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至明清的歷史成語典故(一):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
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二):請君入甕武則天稱帝,平定徐敬業(yè)叛亂后,為除掉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國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
因此出現(xiàn)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辦案嚴刑逼供、手段殘忍,害死了許多無辜的人,后來有人告密周興造反,來俊臣“請君入甕”將其治罪,周興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殺;索元禮因害人太多,民憤太大,被武則天處死;來俊臣預謀害當時勢力強大的武則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發(fā)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則天處死。(三):桃李滿天下狄仁杰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杰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后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四):靖康之恥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俘獲,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臨安(南京)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五):胡藍之獄明太祖建國后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被封為公爵、劉基被封為伯爵,湯和等被封為侯爵。有些功臣仗著自己的功勞,橫行不法,結黨專權,更甚至威脅到朱元璋的君權。
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發(fā)謀反之機,誅殺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后明太祖以“胡黨”為由,殺戮了不少無辜功臣,其中,77歲的李善長被賜死,全家共70多人被誅殺;公元1393年,涼國公藍玉被告謀反,全家被殺,并株連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時人稱之為“藍獄”,這兩次大獄持續(xù)了14年之久,后人合稱為“胡藍之獄”。
后來又設置了“錦衣衛(wèi)”特務機構,負責監(jiān)察大臣的活動。(六):土木之變公元1449年瓦刺太師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親征,兵敗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國不可一日無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擁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史稱景帝。
景帝力主抗戰(zhàn),任命于謙負責指揮保衛(wèi)北京,并取得了勝利,趕走了侵略軍?!氨本┍Pl(wèi)戰(zhàn)”在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七):丹書鐵券南北朝以后,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西魏還密賜予欲歸附者,作為歸附后享有特權的保證,并聽世相傳襲。
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規(guī)定。形制歷代不一,所世基本上仿唐制。
金朝鐵券狀如卷瓦,刻字畫欄,以金填之,半予功臣,半留內府,以御寶為合。明洪武二年(1369)封功臣,因唐制有所損益,形亦如瓦,分七等。
公二等,一高尺,廣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廣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廣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廣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廣一尺四寸五分。
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廣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賜功臣履歷、恩數(shù),中鐫免罪,減祿之數(shù)。
封號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難推誠;余則為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wèi)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頒給功臣,右藏內府,有事則合之,以取信。
洪武三年,賜鐵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鐵券,又賜公及故公共八家。永樂初,靖難功臣亦有賜者。
(八):罄竹難書隋煬帝楊廣的殘暴統(tǒng)治,導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jù),農民起義。李淵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為大,積極地向隋軍進攻。
這個時候,突厥的力量很強,李淵既擔心突厥壞自己好事,又想借用他們的悍馬,于是,聽從他人建議,與突厥的始畢可汗談和。最終,雙方約定:“若得攻入長安,民眾土地歸于唐,金玉繒帛歸于突厥?!?/p>
李淵為爭取人心,還大開糧倉,救濟災民,且乘機招募義兵。然而,這些義兵都是烏合之眾,沒有經過檢閱練習,所以率領他們打起仗來很是辛苦。
此時,瓦崗農民義軍首領之一的李密,在現(xiàn)在的河南省東部,擁有極大的力量,而且發(fā)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聲討隋煬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边@句話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簡策,也書寫不完隋煬帝的罪狀;用東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清隋煬帝的罪惡。
以后我們形容罪狀之多,寫都寫不完,稱之為“罄竹難書”,這就是此句成語的由來。這篇文章一出,立刻在全國引起了轟動,人們爭相傳閱,李密的聲勢更加浩大,各地反隋的領袖如竇建德和徐圓朗等紛紛上表,勸請李密即天子位。
不過,李密認為洛陽城還未攻克,不必急在一時。李淵這邊呢,倒是很想拉攏聲勢浩大的李密,便遣使通書。
但李密自以為力量雄厚,要求李淵率領步騎數(shù)千到河南來,當面締結盟約,由李密擔任盟主。李淵不敢得罪李密,卻又不想去。
典故很多,下面列選幾個有名的。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請君入甕(weng):武則天稱帝,平定徐敬業(yè)叛亂后,為除掉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國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現(xiàn)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辦案嚴刑逼供、手段殘忍,害死了許多無辜的人,后來有人告密周興造反,來俊臣“請君入甕”將其治罪,周興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殺;索元禮因害人太多,民憤太大,被武則天處死;來俊臣預謀害當時勢力強大的武則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發(fā)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則天處死。
狄仁杰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杰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后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國,受唐皇帝接見,獲贈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皇下令,舉國仿衣隋唐,遂成為和服基礎。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話說,宋太祖奪得天下后一直寢食難安,他擔憂有一天黃袍加身的事在他的臣子中重演。 于是在一次宴會上,他說:“朕最近茶不思,飯不想啊!做皇帝真累?。∧銈冋f:哪一天你們的部下把龍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會是什么感受呢?” 在座的武將們嚇得連忙給皇帝磕頭。 “既然這樣,你們就交出兵權吧。朕也認為你們也該安享晚年了!”宋太祖笑道。 不久之后,武將們便紛紛告老還鄉(xiāng)了。
靖康之恥: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俘獲,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臨安(南京)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胡藍之獄:明太祖建國后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被封為公爵、劉基被封為伯爵,湯和等被封為侯爵。有些功臣仗著自己的功勞,橫行不法,結黨專權,更甚至威脅到朱元璋的君權。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發(fā)謀反之機,誅殺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后明太祖以“胡黨”為由,殺戮了不少無辜功臣,其中,77歲的李善長被賜死,全家共70多人被誅殺;公元1393年,涼國公藍玉被告謀反,全家被殺,并株連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時人稱之為“藍獄”,這兩次大獄持續(xù)了14年之久,后人合稱為“胡藍之獄”。后來又設置了“錦衣衛(wèi)”特務機構,負責監(jiān)察大臣的活動。
土木之變:公元1449年瓦刺太師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親征,兵敗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國不可一日無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擁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史稱景帝。景帝力主抗戰(zhàn),任命于謙負責指揮保衛(wèi)北京,并取得了勝利,趕走了侵略軍?!氨本┍Pl(wèi)戰(zhàn)”在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藩之亂:清兵入關后,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將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后,暫由吳三桂等人鎮(zhèn)守,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尚可喜鎮(zhèn)守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zhèn)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鎮(zhèn)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詔削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亂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清廷才真正在大陸完成了統(tǒng)一。
隋唐至明清的形成的歷史成語典故很多,在這個時期比較經典成語典故,有南柯一夢、一事無成、春風得意、磨杵成針、嘔心瀝血、請君入甕、黃袍加身、孤注一擲、熟能生巧、強取豪奪、胸有成竹、名落孫山、一揮而就 、玄武門之變、房謀杜斷、日月同天 、桃李滿天 、開元盛世、安史之亂 、五代十國 、杯酒釋兵權 、澶淵之盟 、靖康之恥 、精忠報國、一代天驕等。
僅以唐朝的幾個典故為例:南柯一夢,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而春風得意,故事出處是,唐代孟郊年輕的時候無意為官,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才去應試,兩考不中,到第三考才得登科。
他高興的即興賦詩一首《登科后》,其中有句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故后人就用“春風得意”來形容仕途順利,功成名就。
還有房謀杜斷,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仆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guī)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
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丹書鐵券 南北朝以后,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西魏還密賜予欲歸附者,作為歸附后享有特權的保證,并聽世相傳襲。
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規(guī)定。形制歷代不一,所世基本上仿唐制。
金朝鐵券狀如卷瓦,刻字畫欄,以金填之,半予功臣,半留內府,以御寶為合。 明洪武二年(1369)封功臣,因唐制有所損益,形亦如瓦,分七等。
公二等,一高尺,廣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廣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廣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廣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廣一尺四寸五分。
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廣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賜功臣履歷、恩數(shù),中鐫免罪,減祿之數(shù)。
封號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難推誠;余則為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wèi)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頒給功臣,右藏內府,有事則合之,以取信。
洪武三年,賜鐵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鐵券,又賜公及故公共八家。永樂初,靖難功臣亦有賜者。
滿意答案好評率:100% 幽默故事 歷史典故 隋朝時,有一個人內心特別敏慧,但卻有個天生的缺陷——口吃。
越國公楊素每逢閑悶時,便把他召來暢談取樂。 有一年臘月,楊素與這人在府中閑坐。
楊素戲問道:“有這么一個大坑,深一丈,方圓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里面,您可有什么辦法出來?”這人低頭想了好長時間,忽然抬起頭來問道:“坑……坑里有……有梯子嗎?”楊素說:“當然無梯啦,若有梯子,還用問您嗎?”這人又低頭想了好長時間,問道:“白……白……白……白天?還是夜……夜……夜……夜……夜里?”楊素不耐煩地說:“管什么白天黑夜?我問您可有法子出來?”這人反問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為何掉入……入坑里?”楊素聽了,大笑不止。 楊素又問他:“假如我突然命您做一軍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過千人,糧食也僅夠吃幾天,城外有數(shù)萬敵軍包圍。
您作為城中主帥,可有什么守城之計?”這人低頭良久,問道:“有……有援……援兵嗎?”楊素答道:“正因為沒有援兵,所以才問您呢?”這人又沉吟很久,抬頭對楊素說:“誠……誠如君言,失敗難免。”楊素又大笑不止。
接著,楊素又問道:“看來您多智多能,我提的問題沒有能難住您的?,F(xiàn)在再問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腳,您說應該怎么醫(yī)治呢?”這人應聲回答:“取五月五日南墻下雪……雪……涂……涂即……即治。”
楊素問:“五月哪里能有雪?”這人笑著反問道:“既然五月沒……沒有雪……雪,那么……么臘月何處有蛇咬?”楊素聽了,笑得前仰后合,把這人打發(fā)走了。賀知章乞名唐玄宗天寶初年,文名頗著的秘書監(jiān)賀知章,上書朝廷,欲告老致仕歸故鄉(xiāng)吳中。
玄宗李隆基,對他非常敬重,諸事待遇異于眾人。 賀知章臨行,與唐玄宗辭別,不由得老淚縱橫。
唐玄宗問他還有什么要求。知章說:知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賜名,實老臣歸鄉(xiāng)之榮也?!?/p>
玄宗說:“信乃道之,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為孚?!?/p>
知章拜謝受命。 時間長了,知章不覺大悟,自忖道:“皇上太取笑我啦。
我是吳地人,‘孚’字乃是‘’字下面加上‘子’字。他為我兒取名‘孚’,豈不是稱我兒爪子嗎?”不知詩為何物艾子喜歡作詩。
一天,艾子漫游到齊魏之間,下榻在一個旅館。夜間,他聽到鄰屋里有話:“一首。”
不一會兒又說:“又是一首?!卑幽涿?,困意全無,一夜無眠。
躺到拂曉,共聽到鄰屋那人大約說了六七次,亦即六七首也。艾子以為鄰屋那人一定是個詩人,在靜靜月夜里專心吟詩,心里油然產生敬意,又愛那人文思敏捷,便決定結識一下此人。
一大早,艾子就披衣下床,整好冠帶,站在門口迎候。不一會兒,鄰屋里走出一個商販的人來,身材瘦弱,一臉病相。
艾子感到很失望,心想:就憑這副尊容,哪像個詩人?也許,人不可貌相,不能盲目揣度。便走上前拜問道:“聽說先生詩篇甚多,能否讓學生我看一下?!?/p>
那人說:“我是一個做生意的,從來不曉得詩是什么玩意兒。”始終拒絕拿出詩艾子固執(zhí)地說:“昨天夜里聽到您在屋里說‘一首’,不一會兒又說‘一首’,難道那不詩嗎?” 那人聽了,不覺啞然失笑:“您誤會啦。
昨夜我肚子不好,每瀉一次,夜里找不到手紙,于是就用手揩。一夜腹瀉不止,差不多污了六七次手。
我說的‘手’,不是詩篇之‘首’。”艾子聽了,羞慚不已。
--------------------------------------------------------------------------------蘇軾難荊公 宋代大文豪蘇軾,號東坡。他經常和王荊公(安石)在一齊研究字義。
有一次,東坡指“坡”字請教王荊公字義。王安石解釋道:“‘坡’者乃‘土’之‘皮’。”
東坡聽了,不以為然,反問道:“照這樣說來,即么‘滑’字乃‘水’之‘骨’嘍?”王安石聞之,半天無語。 --------------------------------------------------------------------------------不知辛苦為誰甜 蘇東坡字子瞻,他任杭州太守時,經常與詩僧佛印參禪、唱和,二人最是友善。
東坡喜歡燒豬。佛印和尚住金山寺時,常常做好燒豬等待東坡來吃。
一天,蘇東坡又來到金山寺,而佛印做的燒豬卻被別人偷吃了,佛印甚感不快。蘇東坡了一首游戲詩,安慰佛印: 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為誰甜。
--------------------------------------------------------------------------------為甚酥 蘇東坡任黃州團練副使時,有一天,曾去何秀才家聚餐。何家做的油果非常酥脆可口,蘇東坡邊吃邊問:“這種油果叫什么名字?”主人回答說還沒有取名字呢。
東坡又問:“為甚?”(為什么這么酥脆)座中眾客皆曰:“您說的‘為甚酥’ 三字就可以作為它的名字了?!?還有,潘長官因知蘇東坡不能飲酒,東坡每次來赴宴時,就特地為他準備了一些度數(shù)低的甜酒。
蘇東坡飲之笑著打趣道:“這酒一定是錯煮水了。” 一天,蘇東坡忽然心血來潮,想吃油果,便作了一首小詩向何秀才索求之: 野飲花前百事無,腰間唯系一葫蘆; 已傾潘子錯煮水,更覓君家為甚酥。
--------------------------------------------------------------------------------都是藥名 蘇東坡和姜至之參加朋友的宴會,二人同坐一席。席間,姜至之先說了個酒令:“在座。
典故很多,下面列選幾個有名的。
鷂死懷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
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請君入甕(weng):武則天稱帝,平定徐敬業(yè)叛亂后,為除掉反對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國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現(xiàn)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辦案嚴刑逼供、手段殘忍,害死了許多無辜的人,后來有人告密周興造反,來俊臣“請君入甕”將其治罪,周興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殺;索元禮因害人太多,民憤太大,被武則天處死;來俊臣預謀害當時勢力強大的武則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發(fā)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則天處死。
狄仁杰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杰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后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國,受唐皇帝接見,獲贈大量朝服。
次年,日本天皇下令,舉國仿衣隋唐,遂成為和服基礎。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話說,宋太祖奪得天下后一直寢食難安,他擔憂有一天黃袍加身的事在他的臣子中重演。
于是在一次宴會上,他說:“朕最近茶不思,飯不想?。∽龌实壅胬郯。∧銈冋f:哪一天你們的部下把龍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會是什么感受呢?” 在座的武將們嚇得連忙給皇帝磕頭。 “既然這樣,你們就交出兵權吧。
朕也認為你們也該安享晚年了!”宋太祖笑道。 不久之后,武將們便紛紛告老還鄉(xiāng)了。
靖康之恥: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俘獲,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臨安(南京)即位稱帝,是為宋高宗,南宋開始。
胡藍之獄:明太祖建國后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被封為公爵、劉基被封為伯爵,湯和等被封為侯爵。有些功臣仗著自己的功勞,橫行不法,結黨專權,更甚至威脅到朱元璋的君權。
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發(fā)謀反之機,誅殺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后明太祖以“胡黨”為由,殺戮了不少無辜功臣,其中,77歲的李善長被賜死,全家共70多人被誅殺;公元1393年,涼國公藍玉被告謀反,全家被殺,并株連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時人稱之為“藍獄”,這兩次大獄持續(xù)了14年之久,后人合稱為“胡藍之獄”。
后來又設置了“錦衣衛(wèi)”特務機構,負責監(jiān)察大臣的活動。土木之變:公元1449年瓦刺太師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親征,兵敗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國不可一日無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擁下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史稱景帝。
景帝力主抗戰(zhàn),任命于謙負責指揮保衛(wèi)北京,并取得了勝利,趕走了侵略軍?!氨本┍Pl(wèi)戰(zhàn)”在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藩之亂:清兵入關后,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將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后,暫由吳三桂等人鎮(zhèn)守,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尚可喜鎮(zhèn)守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鎮(zhèn)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孫延齡鎮(zhèn)守桂林。
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詔削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亂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清廷才真正在大陸完成了統(tǒng)一。
隋唐至明清的形成的歷史成語典故很多,在這個時期比較經典成語典故,有南柯一夢、一事無成、春風得意、磨杵成針、嘔心瀝血、請君入甕、黃袍加身、孤注一擲、熟能生巧、強取豪奪、胸有成竹、名落孫山、一揮而就 、玄武門之變、房謀杜斷、日月同天 、桃李滿天 、開元盛世、安史之亂 、五代十國 、杯酒釋兵權 、澶淵之盟 、靖康之恥 、精忠報國、一代天驕等。
僅以唐朝的幾個典故為例:南柯一夢,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而春風得意,故事出處是,唐代孟郊年輕的時候無意為官,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才去應試,兩考不中,到第三考才得登科。
他高興的即興賦詩一首《登科后》,其中有句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故后人就用“春風得意”來形容仕途順利,功成名就。
還有房謀杜斷,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仆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guī)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
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丹書鐵券 南北朝以后,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西魏還密賜予欲歸附者,作為歸附后享有特權的保證,并聽世相傳襲。
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規(guī)定。形制歷代不一,所世基本上仿唐制。
金朝鐵券狀如卷瓦,刻字畫欄,以金填之,半予功臣,半留內府,以御寶為合。 明洪武二年(1369)封功臣,因唐制有所損益,形亦如瓦,分七等。
公二等,一高尺,廣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廣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廣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廣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廣一尺四寸五分。
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廣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賜功臣履歷、恩數(shù),中鐫免罪,減祿之數(shù)。
封號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難推誠;余則為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wèi)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頒給功臣,右藏內府,有事則合之,以取信。
洪武三年,賜鐵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鐵券,又賜公及故公共八家。永樂初,靖難功臣亦有賜者。
隋唐至明清的形成的歷史成語典故很多,在這個時期比較經典成語典故,有南柯一夢、一事無成、春風得意、磨杵成針、嘔心瀝血、請君入甕、黃袍加身、孤注一擲、熟能生巧、強取豪奪、胸有成竹、名落孫山、一揮而就 、玄武門之變、房謀杜斷、日月同天 、桃李滿天 、開元盛世、安史之亂 、五代十國 、杯酒釋兵權 、澶淵之盟 、靖康之恥 、精忠報國、一代天驕等。
僅以唐朝的幾個典故為例:南柯一夢,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而春風得意,故事出處是,唐代孟郊年輕的時候無意為官,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才去應試,兩考不中,到第三考才得登科。
他高興的即興賦詩一首《登科后》,其中有句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故后人就用“春風得意”來形容仕途順利,功成名就。
還有房謀杜斷,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仆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guī)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
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隋唐至明清的形成的歷史成語典故很多,在這個時期比較經典成語典故,有南柯一夢、一事無成、春風得意、磨杵成針、嘔心瀝血、請君入甕、黃袍加身、孤注一擲、熟能生巧、強取豪奪、胸有成竹、名落孫山、一揮而就 、玄武門之變、房謀杜斷、日月同天 、桃李滿天 、開元盛世、安史之亂 、五代十國 、杯酒釋兵權 、澶淵之盟 、靖康之恥 、精忠報國、一代天驕等。
僅以唐朝的幾個典故為例:南柯一夢,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而春風得意,故事出處是,唐代孟郊年輕的時候無意為官,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才去應試,兩考不中,到第三考才得登科。
他高興的即興賦詩一首《登科后》,其中有句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故后人就用“春風得意”來形容仕途順利,功成名就。
還有房謀杜斷,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仆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仆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guī)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
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寇準抗遼遼朝欺侮宋朝無能,多次進犯邊境。
到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趙恒即位后,有人向宋真宗推薦寇準擔任宰相,說寇準忠于國家,辦事有決斷。宋真宗說:“聽說寇準這個人好強任性,怎么辦?”這個大臣說:“現(xiàn)在遼朝進犯中原,正需要像寇準這樣的人來承擔大事?!?/p>
寇準在宋太宗時期擔任過副宰相等重要官職,他的正直敢諫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寇準上朝奏事,觸犯了宋太宗。
宋太宗聽不下去,怒氣沖沖站起來想回到內宮去??軠蕝s拉住太宗的袍子不讓走,一定請?zhí)谧侣犕晁脑挕?/p>
宋太宗拿他沒有辦法,后來還稱贊他說:“我有寇準,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樣?!钡钦驗樗麨槿苏?,得罪了一些權貴,后來被排擠出朝廷,到地方去做知州。
這一回,宋真宗看到邊境形勢緊急,才接受大臣的推薦,把寇準召回京城。公元1004年,遼朝蕭太后、遼圣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澶音chán)。
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寇準勸真宗帶兵親征;副宰相王欽若和另一個大臣陳堯叟卻暗地里勸真宗逃跑。
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今江蘇南京);陳堯叟是蜀人,勸真宗逃到成都去。宋真宗聽了這些意見,猶豫不決,最后召見新任宰相寇準,問他說:“有人勸我遷都金陵,有人勸我遷都成都,你看該怎么辦才好?”寇準一看兩邊站著的王欽若和陳堯叟,心里早有了數(shù)。
他聲色俱厲地說:“這是誰出的好主意?出這種主意的,應該先斬他們的頭!”他認為只要真宗親自帶兵出征,鼓舞士氣,一定能打退遼兵;并且說,如果放棄東京南逃,人心動搖,敵人就會乘虛而入,國家就保不住了。宋真宗聽了寇準一番話,也壯了膽,決定親自率兵出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大隊人馬剛剛到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聽到南下遼軍兵勢強大,一些隨從大臣嚇壞了,趁寇準不在的時候,又在真宗身邊嘮叨,勸真宗暫時退兵,避一避風頭。宋真宗本來很不堅決,一聽這些意見,動搖起來,又召見寇準。
宋真宗對寇準說:“大家都說往南方跑好,你看呢?”寇準嚴肅地說:“主張南逃的都是懦弱無知的人?,F(xiàn)在敵人迫近,人心動蕩。
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可后退一寸。如果前進,河北各軍士氣百倍;如果回兵幾步,那么全軍瓦解,敵人緊緊追趕。
陛下想到金陵也去不成了?!彼握孀诼牽軠收f得義正辭嚴,沒話可說,但是心里還是七上八下,定不下主意。
寇準走出行營,正好碰到殿前都指揮使高瓊??軠蕸_著高瓊說:“您受國家栽培,該怎么報答?”高瓊說:“我愿以一死報國?!?/p>
寇準就帶著高瓊又進了行營,重新把自己的意見向宋真宗說了一遍,并且說:“陛下如果認為我的話不對,請問問高瓊?!备攮傇谂赃吔又f:“宰相說的話是對的。
禁軍將士家屬在東京,都不愿南逃。只要陛下親征澶州,我們決心死戰(zhàn),擊敗遼兵不在話下?!?/p>
宋真宗還沒開口,寇準緊接著又逼了一句說:“機不可失,請陛下立刻動身!”在寇準、高瓊和將士們的催促下,宋真宗才決定動身到澶州去。這時候,遼軍已經三面圍住了澶州。
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達蘭帶了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fā),蕭達蘭中箭喪了命。
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負,就有心講和了。
澶州城橫跨黃河兩岸。宋真宗在寇準、高瓊等文武大臣的護衛(wèi)下,渡過黃河,到了澶州北城。
這時候,各路宋軍也已經集中到澶州,將士們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士氣高漲,歡聲雷動。蕭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
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割讓土地是不行的。
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們?!笨軠矢痉磳ψh和,說:“他們要和,就要他們歸還燕云失地,哪能再給他錢財。”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曹利用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曹利用臨走的時候,宋真宗叮囑他說:“如果他們要賠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萬也答應算了?!?/p>
寇準在旁邊聽了很痛心,只是當著真宗面不便再爭。曹利用離開行營,寇準緊緊跟在后面,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shù)目不能超過三十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你的腦袋!”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到了遼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后定下來,由宋朝每年給遼朝銀絹三十萬。
曹利用回到行營,宋真宗正在吃飯,不能馬上接見。真宗急著要知道談判結果,就叫小太監(jiān)出來問曹利用到底答應了多少。
曹利用覺得這是國家機密,一定要面奏。太監(jiān)要他說個大概,曹利用沒法,只好伸出三個指頭做了個手勢。
太監(jiān)向真宗一回報,宋真宗以為曹利用答應的賠款數(shù)目是三百萬,不禁驚叫起來:“這么多!”他略略想了一下,又輕松起來,說:“能夠了結一件大事,也就算了?!彼酝觑垼妥尣芾眠M來詳細匯報。
當曹利用說出答應的銀絹數(shù)目是三十萬的時候,宋真宗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直稱贊曹利用辦事能干。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
不用說,這筆巨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