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
蜀相
杜甫 〔唐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郊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光,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全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班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豪淚滿襟。
【注釋】
①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現(xiàn)在成都,晉李雄初建。②錦官城:成都的別名。
③柏(bǎi)森森:柏樹旺盛繁密的樣子。
④映階碧草自春光,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nèi)現(xiàn)象。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并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光;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并無心賞玩、傾聽。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白白的。
⑤三顧頻煩全國計:頻煩,猶“頻繁”,屢次。這句意思是劉備為統(tǒng)一全國而草廬三顧,問計于諸葛亮,這是在贊許在對策中所體現(xiàn)的天才預見。
⑥兩朝開濟: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創(chuàng)始。濟,攙扶。指諸葛亮輔佐劉備創(chuàng)始帝業(yè),后又輔佐劉禪。
⑦班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豪淚滿襟(jin):班師,出動軍隊。這兩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班師還沒有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先逝世了,常使后世的英豪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屢次班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卒于五丈原(今陜西岐山東南)軍中。
相關翻譯
丞相諸葛亮的堂要去哪里尋覓呢?就在成都郊外面那柏樹旺盛繁密的當?shù)亍?br />
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xiàn)出一片綠色,春意盎然;幾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隔著樹葉空自發(fā)出動聽洪亮的叫聲。
當年劉備為統(tǒng)一全國而草廬三顧,問計于諸葛亮,諸葛亮全力輔佐先主開國攙扶后主繼業(yè),作為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為國煞費苦心,忠心耿耿。
可惜班師伐魏還沒有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先逝世了,常使歷代英豪對此感慨而涕淚打濕衣襟!
相關賞析
【內(nèi)容解析】
這是一首憑吊古跡、表揚諸葛亮的詠史懷古詩。詩題“蜀相”便是指諸葛亮。其時,劉備在四川成都立國稱帝,即三國蜀漢。草廬三顧拜請諸葛亮出山為相,杜甫稱其“蜀相”。以此為詩題,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終身的崇高敬意。全詩四聯(lián)八句,五十六字,婦孺皆知,可謂千古絕唱。
首聯(lián)“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郊外柏森森”,選用自問自答的方法,從現(xiàn)象起筆,點出丞相祠堂地點地--“錦官郊外”那莊嚴靜寂的柏樹成蔭的當?shù)?。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浸透崇敬?!昂翁帉ぁ睂崒贌o疑而問,因為眾人皆知,但便是這一問之中,卻浸透著詩人對諸葛亮無限追慕敬仰之情。下句值得玩味,因為柏樹本身是巨大長壽的植物,四季常青,這兒柏樹成蔭不僅是祠堂的標志,更是祠堂主人精力的標志,一起,一個當?shù)啬茏尠貥洹吧?,更是當?shù)卮蟊妼ζ湔湎У脑?。顯而易見,諸葛亮生前身后,都是人們心中擁戴敬仰的目標。而作者,此時此刻就站在這兒,就親眼看見大眾心中的英豪忠義之人的祠堂地點,到今天依然如此,不由使人肅然起敬。
頷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光,隔葉黃鸝空好音”,是特寫鏡頭,緊承上句而來。就在這柏樹成蔭的當?shù)?,一派生機盎然的現(xiàn)象。這兒的現(xiàn)象色彩鮮明動靜相襯,恬淡天然,無限夸姣地體現(xiàn)山武侯祠內(nèi)那春意盎然的現(xiàn)象。"映階”即照射臺階。祠堂在臺階的高處,瞻仰的人們要拾級而上?!氨滩荨笔菍懖莸谋叹G旺盛?!昂靡簟笔呛寐牭穆曧憽_@兒指嗚叫動聽洪亮。草樹旺盛,烏兒鳴叫,一派生機盎然。作者觸景生情,看到天然界的春天來了,想到祖國中興的春天卻非常迷茫,于是“自春光”“空好音”表達了詩人心中的哀愁惆悵之感?!白浴薄翱铡被ノ模粍右混o,景中生意,使得此句成為千古名句。
頸聯(lián)“三顧頻煩全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用最凝練的語句高度歸納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盡心竭力、盡心竭力的巨大終身。上句寫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屋,諸葛亮隆中對策,定下三分全國的政治謀略,并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tǒng)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兩朝開濟”是寫出山之后,諸葛亮輔佐劉備創(chuàng)始蜀漢、匡扶劉禪,表揚他為國煞費苦心的耿耿忠心。此聯(lián)將人們帶到戰(zhàn)亂不已的三國年代,在寬廣的前史背景下,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傷今,在這一前史人物身上,寄予了詩人杜甫自己對國家命運的夸姣神往。
尾聯(lián)“班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豪淚滿襟”,贊嘆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yè)未成的前史不幸。“長使英豪淚滿襟”所指何人?便是大眾心中的英豪。諸葛亮“班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贊歌,他以行動實踐了“盡心竭力,盡心竭力”的誓言,精力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使人發(fā)生奮發(fā)鼓起的力氣。諸葛亮最巨大、最感人的當?shù)匾簿驮谶@兒。這兒也寄予了詩人無限的哀思。
通讀全詩,祠堂主人諸葛亮忠心漢室的終身,正吻合了詩人杜甫憂國憂民的終身,班師未捷而死的悲劇也正是詩人杜甫終身流浪,不得于志的終身。所以寫者悲嘆,讀者又何曾不是如此呢?
【規(guī)矩點評】
1.結構起承轉(zhuǎn)合、層次波瀾
首聯(lián)寫詩人杜甫專程尋訪武侯祠,這是“起”?!柏┫囔籼煤翁帉?錦官郊外柏森森?!边x用自問自答的方法從現(xiàn)象起筆,點出丞相祠堂地點地--“錦官郊外”那莊嚴靜寂的柏樹成蔭的當?shù)?。一問一答,無疑而問。浸透著詩情。領聯(lián)直承上文,寫祠堂內(nèi)的春光,這是“承”。杜甫參謁武侯祠,寫碧草和黃鸝,一個綠得滿階滿院,一個唱得動聽動聽,無限夸姣地體現(xiàn)出武侯祠內(nèi)那春意盎然的現(xiàn)象。頸聯(lián)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點評,這是“轉(zhuǎn)”。作者暫時離開寫景寫物,宕開一筆,用最凝練的語句高度歸納諸葛亮豐功偉績,盡心竭力,盡心竭力的巨大終身,去著意刻畫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在這一前史人物身上,寄予和抒發(fā)了詩人杜甫對國家命運的夸姣神往。尾聯(lián)收束全詩,直接提醒宗旨,即表達對諸葛武侯的悼念和敬仰,這是“合”?!鞍鄮熚唇萆硐人?,長使英豪淚滿襟”更從諸葛亮功業(yè)未遂留給后人無限思念,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贊許和悵惘之情。全詩結構起承轉(zhuǎn)合,波瀾起伏,清晰有序。
2.寫景、抒發(fā)、敘事、談論相結合
這是一首愛情極為濃郁的政治抒發(fā)詩,詩篇中悼惜英豪、感傷時事的沉痛情緒浸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間。前半部分描繪現(xiàn)象,寫祠堂之景,在描繪中隱然流露出相同是忠君愛國者的杜甫關于諸葛亮的火急景仰之情。景中含
情;后半部分純乎敘事與談論的方法,發(fā)表關于憑吊目標的精當談論,從中也天然透發(fā)出詩人滿腔的熱情。首聯(lián)二句。自為問答。記祠堂之地點,但意圖不是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為了寄寓愛情。故用“何處尋”以顯訪廟吊古心思的急迫。領聯(lián)二句。寫祠廟荒蕪之景?!白源汗狻薄翱蘸靡簟钡膰@
息,流露出對諸葛亮的深沉沉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繪,過渡到后半部分作
者自己站出來對諸葛亮進行談論與哀悼。后四句敘事談論結合,高度歸納諸
葛亮的業(yè)績,能引發(fā)讀者關于諸葛亮終身的聯(lián)想?!叭櫋本淞钊讼肫鸩輳]三顧和隆中決議計劃,“兩朝”句與“班師”句更令人思念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后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感人業(yè)績。尾聯(lián)二句,道出千古失落英豪的同感。這種在敘事中浸透情韻的談論,與一般抽象談論截然不同,是既能寄予作者愛情、又能啟示讀者熱情的詩化的談論。全詩短短的八句,有敘事,有寫景,有談論,有抒發(fā),筆墨淋漓,愛情深摯,充分體現(xiàn)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3.懷古傷今,以古自況,意境深邃
在文學作品中,懷古往往是為了傷今。杜甫終身不完成志愿。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yè),吊古抒發(fā),懷古寄志,經(jīng)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悵惘,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建功的心境。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分,安史之亂沒有平定,國家分崩離析,公民顛沛流離,使詩人憂心忡忡。他巴望能有諸葛亮這樣的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扭轉(zhuǎn)乾坤,重振國威,康復國家的和平統(tǒng)一。正是這種憂國憂民的思維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不難看出,在“蜀相”諸葛亮的身上,詩人寄予了自己對國家命運的夸姣神往。頸聯(lián)“三顧頻煩全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是對諸葛武侯的點評。上句看起來是說劉備草廬三顧,實則從旁邊面烘托諸葛亮的智慧和志向。這兩句暗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顧頻煩”,后才能有老臣的“兩朝開濟”。杜甫這種觀念的背面,流露出一絲冤枉和對肅宗的失望。想當初,杜甫捐軀棄家,跟隨肅宗,可謂忠矣。杜甫至鳳翔后,于至德二載(757)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拜為左拾遺。對肅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竭駑鈍,盡忠報國。但不久就因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惱了肅宗。當年閏八月初一日,杜甫便被放還廊州省家。爾后便被肅宗逐步冷淡,可謂報國無門矣。而其時的一些賢才,又有多少機會?所以杜甫來到武侯祠,一則以哭,一則以告。諸葛臺甫垂宇宙,固然與才高智廣有很大聯(lián)系,但與其別人比較,得遇先主,士能為至交者死,又何其幸也!這首詩借憑吊武侯而抒發(fā)巴望重用濟世之才的思維愛情。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現(xiàn)象描繪中感懷現(xiàn)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后四句贊嘆諸葛亮才德,從前史追憶中思念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神往。全詩懷古傷今,意境深邃。
鑒賞:
這首詩,不僅是一首憑吊古跡、表揚諸葛亮的詠史詩,并且是一首賦有教育含義、感人至深的抒發(fā)詩。千百年來,有不少表揚諸葛亮的詩篇,但最婦孺皆知、激動聽心的要算這一篇。
詩的標題叫“蜀相”,“蜀相”便是諸葛亮。東漢末年戰(zhàn)亂后,魏、蜀、吳三國鼎立,劉備在四川成都稱帝,前史上稱為蜀漢,錄用諸葛亮為丞相,所以杜甫稱諸葛亮為“蜀相”。但詩以“蜀相”為題,卻不是單純的前史紀錄,而是寄予了作者對諸葛亮的崇高敬意。
《蜀相》這首詩是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時訪諸葛亮廟時所作。這時的情況,從杜甫個人的處境來看,政治上很不完成志愿,“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已經(jīng)徹底落空,生活上的艱難困苦,更不用說。從其時社會現(xiàn)實來看,“安史之亂”持續(xù)了五年還沒有平定下來,史思明再次攻陷了東都洛陽,自立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在風雨飄搖之中;公民大量逝世,生產(chǎn)遭到巨大損壞,正如杜甫描繪的那樣:“六合人跡稀”、“園廬但蒿藜”。特別嚴峻的是唐肅宗的昏庸,信賴宦官,猜疑功臣。在這種情況下,杜甫的心境天然是很苦悶的。所以當他來到諸葛亮廟時,思念諸葛亮的為人,特別是他那“盡心竭力,盡心竭力”的精力,以及他和劉備君臣二人之間那種詩。這或許便是詩人自己說的“情在強詩篇”吧。 魚水相得的聯(lián)系,不由百感交集,心潮翻滾,以至淚流滿襟,因此寫下了這首
很明顯,這首詩的主題便是歌頌諸葛亮。杜甫入蜀以后,思維上有一個很杰出的改變,那便是他不再“自比稷與契”,而神往于諸葛亮。他寫了一系列贊揚諸葛亮的詩,并公開說:“凄其望呂葛,不復夢周孔”。意思便是說,他殷切期望的是呂尚、諸葛亮這類英豪人物,再也不夢想周公和孔子了。這首《蜀相》詩,便正是他“凄其望呂葛”的具體體現(xiàn)。全詩共八句,可分為兩段:上四句寫丞相祠堂,下四句寫丞相本人。但這兩段,并不是能夠分開的兩截。因為在對丞相祠堂的描繪中,已暗含丞相其人在內(nèi)。
最初兩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郊外柏森森”。用自問自答的方法點明丞相祠堂的地點地。丞相祠堂,便是現(xiàn)在的“武侯祠”,在成都城南約二里,現(xiàn)在已經(jīng)為“南郊公園”。武侯是武鄉(xiāng)侯的簡稱,蜀后主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值得注意的,是“何處尋”的“尋”字,它浸透著詩人杜甫對諸葛亮無限追慕的心境。因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尋訪其廟?!板\官城”是成都的別稱。因織錦業(yè)興旺,漢朝曾設有錦官來管理,所以后來又把成都稱為錦官城有時為了適應詩句的需要,也簡稱為“錦城”,如杜詩“錦城絲管日紛繁”。"柏森森”三字也值得咱們仔細玩味。因為這森森的巨大旺盛的柏樹,不只是辨認丞相祠堂的標志,并且是歷代公民敬愛諸葛亮的見證。杜甫在夔州時寫有一首《古柏行》的詩,專門描繪孔明廟前的一棵老柏樹。其間有這么兩句:“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珍惜”。顯而易見,成都的丞相祠堂之所以能呈現(xiàn)“柏森森”的現(xiàn)象,相同也是因為“人珍惜”的原因。聯(lián)系到古老的《詩經(jīng)》里那首《甘棠》詩:“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痹娨馐钦f,老大眾出于對召伯的敬愛,居然連他從前休息過的那棵甘棠樹都不忍砍伐,因此長得旺盛。由此,咱們也就不難知道:但凡為公民做了好事的人,公民是不會忘掉他的。
三四兩句“映階碧草自春光,隔葉黃空好音”,是從而描繪祠堂內(nèi)的現(xiàn)象。但描繪現(xiàn)象的意圖,卻是為了更深刻地表達對諸葛亮的思念心境。表面上是寫景,骨子里卻是抒發(fā)。關鍵在于“自春光”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因為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人已經(jīng)見不到了,所以,雖然映帶在臺階兩邊的碧草并非不悅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葉之中的黃鶯兒的歌唱,也并非不動聽,但詩人都無心賞玩。這兒的“自”字和“空”字,是互文對舉,能夠互訓。所謂“互訓”,也便是說,“自"可解釋為“空”“空”也能夠解釋為"自”。如果把這兩個字對調(diào)一下,說成是“空春光”“自好音”,也徹底能夠。對詩的原意,毫無影響。唐人李華《春行寄興》詩說:“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
%空啼”,其間自、空二字的用法,和杜詩是相同的。
關于這兩句的寫景,曩昔有不同的了解,如清朝人仇兆鰲在其所著《杜詩詳注》里就說是“寫祠廟荒蕪”的。近人大多數(shù)也采納這一說法。我以為這是一種誤解。第一,從“碧草春光”“黃鸝好音”的描繪中,咱們的確看不出有什么“荒蕪”的意境,相反,卻是一幅春意盎然的現(xiàn)象。第二,古人常用草色來渲染春光之美,如江淹《別賦》中有“春草碧色,春水綠波”的句子,便是這一類。杜甫這兒說的“碧草”,也正是這個意思。碧草便是碧草,不是蔓草、雜草、野草,更不是衰草,不能一看到“草”字,便和“荒蕪”聯(lián)系起來。并且,這樣的了解也違反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因為詩人的意圖,正是要把祠堂的春景寫得十分夸姣,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將這夸姣的春景如草色鶯聲等一齊抹倒,來加倍杰出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所以,春光越美,鳥音越好,就越有助于體現(xiàn)這種心境。如果了解為“荒蕪”,便不能起到這種反襯作用。大好春光,人無不愛,便是杜甫也寫過“不是愛花即肯死”的詩句,為什么在這兒他卻采納了否定的情緒呢?下文答復了這一問題。本來“傷心人別有懷有”,他一心想念著的是這祠堂的主人--蜀相諸葛亮。這也就由第一段過渡到第二段,由寫景過渡到寫人。
五六兩句,“三顧頻煩全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兩句,從大處著眼,言簡意賅,高度地歸納和點評了諸葛亮終身的功勞和才德。這兩句,都是上四下三的句法,應在第四字讀斷。上句寫諸葛亮的才略,得到劉備的器重,劉備曾三次去訪問他。這在前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諸葛亮在《前班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的話?!比欘l煩”便是"頻頻三顧”。“全國計”,即全國大計,也便是有名的“隆中對”中所說的:東連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劉璋(四川),南撫夷越等康復國家統(tǒng)一的策略。這一句,雖然寫到劉備,但著重點仍在贊揚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為劉備之所以不厭其煩地三顧草廬,正是因為諸葛亮胸襟全國大計。下句,從品德和工作方面寫諸葛亮的忠貞。所謂“兩朝開濟”,是說諸葛亮先輔佐先主劉備創(chuàng)始帝業(yè)、建立蜀漢,后又輔佐后主劉禪鞏固帝業(yè),濟美守成,真是"功蓋三分國”。然而他毫不居功自傲,這就充分表明晰他那老臣謀國的一片忠心。
諸袋亮終身中最感動聽的當?shù)?是他的死。詩的最終兩句“班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豪淚滿襟”,對諸葛亮的死,詩人表明了無限的哀思,關于他未能完成復興漢室、統(tǒng)一我國的全國大計深表痛惜。蜀后主建興十二年(234)春,諸葛亮第六次出動軍隊伐魏,與司馬懿的軍隊在陜西渭南對壘,兩軍對峙百余日。諸葛亮屢次應戰(zhàn),并把巾鋼婦人之服送給司馬懿來激怒他,但司馬懿仍780然堅不出戰(zhàn)。諸葛亮終因操勞過度,于這年八月,病死在武功五丈原的軍營中,死時五十四歲。這便是“班師未捷身先死”的史實。諸葛亮雖然壯志未酬,但是,他所體現(xiàn)的這種"盡心竭力,盡心竭力”的崇高精力所給與后人的積極影響,卻是無可估量的。這也是詩人杜甫為之感動得淚流滿襟的一個沒有說穿的原因?!皽I滿襟”的英豪,當然便是詩人杜甫自己。但他用了“長使”二字,便大大地擴大了感染的規(guī)模,不僅把普天之下的,并且把千百年后所有的有志未遂的英豪人物全都包括在內(nèi),使他們發(fā)生強烈的轟動與共識,而不能不為之同聲一哭。
前史也正是這樣證明著的。這兒能夠舉兩個比如:第一個為這兩句詩所感動的比如,是唐順宗時的王叔文。王叔文是其時呈現(xiàn)的有聞名文學家、思維家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參與的進步的政治集團的領袖,他力圖變革弊政。但因遭到宦臣俱文珍等人的反對而終歸失利?!杜f唐書·王叔文傳》是這樣記載的:“叔文但吟杜甫諸葛祠堂詩末句云'班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豪淚滿襟’,因欷歔泣下?!彼^“欷歔泣下”,也便是“淚滿襟”。這是杜甫寫作這首詩之后不過三十五年的工作。第二個比如,是北宋末年的愛國將領宗澤,他也曾深受感動。其時,宋王朝的兩個皇帝徽宗和欽宗父子二人雙雙被金人俘擄,宋高宗逃跑了,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已經(jīng)七十歲高齡的宗澤,親自帶兵鎮(zhèn)守沒有淪陷的其時的國都開封,但終因憂憤而成疾,臨死時,他也無限感懾地吟誦了這兩句詩并三呼“過河”(意思是渡過黃河,抗擊金兵)。此乃杜甫寫作《蜀相》這首詩之后的三百六十八年的工作。僅從以上兩個前史案例,咱們也就能夠看到這兩句詩的巨大而深遠的感染力氣。
在詩篇體裁的運用方面杜甫能夠說是寫七律的大師。僅撒播下來的他一個人就寫了一百五十一首七律,超過現(xiàn)存初唐和盛唐詩人所作七律的總和。作為一首七言律詩,它要求結構緊湊,對仗工整,腔調(diào)和諧,語言精煉等等,所有這些長處,《蜀相》一詩能夠說都具有了。
(蕭滌非)
我們是專業(yè)的WordPress網(wǎng)站建設團隊,提供高品質(zhì)的WordPress主題。新主題微信公眾號:www-xintheme-com,歡迎熱愛WordPress的每一位朋友關注!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