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2.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3.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立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7.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1、《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2、《京師得家書》袁 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3、《渡漢江》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立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4、《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5、《人日思歸》薛道衡 。展開 1、《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2、《京師得家書》袁 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3、《渡漢江》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立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4、《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5、《人日思歸》薛道衡 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6、《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7、《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8、《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9、《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0、《度大庾嶺》宋之問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收起。
⑴除 夜 作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zhuǎn)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⑵歸 家 〔唐〕杜 牧
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
⑶鄉(xiāng) 思 [宋]李 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⑷京 師 得 家 書 〔明〕袁 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xiāng)。
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唐〕戴叔倫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
⑹聞雁 [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⑺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⑻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xiāng)處,應見隴頭梅。
⑼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⑽月夜億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⑾送別(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⒀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⒁示兒(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⒂漁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⒃一剪梅 舟過吳江(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diào),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⒄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⒅獄中題壁(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⒆有感一章(譚嗣同)
世間萬物抵春愁,今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1.李白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2.賀知章 《回鄉(xiāng)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4.馬致遠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5.杜 甫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6.白居易 《陰雨 》】嵐霧今朝重,江山此地深。灘聲秋更急,峽氣曉多陰。望闕云遮眼,思鄉(xiāng)雨滴心。將何慰幽獨?賴此北窗琴
【7.韋莊 《江外思鄉(xiāng)》】年年春日異鄉(xiāng)悲,杜曲黃鶯可得知。更被夕陽江岸上,斷腸煙柳一絲絲。
【8.元稹 《遠望》滿眼傷心冬景和,一山紅樹寺邊多。仲宣無限思鄉(xiāng)淚,漳水東流碧玉波
【9.納蘭性德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10.王維 《雜詩》】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1], 遍插茱萸少一人[2]。
【賞析】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廣泛為人們傳誦。王維弟兄共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xiāng),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詩以直抒思鄉(xiāng)之情起筆。“獨在異鄉(xiāng)”,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huán)境,對于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huán)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diào)了游子在異鄉(xiāng)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fā)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jié)日,這思念就愈加轉(zhuǎn)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lián)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guān)鍵。這兩句構(gòu)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xiàn)思親之情的。
清人沈德潛以為詩的后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的確,二者在表現(xiàn)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jīng)·魏風·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岡,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夢想親人,轉(zhuǎn)而擬托親人也想念自己。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xiàn)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fā)展來個急轉(zhuǎn),轉(zhuǎn)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xiàn)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這重陽佳節(jié)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節(jié)”的具體所指了。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一起歡度重陽節(jié)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xiāng)的游子的。結(jié)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王維的詩,有字句不茍、渾然天成、音調(diào)諧美的特點,這已在他的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宋人朱熹說:“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一直說去。這般詩一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語類輯略》卷八)。他鄙薄宋詩的意見固然偏頗,但所贊賞“古人詩中有句”還是有道理的。所謂詩中有句,是合觀全詩自為一體,而其中的佳句又獨具意義,可以單獨流傳。王維這首小詩就屬詩中有句,它的前兩句在人們的傳誦中,成了人們思親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當人們在節(jié)日思親時,便很自然吟誦這兩句詩了。
[1]登高:傳說晉人桓景從仙人費長房學道,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災禍。后遂以九日登高為習俗。
[2]茱萸(yu予):一名越椒,又稱吳萸,芳香植物。古人以九月九日為上九,又叫重陽節(jié)。這時茱萸之實氣味香濃,色赤似椒子,相傳折來插在頭上可以避穢惡之氣和抵御寒冷。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秋思 張 籍洛陽城里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秋風引 ―劉禹錫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 長相思納蘭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人日思歸薛道衡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詩中鄉(xiāng)情 1.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2.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 3.嶺外音書斷,經(jīng)冬復立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文《渡漢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 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7.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劉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白居易思鄉(xiāng)詩三首 望驛臺 靖安宅里當窗柳,望驛臺前撲地花。
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南浦別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余光中《鄉(xiāng)愁》 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 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唐 杜甫 劍外忽聞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顧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若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向襄陽下洛陽。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注釋】: 這首詩寫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許杜甫此時輾轉(zhuǎn)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
詩用質(zhì)樸的語言,表現(xiàn)了對摯友的深情。 開頭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積于內(nèi)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fā)出來了。
「不見」二字置于句首,表達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強調(diào)思念時間之長。杜甫和李白自天寶四載(745)在兗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面了。
緊接著第二句,詩人便流露出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滿現(xiàn)實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時的接輿。
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并常常吟詩縱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羈的態(tài)度來抒發(fā)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情。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一個大悲劇。
「佯狂」雖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真可」兩字修飾「哀」,生動地傳達出詩人無限嘆惋和同情的心事。
這種感情在頷聯(lián)中得到進一步展現(xiàn)。這兩句用了一個「反對」,產(chǎn)生了強烈對比的藝術(shù)效果。
「世人」指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牽連,這些人就叫嚷要將「亂臣賊子」李白處以極刑。這里「皆欲殺」和「獨憐才」,突出表現(xiàn)了杜甫與「世人」態(tài)度的對立。
「憐」承上「哀」而來,「憐才」不僅是指文學才能,也包含著對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以蘇武、黃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賈誼、孔子之典來寫他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的悲劇。
而這種悲劇也同樣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嗎?「憐才」也是憐己。共同的遭遇使兩位摯友的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了,這就是杜甫深切哀憐的根本原因。
頸聯(lián)宕開一筆,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的絕妙概括,勾勒出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飄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許能澆其塊壘,慰其憂愁。
這一聯(lián)仍然意在寫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層地抒發(fā)了懷念摯友的綿綿情思。 深情的懷念最后化為熱切的呼喚:「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詩意承上「飄零」而來,杜甫為李白的命運擔憂,希望他葉落歸根,。
商山早行 唐 溫庭筠 【原文】: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作者】:溫庭筠 唐 【作者小傳】: 溫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飛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僅國子助教。少負才名,然屢試不第。
又好譏諷權(quán)貴,多犯忌諱,因而長期抑郁,終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詞調(diào),在詞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規(guī)范化的作用。
藝術(shù)成就遠在晚唐其他詞人之上。其詞題材較狹窄,多紅香翠軟,開“花間詞”派香艷之風。
有些詞在意境的創(chuàng)造上,表現(xiàn)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選擇富有特征的景物構(gòu)成藝術(shù)境界,表現(xiàn)人物情思,文筆含蓄,耐人尋味。
其詩辭藻華麗有《溫庭筠詩集》,《金奩集》,存詞70余首。注:部分版本為枳花照驛墻,現(xiàn)查大部分教科書已改為“明”:明,使…明艷。
這句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注釋】: 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jīng)過這里。
【注詞釋義】 征鐸:車馬旅行時用的響鈴。 槲:一種落葉喬木。
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fā)芽時才落。 枳: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 驛:古代道路沿途專供遞政府文書的公務人員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據(jù)考,溫庭筠幼時隨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瓠縣(現(xiàn)在陜西戶縣)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自稱為杜陵游客。那么,這句里的“杜陵夢”當是思鄉(xiāng)之夢。
作者曾在此寓居。 鳧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來往北飛,秋天往南飛。
回塘:園而曲折的池塘。 【古詩今譯】 征鐸鳴響催促旅人起程,剛上路就傷悲離開故鄉(xiāng)。
雞鳴聲伴有屋頂?shù)臍堅拢阚E已踏亂橋上的新霜。槲樹的葉子落滿了山路,枳樹的白花只點綴驛墻。
回想夜來甜蜜的故鄉(xiāng)夢,滿眼是鳧雁散布在池塘。 【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xiàn)“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jīng)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
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xiāng)”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梅堯臣曾經(jīng)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羈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guān)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云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
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shù)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guān)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
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jié)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
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jié)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qū)有特征性的景物。
“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內(nèi)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jīng)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
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fā)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
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
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xiàn)的故鄉(xiāng)景色:“鳧雁滿回塘”。
春天來了,故鄉(xiāng)杜陵,回塘。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9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