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收集在《增廣賢文》中:
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
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報慈母驚。
意思是打虎時親兄弟齊心協(xié)力,上陣打仗時,只有父子同時上陣才能打勝仗。
家人團結(jié)一心,共赴患難??!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意思原指兩人的感情像兄弟、父子一樣的親。做危險、困難的事情時要團結(jié)一致、通力合作,把事情做到最好。
打虎親兄弟 上陣父子兵。
打虎強調(diào)的是配合信任,
上陣強調(diào)的是服從指揮。
老虎是野獸。在古代,算是最兇猛的野獸了。打老虎在古代是很危險的事情,需要玩命,需要配合信任,所以親兄弟作為互相熟悉的人,配合信任是最合適的。
上陣打仗,需要統(tǒng)兵的了解自己的屬下,屬下要完全服從上級的命令。父子兵這個兵字不能理解為普通士兵,應該是軍人軍隊的一種稱呼,理解為統(tǒng)兵的是父親,屬下是兒子這種,例如楊家將,這樣統(tǒng)兵的大帥對自己屬下是最了解的(知子莫若父),發(fā)出的命令是最能夠保證執(zhí)行的。
知子莫若父”的意思
莫:沒有。若:像。最了解兒子的是父親
釋義 沒有比父親更了解兒子的了。
出處 《管子·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p>
用 法 復句式;作賓語、分句;指父親最了解自己的兒子
典故。春秋時,越國宰相范蠡li的二兒子在楚國殺子人,被楚國判了死刑,決定秋后處決,范蠡聞訊,急忙準備了千兩黃金和一封書信,叫小兒子到楚國請他的結(jié)拜兄長——楚國宰相幫忙。
大兒子聽到這件事后非常生氣,就問父親這么重要的事,為什么不讓他去。范蠡對他說:“如果派你去,你二弟必死疑;只須小弟去了才能救活你二弟?!贝髢鹤右宦牳环饬耍骸?
同樣有禮物,有書信,為什么我就辦不成?”范蠡拗不過他,只好讓他去,臨行囑咐他無論事情能否辦成,禮物千萬都不要帶回來。長子剛一起身,范蠡就叫小兒子買了一口棺材,隨后到楚國去接他二哥的尸體回來。
范蠡的長子到楚國后,急忙拜見了宰相,呈上了禮物和書信。第二天,宰相便以楚國將有天災為借口,上奏楚王釋放在押的死囚,以免除災難。楚王聽后便下旨大赦天下。范蠡的大兒子聽說弟弟已經(jīng)獲釋,心想:何必白白丟掉這千兩黃金,便又回到宰相那里取回千兩黃金。楚國宰相非常惱怒,于是又對楚王說:“大王大赦天下,本為消災,豈料有人說我受了范蠡的賄賂,為了范蠡的兒子才提議大赦。如果放了他民憤難平。”楚王聽了,就下令斬了范蠡的兒子,等到人頭落地的時候,范蠡小兒子運的棺材正好趕到。
范蠡為何能料事如神呢?原來,他的長子是在貧困時期出生的。從小歷盡艱辛,深知錢財?shù)脕聿灰?,而小兒子卻是他發(fā)達后出生的,向來揮金如土,對千兩黃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所以他知道大兒子一定辦不成這件事。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⑷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勻才得到一個潭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詠,會務(wù)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此詩則是當時之作,親切而其淳地吟 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生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shù)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顛沛流淳,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此詩寫的正是這樣的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xiàn)的,都是詩人深沉的內(nèi)心情感。開頭兩句實際上是兩個短語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tài),把筆墨集中在慈母身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得更為結(jié)實一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nèi)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點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罵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 ,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里既沒有語言,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一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著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lián)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后二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詩人的反問句,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熱的情意,對于春天陽光般厚悵的母愛。區(qū)區(qū)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真有“欲報之行,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贊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tài)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此詩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的濃郁醇美。
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
3.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木蘭辭》)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6.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張籍《秋思》)
7.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羅曼羅蘭)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但丁)
媽媽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gòu)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發(fā)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01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jīng)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西漢社會穩(wěn)定,人丁興旺,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他與漢景帝的統(tǒng)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yǎng)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并稱??鬃釉潛P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后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jīng)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备赣H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xiàn)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y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馬克思
●生命的意義在于付出,在于給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爭取。
巴金
●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愛因斯坦
●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談空話。
愛因斯坦
●人的價值蘊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馬克思
●不要在已成的事業(yè)中逗留著!
巴斯德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jié)約時間。
培根
●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是慢性自殺。 列寧
●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 高爾基
●不經(jīng)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yè)。 伏爾泰
●堅強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驚人的事業(yè)。 馬爾頓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今天應做的事沒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誤了。
裴斯泰洛齊
●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fā)點的。 杜威
●科學沒有國境,但科學家有祖國。 巴斯德
●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tài)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愛因斯坦
●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
愛迪生
●一時強弱在于力,千秋勝負在于理。 曹禺
●對真理的追求比對真理的占有更為可貴。 萊辛
●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 屈原
●智者從他的敵人那兒學到知識。 阿里斯托芬
●如果說,科學上的發(fā)現(xiàn)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素養(yǎng)的人,給 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會給懶漢。 華羅庚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朱熹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65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