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就發(fā)生在許昌。
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就發(fā)生在許昌。舊時許昌確有一座青梅亭,相傳青梅亭是一座臺榭式的圓形建筑,大概是明清時期的建筑。
坐北朝南,九級臺階,單檐六角凌空的琉璃瓦蓋;四周有曲環(huán)走廊,青龍抱柱,白虎架粱;門窗透雕,里襯錦繡帷帳,檐下懸掛宮燈。亭子十分寬敞,可擺幾十桌酒席。
亭外有從云南移來的幾棵青梅樹。當時這里清溪款款,樹木蔥蘢,幽竹疊翠,梅子飄香,風景甚是優(yōu)美。
曹操每每到此,總是把酒暢飲,賦詩作詞,以抒情懷,這里也是軍營接待貴賓的最高處所。如今,青梅亭已無原貌,為紀念這段廣為流傳的三國故事,灞陵橋景區(qū)內(nèi)修建有青梅亭,到此處游玩的人們,可細細品味曹操“望梅止渴”的智慧,以及“青梅煮酒論英雄”的豪邁氣概。
擴展資料:許昌,河南省轄地級市,又稱蓮城,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城市群、中原經(jīng)濟區(qū)核心城市之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屬北暖溫帶季風氣候區(qū),熱量資源豐富;下轄2個區(qū)、2個縣級市、2個縣,總面積4996平方公里;2017年總人口495.63萬人。許昌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
許昌古文化旅游資源有史前文化系列、漢文化系列、三國文化系列、寺廟建筑文化系列、鈞瓷文化系列等。許昌交通便利,市區(qū)距省會鄭州80公里,距新鄭國際機場50公里,311國道、地方鐵路橫穿東西。
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2017年,許昌市復查確認繼續(xù)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3月,許昌成為第一批通過全國水生態(tài)文明建設試點驗收城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許昌 (河南省地級市)。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華夏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
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在許昌留下了許多印痕。在遠古時期,以許由為首的游牧部落在此繁衍生息,當時稱作“許地”。
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都于許昌的禹州市。公元前八世紀,周封文叔于許,稱許國。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于許,許昌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廢漢立魏,因“魏基昌于許”,遂改許縣為許昌,許昌因此而得名。
隋、唐、宋、元、明、清時,許昌均為郡府州治所。 許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抓一把就是傳說故事,踢一腳就是漢磚魏瓦”,地上地下文化遺存非常豐厚。
目前,全市有許昌、禹州2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含合并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縣(市、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148處。許昌地處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優(yōu)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銜接各方的通衢之所,是歷代兵家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也是歷代豪杰建功立業(yè)、先哲圣賢揮灑才智的靈地,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使許昌享有“許都、鈞都、花都”之譽。
如今“三國文化之鄉(xiāng)”、“鈞瓷文化之鄉(xiāng)”、“臘梅文化之鄉(xiāng)”已成為我市的文化品牌,這與許昌的歷史淵源和厚重文化密切相關。 許昌,鐘靈毓秀,英才輩出。
數(shù)千年來,這片古老而豐饒的土地哺育過眾多文治武功、彪炳史冊的仁人志士,產(chǎn)生過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燦爛的上古文化、隱士文化、華夏文化、三國文化、鈞瓷文化、藥商文化、菸都文化、生態(tài)文化、姓氏文化等等濃郁的地域文化,在歷史上獨樹一幟,馳名中外,為世人所矚目。許由播下了許地文明的火種,大禹根治了水患,子產(chǎn)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秦丞相呂不韋被稱為“雜家鼻祖”,西漢名相晁錯雄才大略,東漢司徒王允智除董卓,不失忠節(jié)。
曹操雄踞許地,文治武功,統(tǒng)一北方,成就魏基,并開創(chuàng)了“一代風骨,百世流芳”的建安文學。陳實及其子孫皆德才兼?zhèn)?,荀淑祖孫三代智慧非凡,楷書鼻祖鐘繇書法精湛。
唐代吳道子被推崇為“百代畫圣”,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蘇軾等在許留下了詩文墨跡。明代戶部右侍郎黃杰、清代吏部右侍郎楊佩璋等政績卓著。
民國時期,革命志士宋聘三、抗日將領陳德馨等以及為全國解放而英勇獻身的民族英烈,功績永垂青史。時代楷模楊水才的“小車不倒只管推”的精神一直傳頌。
這些先賢英烈站在歷史前列,肩負起時代的使命,活躍在各個歷史時期,披荊斬棘,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他們生活于此,奮斗于此,或長眠于此,留下了大量重要的遺跡。
許昌,文物古跡眾多,有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靈井遺址有新石器時代的石固遺址、瓦店遺址、許由寨遺址等,有大禹受封建夏朝,舉行開國典禮的鈞臺,有標志許昌曾是許國、韓國、鄭國的分封地的漢魏許都故城(張潘故城)、長葛故城、十二連城、鄢國故城等,有內(nèi)涵豐富、雕刻精美的藝術瑰寶“豫州從事尹宙碑”、“禪靜寺造像碑”、古牌坊,有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御用官窯――鈞臺鈞窯和以實用、美觀、大方深受市民百姓喜愛扒村窯,有象征著明清時期藥業(yè)繁榮鼎盛的十三幫會館、懷幫會館,有風格濃郁的元、明、清時期建筑關王廟大殿、文廟大成殿、天寶宮、逍遙觀、乾明寺、文峰塔、古寨、民居,還有大量的漢畫像磚石等出土文物。 在這些文物古跡中,尤以三國時期的遺跡多而真而著稱,名著《三國演義》中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正所謂 “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
這里“三國”古跡眾多,有三國時期的漢魏許都故城、關羽挑袍的灞陵橋、關羽秉燭夜讀的春秋樓、曹操射鹿臺、練兵臺、曹丕登基受禪臺、神醫(yī)華陀墓等60多處。因三國文化豐富,1994年許昌被列為 “中國文物古跡游”14條旅游專線中“三國戰(zhàn)略線”上的重要城市。
許昌禹州的鈞瓷,始于唐、盛于宋,是我國五大名瓷之一,因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神韻,被譽為“中華之魂”。今天的鈞瓷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享譽海內(nèi)外。
1997年,鈞瓷珍品“豫象送寶”作為國禮贈送給香港特區(qū)政府,在亞洲博鏊論壇上,禹州鈞瓷曾被定為國禮贈送與會的國家元首。 許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內(nèi)涵深厚,需要我們用心守望,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去傳承去弘揚。
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不斷探索在“保護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實現(xiàn)有效保護”的新途徑,加大開發(fā)利用力度,進一步推動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繁榮,為建設和諧社會發(fā)揮它特有的作用。
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次,麥熟時節(jié),曹操率領大軍去打仗。他規(guī)定:士兵如有踐踏麥田的,立即斬首示眾。 于是,曹操的官兵在經(jīng)過麥田時,都小心翼翼。誰料想,田野里突然飛起一只鳥兒,驚嚇了曹操的馬,他的馬一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
曹操立即叫來隨行的官員,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官員說: “ 怎么能給丞相治罪呢 ?”
曹操說:“ 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愿地遵守呢 ? 一個不誠信的將領,怎么能統(tǒng)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 ?” 隨即抽出腰間的佩劍要自殺,眾人連忙攔住。
這時,大臣郭嘉走上前說; “ 古書《春秋》上說,法不加于尊。丞相統(tǒng)領大軍,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殺呢 ?”
曹操想了想說:“由于我肩負著平定天下的重任,那就暫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說話不算話。我犯了錯誤也應該受罰。 ”
于是,他就揮劍割斷了自己的頭發(fā),然后說: “我就割掉頭發(fā)代替我的頭吧。 ”
曹操又派人傳令三軍:我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頭發(fā)替罪。
現(xiàn)在的人覺得剪頭發(fā)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認為:頭發(fā)是從父母那里繼承來的,隨便割掉是大逆不道,是嚴重的不孝行為。曹操作為封建社會的政治家、軍事家,割發(fā)代首,嚴于律己,誠信做事,實屬難能可貴。
許昌成語典故許昌地處中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西周時為許國。東漢末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xié)遷都許昌,著名的“建安文化”即源于此。
三國時,曹丕建魏,許昌是五都之一。許昌長期為郡或州治所,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作出了應有貢獻。
許昌在歷史上發(fā)生過許多大事,涌現(xiàn)了許多歷史名人,為世人傳頌。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并留下了許多含義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和典故。
有的至今仍被人們所常用。許由掛瓢相傳遠古堯帝時代,東夷族部落酋長許由,善理政務,深孚重望,堯以天下相讓,由堅辭不受,“退而遁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
后率其部順水而下,至今許昌縣東部一帶牧耕(潁水原流經(jīng)今許昌縣境內(nèi)),故此得名“許地”。在牧耕時,許由常到潁河邊用手掬水喝,有人送他一只瓢,讓喝水方便些。
他將瓢掛在樹上,風吹后,發(fā)出瀝瀝響聲。許由聽了這聲音心煩,干脆把瓢扔掉了(今魏都區(qū)七里店有“許由掛瓢處”遺址)。
許由掛瓢的故事傳說很早,后人常用以比喻隱居遁世。越俎代庖相傳堯帝在年老時曾想把天下禪讓給隱士許由。
許由堅決不接受,回答說:“巧婦鳥在樹林深處筑巢,只占一根樹枝,鼴鼠到河里喝水, 不過喝滿一肚子。象我這樣的人要天下有什么用處呢?即使廚師不去廚房做飯,掌管祭典的人,也決不能超越職守,放下祭器去代替他下廚房?!?/p>
意思是說,即使是你堯帝丟下天下不管,我許由也決不會代替你治理天下。后人以“越俎代庖”比喻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有時也比喻 包辦代替。
三過其門而不入遠古堯帝時代,許昌市禹州一帶是夏后氏部落活動的中心區(qū)域。禹原是夏后氏部落的領袖,因其父鯀治水九年無果,舜攝行天子之政,殺鯀于羽山,又讓禹代替其父治水。
禹決心研究出治水辦法,勞身焦思,到處奔走。在外十三年,三次經(jīng)過家門都沒進去。
他采用因勢利導,挖渠改道,引水入海,終于治服洪水。因治水有功,舜選禹為繼承人。
舜死后,禹繼天子之位。后常用“三過其門而不入”形容熱心工作,公而忘私。
孜孜不倦古代傳說:舜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有一次,舜叫大家對政事發(fā)表意見,問到禹,禹說:“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币馑际钦f我沒有好的見解,我只是天天孜孜不倦地考慮,搞好治水工作。
后用“孜孜不倦”形容勤奮不息。克勤克儉傳說大禹治水有智有謀,勤奮儉樸。
他勘察山川,足跡踏遍九州,手拿工具,身背干糧,還和群眾一起施工,吃住在工地。舜帝對禹的評價很高。
稱贊禹:“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意思是說,禹能勤勞治國,治水有功;能節(jié)儉持家,不講求個人生活享受。
后用“克勤克儉”表示勤儉治國或勤儉持家。滿招損 謙受益古代傳說:舜帝后期有苗部落大亂,舜命令禹征伐有苗,有苗不服。
有一個叫益的人勸禹說:“惟德動天,天運弗屈。滿招損,謙受益?!?/p>
禹聽了益的話感到很有道理,應該以德服人,便班師回朝。后用“滿招損,謙受益”勉勵人謙虛處世。
意思是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會得到好處。禹行舜趨禹是夏朝的開國君王,舜是堯的繼承人。
《荀子非十二子》:“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币馑际钦f: 禹緊跟舜行,舜快步跟堯走,指夏禹王依照舜的方針行事, 虞舜照唐堯的規(guī)矩辦理政事 。
“禹行舜趨”后比喻依隨前人,自己沒什么創(chuàng)新。下車泣罪舜傳位給禹后,有一次,禹出門看到一個在押犯,便 下車去問那人所犯何罪,聽著聽著便不由自主地痛哭起來。
他身邊的人問道:“這個人自己犯了法,受到處罰罪有應得,君王為什么如此痛哭呢?”禹回答說:“在堯舜時期,人們都以堯舜仁愛之心為心?,F(xiàn)在我為國君,人們卻以他們自己的私心為心,所以我感到很傷心。”
《書經(jīng)》上說“百姓如果有罪,那就是我一個人的錯?!薄读簳?王僧儒傳》:“解網(wǎng)禽,下車泣罪?!?/p>
后常用“下車泣罪”作為頌揚封建統(tǒng)治者的“仁政”之辭。
中國三國文化之鄉(xiāng) 許昌為河南省省轄市,下轄二市(禹州、長葛)、三縣(許昌、鄢陵、襄城)、一區(qū)(魏都),現(xiàn)有面積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萬。許昌近幾年先后被評定為“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和“國家優(yōu)秀園林城”。許昌有“魏都”、“鈞都”、“花都”之稱。在中原城市群建設中許昌具有良好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發(fā)展前景。 一、許地溯源 許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jù)傳上古高士許由曾隱居在許昌附近,堯欲讓位于他,他堅辭不就;再請他任九州長官,許由不僅不受,反說污染了耳朵。即到潁河邊洗耳,以示清明。許由死后葬于鄢陵縣許由寨村,墓地猶存。遠古人們稱許由生存活動的地方為許地。西周、春秋時,此處為許國國都,秦代實行郡縣制,許國都城為許縣治所。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登基建立魏國;因“魏基昌于許”,遂改稱許昌,沿用至今。?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古遺跡、遺址眾多。從太昊伏羲到軒轅黃帝,從上古高士許由到音樂始祖葛天氏,從大禹治水到夏啟建都等,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在許昌留下了許多閃光的足跡。具茨山上的神秘符號,展示了人類先祖的聰明才智,逍遙觀是軒轅黃帝問道的所在,鎖蛟井記錄著大禹治水的功績,古鈞臺昭示著華夏第一都的輝煌。這里還是海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地方……? 許昌作為漢獻帝舊都和魏國五都之一,當時即與國都洛陽、西漢故都長安等齊名。在名著《三國演義》的120回中,有51回與172次涉及許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后用其名義發(fā)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jù)勢力,官渡之戰(zhàn)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后,逐漸統(tǒng)一了北中國。? 說三國,離不開漢魏;說漢魏,離不開許昌。曹操雄踞許昌25年,外定武功,內(nèi)興文學,治軍理民、屯田積谷、廣攬人才、東征西討、克平群雄、抗擊吳蜀,為最終實現(xiàn)“三分歸一統(tǒng)”的皇圖霸業(yè)奠定了扎實基礎?!叭芷咦印眲?chuàng)造出的慷慨悲涼、剛健沉雄的“建安風骨”,使“建安文學”開始了中國文學史的新篇章,使許昌成為中國在“三國”時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國勝跡? 國內(nèi)其它地方三國真跡遺存不多,許昌著名的三國遺跡遺址卻有80多處,或與三國史實有關,或與三國人物有關,或與三國傳聞有關。許昌遺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記錄漢魏更迭的“三絕碑”,蔡邕真跡《尹宙碑》和畫圣吳道子為關羽造像的《勒馬挺風圖》等。許昌歷來人杰地靈,賢臣名士層出不窮。曹操周圍的謀士文人、悍將勇夫,屬許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詩云: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在許昌與三國文化相關的古跡遺址分布于各縣(市)區(qū),主要的有:? 漢魏故城:位于許昌縣張潘鎮(zhèn)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據(jù)民國廿二年《許昌縣志》記載:“許昌古城(即漢魏故城)在城東30里,圍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筑,今存遺址?!敝两癯窃喞老】杀?,夯地土層清晰可見,漢磚瓦塊俯拾皆是。據(jù)考,當時城內(nèi)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筑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臺、丞相府等。三國魏人卞蘭作的《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受禪臺:位于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鎮(zhèn)。公元220年,漢獻帝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宣告愿意讓位。曹丕在此接受獻帝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稱魏文帝,自此開始了我國魏、蜀、吳三國時代。
受禪臺原為青磚護坡,兩側砌有臺階,臺頂四周有石雕欄桿,平臺中央有一遮陽涼亭,上設龍墩寶座。經(jīng)千余年風雨侵蝕,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余米長寬的二層凸狀臺基存在。由漢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禮部尚書梁鵠書寫,大理寺武亭侯鐘繇鐫刻的《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具體詳實地記述了獻帝禪讓、曹丕稱帝的歷史事實,俗稱三絕碑?,F(xiàn)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更多去/f?kz=341043617? 看看吧。
許昌成語典故
許昌地處中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西周時為許國。東漢末年,曹操迎漢獻帝劉協(xié)遷都許昌,著名的“建安文化”即源于此。三國時,曹丕建魏,許昌是五都之一。許昌長期為郡或州治所,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作出了應有貢獻。許昌在歷史上發(fā)生過許多大事,涌現(xiàn)了許多歷史名人,為世人傳頌。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并留下了許多含義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和典故。有的至今仍被人們所常用。
許由掛瓢
相傳遠古堯帝時代,東夷族部落酋長許由,善理政務,深孚重望,堯以天下相讓,由堅辭不受,“退而遁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后率其部順水而下,至今許昌縣東部一帶牧耕(潁水原流經(jīng)今許昌縣境內(nèi)),故此得名“許地”。在牧耕時,許由常到潁河邊用手掬水喝,有人送他一只瓢,讓喝水方便些。他將瓢掛在樹上,風吹后,發(fā)出瀝瀝響聲。許由聽了這聲音心煩,干脆把瓢扔掉了(今魏都區(qū)七里店有“許由掛瓢處”遺址)。許由掛瓢的故事傳說很早,后人常用以比喻隱居遁世。
越俎代庖
相傳堯帝在年老時曾想把天下禪讓給隱士許由。許由堅決不接受,回答說:“巧婦鳥在樹林深處筑巢,只占一根樹枝,鼴鼠到河里喝水, 不過喝滿一肚子。象我這樣的人要天下有什么用處呢?即使廚師不去廚房做飯,掌管祭典的人,也決不能超越職守,放下祭器去代替他下廚房。”意思是說,即使是你堯帝丟下天下不管,我許由也決不會代替你治理天下。后人以“越俎代庖”比喻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去處理別人所管的事,有時也比喻 包辦代替。
三過其門而不入
遠古堯帝時代,許昌市禹州一帶是夏后氏部落活動的中心區(qū)域。禹原是夏后氏部落的領袖,因其父鯀治水九年無果,舜攝行天子之政,殺鯀于羽山,又讓禹代替其父治水。禹決心研究出治水辦法,勞身焦思,到處奔走。在外十三年,三次經(jīng)過家門都沒進去。他采用因勢利導,挖渠改道,引水入海,終于治服洪水。因治水有功,舜選禹為繼承人。舜死后,禹繼天子之位。后常用“三過其門而不入”形容熱心工作,公而忘私。
孜孜不倦
古代傳說:舜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有一次,舜叫大家對政事發(fā)表意見,問到禹,禹說:“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币馑际钦f我沒有好的見解,我只是天天孜孜不倦地考慮,搞好治水工作。后用“孜孜不倦”形容勤奮不息。
克勤克儉
傳說大禹治水有智有謀,勤奮儉樸。他勘察山川,足跡踏遍九州,手拿工具,身背干糧,還和群眾一起施工,吃住在工地。舜帝對禹的評價很高。稱贊禹:“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币馑际钦f,禹能勤勞治國,治水有功;能節(jié)儉持家,不講求個人生活享受。后用“克勤克儉”表示勤儉治國或勤儉持家。
滿招損 謙受益
古代傳說:舜帝后期有苗部落大亂,舜命令禹征伐有苗,有苗不服。有一個叫益的人勸禹說:“惟德動天,天運弗屈。滿招損,謙受益。”禹聽了益的話感到很有道理,應該以德服人,便班師回朝。后用“滿招損,謙受益”勉勵人謙虛處世。意思是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會得到好處。
禹行舜趨
禹是夏朝的開國君王,舜是堯的繼承人?!盾髯臃鞘印罚骸坝硇卸蹿叄亲訌埵现v儒也。”意思是說: 禹緊跟舜行,舜快步跟堯走,指夏禹王依照舜的方針行事, 虞舜照唐堯的規(guī)矩辦理政事 。“禹行舜趨”后比喻依隨前人,自己沒什么創(chuàng)新。
下車泣罪
舜傳位給禹后,有一次,禹出門看到一個在押犯,便 下車去問那人所犯何罪,聽著聽著便不由自主地痛哭起來。他身邊的人問道:“這個人自己犯了法,受到處罰罪有應得,君王為什么如此痛哭呢?”禹回答說:“在堯舜時期,人們都以堯舜仁愛之心為心。現(xiàn)在我為國君,人們卻以他們自己的私心為心,所以我感到很傷心?!薄稌?jīng)》上說“百姓如果有罪,那就是我一個人的錯。”《梁書?王僧儒傳》:“解網(wǎng)禽,下車泣罪?!焙蟪S谩跋萝嚻铩弊鳛轫灀P封建統(tǒng)治者的“仁政”之辭。
誠信?削發(fā)替頭行不?
曹操,東漢末年的丞相,后被封為魏王,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帶兵軍紀十分嚴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則,帶頭遵守,因此,他的軍隊很有戰(zhàn)斗力,很快就消滅了多股強大的軍閥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
曹操看到中原一帶,由于多年戰(zhàn)亂,人民四處流散,田地荒蕪,就采納部將的建議,下令讓軍隊的士兵和老百姓實行屯田。很快,荒蕪的土地種上了莊稼,收獲了大批的糧食。有了糧食,老百姓安居樂業(yè)了,軍隊也有了充足的軍糧,為進一步統(tǒng)一全國打下了物質基礎??吹竭@一切,大家都很高興。
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愛護莊稼,常有人在莊稼地里亂跑,踩壞莊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氣,他下了一道極其嚴厲的命令:全軍將士,一律不得踐踏莊稼,違令者斬!
將士們都知道曹操一向軍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決不姑息寬容。所以此令一下,將士們小心謹慎,唯恐犯了軍紀。將士們操練、行軍經(jīng)過莊稼地旁邊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地通過。有時,將士們看到路旁有倒伏的莊稼,還會過去把它扶起來。
有一次,曹操率領士兵們?nèi)ゴ蛘獭D菚r候正好是小麥快成熟的季節(jié)。曹操騎在馬上,望著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的麥浪,心里十分高興。
正當曹操騎在馬上邊走邊想問題的時候,突然“撲刺刺”的一聲,從路旁的草叢里竄出幾只野雞,從曹操的馬頭上飛過。曹操的馬沒有防備,被這突如其來的情況嚇驚了。它嘶叫著狂奔起來,跑進了附近的麥子地。等到曹操使勁勒住了驚馬,地里的麥子已經(jīng)被踩倒了一大片。
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執(zhí)法官叫了來,十分認真地對他說:“今天,我的馬踩壞了麥田,違犯了軍紀,請你按照軍法給我治罪吧!”
聽了曹操的話,執(zhí)法官犯了難。按照曹操制定的軍紀,踩壞了莊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帥,軍紀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
想到這,執(zhí)法官對曹操說:“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領罪的?!?/p>
“這怎么能行?”曹操說,“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約束,那法令還有什么用處?何況這糟蹋了莊稼要治死罪的軍令是我下的,如果我自己不執(zhí)行,怎么能讓將士們?nèi)?zhí)行呢?”
“這……”執(zhí)法官遲疑了一下,又說:“丞相,您的馬是受到驚嚇才沖入麥田的,并不是您有意違犯軍紀,踩壞莊稼的,我看還是免于處罰吧!”
“不!你的理不通。軍令就是軍令,不能分什么有意無意,如果大家違犯了軍紀,都去找一些理由來免于處罰,那軍令不就成了一紙空文了嗎?軍紀人人都得遵守,我怎么能例外呢?”
執(zhí)法官頭上冒出了汗,他想了想又說:“丞相,您是全軍的主帥,如果按軍令從事,那誰來指揮打仗呢?再說,朝廷不能沒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沒有您吶!”
眾將官見執(zhí)法官這樣說,也紛紛上前哀求,請曹操不要處罰自己。
曹操見大家求情,沉思了一會說:“我是主帥,治死罪是不適宜。不過,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頭發(fā)來代替我的首級(即腦袋)吧!”說完他拔出了寶劍,割下了自己的一把頭發(fā)
陳太丘與友期-選自《世說新語》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p>
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便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
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jīng)離開了。”
友人便生氣地說道:“陳太丘的行為真不是君子所為!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痹秸f:“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p>
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進了門也不回頭看。 字詞解釋 元方:即陳元方,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穎川(現(xiàn)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長,長官。
古代常以地名稱其官長。 期行:相約同行。
期,約定,今義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
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過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離開了。舍,丟下;去,離開 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戲:玩耍,游戲。
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父,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引:拉,這里是表示友好的動作。
顧:回頭看。 信:誠信,講信用。
時年:這年(那時)。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委,丟下,舍棄。 而,表示修飾。
君:古代尊稱對方,現(xiàn)可譯為“您”。 慚:感到慚愧。
禮:禮貌。 過:過了。
已去:已經(jīng) 離開。 哉:助詞,語氣詞,并無實際意義。
曰:說 則:就是。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