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成了舞臺而不是平臺 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封閉、死板的狀況,日益走向開放,日益充滿活力。
但也應當看到,許多語文課堂不再是書聲朗朗,課后學生對生字詞依然陌生,課文主題一知半解。課堂上,說學逗唱、琴棋書畫群英薈萃,就像是文藝匯演的舞臺,并不再是師生學習交流的平臺。
1、雙基倍受冷落。在新課程教學中,因為課標提出了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教材在課前的“預習提示”和課后的“研討與練習”均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有些教師便在教學中便不大重視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對課文內容匆匆?guī)н^,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遷移和發(fā)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yǎng)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光環(huán)上,將“知識與能力”束之高閣。
2、課堂無限開放。一些教師沒有真正領會《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片面追求愉快教學,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非語文活動過多的現象。
例如,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于游戲、表演,有的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熱衷于實驗、操作,有的教師熱衷于讓學生疊紙、繪畫、唱歌,等等。這些活動使小學語文教學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于有很多活動游離于理解和運用語文之外,加之耗時多,實際上使小學語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新的少、慢、差、費的境地,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喪失,語文課程根本目標迷失,語文課成了大雜燴。
(二)教師成了主席而不是首席 根據新課程理念理解,教師應該是教學中的首席,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由于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踐行的機械,導致了一些課堂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看似平等,實質上卻流淌著不和諧的音符。教師儼然以主席的身份出現在課堂。
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1、啟發(fā)無處不在。由于課堂中問題設計太多太碎,一個套一個,學生馬不停蹄跟隨;表面看,教師尊重學生,學生圍繞著教師的問題在不停地思考,但這種缺乏系統(tǒng)性和彈性的發(fā)問,極易將學生引向單向思維的死胡同,長期以往,學生學會的是迎合教師的意圖,而缺失自我富有個性的解讀。
2、學生不由自主。如今的課堂流行一些這樣的語言:“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由于不得精髓,不分場合機械追“新”,加之引導功力不夠,不和諧的現象接踵而至:不少學生讀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胡亂交流……此時,教師要不要收回成命,實施干預?退一步,學生奉命而動,但因能力所困,選擇沒有深度,游離于文本重點之外,又該怎么辦?課堂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主意,假商量!表面“自主”之后依然是“專制”,是“注入式”?。ㄈW生成了上帝而不是主體 教師是“主席”是課堂的一個極端,而“學生是上帝”使得課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一堂課,教師按照自己的設計,讓學生做上帝,就若干問題去讀讀念念,說說講講,紛紛攘攘,暢所欲言;而教師則只作為點名者、贊賞者,于是,在“把學生失去的課堂交還給學生”的絕妙好辭中,把課堂于“一言堂”一下子變?yōu)椤按蠓叛颉?。主要表現在:1、個性至上。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毙W生的生活閱歷比不上教師廣大,生活體驗比不上教師豐富,人生感悟比不上教師深刻……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對學生來說是“言者無罪”。
但不少教師曲解了“個性化”和“獨特感受”,對學生非理性的解讀,不置可否,不及時糾偏,更有甚者視之為創(chuàng)新!對脫離文本主旨,對游離文本語境天馬行空式的“獨特體驗”置之不理。2、賞識“泛濫”。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和滲透,為了保護學生自尊心,喚發(fā)他們的心理自信,賞識評價在課堂上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然而在“賞識”評價的幌子下,奉命式表揚不絕于耳,絕對化高帽隨便派發(fā),賞識評價一統(tǒng)天下。
教師否定了學生間的差異,漠視了學生表現的智慧成分,忽視了學生回答的個性化內涵,不同的答案貼上了相同的評價標簽。教師好像既怕得罪了這個神仙又怕得罪了那個菩薩,本應是引導者、組織者、首席的教師完全成了一位陪客。
(四)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 部分教師片面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 “金字招牌”,仿佛課堂上不用“小組合作學習”就不是新課堂了!不管什么教學內容,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
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tài),就被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zhàn),用個人意見替代小組觀念。
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
還有的爭執(zhí)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五)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 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識視。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
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jié)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匯。
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
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
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
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
有一次,我剛要講課,外面忽然雷聲大作,大雨夾著冰雹從天而降,學生都往外看。孩償粉鍛莠蹬瘋拳弗嘩我看到大家無心聽課,靈機一動,就干脆請同學們站起來,趴在窗戶上看雨景,隨即我說:"同學們,誰能一邊看雨景,一邊說出一些貼切的描寫雨景的詞句?"學生們高興極了,看看說說,邊看便說,課堂上妙語連珠,什么電閃雷鳴、烏云壓頂、傾盆大雨、雷聲隆隆……幾分鐘上了一堂精彩的口頭作文課。
這樣即使學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滿足,又激起了他的表達欲望,口頭能力的培養(yǎng)水到渠成。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于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并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二、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教育是中國教育轉型時期對教育模式的一種探索,它以引導學生主體逐步按照社會方向學會自已教育自已、自己發(fā)展自已為核心。它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發(fā)展成為馬克思所說的具有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它將建立起把服務祖國人民與實現自身價值相統(tǒng)一的教育機制。
二是當前教學的主流是強調學生的"主動發(fā)展"。"主動發(fā)展"的內涵是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主體意識,有較高的成就動機;熱愛學習,求知欲強,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會學習,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主動地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發(fā)展方向。
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能思考、能活動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學生學得好壞取決于他們的主觀努力和能動作用。
教育者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使受教育者知道應該怎么學,都是為了使學生愿意學、喜歡學、主動學。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第一,教師親和學生,學生爭做主人。
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起始,教師首先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讓學生一起訂一個所要達到的目標。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時,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lián)系起來,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
學生主人意識越強,他的學習參與意識也就越強,越能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確定的目標,變"要我這樣學"為"我要這樣學",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第二,教師解放學生,學生勇于實踐。
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要用考試、作業(yè)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來。課堂內活而不亂,活而有序。
有時看起來很亂,但那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是打鬧。有時很安靜,那是在聽講,是在做題。
教師管理井井有條,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該活的時候活得起來,該靜的時候控制得住。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種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的過程。
學習中的外化過程,是學生動口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加工,然后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做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
學生通過實踐,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觀見之于客觀物質世界,使之在實踐中完成學習過程。有的教師總結出"五讓教學法":書本讓學生讀,見解讓學生講,"三點"(重點、難點、疑點)讓學生議,規(guī)律讓學生找,總結讓學生寫。
這是值得可取的。
1
、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教師備課時按照教
案進行抄襲,
不仔細看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定,
對教材沒有進行深度
挖掘與理解,結果一節(jié)課下來,如果問他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什么,經常
是說不出來。
2
、在教學指導方面存在不足。在課堂上,有些教師也找到了語
言訓練點,
但是語言訓練不落實、
不到位,
花花動作多。
教師不范讀,
不板書,淡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而且還表現在課堂上不摳詞摳句,
不糾正學生錯誤的語言,不辨析詞意,不辨析字形。脫離文本的議論
紛紛太多,自由誦讀的瑯瑯書聲太少。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在教給學
生認識生字的時候,
更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達到獨立學習的目的。
3
、
“合作”成了說法而不是做法。部分教師不管什么教學內容,
不問哪個年級,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
機和過程缺乏應有的整體把握。
有的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狀態(tài),
就被
要求交流成果。其結果只能是學習合而不作,各自為戰(zhàn),用個人意見
替代小組觀念。有的沒有明確的分工,各自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
只能隨性亂說一氣。有的小權威一言九鼎,學困生只能依賴盲從。還
有的爭執(zhí)吵鬧不休,溝通合作無從談起……
4
、課件成了主角而不是配角。課件可以生動、形象的描述各種
教學問題,增加課堂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寬學生的知
識視野,但它畢竟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近年來,它卻因為部分教師
的不當適用由配角的身份搖身變成了課堂中的主角,
主要表現為:
信
息超量,學生只能在五彩繽紛的信息包圍之中“如癡如醉”;整個課
件都是已有的問題和“標準答案”,學生只能在課件的框架內戴著鐐
銬跳舞;
大量的動畫和音響,
學生
“樂不思課”
,
沖淡了對學習重點、
難點的關注。
5
、課前備課不認真。教師在備課前不認真鉆研教材不深入研讀
文本,照抄教案沒有自己的思考。結果造成教案設計雷同,沒有特性
色彩。對于教案中出現的錯誤問題也一起教給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提問是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啟發(fā)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調控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
它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成為聯(lián)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講究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fā)展.就顯得更加重要。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有效課堂提問呢7下面針對課堂提問技巧與方法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
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jié)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匯。
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
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
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
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lián)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
有一次,我剛要講課,外面忽然雷聲大作,大雨夾著冰雹從天而降,學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無心聽課,靈機一動,就干脆請同學們站起來,趴在窗戶上看雨景,隨即我說:"同學們,誰能一邊看雨景,一邊說出一些貼切的描寫雨景的詞句?"學生們高興極了,看看說說,邊看便說,課堂上妙語連珠,什么電閃雷鳴、烏云壓頂、傾盆大雨、雷聲隆隆……幾分鐘上了一堂精彩的口頭作文課。
這樣即使學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滿足,又激起了他的表達欲望,口頭能力的培養(yǎng)水到渠成。 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于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并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二、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 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教育是中國教育轉型時期對教育模式的一種探索,它以引導學生主體逐步按照社會方向學會自已教育自已、自己發(fā)展自已為核心。它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發(fā)展成為馬克思所說的具有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它將建立起把服務祖國人民與實現自身價值相統(tǒng)一的教育機制。
二是當前教學的主流是強調學生的"主動發(fā)展"。"主動發(fā)展"的內涵是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主體意識,有較高的成就動機;熱愛學習,求知欲強,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會學習,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主動地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發(fā)展方向。
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能思考、能活動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學生學得好壞取決于他們的主觀努力和能動作用。
教育者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使受教育者知道應該怎么學,都是為了使學生愿意學、喜歡學、主動學。 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第一,教師親和學生,學生爭做主人。
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起始,教師首先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讓學生一起訂一個所要達到的目標。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時,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lián)系起來,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
學生主人意識越強,他的學習參與意識也就越強,越能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確定的目標,變"要我這樣學"為"我要這樣學",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師解放學生,學生勇于實踐。
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要用考試、作業(yè)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來。課堂內活而不亂,活而有序。
有時看起來很亂,但那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是打鬧。有時很安靜,那是在聽講,是在做題。
教師管理井井有條,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該活的時候活得起來,該靜的時候控制得住。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種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的過程。
學習中的外化過程,是學生動口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加工,然后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做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
學生通過實踐,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觀見之于客觀物質世界,使之在實踐中完成學習過程。有的教師總結出"五讓教學法":書本讓學生讀,見解讓學生講,"三點"(重點、難點、疑點)讓學生議,規(guī)律讓學生找,總結讓學生寫。
這是值得可取的。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的問題缺乏吸引性;聽課中,不少語文老師習慣于自己提出問題,學生解答或老師代學生解答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樣,老師不了解學生有哪些疑問而去提問,會導致教師問的學生無疑問,表面上學生在思考問題,實際上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容易使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知識的“窄化”和思維的“僵化”。
二、教師課堂中提問過多;滿堂問,是“滿堂灌”的表現形式之一,為問而問,提問不加選擇,其結果是提問有余,解疑不足。課堂氣氛看似熱鬧,學生卻受益不大,或者有的時候問題過多,這樣只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問題厭倦癥”,實質上師生之間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三、教師提問的問題缺乏針對性; 教師的提問過于隨意,類似于口頭禪,使得問題數量很多,線索不清,重點不明,非常盲目。
四、教師提問的問題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提問時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有些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fā)問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思考時間就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等等
五、教師提問的學生范圍有限,不能全面的掌握學生的了解情況;有些老師在上課時,沒有提問循序性的意識,問題過難或過易,沒有適當的鋪墊,讓學生不知從何答起。
六、在學生回答完問題教師是否做到以鼓勵為主再給以點評。有時在課堂中,提問后,一位學生答不出或答錯,還未請他坐下就急于叫另一位學生回答。這就挫傷了前面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只注意學生回答的結果,不重視學生回答的過程。其實,把不正確的回答引致正確,把不完善的回答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其他同學的幫助加以完善的過程正是課堂精彩所在。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后,就讓“坐下”并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使學生處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分析不足,課堂語言組織能力很有限,對學生的回答評價很空洞,僅是對與不對,是與不是,想不想看一看,美不美等,這些無意義的評價。
近三十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語文課程的發(fā)展呈現出生活化、多樣化,也導致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只以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目的語文教學方法就有十種之多:發(fā)現法、解決課題法、問題教學法、范例教學法、暗示教學法、SQ3R學習法、問題討論法、欣賞法、觀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討教學法、綜合性學習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法等,如此這般,不一而足。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是語文課堂教學科學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也是語文課程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criterion/
隨著把培養(yǎng)思維、開發(fā)智力做為教育目標以來,課堂提問優(yōu)化設計已經做為一門專門的教學藝術,受到教育專家和廣大教師的重視,善教者,必善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已經成為每個優(yōu)秀教師的必備技能。
1.圍繞教學目的設計提問。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作為實現語文教學整體目標手段之一的課堂提問應該能使學生激起情趣,理解內容,發(fā)展智力,受到教育。問題設計要從整體目標出發(fā),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應。如教學《你們想錯了》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想錯了’中的‘你們’指的是誰?他們是怎樣‘想’的?為什么說他們這樣想是‘錯了’?”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全面閱讀,把課文中的內容連貫起來思索,從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質,體會出文章的中心,達到教學目的。
(1)提問的內容要有思維價值。如果所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僅停留在簡單的是非選擇上,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難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些精于設問之道的名師常常能獨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視之處,捕捉到具有較大思維價值的問點。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凡卡》一文時,圍繞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這個中心,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為什么?聯(lián)系爺爺的處境想一想,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變凡卡的處境?為什么?這又說明了什么?這樣的問題顯然具有較大的思維價值,它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問要明確具體。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因此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窮人》一文時,先問學生:“對課文用‘窮人’作題目你們有什么想法?”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桑娜是窮人,所以用‘窮人’作題目?!薄耙驗樯D仁震B(yǎng)的是窮人的孩子,所以課文題目叫《窮人》。”顯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存在困惑。于是,教師接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著重寫的是桑娜,為什么不用‘桑娜’為題,而是用‘窮人’呢?誰能從課文描寫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呢?”這樣的問點明確具體,學生經過思考后有所悟:“課文描寫了三個人物,他們都是窮人?!薄罢n文敘述的事情都發(fā)生在窮人之間?!痹诖嘶A上,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作者描寫這些窮人,敘述窮人之間發(fā)生的事,為的是什么?”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為了歌頌窮人的高尚品質。”
2.提問要立足于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于精,關鍵是我們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寫到的情節(jié)往往是作者情感愿望寄托的載體,應設計問題重點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機組成,在教學中可在這樣的地方涉及提問,使學生掌握內容,明確思想。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我針對關鍵句“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設計提問”“什么是奇跡,為什么說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奇跡?”學生通過讀文、討論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不但是一個奇跡,在沒有吊車、起重機的情況下,就靠無數肩膀無數只手修建成了萬里長城,它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個奇跡。如此讀、思、議,學生不僅了解了萬里長城,更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也就突破了。其實,難和易往往是相對而立的,也是因人而異。只要能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其難也易了。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8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