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fā)(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zhàn)(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guī)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P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xù)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fā)(秦檜)
戰(zhàn)國時期的兩個重要人物蘇秦和張儀,他們同是鬼谷子的門徒,亦與當時著名的軍事家孫臏、龐涓同出一門,蘇秦和張儀的斗爭影響了整個戰(zhàn)國后期的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的七雄:齊國、楚國、燕國、魏國、趙國、韓國、秦國,當時秦國最為強大,經(jīng)常討伐其它六國,令人人懼怕,國國自危,蘇秦就為六國提出并實施了合縱之策(即聯(lián)盟抗秦、伐秦),此策維持了六國的政權(quán)不受侵占,他亦因此受六國封為相國,俗語(六國大封相)的典故就是源出于此,一個人當六個國家的相國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而當時秦國的相國張儀則提出連橫之策(即對六國聯(lián)盟作分化、拉攏、逐個擊破)來應對合縱,始終六國本來亦是各懷鬼胎,團結(jié)不實,最后當然是連橫破合縱,六國被秦國一個個地消滅,正式結(jié)束了整個東周時期,不過雖然合縱之策最終失敗,但由于其實施,嚴重阻礙了秦國統(tǒng)一霸業(yè)完成的時間,令戰(zhàn)國時期多維持了一百幾十年。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原姓羋(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公元前340年誕生于秭歸三閭鄉(xiāng)樂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lián)齊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guī)的時候不愿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
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 屈原 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并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jié)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于秦國。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繼續(xù)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
現(xiàn)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jié)。 齊國孟嘗君田文孟嘗君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嘗邑,故號孟嘗君。
他養(yǎng)士數(shù)千人,成為齊國的重要政治力量,擔任了齊相,每年的工資就是薛地萬戶人家的租稅。他的門客馮瑗曾到薛地為他收債,免除了部分貧苦人的債務,取得了薛地人的擁護和愛戴。
當他受齊王的猜疑而罷免職務后,得以在薛地安身。馮瑗去秦國說動秦王,派車馬來接孟嘗君到秦國為相;回來后又借秦國要聘相為由,說動齊王恢復孟嘗君的職務。
當時,齊、秦、楚是三個超級大國,與齊國相鄰的宋國是一個弱小國家。宋國雖然國小力弱,國王卻特別驕橫,惹惱了齊國,齊王就滅掉宋國,然后強迫衛(wèi)國、鄒國和魯國臣服,這三個弱國只好對齊稱臣。
這一來,齊王又驕橫起來,揚言早晚有一天要問鼎周都,正號天子,以令天下。孟嘗君就勸諫齊王,說是宋國被滅掉就是因為宋王驕橫,在齊王以宋為戒。
齊王一聽生氣了,就又罷免了孟嘗君的職務。 孟嘗君怕遭齊王殺害,就逃奔魏國,去依附他的朋友魏無忌。
到了魏國,魏王任他為相。他又做媒,把魏無忌的姐姐嫁給了趙勝。
然后把相位讓給魏無忌,回到齊國的薛地,魏王和趙王、魏無忌和趙勝都與他交好。他能與魏王、趙王平起平坐,地位自然提高了。
齊王卻害怕了,就派使者迎接他復任國相,孟嘗君不去,齊王只好與他建交。從此,孟嘗君往來于齊、趙、魏三國之間。
后來,因病而死,得以善終。但他的幾個兒子爭奪薛地,齊魏聯(lián)軍占領薛地,孟嘗君絕后。
塵as&bre$37土歷*&bie]$3史網(wǎng),專業(yè)的[&bie$3[歷史網(wǎng)站 趙國平原君趙勝趙勝(?~前251),乃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弟而趙孝成王叔也。趙之諸公子中,趙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shù)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趙長平軍,進兵圍邯鄲。趙使平原君請救于楚,賴客毛遂之力而定趙楚合縱。
平原君返趙,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鄲危在旦夕。平原君聽李同之勸,盡散家財以饗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卻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軍至,邯鄲圍解。
趙勝雖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實。史書所言其“喜賓客”,其實“徒豪舉爾,不求士也”。
為一美人而寒賓客之心,毛遂處其門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過爾爾。后信陵君留邯鄲,從賢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聞之,笑信陵君妄從博徒漿者游,致門下士“半去平原君而歸公子”。
可見平原君徒好虛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雖為趙相,其實才具平庸,目光短淺。
孝成王四年,秦攻韓上黨,旦夕且下。上黨守將馮亭乃使使者告趙王:“韓不能守上黨。
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趙?!?/p>
趙王大喜,召平陽君趙豹相商,趙豹以為不可,“圣人甚禍無故之利”。趙王向無自知之明,臉皮又極厚,居然說:“人懷吾德,何謂無故乎?”復召平原君問之。
平原君同樣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禍之計,也未考慮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勸趙王道:“發(fā)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p>
趙王乃使趙勝受地。秦以傾國之力攻韓而趙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趙。
趙遂有長平之禍、邯鄲之圍。 平原君雖不識大體,但所謂庸人有庸福。
孟嘗君滅族,春申君滅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獨平原君歷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無大難。
死后,“子孫代,竟與趙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結(jié)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虛也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前243),魏安王之弟,號信陵君。
公元前257年,他設法竊得兵符,擊殺將軍晉鄙,奪取兵權(quán),救趙勝秦。后十年,為上將軍,聯(lián)合五國擊退秦將蒙驁的進攻。
有食客三千,《漢書·藝文志》兵家有《魏公子》二十一篇,今佚。 孟嘗君讓相位給魏無忌,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是為信陵君。
信陵君也以養(yǎng)士出名。公元前258年,秦軍圍困趙都邯鄲,形勢危急,魏國大將晉鄙。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戰(zhàn)國時楚國大臣。 宋玉 戰(zhàn)國時文學家。
楚國人。 廉頗 戰(zhàn)國時趙國將領。
曾大破燕軍,任相國,封信平君。有“負荊請罪”事。
藺相如 戰(zhàn)國時趙國大臣。有“完璧歸趙”事。
觸龍 戰(zhàn)國時趙國大臣。一作觸詟。
趙勝(?-前251) 戰(zhàn)國時趙國宗室大臣?;菸耐踔埽乌w相。
“戰(zhàn)國四君”之一。 平原君 即趙勝。
趙奢 戰(zhàn)國時趙國將領。曾大破秦軍,以功封馬服君。
趙括(?-前260) 戰(zhàn)國時趙國將領。趙奢之子,人稱馬服子。
只知紙上談兵。統(tǒng)兵敗于秦軍白起,四十萬人被坑殺。
魯仲連 戰(zhàn)國時齊國人。一稱魯連。
常為人排難解紛,不受酬報。 毛遂 戰(zhàn)國時人,平原君門下食客。
曾自薦隨平原君赴楚,說服楚王同意趙楚合縱。 虞卿 戰(zhàn)國時人。
善于料事揣情。在趙為上卿,后辭趙至魏。
公孫龍(約前320-前240) 戰(zhàn)國后期名辯思想家。字子秉,趙國人。
“白馬非馬”即其觀點。 尹文 戰(zhàn)國時思想家。
齊國人。 鄒衍(約前305-前240) 戰(zhàn)國時思想家、陰陽家代表人物。
一作騶衍。齊國人。
學究天人,雄于辯口。 魏無忌(?-前243) 戰(zhàn)國時魏宗室大臣。
昭王少子,安厘王異母弟,“戰(zhàn)國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無忌。
侯嬴(?-前257) 戰(zhàn)國時魏國人。以重諾守信名傳后世。
朱亥(?-前257) 戰(zhàn)國時魏國人。有勇力。
曾刺殺魏將晉鄙,解邯鄲之圍。 黃歇(?-前238) 戰(zhàn)國時楚國大臣。
“戰(zhàn)國四君”之一。 春申君 即黃歇。
荀況(約前313-前238) 戰(zhàn)國后期思想家。又稱荀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
在天道觀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觀點;在認識論上,提出“行貴于知”的觀點。 荀子 即荀況。
姬延(?-前256) 東周末代國王。慎靚王之子。
前314-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 即姬延。
呂不韋(?-前235) 戰(zhàn)國末秦國大臣。衛(wèi)國濮陽人。
所著《呂氏春秋》(一名《呂覽》),為雜家代表作。 甘羅 戰(zhàn)國時秦國大臣。
甘茂之孫。十二歲時因功而任秦國上卿。
嫪毐(lǎo aǐ)(?-前238) 戰(zhàn)國時秦國人。由呂不韋推薦為宦,受太后寵幸,受封為長信侯。
鄭國 戰(zhàn)國末水利家。韓國人。
所筑鄭國渠為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韓非(約前280-前233) 戰(zhàn)國末思想家。
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韓子》(《韓非子》)五十五篇。
尉繚 戰(zhàn)國末秦國大臣。魏國大梁人。
入秦為國尉,因稱尉繚。今存《尉僚子》二十四篇。
李牧(?-前228) 戰(zhàn)國末趙國將領。長于用兵。
王翦 戰(zhàn)國末秦國將領。頻陽人。
長于用兵,以功封武成侯。 燕太子丹(?-前226) 戰(zhàn)國末燕王喜太子。
曾派荊軻刺秦王不遂,被燕王喜斬首。 荊軻(?-前227) 戰(zhàn)國末衛(wèi)國人。
先世為齊人。好讀書擊劍。
衛(wèi)人稱之為“慶卿”。游歷至燕后,被稱為“荊卿”(或“荊叔”)。
刺秦王未遂被殺。 高漸離 戰(zhàn)國末燕國人。
擅長擊筑。曾于筑內(nèi)暗放鉛丸,撲擊秦始皇未中被殺。
樊于期(?-前227) 戰(zhàn)國末秦國將領。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
后自刎獻頭于荊軻,以刺秦王。 項燕(?-前233) 戰(zhàn)國末楚國將領。
下相人。勇而有謀。
田光(?-前227) 戰(zhàn)國末燕國人。以“節(jié)俠”自許。
薦荊軻于太子丹,并自刎以壯其志。 猗頓 戰(zhàn)國時大工商業(yè)者。
以經(jīng)營河東鹽池起家,而成巨富。 郭縱 戰(zhàn)國時大工商業(yè)者。
趙國邯鄲人。以經(jīng)營鐵冶成業(yè)致富。
卓氏 戰(zhàn)國末大工商業(yè)者。趙國人。
以鐵冶致富。 孔氏 戰(zhàn)國末大工商業(yè)者。
魏國人。以鐵冶為業(yè)。
這個時期是中國歷史很輝煌的時期。
1、君主: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思想,百家爭鳴啊,其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則是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論語》《孟子》和《莊子》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3、政治:管仲、晏嬰、屈原、呂不韋等
4、軍事:也就是兵家孫武,伍子胥、鬼谷子、孫臏等
5、醫(yī)學:扁鵲。
這個時間段太多了,建議你百科吧。
圍魏救趙
孫臏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后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將軍,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zhàn)役。 公元前354年,勢力強大的魏國進攻趙國,魏國將軍龐涓指揮大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第二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前往救援。 田忌本來打算帶領軍隊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zhàn),孫臏認為,魏國的精兵都在攻打趙國,國內(nèi)空虛,主張采取避實擊虛的靈活戰(zhàn)術(sh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造成兵臨城下,大軍壓境之勢。田忌采納了孫臏的計謀,率軍進攻魏國。 龐涓得知消息,非常著急,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jīng)之地掛陵(今河南長垣西北)設下埋伏,當龐誤用率領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魏軍經(jīng)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這場戰(zhàn)役又稱為“桂陵之戰(zhàn)”。在戰(zhàn)史上,把這種作戰(zhàn)方法叫做“圍魏救趙”。從此,孫臏名揚天下一步,世間爭相傳誦他的兵法。 此外還有 空城計(楚,鄭之爭) 唇寒齒亡 老馬識圖 桂陵之站(前354) 馬陵之站(前341) 肴山之站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