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代-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春秋時期-孔子《論語?為政》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春秋時期-孔子《論語?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4,戰(zhàn)國末期-荀子《修身》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5,戰(zhàn)國末期-荀子《儒效》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讀音: shí gàn。
釋義:實實在在地去做。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處】《論語?為政》.【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tài)度.【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誠實,表現(xiàn)在學習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這種誠實更是智慧,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如果以不知為知,不僅不誠實,而且會影響自己的進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處】《論語?憲問》.【大意】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辱.【提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談,而在行動上一事無成,那就會被別人視為“言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出處】《墨子?修身》.【大意】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提示】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講究實際行動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實踐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來也有許多思想家、學問家在知與行的問題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時珍走遍了南方許多省,收集民間藥方,逐一加以驗證,寫成了不朽的藥學名著《本草綱目》.僅僅靠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的人,是很難成為大學問家的.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出處】《荀子?修身》.【大意】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提示】任何一項事業(yè)都要靠實踐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去走,永遠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會一事無成.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出處】《荀子?儒效》.【大意】聽說過而沒有親眼見到,雖然聽得很多,必定會有許多是錯誤的;見到了而不能理解,雖然記住了,必定會有許多是虛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雖然知識豐富,也必定會遇到困擾.【提示】在古人看來,耳聞、目見、心知、力行,是認識事物的四個途徑,但以“力行”最為重要.因為“力行”不僅可以檢驗通過前三種途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善言古者必有節(jié)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出處】《荀子?性惡》.【大意】善于談?wù)摴糯娜吮厝灰诂F(xiàn)今尋找依據(jù),善于談?wù)撎斓赖娜吮厝灰谌耸律蠈ふ易C明.【提示】無論說什么話,如果想要讓別人相信自己,那就必須有充分的證據(jù).而證據(jù)往往表現(xiàn)出事物的關(guān)聯(lián)性,所以,一定要用發(fā)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問題.謹于言而慎于行.【出處】《禮記?緇衣》.【大意】說話要嚴謹,行動要慎重.【提示】這句話告誡人們,一個有修養(yǎng)、有道德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慮,切不可憑一時沖動而魯莽行事.君子強學而力行.【出處】揚雄《法言?修身》.【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并且努力去行動.【提示】強學和力行,都要求一個人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努力讀書學習,需要有毅力鉆研進去,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同時要縝密思考,把所學和所用有機結(jié)合起來.所以,學習不是最終目的,學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實事求是.【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大意】從客觀事實中去研究,得出規(guī)律.【提示】河間獻王劉德,是漢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學,不愛虛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書,遇到民間送上善本書,他都找人來謄寫一遍,然后把抄好的書給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顏師古評論他這種行為“務(wù)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nèi)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一切事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fā),憑事實說話.百聞不如一見.【出處】《漢書?趙充國傳》.【大意】聽別人說一百次,不如自己親眼看一次.【提示】雖然“耳聞”與“目睹”都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在許多情況下耳聞的真實性卻值得懷疑,因為經(jīng)常會被傳言所蒙蔽,只有自己親眼所見才更為確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出處】《漢書?董仲舒?zhèn)鳌?【大意】站在深潭邊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魚,還不如回去趕快編織漁網(wǎng).【提示】憑空想像而不去實踐,正如想品嘗魚的美味卻不想去編織漁網(wǎng),而僅僅站在水邊羨慕,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標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出處】王充《論衡?薄葬》.【大意】對一件事情最好的證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對一個理論最好的檢驗就是看其是否有證據(jù).【提示】王充是東漢哲學家,他最講究實證.沒有充分證據(jù)的東西,雖然說得神乎其神,他也絕對不信.在《論衡》里,他不厭其煩地辯論,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思想在古代獨放異彩.名必有實,事必有功.【出處】荀悅《申鑒?俗嫌》.【大意】名聲必須有事實與之相配,做事情必須有結(jié)果來證實.【提示】這句話提醒人們注意,有時候一個人有很大的名氣,但卻不一定名副其實;有時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卻不一定有好的結(jié)果.所以,在觀察人或事時,都要看其真實的情況或?qū)嶋H的效果,而不要聽信虛名。
辛辛苦苦 勤勤懇懇 兢兢業(yè)業(yè) 起早貪黑 披星戴月 夙興夜寐 通宵達旦 夜以繼日 日理萬機 廢寢忘食 嘔心瀝血 爭分奪秒 常年不懈 數(shù)十年如一日 實干 苦干 巧干 積極肯干 埋頭苦干 全心全意 盡心盡責 不遺余力 竭盡全力 殫精竭慮 全力以赴 勇挑重擔 奮發(fā)有為 大有作為 大顯身手 恪守職責 克已奉公 廉潔奉公 奉公守法 吃苦耐勞 任勞任怨 忍辱負重 心力交瘁 積勞成疾 雷厲風行 大刀闊斧 當機立斷 干脆利落 一鼓作氣 立竿見影 卓有成效 實事求是 腳踏實地 注重實際 力戒空談 不務(wù)空名 不圖虛名 因陋就簡 深入細致 調(diào)查研究 胸有全局 統(tǒng)籌兼顧 按部就班 井井有條 有頭有尾 有條不紊。
冬夜讀書示子聿 陸游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解釋;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的,青少年時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比較膚淺,要透徹地認識事物還必須親身實踐。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解釋: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君子強學而力行. 揚雄《法言?修身》.解釋:有道德的人勉勵自己學習并且努力去行動.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 王充《論衡?薄葬》.解釋:對一件事情最好的證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對一個理論最好的檢驗就是看其是否有證據(jù).【提示】王充是東漢哲學家,他最講究實證.沒有充分證據(jù)的東西,雖然說得神乎其神,他也絕對不信.在《論衡》里,他不厭其煩地辯論,指出鬼之類的東西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思想在古代獨放異彩.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四.解釋:理解得越清楚,實踐就越扎實;實踐越扎實,認識就會更加清晰.【提示】這句話說明了認識與實踐的關(guān)系.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向?qū)В催^來實踐又會進一步促進認識的深入發(fā)展.只有將兩方面結(jié)合起來才會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接近真理,進步更快。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46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