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 典故:.“持節(jié)云中”兩句:用漢文帝與馮唐故事。
據(jù)《漢書·馮唐傳》記載:云中太守魏尚治軍有方,“使匈奴遠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殺甚眾。后因報功時“虜差六級”多報了六顆首級,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馮唐竭力為魏尚辯白,認為文帝“賞太輕,罰太重”,頗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當日便令馮唐持節(jié)赦免魏尚,官復原職,并拜馮唐為車騎都尉。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典故:長風破浪:據(jù)《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p>
濟:渡過。 3、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李白《行路難》 典故:閑來兩句: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于磻溪(今陜西寶雞東南)。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jīng)過日月之旁。
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yè),李白借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4、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典故:羨魚:羨慕釣魚?!痘茨献印ふf林訓》中說:古人有言曰:“臨河而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
意思是,與其空口贊賞別人的成績,不如自己扎扎實實地做點事情。
齊國雖然在長勺打了一次敗仗,但是這并沒有影響齊桓公后來的霸主地位。過了十多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說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lǐng)大軍去救燕國。
公元前663年,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jīng)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
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lián)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樣,沒邊沒沿,怎么也找不到原來的道兒。
還是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guī)灼ギ數(shù)氐睦像R,讓它們在頭里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
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lǐng)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lǐng)著人馬出了迷谷。
齊桓公幫助燕國打敗山戎以后,邢國也遭到另一個部落狄人的侵犯。齊桓公又帶著人馬去趕跑了狄人,幫助邢國重筑了城墻。接著,狄人又侵犯衛(wèi)國,齊桓公幫助衛(wèi)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就因為這幾件事,齊桓公的威望就提高了。只有南方的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不但不服齊國,還跟齊國對立起來,要跟齊國比個高低。
楚國在中國南部,向來不和中原諸侯來往。那時候,中原諸侯把楚國當做“蠻子”看待。但是,楚國人開墾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變成了大國。后來,干脆自稱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約會了宋、魯、陳、衛(wèi)、鄭、曹、許七國軍隊,聯(lián)合進攻楚國。
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馬準備抵抗。他派了使者去見齊桓公,說:“我們大王叫我來請問,齊國在北面,楚國在南面,兩國素不往來,真叫做風馬牛不相及。為什么你們的兵馬要跑到這兒來呢?”
管仲責問說:“我們兩國雖然相隔很遠,但都是周天子封的。當初齊國太公受封的時候,曾經(jīng)接受一個命令:誰要是不服從天子,齊國有權(quán)征討。你們楚國本來每年向天子進貢包茅(用來濾酒的一種青茅),為什么現(xiàn)在不進貢呢?”使者說:“沒進貢包茅,這是我們的不是,以后一定進貢?!?/p>
使者走后,齊國和諸侯聯(lián)軍又拔營前進,一直到達召陵(今河南郾城縣,召音shào)。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威,請屈完一起坐上車去看中原來的各路兵馬。屈完一看,果然軍容整齊,兵強馬壯。
齊桓公趾高氣揚地對屈完說:“你瞧瞧,這樣強大的兵馬,誰能抵擋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說:“君侯協(xié)助天子,講道義,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憑武力的話,那么,咱們國力雖不強,但是用方城(楚國所筑的長城,在今河南方城北至泌陽東北)作城墻,用漢水作壕溝。您就是再多帶些人馬來,也未必能打得進去。”
齊桓公聽屈完說得挺強硬,估計也未必能輕易打敗楚國,而且楚國既然已經(jīng)認了錯,答應(yīng)進貢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這樣,中原八國諸侯和楚國一起在召陵訂立了盟約,各自回國去了。
后來,周王室發(fā)生糾紛,齊桓公又幫助太子姬鄭鞏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為了報答齊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廟的祭肉送給齊桓公,算是一份厚禮。
齊桓公趁此機會,又在宋國的葵丘(今河南蘭考東)會合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訂立了一個盟約,主要內(nèi)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準把鄰國作為水坑;鄰國有災(zāi)荒來買糧食,不應(yīng)該禁止;凡是同盟的諸侯,在訂立盟約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這是齊桓公最后一次會合諸侯。像這樣大的會合,一共有許多次,歷史上稱做“九合諸侯”。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過了兩年,齊桓公也死去。齊桓公一死,他的五個兒子搶奪君位,齊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公子昭逃到宋國。齊國的霸主地位也就結(jié)束了。
《江城子·密州出獵》中運用典故的句子有: 1、左牽黃,右擎蒼 2、親射虎,看孫郎 3、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4、西北望,射天狼 1、典故簡介 (1)“左牽黃,右擎蒼”,是說左手牽黃犬,右臂架蒼鷹.。
典出《梁書·張充傳》:張充年少喜好游獵,出獵時“左手臂鷹,右手牽狗”,蘇軾暗用其事。 (2)“孫郎”,指孫權(quán)。
這里以孫權(quán)自況,進一步描畫打獵的熱烈場面。 (3)“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典出《漢書·馮唐傳》,用馮唐赦魏尚事:漢文帝時,云中郡太守魏尚守邊有方,,戰(zhàn)績卓著,后因上報戰(zhàn)果數(shù)字有誤被削職,郎中署長馮唐諫文帝不應(yīng)如此對待武臣名將,于是文帝就“令唐持節(jié)救魏尚,復以為云中守”。
蘇軾希望得到重用,以報效國家。 (4)“天狼”,星名。
《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惫糯靡源碡潥埪訆Z,這里代指遼和西夏統(tǒng)治者。
2、全文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3、作品簡介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宋代文學家蘇軾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詞。此詞表達了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后轉(zhuǎn)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下片敘述獵后的開懷暢飲,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衛(wèi)國守邊的重任。
結(jié)尾直抒胸臆,抒發(fā)殺敵報國的豪情。全詞“狂”態(tài)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diào),充滿陽剛之美。
典故之種類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如: 氣春江上別,淚血渭陽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崔偉之攝郴州五排) “渭陽”一詞出自【詩經(jīng)】唐風:“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鄰水延福寺早行 陸游 化蝶方酣枕,聞雞又著鞭; 亂山徐吐日,積水遠生煙; 淹泊真衰矣,登臨獨惘然; 桃花應(yīng)笑客,無酒到愁邊。
其中“化蝶”一詞,典出于【莊子】之齊物論:“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歟!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歟!蝴蝶之夢為周歟?”后人遂以“化蝶”或“夢蝶”,借喻為“睡覺”。而“聞雞”一詞則出自【晉書】:“祖逖與劉琨,共被同寢。
中夜聞荒雞鳴,逖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劍”。
此處借為清晨之意。 二: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跡,須詳加玩味,方能體會。
如: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之四 元遺山 萬里荊襄入戰(zhàn)塵,汴州門外即荊榛; 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虱空悲地上臣; 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 秋風不用吹華發(fā),滄海橫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寧【谷梁傳序】:孔子觀滄海之橫流,乃喟然而嘆曰:‘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作者以文王之任為己任,故言‘秋風不用吹華發(fā),滄海橫流要此身’。
暗典之使用,只師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辭。即【文心雕龍】所謂“雖引古事,莫取舊辭”是也。
三: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產(chǎn)生意外之效果,如: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雖說賈誼,卻反其意而用之。
又林和靖之【自做壽堂詩】: 湖上青山對結(jié)廬,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雖說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
【藝苑雌黃】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義山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雖說賈誼,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詩:‘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雖說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yè)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guī)規(guī)然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
又如李商隱之【任弘農(nóng)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詩: 黃昏封印點刑徒,愧負荊山入座隅;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 詩中用萬般無奈之口氣,“卻羨”卞和因獻璞玉,而雙腳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顏屈膝之意,其實何嘗真愿斬足,此亦屬翻典之類。
李白在《行路難》中運用典故表示自己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詩句是:
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長風破浪會有時
前兩句:化用姜太公釣魚的典故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于磻溪(今陜西寶雞東南)。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jīng)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yè),李白借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第三句:長風破浪:據(jù)《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睗憾蛇^。
請采納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