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痛風的中草藥有哪些
1、草藕湯
處方:草藕10g,苦仁、車前草、白芷各15g、茯苓皮、大腹皮20g。
服用方法:將上藥物混在一起煎水服用,每天1到3次,飯后服用。
主治:該法有助于尿酸排泄,可用于早期痛風的治療及晚期痛風的緩解。
2、牛膝長卿飲
處方:牛膝、徐長卿各15g,虎杖根、伸筋草、威靈仙各20g,半枝蓮10g、秦荒7g、五加皮13g、青皮、柳枝、獨活、防風各22g。
服用方法:將上藥磨碎后加入適量的水進行煎煮,大約40到50分鐘左右即可。每天一次為早飯后服用。
主治:用于緩解急性痛風期疼痛的癥狀。
3、陳皮桂枝湯
處方:陳皮、青皮、桂枝各15g、金錢子12g。
服用方法:將上藥煎水服用,每天三次,分別在飯后服用。
痛風是全身的慢性代謝疾病。痛風最常見的癥狀是關節(jié)痛,典型癥狀是半夜突然發(fā)病,受累關節(jié)疼痛、紅腫、發(fā)熱、呈紫紅色,疼痛劇烈,如刀割樣,常無法行走,由于疼痛得象風一樣快速,所以被稱之為痛風。
痛風的預防:如果能夠早期診斷,且病人能夠按醫(yī)囑治療,現(xiàn)在復貝茲降酸茶治療方法能使大多數(shù)病人過正常生活.對晚期病人,痛風石可以溶解,關節(jié)功能可以改善,腎功能障礙也可以改善.30歲以前出現(xiàn)初發(fā)癥狀的痛風患者,其病情更為嚴重.大體上20%痛風病人發(fā)生尿酸或草酸鈣結石.并發(fā)癥有尿路梗阻和感染,并有繼發(fā)性腎小管間質病變.未經治療的進行性腎功能障礙常常與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一些腎病有關,可進一步導致尿酸鹽排泄障礙,這不僅能加速關節(jié)內的病理進程,同時也是對生命的最大威脅.
伸筋草、清熱解毒,茯苓,虎杖此外、澤瀉、三角風、大血藤、關節(jié)紅腫變形等癥狀。
最后、飛龍掌血等藥物綜合發(fā)揮祛除濕熱、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從中醫(yī)角度講以上藥物可以將痛風病患者體內沉積的濕熱毒邪以及其他藥物所化開的積聚停滯于關節(jié)筋骨處的濕熱毒邪,可起到祛濕利尿的功效,又可消除濕熱毒邪流注停聚于關節(jié)脈絡處所致的關節(jié)筋骨疼痛。既可解除濕熱毒邪導致痛風、四肢麻木、香樟根、大血藤、伸筋草諸藥具有利尿作用,在利尿作用下通過小便排出體外、透骨香。
從中醫(yī)治療痛風的角度來說,虎杖等等中藥材也是比較好的治療痛風的藥材,起到活絡通痹止痛效果。
(1)中醫(yī)治療痛風之寒濕痹阻型
寒濕痹阻型痛風的癥狀主要有肢體關節(jié)疼痛劇烈,紅腫不甚,得熱則減,關節(jié)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紅苔白,脈弦緊。治以溫經散寒、祛風化濕, 烏頭湯加減。川烏頭、麻黃各6克,黃芪20克,炒白芍、雞血藤、當歸、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細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中醫(yī)治療痛風之濕熱痹阻型
此類型的痛風主要癥狀有關節(jié)紅腫熱痛,腫脹疼痛劇烈,筋脈拘急,手不可近,更難下床活動,日輕夜重,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治以清熱除濕,活血通 絡,宣痹湯加減。防己、杏仁、連翹、蠶沙、赤小豆、姜黃、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靈仙、萆、澤瀉各15克,山梔、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 30克,虎杖20克。
(3)中醫(yī)治療痛風之脾虛濕阻型
關節(jié)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關節(jié)畸形、僵硬,有痛風石,自覺氣短,納呆不饑,舌淡紅苔白膩,脈濡而小數(shù),治以健脾祛濕,泄?jié)嵬ńj,運脾滲濕湯 (經驗方)加減。萆、白術、川牛膝、石韋各20克,豬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麥、蓄、車前子(包煎)、熟大黃、紅花、穿山甲、當歸各10克,桂枝 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4)中醫(yī)治療痛風之肝腎虧虛型
痛風日久,關節(jié)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腰膝酸軟,肢體活動不便,遇勞遇冷加重,時有低熱,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數(shù)或沉細無力, 治以補益肝腎,除濕通絡,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防風、川芎各10克,秦艽、當歸、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雞血藤各15克,細辛3克,肉桂、人 參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痛風患者只要把尿酸值降到穩(wěn)定值以下,痛風的癥狀就不會出現(xiàn)。許多痛風患者都在煩惱,吃西藥有副作用,吃中藥又不見有效果,應該怎么樣才能把尿酸值降到穩(wěn)定值?有關專家一致推薦——降酸養(yǎng)腎茶,降酸養(yǎng)腎茶是中藥袋包茶,使用開水沖泡,可以更好的使痛風患者體內的尿酸排除體外,不光對痛風還對降血脂,血壓的幫助也是非常大的!
一,1,風寒濕痹型: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藥:薏苡仁湯加味,方中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薏苡仁、蒼術健脾除濕;當歸、川芎養(yǎng)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若風邪偏勝,以上肢游走痛為主者可重用羌活達30g,并加桑枝30g、片姜黃10~159祛風勝濕;寒邪偏勝,痛處不移,得溫則減者可加細辛1.5~3g、草烏10g,溫經散寒;濕邪偏勝,關節(jié)腫脹,重著不利,以下肢為主者酌加防己10~15g、土茯苓15~30g、木爪10~20g、萆薢15~30g,以利水勝濕。
2,風濕熱痹型: 治法:清熱通絡,祛風勝濕。 方藥:白虎加桂枝湯化裁,方中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熱除煩;桂枝疏風通絡。
若發(fā)熱,口渴、苔黃、脈數(shù)者可加銀花、連翹、黃柏各10~15g以清熱解毒;關節(jié)腫大者可加桑枝30g,姜黃、威靈仙各10~15g活血通絡,祛風除濕;關節(jié)周圍出現(xiàn)紅斑者,可加丹皮、生地、赤芍各10~15g,涼血解毒;邪熱傷陰出現(xiàn)低熱、口干、五心煩熱者,酌加青蒿、秦艽、功勞葉各10~20g,以養(yǎng)陰清熱,疏通經絡。 3、痰瘀痹阻型: 治法:化痰祛瘀,搜風通絡。
方藥:桃紅飲加味。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當歸尾、川芎養(yǎng)血活血;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絡,可導可宣,驅風化濕。
若有皮下結節(jié)者加白芥子10~20g、僵蠶5~10g,以祛痰散結;痰瘀久留者加用蟲類藥,如烏梢蛇5~10g、全蝎3~5g,以祛瘀搜風。 4、肝腎虧損型: 治法:補益肝腎,祛風散寒除濕。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味。方中熟地黃、杜仲、牛膝、桑寄生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人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當歸、川芎、芍藥養(yǎng)血和營;獨活、防風、秦艽、細辛、桂枝祛風散寒,除濕蠲痹。
若腰膝酸軟無力甚者,可加黃芪30g、川續(xù)斷15g益氣補腎;關節(jié)冷痛明顯者可加附子5~10g、肉桂3~6g溫陽散寒;肌膚不仁者加用雞血藤30g、絡石藤20g養(yǎng)血通絡。 二、其他治療: (1)雷公藤根去皮15g、生甘草5g,煎水服用,每日1劑, 14天為1療程,適用于風寒濕痹。
(2)稀薟草、臭梧桐各15g,煎水服用,每日1劑, 14天為1療程,適用于風寒濕痹。 三、非藥物治療:氣功對于本病的治療可輔以氣功調理,如練習放松功和內養(yǎng)功,以幫助疏通經絡,活血通脈,平衡陰陽,以平為期。
該文章轉載自醫(yī)學全在線:。
痛風臨床治療要求達到以下4個目的。
1.盡快終止急性關節(jié)炎發(fā)作。 2.防止關節(jié)炎復發(fā)。
3.糾正高尿酸血癥,防止尿酸鹽沉積于腎臟、關節(jié)等引起各種并發(fā)癥。 4.防止尿酸鹽性腎結石形成。
就目前的醫(yī)療水平而言,通風仍然屬于無法根治的疾病,容易反復發(fā)作的特點決定了其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同時因為本病病人并發(fā)癥較多,很多病人對于長期使用西藥難以接受。
而中藥具有復雜的藥理作用,可以在很多地方起作用,既可以降低血尿酸,又可以平衡各種化學因子,控制發(fā)作,防止尿酸鹽沉積于腎臟,保護腎功能,同時以其高效、低毒、個性化的優(yōu)點。
正確做法:一、把腳抬高過頭,減緩疼痛,狂喝一肚子溫開水(最好是弱堿性天然礦泉水),手里再拿一碗熱開水,邊吹邊喝,熱水利于排尿;二、煮一大碗青菜(越青越苦越好)湯,吃點米飯,好繼續(xù)戰(zhàn)斗;三、到普通藥店買白茅根10克、淡竹葉10克(以后每天一劑),煮開了倒入保溫瓶,喝干一壺再往里面添開水。連撒三四泡尿,尿酸降了、痛也麻木了,不覺痛了。記得發(fā)病期間只能吃四樣食物:青菜、水果、牛奶、雞蛋。提示:老人單位時間內飲水量,以本人不出現(xiàn)不適感為宜。要記得養(yǎng)好肝、醫(yī)好腎,如一時半回不能醫(yī)好的,避免進食富含嘌呤(如啤酒、豆腐、海鮮等)類的食物。
喝不下水可以泡腳緩解痛風
臭牡丹15克(地龍20克)、過江龍15克(威靈仙20克)、金鑰匙15克(黃柏20克)、小鉆15克(川芎20克)、紅葛麻藤15克(天麻20克)、救必應15克(絡石藤20克)、千斤拔15克(秦艽20克)、九節(jié)風15克(防風20克)、杜仲15克。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47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