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夜泊牛渚懷古》賞析 羅宗強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在一個有著許多動人傳說的地方夜泊,很自然地會發(fā)出許多的聯想。
山水勝地的文化積淀往往比山水的美自身,更為動人。它常常把人帶進一種如夢如幻的境界。
這時候,眼前的秀麗景色,便跨越時間的阻隔而進入歷史,今與古,便銜接起來了。牛渚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歷史魅力的地方。
它是一個兵家要地,周瑜曾屯兵于此。東晉的鎮(zhèn)西將軍謝尚,亦曾鎮(zhèn)此。
謝尚是謝鯤的兒子,鯤是東晉名士,以放縱不羈,善飲酒而名顯一時。謝尚又是謝安的族兄 ,安是那位圍棋間打敗苻堅數十萬大軍的風流儒雅的宰相。
謝氏一族,后來還出了謝靈運、謝惠連、謝。這個家族中許多成員,都是李白崇拜的對象。
在李白的詩里,多處提到謝尚、謝安、謝靈運、謝?,F在,他來到了有過謝尚蹤跡的牛渚,積存于心中的仰慕之情自然便涌上心頭,懷古與嘆今,一時融通在這秋夜的靜靜的江上。
詩的一開頭,便寫出這江上的寧靜明凈。有牛渚即采石磯的秀麗身影,不是黑夜,是在月色朗照之下,天上一點云彩也沒有。
有月下的靜靜的長江。這是一個暫時除去塵囂的境界。
在 這個境界里,登舟而望月。最容易引發(fā)的,當然就是融通古今的情思了。
他想起了什么呢?他想起了謝尚。 檀道鸞《續(xù)晉陽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鎮(zhèn)西謝尚,時鎮(zhèn)牛渚,乘秋佳風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
會虎(袁宏小字虎)在運租船中諷詠,聲既清會,辭文藻拔,非尚所曾聞,遂往聽之,乃遣問訊。答曰:‘乃袁臨汝郎誦詩。
即其詠史之作也?!屑哑渎视信d致,即遣要迎,談話申旦。
自此名譽日茂?!敝x尚從貧寒中識拔袁宏這樣一個愛才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李白。
他還有“我非謝尚邀彥伯,異代風流不一時”的詩句,也記這件事。在這秋月下的采石磯前的舟中,他想起了謝尚。
但這懷古的一縷情思,旋又為現實中的失望所代替。袁宏有那樣的機遇,為謝尚所識拔,而自己則沒有。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闭沁@望秋月而思古人所帶來的一聲輕輕的嘆息。
自己雖有曠世才華,卻沒有人能夠賞識。謝尚遠矣,古雖有之,于今則無!故憶為“空憶”。
這“空憶謝將軍”,實在是含有難以言說的惆悵的。 詩的結尾是這惆悵情懷的無限延續(xù)。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明日又是旅途,匆匆過客,有如人生;秋是時間流駛的見證,故自古有悲秋之主題,此紛紛落之楓葉,正是人生匆匆的嘆息。 李白詩,常常大開大合,直瀉而下,象這樣寓含無盡情思,蘊而不露的詩,是很特出的。
這或者與牛渚秋夜的那種蘊含深厚文化積淀的特定氛圍有關吧。
我認為是這樣的(我自己就是這樣寫)
1.可以先將整首詩完整地翻譯下來
2.把每句的描寫內容及所表思想寫下來
3.對古詩中個別字進行煉字(所謂煉字,就是將古詩中個別用地特別準確的,特別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別生動形象地揭示思想意境的具體地賞析出來)
4.聯系以上你所做的,疏通整首詩的成功之處以及值得借鑒的地方
5.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賞析完整首詩的感受以及獲得的啟示
這就是我賞析古詩的方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啦~!
滕王閣序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 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举p析】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
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
虹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俯暢,逸興遄飛。
爽籟發(fā)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四美具,二難并。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
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晨捧袂,喜托龍門。
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李白《夜泊牛渚懷古》賞析
羅宗強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在一個有著許多動人傳說的地方夜泊,很自然地會發(fā)出許多的聯想。山水勝地的文化積淀往往比山水的美自身,更為動人。它常常把人帶進一種如夢如幻的境界。這時候,眼前的秀麗景色,便跨越時間的阻隔而進入歷史,今與古,便銜接起來了。牛渚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歷史魅力的地方。它是一個兵家要地,周瑜曾屯兵于此。東晉的鎮(zhèn)西將軍謝尚,亦曾鎮(zhèn)此。
謝尚是謝鯤的兒子,鯤是東晉名士,以放縱不羈,善飲酒而名顯一時。謝尚又是謝安的族兄 ,安是那位圍棋間打敗苻堅數十萬大軍的風流儒雅的宰相。謝氏一族,后來還出了謝靈運、謝惠連、謝。這個家族中許多成員,都是李白崇拜的對象。在李白的詩里,多處提到謝尚、謝安、謝靈運、謝?,F在,他來到了有過謝尚蹤跡的牛渚,積存于心中的仰慕之情自然便涌上心頭,懷古與嘆今,一時融通在這秋夜的靜靜的江上。
詩的一開頭,便寫出這江上的寧靜明凈。有牛渚即采石磯的秀麗身影,不是黑夜,是在月色朗照之下,天上一點云彩也沒有。有月下的靜靜的長江。這是一個暫時除去塵囂的境界。在 這個境界里,登舟而望月。最容易引發(fā)的,當然就是融通古今的情思了。他想起了什么呢?他想起了謝尚。
檀道鸞《續(xù)晉陽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鎮(zhèn)西謝尚,時鎮(zhèn)牛渚,乘秋佳風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虎(袁宏小字虎)在運租船中諷詠,聲既清會,辭文藻拔,非尚所曾聞,遂往聽之,乃遣問訊。答曰:‘乃袁臨汝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興致,即遣要迎,談話申旦。自此名譽日茂?!敝x尚從貧寒中識拔袁宏這樣一個愛才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李白。他還有“我非謝尚邀彥伯,異代風流不一時”的詩句,也記這件事。在這秋月下的采石磯前的舟中,他想起了謝尚。但這懷古的一縷情思,旋又為現實中的失望所代替。袁宏有那樣的機遇,為謝尚所識拔,而自己則沒有。“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正是這望秋月而思古人所帶來的一聲輕輕的嘆息。自己雖有曠世才華,卻沒有人能夠賞識。謝尚遠矣,古雖有之,于今則無!故憶為“空憶”。這“空憶謝將軍”,實在是含有難以言說的惆悵的。
詩的結尾是這惆悵情懷的無限延續(xù)。“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明日又是旅途,匆匆過客,有如人生;秋是時間流駛的見證,故自古有悲秋之主題,此紛紛落之楓葉,正是人生匆匆的嘆息。
李白詩,常常大開大合,直瀉而下,象這樣寓含無盡情思,蘊而不露的詩,是很特出的。這或者與牛渚秋夜的那種蘊含深厚文化積淀的特定氛圍有關吧!
上官儀:入朝洛堤步月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上官儀是初唐宮廷作家,齊梁余風的代表詩人,其詞綺錯婉媚,有“上官體”之稱。
劉餗《隋唐嘉話》載,唐高宗“承貞觀之后,天下無事。儀獨持國政。
嘗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轡”,即興吟詠了這首詩。當時一起等候入朝的官僚們,覺得“音韻清亮”,“望之猶神仙焉”。
可知這詩是上官儀為宰相時所作,在唐高宗龍朔年間(661──663),正是他最得意之際。 這首詩是寫他在東都洛陽皇城外等候入宮朝見時的情懷。
唐初,百官上早朝并沒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須在破曉前趕到皇城外等著。東都洛陽的皇城,傍洛水,城門外便是天津橋。
唐代宮禁戒嚴,天津橋入夜落鎖,斷絕交通,到天明才開鎖放行。所以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橋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宮,宰相亦然。
不過宰相畢竟是百官之首,雖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氣派自非他官可比。 詩的前二句寫驅馬沿洛堤來到皇城外等候。
“廣川”指洛水,“長洲”謂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鋪沙,以便車馬通行,故喻稱“長洲”。
首句不僅以洛水即景起興,謂洛水含情不語地流著;更是化用《古詩。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以男女喻君臣,暗示皇帝對自己的信任,流露著承恩得意的神氣。
因而接著寫驅馬洛堤,用一個“歷”字,表現出一種心意悠然、鎮(zhèn)定自若的風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懷。
這是秋天的一個凌晨,曙光已見,月掛西山,宿鳥出林,寒蟬嘶鳴,野外晨風吹來,秋意更盛。在寫景中,這位宰相巧用了兩個前人的詩意。
第三句寫凌晨,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
原意是借夜景以憂慮天下士人不安,要禮賢下士以攬人心。這里取其意而謂曙光已見,鵲飛報喜,見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著自己執(zhí)政治世的氣魄。
末句寫秋意,用了陳朝張正見《賦得寒樹晚蟬疏》:“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還因搖落處,寂寞盡秋風。”
原意諷喻寒士失意不平,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鳴,為這太平盛世帶來噪音,而令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悅。 總起來看,這詩確屬上官儀得意時的精心之作。
它的意境和情調都不高,在得意倨傲、自尊自貴之中,于帝王婉轉獻媚,對貧寒作勢利眼。不過,它也有認識意義,倒是真實地為這類得勢當權的宮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動寫照。
從藝術上看,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韻清亮”,諧律上口,而且巧于構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辭,把當時的得意神氣表現得相當突出,難怪那些有幸親聆的官僚們“望之猶神仙焉”。
柳 永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
蘭舟摧發(fā)。
執(zhí)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這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一篇。
只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如果詩人當年圍繞安史之亂的前前后后寫一部回憶錄,是不妨用它來題卷的。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
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書監(jiān)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志和象征。
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后,他們又在江南重逢。
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yè)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峰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為凄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fā)杜甫胸中本就郁積著的無限滄桑之感。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痹娙穗m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
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無疑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淵藪,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
當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倍浑y“幾度”的,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里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
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流露了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憋L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
如今自己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jié)”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jié)”,象是即景書事,又象是別有寓托,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
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會從這四個字上頭聯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卻又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
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著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
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為歷史陳跡,一場翻天復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無疑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著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
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愿多說,真是顯得蘊藉之極。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
這“未申”之意對于有著類似經歷的當事者李龜年,自不難領會;對于后世善于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象《長生殿。
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凄涼滿眼對江山”等等,盡管反復唱嘆,意思并不比杜詩更多,倒很象是劇作家從杜詩中抽繹出來似的。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
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讀者卻不難感受到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阻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chuàng)傷。確實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
正象舊戲舞臺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象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chuàng)作似乎可以告訴我們: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里,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怎樣一種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
絕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此詩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敖跳B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
你看,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風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象燃燒著一團旺火,多么綺靡,多么燦爛!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tài),搖曳多姿。
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jié)。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
它并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xiāng)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鶴沖天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去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首詞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帶來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據傳說,柳永善作俗詞,而宋仁宗頗好雅詞。
有一次,宋仁宗臨軒放榜時想起柳永這首詞中那句“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就說道:“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就這樣黜落了他。從此,柳永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而長期地流連于坊曲之間,花柳叢中尋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考科舉求功名,他并不滿足于登進士第,而是把奪取殿試頭名狀元作為目標。落榜只認為“偶然”,“風遺”只說是“暫”,由此可見柳永狂傲自負的性格。
他自稱“明代遺賢”是諷刺仁宗朝號稱清明盛世,卻不能做到“野無遺賢”。但既然已落第,下一步該怎么辦呢?“風云際會”,施展抱負是封建時代士子的奮斗目標,既然“未遂風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轉向了另一個極端,“爭不恣狂蕩”,表示要無拘無束地過那種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齒的流連坊曲的狂蕩生活。
“偎紅倚翠”、“淺斟低唱”,是對“狂蕩”的具體說明。柳永這樣寫,是恃才負氣的表現,也是表示抗爭的一種方式。
科舉落第,使他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只有以極端對極端才能求得平衡。所以,他故意要造成驚世駭俗的效果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優(yōu)勢。
柳永的“狂蕩”之中仍然有著嚴肅的一面,狂蕩以傲世,嚴肅以自律,這才是“才子詞人”、“白衣卿相”的真面目。柳永把他內心深處的矛盾想法抒寫出來,說明落第這件事情給他帶來了多么深重的苦惱和多么煩雜的困擾,也說明他為了擺脫這種苦惱和困擾曾經進行了多么痛苦的掙扎。
寫到最后,柳永得出結論:“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謂青春短暫,怎忍虛擲,為“浮名”而犧牲賞心樂事。所以,只要快樂就行,“浮名”算不了什么。
這首詞是柳永進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紙“牢騷言”,宋元時代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反響。它正面鼓吹文人士者與統(tǒng)治者分離,而與歌妓等下層人民接近,有一定的思想進步性。
清平調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注釋 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 群玉山:神話中的仙山,傳說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檻(jiàn):欄桿 瑤臺:傳說中仙子住的地方 譯文 云霞想要她的衣裳,鮮花想要她的容貌;春風吹拂著欄桿,花上的露珠是那么濃盛。如此天姿國色,若不見于群玉山頭,那一定只有在瑤臺月下,才能相逢! 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在長安為翰林時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即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觀賞牡丹,因命李白作新樂章,李白奉旨作了這三章。 鑒賞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貴妃的美艷。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寫花受春風露華潤澤,猶如妃子受君王寵幸;三句以仙女比貴妃;四句以嫦娥比貴妃。這樣反復作比,塑造了艷麗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詩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贊美了貴妃的豐滿姿容,卻不露痕跡。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