合;或說因為夫妻兩人太恩愛,公婆認為會妨礙陸游的上進之心,所以常常責(zé)罵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據(jù)陸游自已在晚年的詩作(《劍南詩稿》卷十四)是因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陸游與唐琬是相愛的,他們分手以后,陸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趙士程,但真正兩人的哀情傳世的一段,就是兩人的重逢於相別后的十年,在紹興城外的沈氏園中,那是一個春日,陸游來此賞春,而唐琬和丈夫趙士程 也來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兩人重逢,又無法當(dāng)面相訴離情,隨后,唐琬派人送來一些酒菜,默默以示關(guān)懷,而就與丈夫離去,陸游在傷心之余,就是園子的壁上題下了一首哀怨的《釵頭鳳》. 兩人重逢后沒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憂傷而憂死(在歷史上記載:「未幾,怏怏而卒」--沒有多久,就心情憂郁而死) 陸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歲,1208年),又來到沈園,寫下了:沈家園里花如錦,半是當(dāng)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正是陸游對唐琬最深的懷念,第二年,陸游終於也追隨著唐琬去到另一個世界了. 沈園絕戀 沈園位于紹興市區(qū)東南的洋河弄。宋代池臺極盛,為越中著名園林。
據(jù)載:南宋詩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愛,卻為陸母所不喜,陸游被迫。
作者:雍也篇第六 【本篇引語】 本篇共包括30章。
其中著名文句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樂之者”;“敬鬼神而遠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本篇里有數(shù)章談到顏回,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
此外,本篇還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xué)說、“文質(zhì)”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yǎng)“仁德”的一些主張。 【原文】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評析】 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天子、諸侯和官員聽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
所以這里孔子是說可以讓冉雍去從政做官治理國家。在《先進》篇里,孔子將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學(xué)科“德行”之內(nèi),認為他已經(jīng)具備為官的基本條件。
這是孔子實行他的“學(xué)而優(yōu)則仕”這一教育方針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1)。
子曰:“可也,簡(2)?!敝俟唬骸熬泳矗?)而行簡(4),以臨(5)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6)大(7)簡乎?”子曰:“雍之言然?!?/p>
【注釋】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簡:簡要,不煩瑣。
(3)居敬:為人嚴(yán)肅認真,依禮嚴(yán)格要求自己。 (4)行簡:指推行政事簡而不繁。
(5)臨:面臨、面對。此處有“治理”的意思。
(6)無乃:豈不是。 (7)大:同“太”。
【譯文】 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鬃诱f:“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p>
仲弓說:“居心恭敬嚴(yán)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評析】 孔子方張辦事簡明扼要,不煩瑣,不拖拉,果斷利落。
不過,任何事情都不可太過分。如果在辦事時,一味追求簡要,卻馬馬虎虎,就有些不夠妥當(dāng)了。
所以,孔子聽完仲弓的話以后,認為仲弓說得很有道理。 【原文】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1),不貳過(2),不幸短命死矣(3)。
今也則亡(4),未聞好學(xué)者也?!?【注釋】 (1)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fā)泄到彼人身上。
(2)不貳過:“貳”是重復(fù)、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3)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31歲。 (4)亡:同“無”。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xué)生中誰是最好學(xué)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xué)生好學(xué),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
現(xiàn)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xué)的。” 【評析】 這里,孔子極為稱贊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認為他好學(xué)上進,自顏回死后,已經(jīng)沒有如此好學(xué)的人了。
在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中,他特別談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也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xué)生,重在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操。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華(1)使于齊,冉子(2)為其母請粟(3)。子曰:“與之釜(4)?!?/p>
請益。曰:“與之庾(5)?!?/p>
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吾聞之也:君子周(6)急不濟富?!?【注釋】 (1)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學(xué)生,比孔子小42歲。
(2)冉子:冉有,在《論語》書中被孔子弟子稱為“子”的只有四五個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帶殼的谷粒,去殼以后叫做米;粟字單用時,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約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周:周濟、救濟。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谷米。
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
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p>
【評析】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fā)的??鬃拥摹皭廴恕睂W(xué)說,并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他又認為,周濟的只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yīng)當(dāng)“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于人道主義。
【原文】 6?5 原思(1)為之宰(2),與之粟九百(3),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4)乎!” 【注釋】 (1)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
孔子的學(xué)生,生于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魯國任司法官的時候,原思曾做他家的總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沒有說明單位是什么。
(4)鄰里鄉(xiāng)黨:相傳古代以五家為鄰,25家為里,12500家為鄉(xiāng),500家為黨。此處指原思的同鄉(xiāng),或家鄉(xiāng)周圍的百姓。
【譯文】 原思給孔子家當(dāng)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鬃诱f:“不要推辭。
(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xiāng)親們吧?!?【評析】 以“仁愛”之心待人,這是儒家的傳統(tǒng)。
孔子提倡周濟貧困者,是極富同情心的做法。這與上一章的內(nèi)容可以聯(lián)系起來思考。
【原文】 6?6 子謂仲弓,曰:“犁牛(1)為之骍且角(2)。雖欲勿用(3),山川(4)棒舍諸(5)?” 【注釋】 (1)犁。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