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也可作“鼎足三分”)
發(fā)音: sān zú dǐng li 編輯本段釋義: 比喻三方面對峙的局勢。常比喻三國時期三個國家的場面(蜀、魏、吳)。
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多用于青銅制成,圓形,三足兩耳,也有長方四足的。盛行于商周時期,漢朝仍流行。 三足:鼎的三個腳。也稱三個國家。
近義詞 鼎足之勢、鼎足三分
反義詞 不打自敗
語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三方對立
故事:通過劉備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來講述戰(zhàn)略管理的內(nèi)容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們不但可以重溫一下古典名著的精彩故事,還可以在故事中發(fā)現(xiàn)戰(zhàn)略管理成功、失敗的內(nèi)在邏輯,既有理論又有故事,既有概念又有實例,既有原因又有結果,看著看著常常產(chǎn)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劉備的成功是這么回事,原來戰(zhàn)略管理是這樣的,怪不得有這樣的結果。
鼎足之勢亦作“鼎足而居”,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
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楚漢相爭時,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大將韓信投歸劉邦以后,很快改變了楚強漢 弱的局面。
韓信握有重兵,成了一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的舉足輕重 的人物。當時,有一個叫蒯通的人,深知天下為劉邦還是項羽所得,韓信是個關鍵。
蒯通又 從歷史的教訓中總結到,大凡帝王,只能與之共患難,不能同享樂。因此,他勸韓信不 依附也不損害劉邦和項羽的任何一方,而是和他們?nèi)痔煜?,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勢,?圖日后奪取天下。
韓信沒有聽從蒯通的勸告。在劉邦得勝以后,終因謀反罪被呂后誅殺。
臨死前,韓信想起了蒯通的勸告,十分后悔地說:“我不該不聽蒯通的勸告,以至死在 婦人小子之手?!薄岸ψ阒畡荨北扔魅矫娣至⒌木置?。
鼎足之勢的成語故事:公元前203年,楚漢相爭已經(jīng)進入第四個年頭,韓信用蒯通的計謀,打垮齊軍,接著戰(zhàn)敗項羽派來的二十萬援軍,殺死楚將龍且之后,項羽曾派武涉游說韓信反漢未成。
而后,蒯通又假托給韓信看相的方法,以游說韓信,與劉邦、項羽鼎足而立。蒯通在游說中,分析劉、項相爭已處在相持不下,雙方都處于兵疲力竭的關鍵時刻之后,又說了這樣一段話:“當今兩主之命懸于足下。
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
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jù)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意思是:目前,你的手上握著劉、項二王的命運。
你要歸服漢王,劉邦就勝利;你要幫助項王,項羽就勝利。我愿意披肝瀝膽,向你獻上愚妄的意見,恐怕你不采用。
假使你能采用我的計謀,不如對劉、項雙方都不損害,讓他們共存下去,你與劉、項三分天下,三方并立,互相抗衡。在這種形勢下,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然后,再以你的賢才圣德,以及眾多的軍隊,占據(jù)著強大的齊國,加之燕、趙兩國的歸服,從劉、項兩軍的空虛地帶出兵,牽制其后方,順應民心,為百姓請命,向西制止劉、項之爭。 那樣一來,天下人都會群起響應,誰敢不聽從呢! 韓信最終,不肯為了私利而背棄道義。
根據(jù)這個故事,后來“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被簡化引申為“鼎足之勢”這個成語。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