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是英國現(xiàn)代詩人艾略特的所著的長詩,1922年發(fā)表。
全詩共分5章:《死者葬儀》描寫荒原上雖然春回大地,但有欲無情的現(xiàn)代人仍然死氣沉沉,了無生機;《對奕》揭示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同倫敦小酒店里的下層婦女同樣庸俗和空虛;《火誡》進一步描寫倫敦各種人物庸俗猥褻的生活,指出只有天降圣火,才能洗滌罪行,復歸淳樸;《水里的死亡》用商人弗萊巴斯的可悲下場,勸告人們堅持宗教信念,邁向圣地;《雷霆的話》中,代表上帝的雷霆要人們皈依天主,遵循施舍、同情、克制以及寧靜的宗教原則,擺脫苦境,也反映了詩人對革命浪潮的恐懼感。
該詩借用尋找圣杯的騎士傳說,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西方喻為一片荒原。在思想上反映了當時西方知識分子中的悲觀失望情緒,也表達了作者渴望從宗教上尋求精神出路的愿望。
藝術上突破了舊詩陳規(guī),形式變化多樣,極少用韻,文字簡潔,詩意蔥蘢。但隱喻、典故、引證繁多,詩中涉及6種語言,56部作品,比較晦澀艱深。被西方評論家稱為“現(xiàn)代詩歌的里程碑”。
原發(fā)布者:李鵬亞
荒原的象征意義【篇一:荒原的象征意義】《荒原》是現(xiàn)代英美詩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枯萎的荒原象征著庸俗丑惡、雖生猶死的人們―復活的希望,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了全詩陰冷朦朧的畫面,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人欲橫渡、精神墮落、道德淪喪、生活卑劣猥瑣、丑惡黑暗的西方社會的本來面貌,傳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人對世界、對現(xiàn)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xiàn)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態(tài)和精神危機,從而否定了現(xiàn)代西方文明.同時,詩歌把西方社會的墮落歸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復宗教精神當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現(xiàn)代人的靈丹妙藥,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動.【篇二:荒原的象征意義】艾略特引用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個作家、56部作品和6種外文)、腓尼基水手與商人的意象(43-59,312),漁王的意象(189-190,424-433),羅馬神話中的狄安娜與阿格坦思意象(196-200),尋找圣杯的意象(378-395),圣杯是耶穌在最后的晚餐上用過的酒杯,他當時舉杯對門徒們說:這是我的血,為贖眾人的罪而流出來。耶穌罹難時,他的門徒就用這個杯子接他的血。后來,這個杯子變成了圣物,只要放進水,杯中就會出現(xiàn)一條銀魚,而且取出之后還會自動再出現(xiàn)一條,取之不盡。不過,只有最圣潔的童貞騎士,才能在歷盡艱險之后找到圣杯。等等。基督教經(jīng)典《圣經(jīng)》中的荒原意象(20-30,331-359,322-330),佛教經(jīng)典《佛經(jīng)》中的火誡涅盤意象(302-305),古羅
艾略特和《荒原》艾略特(1888-1965)原籍美國后加入英國國籍,是后期象征主義文學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最有影響的詩人和評論家。
1949年因“對當代詩歌作出的貢獻和所起的先鋒作用”獲諾貝爾文學獎,“英王勞績勛章”。1955年獲歌德獎。
艾略特1909年起發(fā)表詩歌,先后出版的詩集有《詩歌》(1909-1925)、《詩集》(1909-1935)、《四個四重奏》(1944)、《詩集》(1909-1962)。寫于1915年的《普魯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最著名的詩作之一,這首詩以象征主義的手法,寫資產(chǎn)階級上流社會的一個中年人在求愛途中錯綜復雜的矛盾心理,以此來表達世紀初一部分人對現(xiàn)代文明的幻滅感,借普魯弗洛克這一帶象征意義的人物形象揭示當時普遍存在的精神上的病態(tài)。
《四個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代表作,充滿了宗教和哲學的冥想,抒發(fā)對時間的空幻感和幻滅感,宣揚基督教的宗教原罪說,鼓吹只有禁欲贖罪才能求得靈魂的解放。這首詩被認為是艾略特在藝術上登峰造極之作。
長詩《荒原》(1922)是艾略特的代表作。除詩歌外,艾略特還有一些詩劇傳世,最著名的是《大教堂的兇殺案》。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評派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現(xiàn)代文學批評大師”。他早年提出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非個人化”理論,對現(xiàn)代文學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它的基本內(nèi)容是:生活與藝術不能等同,它們之間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作家的個人感情經(jīng)驗必須經(jīng)過非個人化的過程,將個人的情緒轉(zhuǎn)變?yōu)橛钪嫘?、藝術性情緒,才能進入文學作品。艾略特的主要批評論蓍有《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1921),《玄學派詩人》(1921),《批評的功能》(1923)。
艾略特的政治觀、宗教觀和文化主張是違背歷史潮流的,他主張以宗教為政治文化的中心,通過教會來管理國家、傳播文化,從而拯救西方的現(xiàn)代文明。艾略特世界觀的偏頗造成了他詩歌內(nèi)容的謬誤。
《荒原》是現(xiàn)代英美詩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第一章《死者的葬儀》,將西方社會描繪為萬物蕭瑟,生機寂滅的荒原。
起首幾句便流露出詩人深深的痛苦和無盡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該萬物復蘇,生意盎然,而在詩人的筆下,現(xiàn)代文明的象征―――倫敦卻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這沒有生氣的棲息之所,人不生不死,雖生猶死,心中唯有幻滅和絕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濫著海一樣的情欲。在這令人窒息的現(xiàn)實中充斥著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陰云濃濃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們在渾渾噩噩之中走向死亡。
詩人把現(xiàn)實社會比作地獄,現(xiàn)代人視為沒有靈魂的幽靈。第二章《對弈》。
用維吉爾的《伊尼特》、奧維德的《變形記》和莎士比亞的《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這些作品中描寫的上流社會男女的淫欲和罪惡與現(xiàn)實低層社會卑鄙齷齪的肉體交易疊映,突出表現(xiàn)精神枯萎,道德墮落的現(xiàn)代生活。物別是《變形記》中翡綠眉拉被國王鐵盧歐斯強奸殺死后變?yōu)辁L夜=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達了詩歌深刻的主題。
對弈即爭斗,象征現(xiàn)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現(xiàn)代的罪惡相比較。艾略特認為,現(xiàn)代人重復著古代的人罪惡,世界放縱獸欲,人們成了喪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說他們“是在老鼠窩里,在那里死人連自己的骨頭都丟得精光?!?/p>
第三章《火誡》。表現(xiàn)倫敦這現(xiàn)代荒原上庸俗、骯臟、罪惡的生活:圣潔的教堂贊歌中,世界重復著鐵盧的獸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倆干著賣淫行徑;昏黃的濃霧中,商人為金錢而奔走;精神空虛的青年男女在茍合中打發(fā)光陰;人們尋歡作樂后留下的濁物漂浮在昔日詩意盎然的泰晤土河。
在詩人看來,情欲之火毀滅了人性也毀滅了大自然,造成了這個“烏有和烏有聯(lián)結在一起的現(xiàn)實”。他向佛陀吁請,要讓焚燒物的火來掃盡情欲,拯救人類:“燒啊燒啊燒啊燒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來/主啊你拯拔/燒啊”。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義深刻的象征,有人說它象征的內(nèi)容抵得過但丁的一部《煉獄》。
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讓他靜靜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筆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奪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煉獄,它讓人認清自己生前的罪惡。
實際上艾略特是要現(xiàn)代人正視自己的罪惡,洗涮自己的靈魂。第五章《雷霆的話》。
重新回到歐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這一主題。詩的起首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來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歐洲大地上消失,詩人認為,從此歐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
人們渴望著活命的水,盼望著救世主的出現(xiàn),盼望著世界的復蘇,靈魂的再造。他用《圣經(jīng)》的典故寫了耶穌復活后的身影。
然而基督并未重臨,卻聽見了驚天動地的聲巨響―――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會主義革命視為人類的一場災難。
最后,詩人借雷霆的話告誡人們: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這樣大地才會復蘇,人們才分擺脫不死不活的處境獲得永久的寧靜。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惡、雖生猶死的人們―――復活的希望,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了全詩陰冷朦朧的畫面,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人欲橫渡、精神墮落、道德淪喪、生活卑劣猥瑣、丑惡黑暗的西。
《荒原》屬現(xiàn)代派詩歌,全詩分為五章。
第一章:“死者葬儀”。這一章并沒直接寫什么死者的喪葬儀式。
標題隱含象征和暗示意義。暗示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文明的衰落、死亡和現(xiàn)代西方人頹廢、悲涼、渾渾噩噩的心理現(xiàn)實。
詩的開頭顯得十分陰森、突兀。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摻合在一起,又讓春雨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詩的第二節(jié),改用抽象、莊嚴的語句,點出了主題:歐洲一片破碎,土地干涸、草木枯萎,形象地表現(xiàn)了整個西方文明的衰頹。
同時,這個象征意象還暗示:歐洲的人們放縱私欲,失去了宗教信仰,造成精神和心靈上的空虛;而違背上帝的訓誡和忘記了上帝存在的人,必遭大難。第二章“對弈”。
通過對社會上幾個不同階層婦女的描寫,真實再現(xiàn)了戰(zhàn)后的社會氣氛,看起來是表現(xiàn)了女性的墮落,而實質(zhì)上反映的是整個人性和文明的墮落:除了奢侈享樂、欲壑難填,就是無病呻吟,或者是嘮叨什么“裝假牙”之類無聊的話題。總之,只有丑惡,而沒有美。
第二個上流婦女是個無病呻吟、專橫跋扈的女人。第三章“火誡”。
延伸第二章的主題:欲念之火在人世間的每個角落燃燒。通篇用今昔對比來揭露現(xiàn)代罪惡。
開頭引用了斯賓塞的《結婚曲》中描寫仙女暢游泰晤土河的詩句,詠唱大自然的美景、歡樂愉快的情緒。接著,詩人寫了倫敦城中各種人物庸俗、猥褻的生活。
詩人借用奧維德《變形記》中能預知未來的盲人帖瑞西士作為冷眼旁觀者。最后,引用釋迦牟尼《火誡》和圣·奧古斯丁的《懺悔錄》。
這東西方兩位禁欲主義者都反對情欲之火、欲念之火;都強調(diào)要用圣火燒去人的欲念之火,使人類再生,復歸純樸。詩篇強烈地反映出艾略特渴望從宗教上尋求精神出路、尋求人類社會獲得解救的途徑。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極短,總共僅有十行。仍運用圣·奧古斯丁《懺悔錄》里的典故。
通過腓尼基水手費萊巴斯放縱情欲、淹死在大海里的故事,告誡人們千萬不要重蹈覆轍,暗示只有皈依宗教、皈依天主,才能得救。第五章“雷霆的話”。
開頭暗用《圣經(jīng)·新約》中耶穌受難的故事,仍在反復強調(diào)這樣的思想:現(xiàn)代歐洲人失去了宗教信仰,處在“雖生猶死”、“生即是死”的狀態(tài)。長詩發(fā)表后,“荒原”一詞本身就成為走向沒落的西方文明的一個象征,成了西方世界著名的“荒原觀念”。
《荒原》是現(xiàn)代英美詩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
枯萎的荒原象征著庸俗丑惡、雖生猶死的人們―復活的希望,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了全詩陰冷朦朧的畫面,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人欲橫渡、精神墮落、道德淪喪、生活卑劣猥瑣、丑惡黑暗的西方社會的本來面貌,傳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人對世界、對現(xiàn)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xiàn)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態(tài)和精神危機,從而否定了現(xiàn)代西方文明。同時,詩歌把西方社會的墮落歸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復宗教精神當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現(xiàn)代人的靈丹妙藥,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動。
“葬儀”的世界就像是一片“荒蕪亂石”(stony rubbish),我們簡直無法找到它的根基(roots)。所有的傳統(tǒng)意象都成了“碎片”,諸如“太陽”(sun)、“樹”(tree)、“石頭”(stone)和“水”(water),都不能帶來生命,而只有死亡,不給人一點安慰。蹲在“紅磐石下的陰影里”(shadow under this red rock),人能顯出內(nèi)心的恐懼——這里涉及到兩個來自《圣經(jīng)》的典故:上帝造人以及上帝的恐懼乃是緣于“智慧”的誕生?!爸腔邸钡那罢组_始在詩中出現(xiàn),艾略特先是引用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Tristan and Isolde)中的一段歌詞,借特里斯坦所表現(xiàn)的孤獨,暗示神人關系的分裂;又寫女郎自風信子園中歸來,其伴侶(詩中發(fā)言者)竟沉默無聲,寫出一種激情悲劇與分離的氛圍。當這種體驗與“看進光的中心,那一片沉寂”(Looking into the heart of light, the silence)一相逢,便告終止:“大海仍是荒涼空虛”(Od' und leer das Meer)。嚴格說來,詩中并無持續(xù)一貫的主角:“《荒原》是一連串的景象:既無情節(jié),也無主角。實際的主角,或者說詩人,并不是一個人物。有時他是個沉默的聽者,有時是一個聲音在發(fā)問,卻得不到響應,或只是隱秘的響應?!比欢覀儾环習呵覍⒃娭谢螂[或顯的“行動者”稱作“主角”,將“他”(或“她”,或只是一個抽象的第三人稱)時斷時續(xù)的蹤跡勾勒出來,或可顯見作者的用心。上述那種令一切感覺失效并使之為一種超越感覺的洞察力讓路的體驗,驅(qū)使“主角”從了無生氣與毫無意義的“荒原”出發(fā),踏上“追尋”之途?!八毕热ブ摹疤煅弁ā保╟lairvoyante)莎莎翠絲夫人那兒,為這趟精神之旅尋求某些指示。她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所有信息,事實上也帶動詩歌的第一節(jié)走向高潮。她在塔羅牌上找不到那“吊著的人”(The Hanged Man),這并非由于她無能為力,而是因為“祂”根本不在那兒——這首詩注定找不到耶穌。之后“主角”穿過倫敦,遇見了同樣尋找另一種宗教儀式的司太森(Stetson)——這象征著所有人都在尋找某種失落了的或不曾存在的信仰,正如“主角”對讀者說道:“你!虛偽的讀者!——我的同儕,我的弟兄!”(You! hypocrite lecteur!——mon semblable,——mon frère?。┐艘辉娦性瓰椴ǖ氯R爾《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序詩致讀者(Au Lecteur)的最后一行,描述每一讀者皆道德沉淪,置身于一如獸欄之世界。艾略特借此提醒《荒原》的讀者,勿以虛偽冷漠的態(tài)度閱讀此詩,詩中所寫的并非純?nèi)惶摌嫷氖澜缗c作者一己的體驗,事實上,在現(xiàn)代荒原中,每個人的處境都與之相似:虛弱,無力,又無法言說。拿李俊清先生的話說,便是“荒原”的人們“缺乏愛的能力”。旅途繼續(xù),開始一場帶有性意味的“棋戲”(A Game of Chess),“主角”拜訪了一位女人。艾略特費了極華麗的語詞描寫出帶有強烈感官色彩的精細雅致的裝飾格調(diào),可隨之而來的卻是一位令讀者期待落空的神經(jīng)質(zhì)的女人,她試圖挽留“他”留下來做伴:“今晚我的神經(jīng)不好。是的,很壞。留下來陪陪我吧”(My nerves are bad to-night. Yes, bad. Stay with me),但“主角”拒絕了這種可能誘使他偏離原定行程的邀請,正如中世紀的英雄們在“追尋”途中抵制住的那些足以迷亂人心的誘惑。事實上這種“誘惑”也蒼白無力,令人生厭,引不起憐憫,其語言形式上緩慢的節(jié)奏即透露出一股無奈與心虛。拒絕了邀請之后,“主角”去了酒吧,看到的卻是同樣的神經(jīng)緊張與“愛”的貧乏:
那么我該知道感謝誰,她說,看了我一眼。(Then I'll know who to thank, she said, and give me a straight look.)……都是那些藥片子,為了要打胎,她說。(It's them pills I took, to bring it off, she said.)
論述《荒原》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
思想內(nèi)容:20世紀象征主義作家艾略特創(chuàng)作的《荒原》是詩人把他對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經(jīng)過意識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戲劇色彩又富于啟示錄式的內(nèi)心獨白。
1、它以深刻的危機與超越意識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與出路,展示出一個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狀態(tài)。在沒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墮落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進入夜半,世界之夜彌漫著黑暗。
2、作者把他對現(xiàn)實的思索擴展為對歷史的透視,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與永恒性。詩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詩來震撼荒原人這個上帝缺席的現(xiàn)實,詩人之詩為我們傳來了上帝回返的訊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種雖死猶生的絕望。荒原意識也就是危機意識,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來拯救荒原。
藝術特色:
20世紀象征主義作家艾略特創(chuàng)作的《荒原》作為現(xiàn)代派詩歌的登峰造極之作,其藝術形式與表現(xiàn)特征有其獨到之處。
1、內(nèi)心獨白的運用。
2、廣泛地運用自由聯(lián)想。
3、把詩中的人物放到戲劇化的場景中。
4、詩人通過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無法或者無需表達的思想。
5、情感的場面化和具體化,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觀對應物”效果。
6、大量運用文學的與歷史的典故?!痘脑分械念}辭和各章標題,或者取自古希臘神話和宗教儀式,或者指向文學作品的故事,抱涵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荒原》是現(xiàn)代英美詩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義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響最深遠的作品。
枯萎的荒原象征著庸俗丑惡、雖生猶死的人們復活的希望,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了全詩陰冷朦朧的畫面,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人欲橫渡、精神墮落、道德淪喪、生活卑劣猥瑣、丑惡黑暗的西方社會的本來面貌,傳達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西方人對世界、對現(xiàn)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xiàn)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態(tài)和精神危機,從而否定了現(xiàn)代西方文明。同時。
詩歌把西方社會的墮落歸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復宗教精神當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現(xiàn)代人的靈丹妙藥,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動。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國著名現(xiàn)代派詩人和文藝評論家。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
先祖是英國薩默塞特郡東克地方的鞋匠,1670遷移居美洲波士頓。他的祖父遷至圣路易斯, 創(chuàng)辦華盛頓大學1872年任校長。
父經(jīng)商,母夏洛蒂· 斯特恩斯是詩人 。他的家庭一直保持新英格蘭加爾文教派的傳統(tǒng)。
1908年開始創(chuàng)作。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0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