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鑿壁借光 2、高鳳流麥 3、蘇秦刺股 4、截蒲為牒 5、三余讀書 6、陶侃運甓 7、聞雞起舞
1、鑿壁借光 東晉時期的一位道教理論家葛洪,曾托漢代劉歆之名撰寫了《西京雜記》一書。書中記載了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墒羌揖池毢砩舷胱x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明,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辦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墻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后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
2、高鳳流麥 后漢時,南陽有一書生名叫高鳳,少時,“家以農(nóng)畝為業(yè)”,他卻“專精誦讀,晝夜不息”。有一次,高鳳的妻子下地干活,而庭院里又涼曬著小麥。為了防止雞、豚糟蹋糧食,妻子讓高鳳在家看護。突然,天降暴雨。此時的高鳳仍手持趕雞的竹竿誦讀經(jīng)書呢。不知不覺中雨水將庭院中的小麥沖跑了。一會兒,高鳳的妻子從地里趕回來了,一看,啊呀!簡直是糟透了,小麥都被雨水沖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卻悄然不知,仍在書中神游。在妻子的責問聲中,高鳳才恍如從夢中醒來。后來,人們用“流麥、中庭麥”等稱美讀書專致,用“流麥士”稱書呆子。
3、蘇秦刺股 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社會活動家、外交家蘇秦,一次因多次游說秦王失敗而返回故里。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父母親和他連話都不說。蘇秦為之大恥,乃發(fā)奮讀書?!白x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4、截蒲為牒 漢代有一位名叫路溫舒的人,小時候他的父親叫他去放羊。路溫舒在放羊的同時,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后用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后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5、三余讀書 三國時,有個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學生利用“三余”時間讀書。所謂“三余”即“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焙笥谩叭唷狈褐缚臻e時間。多用來指讀書,有惜時之意。
6、陶侃運甓 晉時,有一個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閑來無事時,常常是早上把磚(甓)從屋子里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來。循環(huán)往復,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見后不解其意,便問其緣由。陶侃回答說,恐怕攸閑慣了,將來不能干一番大事。后來,人們用“運甓”表示勵志勤力,不畏往復;用“運甓甕、運甓人”等指不安攸閑,發(fā)奮功業(yè)之人。
7、聞雞起舞 《晉書·祖狄傳》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劉琨“俱為司州主簿”,二人常?;ハ嗝銊?,立志為國效力。他們二人常?!肮脖煌瑢嫛卑胍孤牭诫u叫,即起來操演武藝。后人用“聞雞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發(fā)。
穿壁引光:穿:鑿通;引:引進.鑿通墻壁,引進燭光.形容家貧讀書刻苦.
映雪讀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讀書刻苦.
鑿壁偷光: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閉門讀書:關起門來在家里讀書.形容專心埋頭苦讀
黃卷青燈:黃卷:古代書籍用黃低繕寫,因指書籍;青燈:油燈發(fā)青色的燈光,指油燈.燈光映照著書籍.形容深夜苦讀,或修行學佛的孤寂生活.
目不窺園: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讀.
囊螢照書:囊螢:把螢火蟲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囊螢照讀:用口袋裝螢火蟲,照著讀書.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然荻讀書:然:“燃”的本字,燃燒;荻:蘆葦一類的植物.燃荻為燈,發(fā)奮讀書.形容勤學苦讀.
十年窗下:科舉時代,讀書人要取得功名,終年埋頭在書本里.形容十年時間閉門苦讀.
十年寒窗:形容長年刻苦讀書.
集螢映雪:集螢:晉代車胤少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映雪讀書.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匡衡鑿壁:《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后以“匡衡鑿壁”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十載寒窗:載:年.指長期苦讀.
雪窗螢幾:《文選·任昉〈為蕭揚州作薦士表〉“集螢映雪”李善注引《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晉書·車胤傳》:“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后即以“雪窗螢幾”比喻勤學苦讀.
雪天螢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讀書.
映月讀書:利用月光來照明讀書.形容家境清貧,勤學苦讀.
勝讀十年書:〖解釋〗勝:超過.超過苦讀十年書的收獲.形容思想上收益極大.
螢窗雪案:〖解釋〗為勤學苦讀的典實.
螢燈雪屋:〖解釋〗指勤學苦讀.同“螢窗雪案”.
“鑿壁借光”這一成語也出自古代一個令人敬佩的勤學故事。
《西京雜記》說:“匡橫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這說的是西漢經(jīng)學家匡衡在少年時候勤奮好學,但因家中貧困,無錢買蠟燭,見鄰居家有燭光,就在自家墻壁上鑿了一個洞,借光苦讀。書中還記述說: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魅烁袊@,資給以書,遂成大學?!?/p>
到青年時候,匡衡志愿到有許多書籍的富裕人家去做傭人,卻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他原因。
他說:“只要能遍讀你家的藏書就行了。”主人被他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就資助他讀書。
后來匡衡終于成為一個大學問家,還在漢元帝任過丞相。 成語“囊螢映雪”出自另外兩個古人勤學攻讀的故事。
《晉書》說:“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熒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及長,風姿美劭,機悟敏速,甚有鄉(xiāng)曲之譽?!焙笥帧耙院夭W知名于世”。
正因為車胤年輕時家庭貧困,不能經(jīng)常買油點燈,但能在夏天的晚上,經(jīng)常捉幾十只螢火蟲裝在細密的網(wǎng)兜里,當作讀書的燈光,所以,不但長大后以“機悟敏速”而享譽一方,并且在當時以出身貧寒而博學多才知名于世。又據(jù)《尚有錄》記載:“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于冬月映雪讀書?!?/p>
這兩個晉代人,雖然都家貧無油點燈,但一個夏月囊熒,一個冬月映雪,刻苦攻讀,所以最后都成為當時的著名學者。 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縱橫家蘇秦,年輕時候,欲說秦王實行連橫政策,十次上書都未被采納。
這時他的衣服已經(jīng)穿破,盤纏也已用光,形容枯槁,面色黎黑,只得打著裹腳,穿著草鞋,背著書籍,挑著行李,懷著慚愧的心情離開秦國。回到家,妻子不下織機迎接,嫂子不為他做飯,父母不同他答話。
但他并沒有灰心喪氣責備家人而是歸罪于秦王不接受他的策略。于是當天晚上就打開數(shù)十個書籍中的大量書籍,從中找到輔佐周武王伐紂取得勝利的姜太公所著的兵書《陰符經(jīng)》,立即伏案閱讀,并選擇其中有用的部分不斷熟悉,反復揣摩。
讀至深夜疲勞欲睡時,就用錐子猛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精神,致使鮮血沿大腿流到腳后跟。經(jīng)過一年的刻苦學習,仔細研究,終于掌握了書中的精髓,確立了制秦的策略。
然后他再次周游列國,說服趙、魏、齊等六國合縱抗秦。他自己也同時佩六國相印,成為約縱之長。
又據(jù)《漢書》說:“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后為當世大儒?!碧K秦發(fā)憤錐刺骨,孫敬志學頭懸梁,兩個故事被后世傳為佳話,‘懸梁刺股’這個成語也就成了勤學苦讀的同義詞。
明代初年,曾為太子講經(jīng),并主持修撰《元史》的著名經(jīng)學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宋濂,他少年時期,家貧無藏書,又無錢購書,完全靠借書和抄書來學習。為了“遍觀群書”即使數(shù)九寒天,硯臺結冰,手指不能屈伸,也絕不懈怠,計算好日子,抄錄完畢,立即迅速歸還。
后來他在大雪紛飛的日子到很遠的設在深山巨谷的學校讀書,手足凍裂,甚至僵硬得不能動彈。在學校讀書時,不但吃的是粗茶淡飯,并且每天只能吃兩餐。
他雖然穿的是舊棉袍、破衣服,但不羨慕那些蓋錦繡被子,戴華貴帽子,左佩刀劍,右掛香囊,一副養(yǎng)尊處優(yōu)樣子的同室學友。他并不覺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就感到低人一等,而是以讀書為最大的快樂。
因為他勤奮好學,所以老師樂意悉心教導他,終于成為大學問家。 大龍鳳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jīng)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
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fā)很長。
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fā),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xù)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fā)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fā)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fā)愁。
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
典故: 西漢時候,有個農(nóng)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
匡衡就在農(nóng)忙的時節(jié),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锖夂苤?,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
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
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
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出自:元·劉祁《歸潛志》第七卷及元代高明《琵琶記》 理解:本句用來形容十年苦讀歷經(jīng)艱辛,一舉成名后身價倍增。
我認為此句的隱含意思有三: 其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個人在奮斗之初,是沒人愛搭理的,即便有困難找人幫忙,也多拒之千里,甚至落進下石,要不怎么叫“無人問”呢? 其二,一舉成名天下知。
一旦功成名就,“天下知”也就罷了,關鍵是開始“天下親”,曾經(jīng)那些“拒之千里”“落進下石”的人也開始攀龍附鳳,找上門來。怎么著?無利不起早,你身份不一樣了嘛。
其三,“一舉成名”必然要經(jīng)歷“十年寒窗”。所謂厚積而薄發(fā),不然怎么能“一舉成名”呢?不過這是以前的邏輯,現(xiàn)在不一樣了,“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人太多了。
“暴富”不一定要苦心經(jīng)營,只要瞅準了機會,“成名”也不一定要“臺下十年功”,只要抓住了幸運。也就是說,只要瞅準機會、再走了好運,就能“一舉成名”。
這些例子反映出“機會”和“運氣”的重要性,但我們絕大部分人是沒這。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08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