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按禮儀向孔夫子下跪,請求賜予文字。
此時孔夫子正在吃飯,口無二用,無法答復,于是用筷子夾了幾莖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帶回羅馬,就成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羅馬字母。
另外傳說,西方《圣經(jīng)》里諾亞方舟的故事,在漢字里早有反映,說漢字的“船”字,左邊的“舟”就是諾亞方舟,而右邊的“八”與“口”,正是諾亞的一家八口。 《韓非子》中有一則不錯的教子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場,兒子哭著要跟去。
其妻說:“不要跟去,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妻子一回來,曾子就捕豬要殺。
其妻說:“不要殺豬,我是哄騙孩子的。”曾子嚴肅地說:“不能對孩子說謊,孩子不懂事,會跟大人學。
你騙他,是教他騙。這樣教育是不行的。”
曾子就真的把豬殺了,烹給孩子吃。《呂氏春秋》中有一個三豕涉河的事故。
“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巳亥也。
’。”原來是已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在傳抄時寫錯了。
這就成了因字形近似抄寫出現(xiàn)謬誤的典故。這兩則故事提到豬,并未說豬好壞,只是頗有趣味,故不妨一提。
還有因與豬某些方面相似的,也會帶上一個豬字。如入藥的真菌植物,有利水滲濕功效的豬苓,因其皮黑作塊似豬糞。
又,長江中的揚子鱷,因鼻嘴特長,故俗稱豬婆龍。
漢字的來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jīng)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
久而久之就創(chuàng)造丁文字。蒼頡在創(chuàng)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
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 關于漢字的故事 有故事說:羅馬皇帝派了一位大使,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按禮儀向孔夫子下跪,請求賜予文字。
此時孔夫子正在吃飯,口無二用,無法答復,于是用筷子夾了幾莖豆芽菜放在大使的帽子里。大使帶回羅馬,就成為今天流行全世界的羅馬字母。
另外傳說,西方《圣經(jīng)》里諾亞方舟的故事,在漢字里早有反映,說漢字的“船”字,左邊的“舟”就是諾亞方舟,而右邊的“八”與“口”,正是諾亞的一家八口。這則笑話,是對自認為漢語漢字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開得一個玩笑。
但勿庸置疑,漢語漢字的確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語言文字之一,當然,再優(yōu)秀的語言文字也是在社會實踐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自然文字也必須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改革和發(fā)展。只有將民族語言國際化或者將外來語言民族化,不斷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的語言成果,進而吸收先進的文明成果,這種語言才能發(fā)揚光大,永葆青春。
我國古代有夏秋曬書的習慣,和尚為此還舉行儀式,冠名曰“曬經(jīng)法會”。《世說新語》中說:有個名叫郝隆的人,仰臥于地,袒腹向陽。
人家問他干什么。他說:吾曬腹中書耳。”
我們不能這樣食古不化,使腹中古書發(fā)霉。我們需要開放,需要吸收陽光與空氣。
漢字承載著燦爛的中華文化,語言文字的流通區(qū)域越大,使用方面越多,它的“空間”價值就越大。語言所代表的歷史越悠久,文化越豐富,它的時間價值就越大。
在歷史上為什么漢語能成為朝鮮、日本和越南的文字;為什么滿族人征服了漢人,后來卻被漢人所同化;原因和道理都在這里。語言,是知識寶庫的鑰匙,語言文字,是一切文化成果的載體。
所謂信息社會的信息也是主要用語言承載的。當今國際竟爭最劇烈的尖端科技有七項:遠距離通訊、計算機、機器人、微電子、生物工程、材料科學、航空工程、。
其中前三項與語言學密切相關,其余各項也跟語言有不同程度的關系。隨著計算機技術在國內的推廣,人機對話、篇章理解、自動文摘、機器翻譯等,由設想變?yōu)楝F(xiàn)實。
過去漢字與龜(龜骨)結合,開創(chuàng)了輝煌燦爛的東方古代文明,今天,漢字與硅(硅片)結合,使古老的漢字煥發(fā)出青春的活力。漢字的信息化,使?jié)h字從蒼老變得年輕,從苦難走向輝煌,從而使?jié)h字具有無比光明的未來。
人們常說,魚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里,這就像人類生活在空氣里,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類不知道空氣存在一樣。我們生活在漢字作為日常生活通用文字的國度里,卻不一定全面的、系統(tǒng)的了解自己的文字。
漢字是中華文明之母,沒有漢字也就不會有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也可以說,令國人自豪的四大發(fā)明都是漢字這個偉大發(fā)明的衍生物。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chuàng)始人,被尊為“造字圣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臺,史學家認為倉頡生于斯,葬于斯。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huán)結。
后又發(fā)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
這就有創(chuàng)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fā)明創(chuàng)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fā)明了養(yǎng)蠶,還發(fā)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chuàng)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xiàn)在陜西省雒南縣),臨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
他看來看去,發(fā)現(xiàn)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guī)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jīng)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成功,發(fā)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
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
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于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qū)別,于是出現(xiàn)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曾下令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于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又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后,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tài),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后人們又陸續(xù)創(chuàng)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xiàn)出了像“鐘、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fā)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fā)展,漢字的個數(shù)也越來越多,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種便于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fā)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于一些筆畫過于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fā)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
在現(xiàn)代社會,科學飛速發(fā)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xiàn),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xiàn),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后,我國研制開發(fā)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于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fā)展?jié)h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推敲的來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里就邊推敲邊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從「矮」和「射」談起 記得老友 Spock 曾告訴 TG 一件有趣的漢字對映。
他說「矮」與「射」這兩個字,寫法和意義應該要互相「對調」才合理。也就是「矮」字的意義是「射」;「射」字的意思是「矮」。
為什麼呢? 我們仔細地瞧瞧這兩個字的寫法。「矮」字拆開來,可以分成「委」、「矢」,望文生義地解釋成「『委托』給『箭矢』的事」,那不就是指「射箭」這個動作嗎?另一方面,「射」字拆開來則是「身」、「寸」∶當一個人的「『身體』只夠用『寸』來度量」,這個人當然是個「矮子」。
所以,「矮」字的意思是「射」;「射」字的意思是「矮」。很有意思吧! 當 TG 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心中總覺得不太對勁,但卻也不曉得要從何處反駁。
幾年下來,讀過幾本相關的書籍,現(xiàn)在就能夠有些自己的想法,曉得「矮」和「射」兩字的演變過程。以下,我們先來聊聊「射」這個字。
許多文明發(fā)展的初期,就已經(jīng)知道利用「弓」與「箭」來狩獵與作戰(zhàn)。早期中國當然也不例外,於是我們可以見到殷商甲骨文中,對於「射」這個動作,就已出現(xiàn)許多種不同的文字寫法∶ (「射」的甲骨文) 很明顯地,這個文字所畫出來的,正是「箭在弦上」的模樣。
周朝金文亦承襲甲骨文的設計概念,同樣畫出「弓箭」的搭配,只不過有時意義更加齊備,多了一只抓住箭矢的手∶ (「射」的金文) 假設文字的發(fā)展不曾出現(xiàn)過小小的波折,今天我們要書寫「射」這個漢字,應該成為「」、「」或「」這樣的形態(tài)。然而事實卻不然,因為我們見到「射」字的小篆寫成了 ,將原本在甲骨金文中出現(xiàn)的左半偏旁「弓」部,用「身」字來取代。
中國文化史上,小篆的地位算得上是第一次官定的正式文字。一當立下這種以「身」代「弓」的書寫標準規(guī)范之后,便一直延續(xù)到我們今天的標準楷書的「射」了。
我們無法真正知道當時文字的演化過程中,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異體字成為正體」的情況。不過 TG 讀到瑞典「林西莉」女士在《漢字王國》書中的一種說法∶寫錯了!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結果。
如果我們再來看看「身」這個字在甲骨文與金文的寫法,會發(fā)現(xiàn)「身」的寫法竟與「弓」字有幾份神似 (「身」的甲骨文) (「身」的金文) 「身」字用來代表側身人像的凸出腹部,跟弓字的寫法竟也十分相像。 TG 認為,在秦初統(tǒng)一文字的過程當中,一方面知識份子早已積非成是,一方面是「身」字的筆畫在美感上優(yōu)於「弓」。
就如同 TG 至今仍喜歡繁體字甚於簡體的最重要原因,完完全全是情緒上的「非理性」反應。雖然手寫漢字時,TG 也會為了貪圖方便而寫簡體字,但在正式文件上,將書寫方塊做適度的填滿,絕對比空乏單薄的幾筆劃來得「好看」多了…… 另一方面,「射」這個字的「身」字偏旁,依然可以講出一套合情合理的說詞(這就是「測字師」最擅長的事)∶「,弓弩發(fā)於身而中於遠也,從矢從身;射,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就是這樣地將「身」字偏旁,安置到他的解釋當中。
此外,由於許慎本人大概沒有甲骨文的資料可以考據(jù),於是他才將「射」字的「寸」偏旁解釋成「法度」;若對照一下更古老的金文,就可以知道這個「寸」的原形,是一只手握著一只箭的象形文,跟「法度」是一點關系都沒有的。
聚assemble; gather;聚jù(1)(形聲。
小篆,下面是三個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聲符。本義:村落)(2)同本義 [village]聚,會也。
――《說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鎮(zhèn),北方曰集皆是。
一年而所居成聚。――《史記·五帝紀》聚曰序。
――《史記·平帝紀》所止聚落化其德。――《后漢書·王扶傳》。
注:“小于鄉(xiāng)曰聚。”鄉(xiāng)聚里中人哀而救之。
――劉向《說苑》禹無十戶之聚,以王諸侯。――枚乘《上書諫吳王》(3)又如:聚落(村落里邑,人群聚居的地方)(4)眾;集團;一伙 [group]我是以有輔氏之聚。
――《左傳·成公十三年》陳人恃其聚。――《左傳·哀公十七年》(5)又如:聚觀(群聚觀看);聚口(猶齊聲)(6)地名 [Ju city]。
在今山西省絳縣東南聚jù(1)會合;聚集 [assemble;flock together;gather;get together]而發(fā)于眾心之所聚。――《管子·君臣上》聚室而謀日。
――《列子·湯問》以王命聚之。――唐·柳宗元《捕蛇者說》鳴鑼聚眾。
――《廣東軍務記》聚至百有余鄉(xiāng)。(2)又如:聚散浮生(指人生聚散無定。
浮生:人活著的時候是虛浮無定的);聚麀之誚(比喻和不三不四的女人鬼混在一起,遭人恥笑。麀:母鹿,泛指母獸);聚寇(聚集起來的盜寇)(3)積蓄,累積 [accumulate]聚菽粟。
――《墨子·尚賢中》我今將畜積并聚之于倉廩。――《荀子·王制》(4)又如:聚沙成塔;聚米(堆積米粒做成模型以說明軍事形勢,運籌決策;米堆。
形容矮小);聚貨(聚集貨物)(5)征集 [collect]太醫(yī)以王命聚之。――柳宗元《捕蛇者說》(6)使民眾聚居 [assemble;dwell in groups]大叔完聚。
(完;修好城墻。)――《左傳》聚寶盆jùbǎopén[treasure bowl] 民間傳說中裝有金銀珠寶而且取之不盡的盆兒,比喻資源豐富的地方聚變jùbiàn[fusion] 某些輕元素結合時形成較重核并導致大量能量釋放的原子核的結合聚餐jùcān[luncheon] 通常在公共食堂為集體而供應的一種比較正規(guī)的便餐(如遇到俱樂部的聚會或業(yè)務上的會議)聚餐jùcān[dine together] 聚在一起在公共食堂吃比較正規(guī)的便餐聚賭jùdǔ[operate] 多人聚集在一起賭博聚光jùguāng(1)[condensation]∶光的聚焦式準直(2)[spotlight]∶對一個物體的小面積進行照明的強光束聚光燈jùguāngdēng[spotlight] 類似小探照燈的一種設備,有一個可調反光鏡,通常裝有白熾燈或弧光燈,用于在室內將一窄束強光射在一個選定的小區(qū)域內(如舞臺或待照相的對象等)聚合jùhé(1)[get together]∶分散的聚集到一起(2)[polymerize]∶化學結合 [小分子] 成為大分子,尤其非常大的分子;使受到聚合作用聚會jùhuì[get together] 聚集會合幾個老同學聚會聚伙jùhuǒ[gather a crowd] 多人合成一伙聚伙搶劫聚積jùjī(1)[build up]∶聚蓄;積蓄聚積革命力量(2)[accumulate]∶累積,經(jīng)年累月,一點一滴地累積他由于工作努力和投資適當,聚積了大量財富聚集jùjí[gather;assemble;collect] 集合機場上聚集著數(shù)千人聚殲jùjiān[round up and annihilate] 把敵人包圍起來全部消滅聚焦jùjiāo[focus] 使光線或電子束等集中于一點聚居jùjū[inhabit a region] 集中居住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方聚斂jùliǎn[amass wealth by heavy taxation] 課重稅來搜刮(民財)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論語·先進》聚攏jùlǒng[gather together] 會聚合攏起來聚齊jùqí[call together] [在約定地點] 全體集合參觀的人八時在展覽館對面聚齊聚散jùsàn[meeting and parting] 會聚與分散人生聚散無常聚談jùtán[get together and talk over] 聚在一起交談好久不得如此聚談快意了!聚頭jùtóu[get together; meet] 聚首;會面;人碰在一起不是冤家不聚頭聚晤jùwù[meet] 會晤聚晤一堂,談笑風生聚議jùyì[get together and discuss] 聚集在一起商議聚議大事聚義jùyì[get together and uprise] 舊指為正義事業(yè)而聚集在一起聚義英雄聚飲jùyǐn[get together and drink] 聚集在一起喝酒取樂聚眾jùzhòng[mob;gather a crowd] 聚集群眾;把許多人聚集在一起聚眾鬧事聚jù ㄐㄩˋ會合,集合:~合。~會。
~積。~集。
~談。~攏。
~齊。~餐。
歡~一堂。物以類~。
凝~。~沙成塔。
鄭碼:CEXG,U:805A,GBK:BEDB筆畫數(shù):14,部首:耳,筆順編號:;gather;散;。
“冊”:在春秋戰(zhàn)國至魏晉時代,因為當時還沒有紙,人們只好把文字寫在狹長的竹片或木片上。竹片稱“簡”,木片稱“扎”或“牘”。這種竹片或木片,通稱為“簡”。一塊簡只能寫幾十個字,記載一件事,因而往往需要很多塊“簡”。為了查找方便,人們就用熟牛皮條把這些簡按次序串編起來,稱之為“冊”。“冊”字很像幾片竹簡用繩子串在一起。后來,書寫的材料逐漸用紙代替,印出的文章裝訂成書仍沿用了“冊”這個名稱。現(xiàn)在“冊”已演變?yōu)榱吭~。
刪
會意。從刀從冊。冊是簡冊,把若干竹簡編穿在一起叫“冊”。簡冊的內容有問題,就用刀除掉,所以從“刀”。本義:削除
1.關于相似文字的笑話 “比”對“北”說:夫妻一場,何必鬧離婚呢! “巾”對“幣”說:兒啊。
你戴上博士帽,也就身價百倍了。 “尺”對“盡”說:姐姐,結果出來了。
你懷的是雙胞胎。 “臣”對“巨”說:和你一樣的面積。
我卻有三室倆廳。 “晶”對“品”說:你家難道沒裝修? “呂”對“昌”說: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
“自”對“目”說:你單位裁員了? “茜”對“曬”說:出太陽了,咋不戴頂草帽? “個”對“人”說:不比你們年輕人了,沒根手杖幾寸步難走。 “辦”對“為”說:平衡才是硬道理! “兵”對“丘”說:看看戰(zhàn)爭有多殘酷,倆條腿都炸飛了! “占”對“點”說:買小轎車了? “且”對“但”說:膽小的,還請保鏢了? “大”對“太”說:做個疝氣手術其實很簡單。
“日”對“曰”說:該減肥了。 “人”對“從”說:你怎么還沒去做分離手術? “土”對“丑”說:別以為披肩發(fā)就好看,其實骨子里還是老土。
“寸”對“過”說:老爺子,買躺椅了? “由”對“甲”說:這樣練一指禪挺累吧? “木”對“術”說:臉上長顆痣就當自己是美人了。 2.語言文字的笑話----看誰笑得最開心 “會”字新解 兒子:“爸爸,簡化字的‘會’字怎么寫?” 父親:“人字下面一個云字。”
兒子:“為什么?” 父親:“開會的時候,別人怎么說你就怎么說,這叫‘人云亦云’。” 只吃一噸 男青年決定到農(nóng)村老家舉行婚禮。
男方的父親給市里的親家來電報 問:“能來多少人?好作準備。” 親家回電說:“去不了多少人,只準備一噸飯就行了。”
他把“頓”寫 成“噸”。 很快又接到農(nóng)村的電報:“婚期推遲一月,因一噸飯的米一時難以湊 齊。”
阿皮蛋正傳 賈主任興沖沖他說:“今天工會發(fā)票看電影《阿皮蛋正傳》。” 一個青年笑了:“賈主任,你讀錯了,那是《阿Q正傳》。”
“啥?我 讀錯了!?老子打牌打了幾十年,難道還不認識皮蛋,走開?” 老人掉齒 兩口子帶著爺爺去醫(yī)院看病。丈夫看到掛號單上年齡的“齡”錯印成 “令”了,就對大夫說:“這個‘令’字漏掉一個‘齒’字。”
“是掉個‘齒’字,大夫說,因為我們這是老年人門診嘛!” 屈原醫(yī)生 在歷史課堂上,老師同一個學生:“屈原是什么人?” “是醫(yī)生。”學生回答。
“胡說!” “怎么胡說呢,書上說他是大夫嘛!” 書法藝術 打扮時髦的一對男女青年手挽手,走進一家報刊門市部。 男青年指著一本《大眾花卉》對營業(yè)員說:“買一本《大眾花開》。”
營 業(yè)員沖他一笑,遞給了他。身旁的女青年摘下蛤蟆鏡,拿過來一看刊名便 問;“這個開字怎么上面多了豎?” 男青年答:“這是書法藝術?” “哦。”
女青年點點頭。 別字 一家商店的售貨員在黑板上寫了“現(xiàn)在另售”四個字。
旁邊一顧客說:“同志,零售的‘零’,你寫的是別字。” 售貨員瞪了顧客一眼說:“得了吧,‘別’字還有個立刀旁兒呢!” 何必在乎 胡主任總是寫錯字,念錯音,笑話百出,卻從不虛心學習。
一次,單位開表彰大會,他把馮建國讀成馬建國,引起哄堂大笑,他 估計又是念錯了什么。 秘書提醒道:“還有兩點呢!” 胡主任想糾正一下,又怕失面手,便板起面孔說:“大家不要笑了,少 兩點也沒什么關系嘛!都是革命同志,何必在乎這一點兩點的?” 彼此 周先生接過陳先生遞過來的名片,看了一下說:“東先生,久仰,久 仰。”
陳先生接過周先生的名片說:“你是吉先生?” 周先生聽了不高興:“我姓周,怎么扒了我的皮,我哪里得罪你了。” 陳先生說:“我姓陳,興你割我耳朵,就不興我扒你的皮?” 打賭 看臺上,兩個素不相識的球迷爭了起來。
“甲隊準贏。說錯了,就把我姓倒寫! “甲隊準輸。
否則,把我的姓橫寫!” “你貴姓?” “姓田,你呢?” “姓王” 唇槍舌劍 姚某與李某在茶亭相遇,交談頗融洽。李問姚曰:“請教貴姓?” 姚曰:“姓姚。”
李曰:“可是不祥之兆字,旁邊是一男盜女猖的女字?” 姚聽其語,亦轉問之,答以姓李。 姚應聲曰:“可是棺木之木字頭,下頭絕子絕孫之子字耶?” 官話 南人說官話,往往勉強,俗語所謂藍青官話即是。
民國時有某甲,非常羨慕做官,就終日里擺官架,裝官樣,走官步, 說官話。 一天早餐時候對家人道:“你到我的稀飯箱子里去取我的綠腦袋來。”
家人不懂,瞪眼下視。 某甲大怒,喝道:“王八蛋!不能辦事的東西!你不曉官話粥叫稀飯, 竹與粥同音,竹箱子不是稀飯箱子嗎?官話頭喊腦袋,頭與豆同音,我那 箱中有綠豆一包,豈不是綠腦袋么?” 先生 甲:你可知道,人類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 乙:先有男人唄。
甲:根據(jù)什么? 乙:這都不知道,我們的男人稱先生,不就是一個鐵證嗎? 亡羊補牢 某師解書,頗有新見。一日講“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二句曰:“亡, 死也,羊,畜名,補,供也,牢,太牢也,合起來說,就是羊死了,再去 供太牢,也不算遲。
意即世人不必將活羊宰了去供祭祀。” 眾寡懸殊 有個人,不學無術,可總愛在孩子們面前逞能。
一天,他兒子放學回來在家做語文作業(yè),當寫到“眾寡懸殊”時,不 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去問爸爸。 他爸爸一看,以教訓的口吻訓斥道:“怎。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
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huán)結。后又發(fā)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chuàng)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fā)明創(chuàng)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fā)明了養(yǎng)蠶,還發(fā)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chuàng)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xiàn)在陜西省雒南縣),臨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見一只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
他看來看去,發(fā)現(xiàn)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guī)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jīng)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參考資料:?wtp=tt 漢字的起源 人類社會之初,生產(chǎn)力極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lián)合起來,采用原始、簡陋的生產(chǎn)工具,同大自然作斗爭。在斗爭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
但語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無法傳到較遠一點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傳播到較遠地方去的信息,單靠人的大腦的記憶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應運而生了。
結繩記事 在文字產(chǎn)生之前,人們?yōu)榱藥椭洃洠捎眠^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于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
公元前戰(zhàn)國時期的著作《周易·系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zhí)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是講結繩為約,說得已相當明白、具體了。
仰韶期遺址的骨契圖形 契刻記事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數(shù)目。漢朝劉熙在《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shù)也。”
清楚的說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幫助記憶數(shù)目。因為人們訂立契約關系時,數(shù)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
于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shù)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
后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zhí)一半,以二者吻合為憑。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數(shù)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
右圖是在甘肅省西寧縣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遺址的骨契圖形。結繩記事,契刻記事,以及其它類似的記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
中國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用結繩記事的。南美洲的秘魯,尤其著名。
有的民族,利用繩子的顏色和結法,還可以精確地記下一些事情來。作為原始的記事方法的結繩記事,不論它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shù)字或方位的一些簡單的概念,是一種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產(chǎn)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不能演變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產(chǎn)生。
因為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而不能進行思想交流,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因此,結繩記事不可能發(fā)展為文字。
圖畫文字 圖畫文字 的圖片 由于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采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chǎn)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說:“文字的產(chǎn)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jīng)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
然而圖畫發(fā)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后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畫了一只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畫了一頭象,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象”。
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類似于上面說的“虎”和“象”這樣的圖畫,就介于圖畫和文字之間,久而用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文字從圖畫中分離出來。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符號的圖畫文字。
圖畫文字進一步發(fā)展為象形文字。正如《中國文字學》所說:“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定都能讀。
后來,文字跟圖畫漸漸分歧,差別逐漸顯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
這就是原始的文字。參考資料:/z/q658614642.htm。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