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一)客觀性原則(二)系統(tǒng)性原則(三)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
教育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1.實驗法,實驗法是創(chuàng)設并控制一定的條件,并對其引起的某種心理及行為現(xiàn)象進行研究的方法。
2.測驗法,測驗法是指運用某種測驗測量人的某種心理現(xiàn)象,使之數(shù)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3.調查法,調查法是根據(jù)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調查者提出有關的問題,讓其回答,了解某一心理活動的發(fā)生及其條件,從而了解這一心理活動的方法。
4.觀察法,觀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條件下,通過被觀察者的外部行為表現(xiàn),從而了解其心理現(xiàn)象的規(guī)律和特征的一種研究方法。
5.深入訪談法,深入訪談法是一種非結構式訪談,在訪談的過程中調查者無須按照預定的訪談結構和問題機械地提問,被調查者也無須按備選答案對問題做出回答,是就某一主題與被調查者進行自由、深入的交談。
6.教育經驗總結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對自己日常工作中獲得的關于教育過程心理現(xiàn)象的整合性認識及總結,尋找其中規(guī)律性的方法。
7.文件分析法,文件分析法是指通過對學生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積累的有關文件進行分析,以了解其當前問題形成的原因。所謂的文件包括學生的信件、日記、周記、平時的作業(yè)、作文、考試成績以及以往在校的行為記錄等。
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可分為質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幾種基本的研究方法樓上答的很對啦。
觀察法:指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xiàn)心理現(xiàn)象的外部活動進行很系統(tǒng)、有計劃地觀察,從中發(fā)現(xiàn)信息現(xiàn)象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分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
調查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間接德搜集研究對象有關的現(xiàn)狀及歷史材料,從而弄清事實,通過分析、概括等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教育規(guī)律。
實驗法: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xiàn)象進行觀察的方法。
教育經驗總結法:依據(jù)教育實踐多提供的事實,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現(xiàn)象,揭示其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使之上升為教育理論
各研究方法之間不是孤立的。在一次具體的教育研究中,往往綜合使用。
心理學研究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即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測驗法。 一、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tǒng)地觀察記錄并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法。 運用觀察法時,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方式: 1、參與觀察者: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 2、非參與觀察者: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 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xiàn)。 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行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 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 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xiàn)的心理特點,以利科學地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 觀察法的優(yōu)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 觀察法的缺點是觀察者處于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xiàn),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
二、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最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xiàn)象,然后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guī)律性的結果。 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量:
1、自變量: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
2、因變量: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量,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
3、控制變量:實驗變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 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 實驗法有兩種,即自然實驗法和實驗室實驗法。
教育心理學研究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動現(xiàn)象及其產生和變化規(guī)律的心理學分支。它是一門介于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學校教育過程中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如學生應怎樣去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有什么關系,復習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教育心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歷史上的許多教育家已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根據(jù)人的心理狀態(tài)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這樣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教育心理學的產生,就是心理學與教育結合并逐漸形成一個獨立分枝的歷史過程。19世紀,隨著心理學的發(fā)展,不少學者試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論證教育過程。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明確提出將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理論基礎的學者。早在1806年,他就發(fā)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該書企圖用心理學的觀點來闡述教育的一些問題,特別是教學的理論問題。1835年,他又寫了《教育學講授綱要》,對前書所述的一系列教育心理學思想作了補充與發(fā)揮。赫爾巴特將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對教育心理學的產生,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繼赫爾巴特之后,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嘗試應用心理學知識的,是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他于1868年發(fā)表的《人是教育的對象》,不僅在俄國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史上有重大的意義,而且對于世界各國研究教育心理學發(fā)展史學的工作,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其后,俄國教育家卡普捷列夫于1877年發(fā)表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學著作。但由于它并沒有提供一個獨立的學科內容體系,因此,并不意味著教育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從此確立了。繼前面幾位先行者的心理與教育相結合的嘗試之后,類似的著作在其他各國不斷出現(xiàn),但這些著作多數(shù)是把心理學知識通過推論,移植于教育的,對實際的教育心理學問題很少專門研究。這類著作的主要貢獻在于促使人們去關心教育心理學問題,但并不等于很好地解決了教育問題。由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xiàn)了提倡對兒童身心進行實驗研究的“實驗教育學運動”?!皩嶒灲逃龑W運動”的倡導者是德國教育家莫依曼和拉伊。他們重視對兒童身心發(fā)展與改進教育方法的實驗研究思想,深深打動了歐美的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在他們的倡導下,掀起了一場實驗教育運動。這對后來教育心理學研究中測驗與實驗的應用、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做出突出貢獻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他立志于用準確、精密的數(shù)量化方法研究和解決有關學習問題。1903年,他寫成《教育心理學》一書,后來擴展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學》,并于1913—1914年出版。在該書中,桑代克創(chuàng)建了一個教育心理學的完整體系,從而正式確立了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標志著教育心理學的正式誕生。
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以學校情境詳盡說明學習的概念,從而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這是近代教育心理學的真正開端。1913年,這一著作擴充為三大卷,內容包括人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個別差異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學習三大定律(效果律、準備律、練習律)及個別差異理論,成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心理方面,導致了中國的教育心理學界長期把學習心理作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巴甫洛夫學說傳入中國以后,在20世紀50年代不僅影響了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也影響了教育心理學。他的兩種信號系統(tǒng)學說,給教育心理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jù),也給教育心理學找到了與自然科學相聯(lián)系的紐帶。第二信號系統(tǒng)學說的提出,使兒童言語與思維的問題成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為適應教育不斷發(fā)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的任務也不斷增加,研究對象的范圍逐漸擴充。教育心理學由初期偏重于學習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律的討論,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問題,隨著教育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日益重視,越來越重視道德行為、道德情感以及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
近代科學的發(fā)展,特別是近代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醫(yī)學及精神病學的發(fā)展都對教育心理學產生影響,促使它不斷更新內容,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中國把發(fā)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學研究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中學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方法中學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是觀察法、實驗法和調查法。
心理現(xiàn)象的復雜性決定了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對任何方法的選擇和應用都必須符合客觀性原則、發(fā)展性原則和教育性原則。(一)觀察法所謂觀察法,就是在自然條件下,有計劃、有目的地觀察師生員工的言行舉止,以判斷其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傾向的方法。
這是一種有悠久歷史的心理學研究方法??鬃诱f過:“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日篇》要人們“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篇》“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p>
《論語·為政篇》以了解人的心理,并總結出了“觀人法”九種:“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率然間焉而觀其知;急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范而觀其節(jié);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薄犊鬃蛹Z》轉引自潘菽主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第3頁。
這些用來觀察人和分析人的個性特征和思想品德的方法,為后人繼承和運用,至今仍有參照價值。觀察法,可以根據(jù)其目的要求不同,劃分為長期觀察和短期觀察,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
無論是用哪種觀察形式,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和具體的計劃,都必須詳細記錄被試的言行舉止及偶發(fā)現(xiàn)象,并不為被試所感知,都必須對所獲得的材料和數(shù)據(jù),做出科學的解釋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觀察法的優(yōu)點是能保持被觀察者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xiàn)的自然性和客觀性,簡便易行,所獲資料比較生動、真實。
所以在中學教育心理問題研究中,觀察法被廣泛地應用著。然而,觀察法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因為觀察者只能消極被動地期待某種心理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再加上往往有許多種因素影響行為的發(fā)生和表現(xiàn),并且不能重復出現(xiàn),所以難以分清哪些因素是引起行為表現(xiàn)的真正原因,對所得到的材料也難以做統(tǒng)計處理。
(二)實驗法所謂實驗法,就是人為地控制或改變某種條件,使一定的心理現(xiàn)象反復發(fā)生或不發(fā)生,從而研究心理活動規(guī)律的方法。它實質上是在人為條件下,主觀引起某種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xiàn)而進行的觀察。
實驗法有兩種,即自然實驗法和實驗室實驗法。所謂自然實驗法,就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條件下,研究者有意改變或創(chuàng)設某種條件引起某種心理現(xiàn)象而進行研究的方法。
例如,在正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讓教師加大或減少教學內容或作業(yè)量,以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就是既改變了條件(內容的多少),又保持了課堂教學的自然情景的自然實驗。通常所進行的“現(xiàn)場實驗”、“教育性心理實驗”或“教學性心理實驗”,都屬于自然實驗法的形式,其共同特點是既能根據(jù)需要主動創(chuàng)造條件引起心理現(xiàn)象發(fā)生,又能保持在平靜和諧的自然情境中進行,所得的結論切實,能經起實踐考驗。
因此,在研究中自然實驗法得到了廣泛應用。所謂實驗室實驗法,則是在特設的心理實驗室內,借助于現(xiàn)代化的專門心理實驗儀器,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心理研究的方法。
這種方法多用于對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方面的研究,由于從呈現(xiàn)刺激到記錄被試的反應,以及材料匯集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處理等,都采用了電子計算機、錄音機、錄像機等現(xiàn)代化手段,實行自動控制,進行重復觀察,因而所得的實驗結果是精確的、可靠的。但是實驗室不僅儀器價格昂貴,操作需要經受專門訓練,而且適用的范圍有限。
因此,這種方法不容易廣泛應用。實驗法最突出的特點是嚴格控制條件,實驗者能根據(jù)需要進行設計,讓某種心理現(xiàn)象反復出現(xiàn),數(shù)據(jù)可作統(tǒng)計處理,結論信度高。
進行心理實驗所根據(jù)的實驗設計,就是實驗進程的計劃。它是由四個部分構成的。
第一部分是確定實驗對象。如果選擇的被試無代表性,就會影響實驗的結果。
確定的實驗對象即被試的學生或教師的方法,可以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即每個個體從總體中被抽選的機會均等,實驗所用的樣本(即被試)是隨機抽選出來的,所以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可以用分層取樣的方式,將全校各個年級、班組的男生和女生分成若干小組隨機抽樣,在比較實驗中將被試劃分成獨立組,即把被試隨機分配到兩個人數(shù)相等的組,分別在不同的條件下進行心理實驗;或對比組,即把具有某些同質特點(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的被試劃分為兩個人數(shù)相等的組進行實驗研究;或對偶組,即按被試的有關特點的兩兩配對,然后編成兩組進行實驗研究。
第二部分是確定實驗所研究的反應。如果對反應變量(因變量)不明確,就難以進行實驗研究。
反應變量是刺激變量的函數(shù),是實驗中擬測的指標。反應變量的形式很多,而每種變量形式又各有自己的計量方法,因而確定反應時間、反應幅度、反應次數(shù)、反應速度等,既需要有明確的指標,還需要有一定的計量技能。
第三部分是確定實驗所用的刺激。對刺激變量(自變量)失控,必然影響反應變量的信度。
刺激變量主要有三種類型,即課題,如短時記憶中所用的字表,就是課題類變量;環(huán)境,如在一定的情況下對溫度、濕度或亮度等的改變,屬于環(huán)境類變量;被試,如教師或學生的年齡、性別、文化、興趣、態(tài)度、情緒、價值觀等實驗結果的影響,屬于被試類變量。
心理學的研究,既有與其他科學研究相同的方法,又有許多獨特的地方。
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測驗法、訪談法、問卷法、調查法。這些方法已經成為國內外人力資源管理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大規(guī)模的團體能力測驗首先是在西方國家的軍隊中發(fā)展起來的。例如,二戰(zhàn)期間,美軍共有900萬官兵接受了能力分類測驗,現(xiàn)在每年有150萬人參加美國防部組織的《軍事機構職業(yè)能力系列測驗》。
目前,我國用于公務員考試的能力測驗,軍隊中應用的飛行員、駕駛員、坦克乘員的心理檢測,以及官兵的能力特長、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心理健康等的檢測,均采用這些方法。因此,了解和掌握這些研究方法對于我們正確把握和探索官兵的基本心理素質和心理活動規(guī)律,進行定量的評價和分析是很有幫助的。
(1)觀察法。就是研究者依靠自己視、聽器官,直接觀察他人的行為,并把觀察結果按時間順序系統(tǒng)地記錄下來。
在運用觀察法時,人們也常常借助于現(xiàn)代的視聽器材設備,如攝影機、錄像機、錄音機、閉路電視等。觀察又分為縱向觀察、橫斷觀察和隨機觀察。
縱向觀察,即選擇一定的對象,進行有目的地系統(tǒng)地追蹤觀察。縱向觀察對研究管理對象的心理發(fā)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新兵到部隊后,可采用建立“個人心理檔案”的形式,始終不間斷地積累觀察日記和調查資料,分析他們心理發(fā)展的情況。這對于掌握士兵心理變化的完整過程,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特別有用。
橫斷觀察,即在同一時間內對某一單位的人員心理發(fā)展水平進行觀察,并加以比較。隨機觀察,即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偶然機會的觀察。
(2)實驗法。就是通過有目的地控制或改變心理現(xiàn)象發(fā)生的條件,從而引起和改變某種心理活動,以揭示心理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或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法。
如,設置近似實戰(zhàn)的客觀條件,以揭示官兵心理變化的規(guī)律。 (3)測驗法。
就是適用心理測驗來測量官兵智力水平、個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差異的方法。心理測驗的種類很多,比如智力測驗、性格測驗、能力測驗等。
(4)訪談法。就是研究者通過與官兵面對面交談的方式收集資料,從而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的方法。
訪談法分為有組織的訪談和無組織的訪談兩種。有組織的訪談,是研究者根據(jù)預定目標,事先擬定談話提綱,按提綱向對象提出問題。
無組織的訪談,雖然也有一定的目標,但談話中沒有嚴密固定的程序,研究者的提問往往涉及較大范圍。 (5)問卷法。
就是運用內容表達正確的問卷量表,讓官兵根據(jù)個人情況實事求是地自行作出回答的方法。常用的問卷量表有是非法、選擇法、等級排列法三種。
是非法是采用"是"與"非"兩種答案的問卷,讓官兵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對每個試題作出"是"與"否"的回答。選擇法是要求官兵從并列的兩種(或多種)答案中實事求是地按個人的實際情況選取一種的方法。
等級排列法是在問卷中列出可供選擇的多種答案,要求官兵按其重要程度(對自己而言)依次進行排列的一種形式。 (6)調查法。
就是通過搜集有關資料,間接了解官兵心理活動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主要用于研究者不能從外部觀察到的官兵內隱的心理活動。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5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