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用自喜,翻,反而,用,是因此的意思。
這兩句是明朝張岱《陶庵夢憶》序言里的句子。 城郭人民,有個典故,西漢時有個遼東人叫丁令威,外出學道后來成了仙人,變成一只仙鶴飛回故鄉(xiāng),停在城門外的華表柱上,看到故鄉(xiāng)的風景依舊,人事已非。
于是作歌唱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后來“城郭人民”或者“遼東鶴”就指代這個故事。
張岱的意思是自己對往事和人生的回憶,一樁樁一件件,想到什么就寫什么,那種感覺很好,就像重游多年前的老路,就像見到老朋友,對照當下已經物是人非的現(xiàn)實,通過寫回憶小品因而能帶來一些安慰。
爛柯人典出南朝梁代著名文學家任昉的《述異記》。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朽爛?;氐酱謇锊胖酪堰^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xiāng)恍如隔世的心情。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作者] 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唐代劉禹錫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作于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也寫詩作答。首聯(lián)概寫謫守巴楚、度盡劫難的經歷?!捌鄾龅亍?、“棄置身”,雖語含哀怨,卻在感傷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見蒼勁。二聯(lián)感嘆舊友凋零、今昔異貌?!奥劦奄x”、“爛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尋味。三聯(lián)展示的卻是生機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陳代謝的進化思想和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達襟懷;在手法上,它則將詩情、畫意、哲理熔于一爐,以形象的畫面表現(xiàn)抽象的哲理,旨趣雋永。尾聯(lián)順勢而下,請白氏舉杯痛飲,藉以振奮精神。全詩感情真摯,起伏跌宕,沉郁中見豪放,不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1、聞笛賦
典出晉人 向秀《思舊賦 》。
晉人向秀經過亡友嵇康、呂安舊居,聽見鄰人吹笛,因而寫了《思舊賦》。
2、爛柯人
典出《述異記》。
晉人王質入山打柴,觀人下棋,局終發(fā)現(xiàn)手中斧柄已爛,回到家里才知已經過了百年。
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
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xiāng)恍如隔世的心情。
原文選自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擴展資料:
原文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譯文
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創(chuàng)作的背景
劉禹錫從小愛下圍棋,與專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詔王叔文很要好。太子當上皇帝后,他的教師王叔文組閣執(zhí)政,就提拔棋友劉禹錫當監(jiān)察御史。后來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后,劉禹錫被貶到外地做官,寶歷二年(826年)應召回京。
冬天途經揚州,與同樣被貶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痹谠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劉禹錫寫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贈白居易。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爛柯的傳說 (1)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縣)去打柴。
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住足觀看??戳硕鄷r,童子說“你該回家了”,王質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的凸凹不平了。
王質非常奇怪?;氐郊依锖?,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已經大變樣。
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
后來,后人就把“爛柯”作為圍棋的一個別名。 爛柯的傳說(2)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縣)去打柴。
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到棋終時,王質發(fā)現(xiàn)手里的斧頭柄(柯)已經爛了。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年,同時的人已經死盡(見《述異記》) 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數(shù)人棋而歌,質因聽之。
童子以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而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質起視,斧柯盡爛。
既歸,無復時人。 (傳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新安郡在今 浙江衢州,故事中所說的石室山,因為這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已經被人們稱為爛柯山了。
故事說晉代王質砍柴的時候到了這山中,看到有幾位童子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唱歌,王質就到近前去聽。童子把一個形狀像棗核一樣的東西給王質 ,他吞下了那東西以后,竟然不覺得饑餓了。
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你為什么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他看自己的斧子時,那木頭的斧柄已經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沒有了。
王質在山中逗留了片刻,人世間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故事因此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人世間的 巨變。
唐代詩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出逢席上見贈》中 "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一句,就引用了這個典故。詩人用王質自比,表達了他遭貶離開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事的滄桑巨變所帶給他的恍如隔世的感覺。
古人喜歡用神話去解釋那些神秘陌生的事物。云霧繚繞的深山,常常會被人們想像成不問塵世煩憂的仙人的居所。
這故事中,時間對山中的童子們是寬容的,而對人間卻是冷漠 的。其中所寄托的一種蒼涼的意味,也使歷來讀到它的人們不由得發(fā)出悵惘的嘆息。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0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