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詩句主要有: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古風(fēng)分為五古、七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外,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別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xí)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甚么理論根據(jù)的。
[1]六言詩是很少見的。
[2]也有七言長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3]郭知達(dá)編杜甫詩集把多數(shù)絕句都?xì)w入近體詩。元稹所編的《白氏長慶集》索性就把這種絕句歸入律詩。
古代的詩句主要有: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古風(fēng)分為五古、七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
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外,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
雜言詩一般不別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
這是習(xí)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甚么理論根據(jù)的。 [1]六言詩是很少見的。
[2]也有七言長律,如杜甫《清明》二首等。 [3]郭知達(dá)編杜甫詩集把多數(shù)絕句都?xì)w入近體詩。
元稹所編的《白氏長慶集》索性就把這種絕句歸入律詩。
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詩、田園 詩、懷古詩、思鄉(xiāng)詩、愛國詩、詠物詩。
.. 古詩分類-古體詩-樂府-律詩-絕句 《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
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
宋郭知達(dá)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fēng);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jǐn)?shù)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
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古體和近體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
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
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jǐn)?shù)、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的一種格律詩,就是我們所說的近體詩。近體詩是同古體詩相對而言的。
唐代以及其后的詩人仍有寫古體詩的。 我們可以說。
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古體詩分為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
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 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
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chuàng)作的樂歌,簡稱樂府。魏晉和唐 代以及其后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稱樂府或擬樂府。
例如《敕勒歌》《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夢游天姥吟留別》都是樂府詩。樂府產(chǎn)生於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
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jīng)不再配音樂了。
由於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后來又產(chǎn)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chǎn)生於盛唐。
在樂府衰微之后,詞產(chǎn)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采用近體詩。像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diào)》,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句數(shù)上。
絕句共有四句,律詩共有八句。 律詩共有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
絕句又叫"截句"。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是律詩的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則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1、詩的分類法。
唐后詩分為:1、古體詩與 2、今體詩兩大類。 古體詩分:1、五言古詩 2、七言古詩兩類。
五言古詩每句五個字,全詩字?jǐn)?shù)不拘多少。七言古詩每句七個字,全詩字?jǐn)?shù)不拘多少。
此外還有一種雜言詩,詩中夾雜著五言,七言甚至三,四,六,八,九等字句,一般也歸入七言古詩一類。古體詩也叫古風(fēng)。
今體詩分:1、律詩 2、排律 3、絕句三類。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類。
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八句。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共八句。
排律是十句以上的律詩,多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極少。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
五言絕句每句五個字,共四句。七言絕句每句七個字,共四句。
今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在字?jǐn)?shù),韻腳,聲調(diào),對仗各方面有許多講究,與古體詩截然不同。我們講格律,主要是講今體詩的格律。
格律詩是詩的一種樣式,要求嚴(yán)格按格律來寫的。其發(fā)端于“永明體”,興盛于唐,成為中華詩文化的魂寶。
2、我們學(xué)詩如何入門?學(xué)詩入門要學(xué)格律 ,一個球員不知規(guī)則不可對能成為球星,有人因一時不懂,就反對格律,是不對的。我們從律句學(xué)起,寫七言律絕,在七言律絕里解決詩境的問題和章法。
以后出口就合律,正如專業(yè)球員出手就正規(guī)。今天先講平仄這個令許多人暈的東西。
古來眾多詩人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之語音可分為二類,一類為平,一類為不平,不平叫仄,發(fā)現(xiàn)平仄交錯起來才好聽,又實踐,發(fā)現(xiàn)按一定規(guī)律交錯起來就好聽,這種規(guī)律即格律!平仄 、格、律這些就這么回事,古人已研究出了我們用便是。 大家學(xué)詩要有一個理念,就是詩不是寫的,是吟出來的,是唱的。
詩要吟,有了格律吟了才最好聽,你不用格律如唱歌跑調(diào)。 ★格律詩 格律詩有這樣幾種樣式: 1、五律:即一句五個字,八句,限用平韻、一韻到底。
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 2、七律:即一句七個字,八句,限用平韻、一韻到底。
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
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韻必須是整數(shù),如十韻、三十六韻等。
4、入律的絕句:可寫五言律絕,可寫七言律絕。四句,葉平韻。
(注意:絕句分古絕、律絕二類,這里說律絕)絕句特殊,分二類,一類是用律句的律絕,一類是不用律句的古絕。用律句的律絕,劃為律詩,用律句的古絕劃為古體。
大部份書上就叫絕句,不分律體古體的。 凡葉平聲韻的,一定是律絕,凡葉仄聲韻的,一定是古體。
另外,一般來說,五言絕句人們喜用古體,七言絕句人們喜用律體。 ★韻 1、什么是韻 中國字之音由聲母、韻母組成,韻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韻的字。
如:媽、麻、罵,花,沙、茶,又如、陽、養(yǎng)、漾、等 。詩講究音律之美、節(jié)奏之美,要好聽。
故中國的詩詞歌賦全部要押韻,順口溜都要押韻。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倆口吵架不記仇。
流、仇押韻,不然不順口。 古人沒拼音,就選出代表字來代表,老四聲中,古人有平聲韻部、上聲韻部、去聲韻部、入聲韻部, 每個韻部中有好多個同韻字,這就是韻書了,我們可查。
注意:把同韻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在句尾,叫押韻,又叫葉韻。 2、什么是押韻 押韻又稱葉韻,是把同韻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
中國的民歌、民謠、戲曲、詩、詞等,都是葉韻的。不押韻肯定不行。
3、什么是老韻和新韻 古四聲也是不斷變化的,到了今天,我們都用普通話了我們現(xiàn)在說的老韻,指平水韻。新韻指普通話的韻,但目前有不少人反對用新韻。
我個人觀點是初學(xué)者先用新韻,之后慢慢老韻就懂了。 下面說幾個常見問題: 第一、什么叫平水韻。
人口音不停地變,故韻也不停變,變到后來變成平水韻,平水韻是離我們最近的老韻,我們說老韻就指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聲調(diào)上的差別。
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于不同韻的,在現(xiàn)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第二:什么叫上平下平。(參照上面)在平水韻中,其平聲部有30個韻部,為了方便記憶,人為分成上平15韻、下平15韻,象一本書分為上下二冊,沒什么特別的。
我們常見人說,限用上平第二,或說限用上平冬,就是說我們用上冊的第三個韻來寫詩。上冊有15個,下冊有15個,沒什么玄的。
第三:什么叫寬韻、窄韻、險韻,一個韻部中同韻的字多叫寬韻,寬就是字多,我們用字方便,好多字可選用供選用。字少叫窄韻,路窄么就不好走。
最少的叫險韻,危險,用不好就弄錯了。 第四:什么叫韻頭、韻尾。
韻母中分韻頭、韻尾,凡韻尾相同的,也是押韻的字,韻頭不。
古典詩詞中,大部分詩詞的句式結(jié)構(gòu)是按常規(guī)語序安排的,但由于表達(dá)的需要、或韻律的需求,出現(xiàn)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結(jié)構(gòu).下面就幾種情況舉例分析如下.
“意象組合式”.所謂“意象組合”,是指將幾個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詞并列在一起,構(gòu)成詩句.對這些詩句的理解,無法通過語法分析實現(xiàn),只能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將名詞所代表的對象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畫面,從而創(chuàng)造一種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運用這種句式,最典型的是馬致遠(yuǎn)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種意象并列構(gòu)成的.這九個體現(xiàn)意象的名詞,本沒有動詞將它們連在一起,但借助于我們的想象和聯(lián)想,就可以將九種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組織進(jìn)一個畫面里,渲染出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氣象,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見義式”.即在詩句的構(gòu)成中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來表現(xiàn)句子的含義.“文”是修飾的意思,所謂“互文”,是指詩文的相鄰句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jié)合起來表達(dá)一個完整的意思.例如,“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錯了,應(yīng)當(dāng)把“主人”和“馬”結(jié)合起來理解,“下馬”“在船”是其共同行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馬,又上了船.類似的例子,我們學(xué)過的詩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等.“互文見義式”的詩句,在理解上要講究完整性,不能將互文的兩個詞語拆開理解.在表達(dá)效果上,“互文見義”的結(jié)構(gòu)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齊、押韻,可以使語句簡約,避免重復(fù)敘述,可以使表達(dá)的內(nèi)容圓滿而富有親和力.
“語序倒置式”.即在詩句中,出現(xiàn)了各種成分前置、后置現(xiàn)象.讀詩時,必須將這樣的句式分辨出來,否則就會影響對句子的理解.如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話報平安.”中的“故園東望”正常的語序應(yīng)是“東望故園”,詩句將“故園”和“東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對“故園”(長安)的無限思念之情.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應(yīng)為“神游故園,應(yīng)笑我多情,華發(fā)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華發(fā)”“早生”.
“省略跳接式”.這一句式是表現(xiàn)在句子和句子之間的,由于表達(dá)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間的內(nèi)容有所省略,出現(xiàn)了跳躍式發(fā)展.這種情況從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敘述順序上的聯(lián)系,詩歌內(nèi)容的表達(dá),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動(物隨心轉(zhuǎn))而進(jìn)行的.例如,陶淵明的《飲酒》(之五):“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跳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其間并沒有必然的敘述順序上的聯(lián)系(既不是時間,也不是空間),全是為了表現(xiàn)作者恬淡、閑適、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省略跳躍式”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過程中,甲、乙、丙三種事物表面上沒有聯(lián)系,作者在敘述中也沒有明確的敘述順序,甲、乙、丙三種事物的聯(lián)系,靠的是作者內(nèi)在情感意念的某種追求.
古典詩詞的句式是復(fù)雜的、靈活而多樣的,唯其靈活而多樣,才呈現(xiàn)出古典詩詞的豐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詩詞的一些特殊句式結(jié)構(gòu),對于我們學(xué)習(xí)古典詩詞是大有益處的.
一、古詩如果是從詩句的字?jǐn)?shù)分類,有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二、從詩體劃分,有古體詩、近體詩分類。
1、古體詩下細(xì)分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2、近體詩下細(xì)分有,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
三、示例:
1、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jīng)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
《觀滄?!穬蓾h: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釋義: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蕭瑟的風(fēng)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fā)出的。銀河里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xiàn)出來的。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dá)內(nèi)心的志向吧。
2、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五古最早產(chǎn)生于漢代?!豆旁娛攀住范际俏逖怨旁?。
《行行重行行》兩漢:佚名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yuǎn),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
釋義:
走啊走啊走一直在不停的走,就這樣與你活生生的分離。從此你我之間相隔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路途艱險又遙遠(yuǎn)非常,哪里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見面?北方的馬依戀北風(fēng),南方的鳥巢于向南的樹枝。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fā)寬大人越發(fā)消瘦。飄蕩蕩的游云遮住了太陽,他鄉(xiāng)的游子不想再次回還。思念你以至于身心憔悴,又是一年你還未歸來。這些都丟開不必再說,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3、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七古的產(chǎn)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xiàn),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垓下歌》兩漢: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釋義: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世上無人能比。可時運不濟(jì)寶馬也再難奔馳。烏騅馬不前進(jìn)了我又能怎樣呢?虞姬??!虞姬啊!我又該把你怎么辦?
4、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xí)慣上歸入七古一類?!对娊?jīng)》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古歌》兩漢:佚名
秋風(fēng)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
令我白頭。胡地多飚風(fēng),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yuǎn),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zhuǎn)。
釋義:
呼嘯的秋風(fēng)讓人無限憂愁,進(jìn)也憂愁,退也憂愁。異域戍邊的人,哪個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頭啊。胡人之處多狂風(fēng),樹木蕭瑟干枯。離家日子越來越遠(yuǎn),衣帶漸寬人消瘦。思鄉(xiāng)的悲苦無法言說,就像車輪在心中旋轉(zhuǎn)。
5、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shù)、字?jǐn)?shù)和平仄、押韻等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
《雜詩三首·其二》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釋義: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來的,一定了解家鄉(xiāng)的人情世態(tài)。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古體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近體詩
6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1、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詩體。
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dāng)自由,但每句五個字的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于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于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唐代的五言古詩雖源于漢、魏,但決不因襲模擬,呈現(xiàn)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2、五言絕句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五絕,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guī)范的小詩,屬于近體詩范疇。此體源于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成熟定型于唐代。
由于受字?jǐn)?shù)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體裁,五言絕句在創(chuàng)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chuàng)作難度就更大。
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華。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fù)、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在詩歌各種體式中是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3、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于近體詩范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yán)格的格律要求。
七言絕句,由于可以不拘對偶,故構(gòu)寫自由;由于篇幅短小,故語句精煉含蓄,多言外之音;由于講究聲律,故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誦。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fù)、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
4、五言律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五律,屬于近體詩范疇。此體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期,其雛型是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
對于唐代人來說,五言律詩是從五言古詩中脫胎出來的新詩體,它繼承了五古的句有定字和隔句押韻的原則,并且借鑒了駢體文的聲律和對偶原則,又有多方面的發(fā)展。
5、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
杜甫全面開辟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fēng)土人情、文物古跡,一概熔鑄于精嚴(yán)的格律之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杜甫以下至中唐時期,七言律體未能推陳出新。晚唐時期,七言律詩則打開了新局面。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這幾位七律圣手不僅修整了律詩的形體,而且改造了律詩的氣質(zhì),把律詩藝術(shù)推進(jìn)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唐詩
分為以下幾種: 【古風(fēng)】 詩體名。
即"古詩"、"古體詩"。李白有古風(fēng)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謂其內(nèi)容"非指言時事,即感傷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體詩】 亦稱"古詩"、"古風(fēng)"。詩體名,和近體詩相對。
產(chǎn)生較早。每篇句數(shù)不拘。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較多。
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較自由。 【四言詩】 詩體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
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jīng)》,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后,格調(diào)稍變。
自南朝宋齊以后,作者漸少。 【五言詩】 詩體名。
由五字句所構(gòu)成的詩篇。起于漢代。
魏晉以后,歷六朝隋唐,大為發(fā)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六言詩】 詩體名。
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于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
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dāng)起于漢代民間歌謠。
舊說則謂始于《柏梁臺詩》,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為現(xiàn)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
到了唐代,大為發(fā)展。有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
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雜言詩】 詩體名。
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于樂府。詩中句子字?jǐn)?shù)長短間雜,無一定標(biāo)準(zhǔn),最短僅一字,長句有達(dá)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樂府】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樂府"一名,始于西漢,惠帝時已有"樂府令"。
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樂府作為一種詩體,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創(chuàng)作的樂歌,后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 【歌行】 古代詩歌的一體。
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yán)格的區(qū)別。后遂有"歌行"一體。
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yīng)用于應(yīng)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
后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lián)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lián)成篇。
傳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系后人偽作)。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
后來習(xí)用一人出上句,續(xù)者須對成一聯(lián),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于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yīng),絕少佳作。
【集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數(shù)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O執(zhí)孀鈐緄募洌鶻迪痰摹鍍呔貳? 【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 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
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xiàn)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排律】 詩體名。
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故名。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韻者。除首、末兩聯(lián)外,上下句都需對仗。
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絕句】 即"絕詩"。
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
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
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如《玉臺新詠》中即有《古絕句》,后人即用"古絕句"以別于近體絕句。
【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
格律嚴(yán)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
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一"聯(lián)"。五律、七律的第一聯(lián)(一、二句)稱"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三、四句)稱"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五、六句)稱"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七、八句)稱"尾聯(lián)"。
每聯(lián)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應(yīng)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詩。
唐以后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nèi)容多為歌功頌德,少數(shù)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
【試帖詩】 詩體名。也稱"賦得體"。
起源于唐代,由"帖經(jīng)"、"試帖"影響而產(chǎn)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內(nèi)容必須切題。
清代限制尤嚴(yán)。
(一)體裁
從廣義概念而言,古詩詞可分為詩、詞、曲三類.
(二)格律
從格律來分,古詩詞分為古體詩(古風(fēng)、古詩)、近體詩(今體詩、格律詩),其中格律詩分為律詩(五律、七律)和絕句(五絕、七絕)。
(二)題材:從詩歌所寫的生活領(lǐng)域(內(nèi)容)來分.
1、寫景(抒情)詩
2、即事(詠懷)詩(敘事詠懷詩)
(包括送別詩、羈旅詩、閨怨詩、感時詩)
3、詠物(言志)詩
4、懷古(詠史)詩
5、田園(山水)詩
6、邊塞(征戰(zhàn))詩
7、哲理詩等.
望采納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9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