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鞋踩泥”。
《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
一轎夫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臟了新鞋。進城后,路面泥濘漸多,轎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后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子罕辭寶”。
《左傳·襄公十五年》載文: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
獻玉石的人說:我曾經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他認為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才敢獻給您?!弊雍闭f:“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
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貪為寶”的信條,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給人教育和啟迪。
“公儀休拒魚”。《淮南子·道應訓》記載了一個公儀休拒魚的故事:戰(zhàn)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愛吃魚,有人投其所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收。
問其原因,他說:“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不能接受,現(xiàn)在我作為國相,能夠用自己俸祿買魚吃,如果現(xiàn)在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儀休“好魚而不貪魚”,實乃其深知“貪贓、枉法、丟官、受懲罰”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愿每位領導干部任前任中都時刻不忘認真算一算政治帳、經濟帳、家庭帳。
“滅官燭看家書”。據(jù)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
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馬上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
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xù)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后來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關于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
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jié)上表現(xiàn)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游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干部汗顏。
一個大臣被卒九族,他在他孩子逃走前告訴他:“你去找A大臣,按著他說的去做,躲過追兵后,去找B大臣,你就安全了?!彼⒆影粗脑捳业紸,A告訴他盤查很嚴,問還有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
他說出了B。然后A給了他一匹快馬,指引他逃跑的方向。
費盡千難萬苦中遇到了B家。B叫了聲孩子,鼻淚俱下。
追兵追到,B把自己的孩子交了出去。孩子得救了,他想起了父親生前說的話:A大臣是朋友,他不會害你,但是絕對不會為了而傷害自己;B大臣肝膽相照,為了朋友可以做一切事。
【乘桴】chéng fú 也作乘桴浮于海、浮海嘆、桴泛、桴可浮、??筛。斲懦髓醯?。
桴,木筏。孔子有自己的政治主張。
他曾說:“假如我的主張行不通,那就乘著木筏渡海離開好了。那時跟隨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孔子弟子子路的字)。”
(《論語·公冶長》)后以此典指避世遠遁,也泛指航海等。 【待賈而沽】dài jià ér gū 也作待沽、待賈、待價而沽、待賈沽等。
賈,通“價”。沽,通“酤”,賣。
春秋時,子貢向孔子請教:“有一塊美玉,是該把它藏在盒子里呢,還是應該尋一個好價錢賣掉?”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一個好價錢呢!”(《論語·子罕》)后以此典比喻懷才者要等到有人賞識重用才出來效力。也用以諷刺某些人把自己當作商品,等待高價出售。
【盜泉】dào quán 也作盜泉水、盜水。春秋時,孔子有一次路過盜泉,口很渴,但他因為討厭“盜泉”這個名字而不肯飲水。
(《尸子》卷下)后用此典喻指丑惡的事物。另作①不飲盜泉、渴辭盜泉、去盜泉,指寧死也不肯接受不義之物,保持清白節(jié)操;②盜泉一飲,指沾染丑惡事物。
【割雞焉用牛刀】gé jī yān yòng niú dāo 孔子十分重視禮樂教化,把它當成治國興邦的大事,他的學生子游在武城做縣令時,積極興辦教育,推行孔子的主張。一次,孔子來到武城,聽到一陣陣彈琴、唱歌、讀書吟詩的聲音,便笑著對子游說:“割雞哪里用得著殺牛的刀?”子游反駁說:“您曾教導我們,治理百姓的人若懂得禮樂教化,就能夠愛護百姓;被治理的百姓受了教化,就會善良溫順,遵守法律。
我正是按您的教誨來施政的啊!”孔子聽了子游的話后,立即收斂笑容,嚴肅地對在場的幾個學生說:“子游的做法是對的,我先前的話是開玩笑的?!保ā墩撜Z·陽貨》)后用此典比喻大才小用或小題不必大作。
【孔席墨突】kǒng xí mò tū 也作墨突不黔、席不暇暖等。黔,熏黑。
孔,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席,坐席。
墨,墨家創(chuàng)始人墨子。突,灶的煙囪。
春秋時,孔子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率領學生周游列國,到了一地后,往往席子還未坐暖,就又動身前往別處了。墨子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也是四處奔走游說,在一地住下后,往往煙囪還沒熏黑,就又趕往別處了。
(《文選·班固〈答賓戲〉》)后以此典形容忙于事業(yè),奔走不停,也形容短暫停留。 【鳴鼓而攻】míng gǔ ér gōng 鳴鼓,擊鼓。
春秋時,季孫為魯國大夫,但他的財富甚至超過了周公??鬃诱J為這違背了禮法,可是,他的弟子冉求卻幫助季孫聚斂財富。
孔子生氣地說,冉求不是我的弟子,可以大張旗鼓地討伐他。(《論語·先進》)后以此典喻指公開申明罪狀,群起討伐。
【拾塵】shí chén 也作拾墮塵、拾煤等。春秋時,孔子率領弟子周游列國,曾在陳、蔡受困,絕食七天之久。
弟子顏回討回米來做飯。飯將熟時,有煤炱(tái,凝聚的煙塵)落人飯中,他覺得米飯雖被弄臟,但棄之可惜,就取來吃了。
這事恰好被孔子看見,他深知顏回的為人,不至于私下吃飯,一問才知真實情況。他于是對弟子感嘆地說:“親眼所見尚不可靠,你們要記住,真正了解一個人不容易?。 保ā秴问洗呵铩と螖?shù)》)后以此典喻指因誤會而生猜疑。
【素王】sù wáng 孔子不是帝王,也沒擔任過很高的官職,但是他品德高尚,學問淵博,整理和保存了大量中國古代文獻,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提倡“仁”和“禮”,對后世影響極大。西漢司馬遷作《史記》時,把他列入“世家”即把視為王侯,后世歷代統(tǒng)治者都稱孔子為“至圣先師”。
(《史記》)后以此典代指有帝王的品德卻沒能當上帝王的人,儒家用以稱代孔子。 【望塵莫及】wàng chén mò jí 顏淵,也叫顏回,是孔子的弟子。
一次,他對孔子說:“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意思說,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走我也快步走,先生奔跑我也奔跑。這些我都能跟上先生。
等到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我就只能干瞪著眼落在后邊了??鬃诱f:“顏回,你的話怎么理解呢?”顏回說:“先生說話,我也能跟著說;先生辯論,我也能跟著辯論;先生談論大道,我也能跟著談論大道。
這些我都能跟上先生。至于先生您不說什么卻能夠取信于大家,不表示親近卻能使情意傳遍周圍所有的人,不獲高位、不憑權勢卻能讓人們像滔滔流水一樣涌聚于身前,我就做不到了。
(《莊子》)后用此典作為對人敬佩之詞,表示自己遠遠落在后面。另作后用亦步亦趨,指一味追隨和模仿別人。
【韋編三絕】wéi biān sān jué 也作編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韋編絕、韋三絕等。韋編,用熟牛皮繩系聯(lián)的竹簡。
絕,斷。孔子晚年喜歡研究《易經》,相傳曾作《十翼》闡述《易經》的義理。
由于反復閱讀、鉆研《易經》,竟把連結竹簡的牛皮繩都翻斷了好多次。(《史記·孔子世家))后以此典贊譽刻苦治學、勤奮讀書。
【以貌取人】yǐ mào qǔ rén 春秋時,魯國人澹臺滅明,字子羽,他想拜孔子為師,開初,孔子見他外貌丑陋,不愿收,經子羽誠懇要求,才勉強收下。經過一段時間考察,發(fā)現(xiàn)他不僅人品很好,學問也不錯。
孔子于是感慨地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币馑际钦f。
傳說帝堯時代,天上突然出現(xiàn)十個太陽,給神州帶來了恐怖和災難。一個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王母娘娘賜給后羿一包不死藥。后羿的徒弟蓬蒙知道后,趁后羿不在,威逼他的妻子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危急之時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頓時,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與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隙鹚焱猩碛谠拢菫轶蛤??!辨隙鹱兂砂]蛤蟆后,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p>
●中國關于月亮的神話最早載于《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中。
●關于月亮,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義等故事。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隨砍隨合,后世因而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經典歷史典故28則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
【注釋】選自《史記 秦始皇本紀》。
譯文: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后的借鑒。
賞析:把以往的得失當作將來的借鑒,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勵將來。有些追悔過去的過失,還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僅僅沉浸于追悔與炫耀之中,而不去覺悟將來過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來,那對將來事業(yè)的成功沒有任何幫助。因此必須吸取以往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防止將來錯誤再度發(fā)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轍,那才是有益之舉。就這一點來說,前人已給我們總結出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