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肅,原名王玉純,祖籍山東,1914年4月3日生于遼寧省新民縣(現(xiàn)新民市)二區(qū)金太牛村(現(xiàn)歸興隆堡鄉(xiāng))的一戶貧苦農(nóng)民家庭。王肅有弟兄五人和一個妹妹。父母終日勞作,盡力省吃儉用,先后供幾個男孩子上了村里的小學讀書。王肅7歲時進了學堂。
王肅(1914——1946)原名王玉純,遼寧省新民縣人。
1937年9月參加革命,11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任晉察冀第三軍分區(qū)政治部、二團政治部、獨立大隊等單位的宣傳股長、科長、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職。
1945年11月初,隨中央干部團赴東北,任黑河地區(qū)中心縣工作委員會書記、黑河地區(qū)人民自治軍司令員兼政委。
1946年6月12日,王肅同志在參加省委會議返黑途中,遭土匪襲擊,因敵眾我寡,邊打邊撤到璦琿后獾洞屯邊的草房內(nèi)進行頑強抗敵。敵久攻不下,便將房子點燃,王肅同志在煙火中仍堅持戰(zhàn)斗,直到彈盡火燃,英勇犧牲,年僅32歲。
王肅同志在黑河工作不足8個月時間,在極其艱苦險惡的環(huán)境下,領(lǐng)導(dǎo)完成了黑河地方建黨、建政、建軍的艱巨任務(wù),為黑河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卓越貢獻。
黑河市至今留有“王肅公園”和王肅電影院以示紀念。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 御狂馬者不得釋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于刑. 謗毀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譯文】
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箍鬃诱f:「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yīng)該能有好的才能?!棺勇氛f:「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guī)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dǎo)認真多問,沒有什么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棺勇氛f:「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jīng)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后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p>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引三國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所附漢孔安國后序說:“《孔子家語》者,皆當時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訪交相對問言語也。既而諸弟子各自記其所問焉,與《論語》、《孝經(jīng)》并時,弟子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其余則都集錄之,名之曰《孔子家語》。”后來“《孔子家語》乃散在人間,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損其言”,安國“于是因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悉得之,乃以事類相次,撰集為四十四篇”。《通考》還引孔安國之孫孔衍奏言:武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故宅,得古文科斗《尚書》、《孝經(jīng)》、《論語》,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國為改今文,讀而訓傳其義。又撰次《孔子家語》。既畢訖,會值巫蠱事起,遂各廢不行于時”。 這說明,《家語》是一部重要的記錄了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但自宋代以來,《家語》被疑為是王肅的偽作,從而埋沒了《家語》在孔子及其弟子研究中的價值。
原文:孔子見羅雀者所得皆黃口小雀。
夫子問之曰:“大雀獨不得,何也?”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不得?!?/p>
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
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翻譯:孔子看見用網(wǎng)捉鳥的人,他捉到的都是雛鳥。
孔子問他說:“只有大鳥捕不到,這是為什么呢?”捕鳥人說:“大鳥容易受到驚嚇,所以難以捕捉到,雛鳥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雀跟從大雀,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雀跟從小雀,也可以捕捉到?!?/p>
孔子回過頭對弟子們說:“容易受到驚嚇的大鳥就能遠離禍害,喜歡貪食的雛鳥就容易忘記禍患,這是出自它們的本性啊,跟從不同的鳥是它們遭受禍福的原因。所以君子要謹慎選擇自己跟從的人,借助年長者的謀慮來保全性命,仿效年輕人的愚蠢魯莽,會有面臨危險死亡的禍患?!?/p>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社會動亂,經(jīng)濟凋敝,美麗富饒的中原大地上,烽煙四起,戰(zhàn)火紛飛,結(jié)果造成民不聊生,軍閥混戰(zhàn),國家的一片大好河山,竟至滿目瘡痍。 為了各自利益紛紛登臺亮相的英雄人物,不勝枚舉。曹操、劉備、孫權(quán)為首的三個軍事集團,經(jīng)過幾十年殘酷的戰(zhàn)爭,最終割據(jù)一方,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 面對戰(zhàn)亂頻仍,殘破凋零的社會現(xiàn)實,有識之士也紛紛表現(xiàn)他們的才華,諸葛亮、司馬懿等人有非凡的謀略,關(guān)羽、張飛等人有驚人的武功。而在政治思想領(lǐng)域內(nèi),卻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重要人物,他就是以研究傳統(tǒng)經(jīng)學為手段,以安邦治國為目的的一代經(jīng)師——王肅。
希望您能采納
如有疑問歡迎繼續(xù)追問謝謝
《世說新語.汰侈》記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駁”,后世詩詞多以“八百里”指牛。
“八百里”是狀其善于奔馳。“駁”是駿馬之稱。后用為“氣概豪邁”的典實。
例句:
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王愷,字君夫,西晉時期外戚、富豪,曹魏司徒王朗之孫,名儒王肅第四子。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文明皇后王元姬的弟弟。曾得晉武帝之助與石崇斗富攀比,為時論者所譏諷。
王肅不僅在經(jīng)典的注釋上與鄭學針鋒相對,并取得官方學術(shù)地位。同時,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觀點,也為他的思想確立理論根據(jù),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孫之口,偽造《孔叢子》、《圣證論》。這些言論雖然大多出自前人之書,看似抄錄,卻有不少改動,有許多他自己的話。他用圣人的話來立論,是儒家經(jīng)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種手段;是借圣人之口說自己想說的話。
他在《孔子家語》《孔叢子》中,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論述治國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問題。而在尊崇孔子儒學的名義下,把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包含進去,成為新時代新思想的融合體,這也是王肅在學術(shù)上壓倒鄭玄,能夠列于學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經(jīng)學向玄學過渡的時代思想特色。
王肅除了注釋經(jīng)典,偽造《孔叢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還針對時事,頻頻向統(tǒng)治者建議,又表現(xiàn)出儒家入世的積極態(tài)度。王肅的學術(shù)活動不僅使人們懷疑鄭玄經(jīng)學的權(quán)威性,更影響了王弼、何晏等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從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為維護傳統(tǒng)的儒家學說,把道家的天道觀和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來,反映出漢魏之際的儒學向道家學說靠攏,可以說是學術(shù)風氣轉(zhuǎn)變的先導(dǎo)。[15]
政治主張
王肅曾以散騎常侍領(lǐng)秘書監(jiān)近十年。當時魏武帝曹操置秘書令,由少府統(tǒng)管,此體制對發(fā)展圖書事業(yè)多有不便,他出任秘書監(jiān)一職后,上表認為:秘書職相比尚書、御史、謁者三臺更為親近君主,中書郎地位在尚書丞、尚書郎上,秘書郎就應(yīng)該在尚書郎下,否則應(yīng)該在侍御史之下;秘書郎俸祿都是四百石,升職應(yīng)該等同于尚書郎,外出就應(yīng)該任郡太守,這是陛下尊崇儒術(shù)的圣旨也。自王肅為秘書監(jiān)后,才不屬少府管理,提高了秘書監(jiān)的地位,以致后世稱此職為為美職。[16]
王肅一生仕宦,為帝王近臣,身居廟堂之高,言路通天,多有奏議,屢屢議政獻策于內(nèi)廷,為魏政權(quán)建設(shè)功績頗顯。其治國安邦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如“輕徭役”、“安百姓”、“慎刑罰”、“重信用”、“倡節(jié)儉”、“簡宮室”等等,既是當時社會狀況所必需,也體現(xiàn)了王肅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促進了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這些主張,對東漢末遭受戰(zhàn)亂、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是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安定起到了作用。[15]
王肅,字恭懿,瑯邪臨沂人。王肅年少時聰明善辯,閱讀經(jīng)籍史書,有著遠大的志向。事奉蕭賾,歷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等。王肅自稱《禮記》《易經(jīng)》是他的專長,但也沒能通解它們的大義。他的父親王奐及兄弟都被蕭賾殺害,王肅從建業(yè)來投奔魏國。
高祖到了鄴城,聽說王肅到來,虛心接待他,召見他詢問歸順的原因。王肅言辭敏銳,語義確當,善辯而有禮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說到治國的策略,王肅陳說安定的辦法,談吐文雅說理透徹,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贊嘆且采納了他的意見。促膝談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勞和時間的長久。于是又趁機說到蕭氏有滅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機會,勸高祖大舉南征。高祖謀取南方的心思于是變得更加急切。對王肅的器重與優(yōu)待每日都在增長,親王貴戚與舊臣都不能離間這種關(guān)系。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帶到中書省。高祖在崇虛樓,派舍人問道:“我聽說你們到來,但不能見你們,你們?yōu)槭裁炊鴣??”王肅回答說:“臣見陛下停食已經(jīng)三天了,群臣焦急擔憂,不敢自安。臣聽說堯時遇到過水災(zāi),湯時遇到過旱災(zāi),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一定要等待圣人來救濟世人,卻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災(zāi)害。因此國家儲備了九年的用糧,用來防備九年的災(zāi)變。臣又聽說如果到了八月老天還不下雨,這之后君主才不進膳食。昨天郊野之外已經(jīng)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內(nèi)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無地自容。”高祖派舍人回答說:“過去堯遇水災(zāi),湯遇旱災(zāi),依賴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雖位居萬民之上,治國不及先王,今日的旱災(zāi),無法補救撫恤,等待立秋以后,反思自責。”當晚降下了大雨。
高祖去世,臨終下詔任命王肅為尚書令,與咸陽王元禧等一起任輔政大臣,征召王肅至魯陽去處理事務(wù)。王肅到魯陽后,就與元禧等一起參與謀劃。由魯陽至洛陽,沿途喪葬等事,交付王肅酌情處理,他憂心勞苦,籌劃料理,超過了皇室的親戚故舊。元禧兄弟都敬重而親近他,上下堪稱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認為王肅是由偏遠之地提拔上來的,一時之間在自己之上,認為是憾事。常對別人說:“朝廷把王肅安置在我上面還可以,而堂叔廣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歷任內(nèi)外要職,為何突然令王肅位居他的上面?”王肅聽到他的話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肅被任城王元澄奏章彈劾,說王肅謀叛,但誣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肅在邊塞盡心竭力安撫外邦,遠近民眾歸順,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樣。王肅誠懇地安置接納,很受歸附者的信任。王肅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愛好聲色,始終廉潔簡樸,家中沒有多余的財物。但王肅的性情稍顯輕佻,頗以功名自負,護著自己的缺點而自夸,很少推舉別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這些缺點。
景明二年王肅在壽春去世,時年三十八歲。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