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兩種讀音: qiàn xī
茜 qiàn基本字義
1. 紅色:~紗。~衫。~裙。
詳細字義〈名〉
1. (形聲。從艸,西聲。本義:草名) 即“茜草”( Rubia cordifolia ) [Indian madder]
茜,茅蒐也。字亦作蒨?!墩f文》
若千畝巵茜?!妒酚洝へ浿沉袀鳌贰P鞆V曰:“一名紅藍其花,染繒亦黃也?!?/p>
2. 按,一種茜草屬多年生草本,莖方形,有逆刺,葉4枚輪生,長卵形或長心臟形,有葉柄,花小,淡黃白色,果實球形,熟果黑色,可食,根可制染料和入藥
〈形〉
1. 大紅色 [deep red]
茜袖捧瓊姿,皎日丹霞起?!啤?李商隱《和鄭愚贈汝陽王孫家箏妓》
2. 如:茜紗(紅紗);茜衫(紅色的衣衫);茜紅(絳紅色);茜羅(絳紅色的薄絲織品);茜裙(紅色的裙子);茜綬(紅色的印綬。譬喻官爵尊貴)
3. 鮮明;鮮艷 [bright]。如:茜練(鮮明的樣子);茜絢(鮮明絢麗);茜璨(鮮明貌);茜茜(鮮明;鮮艷)
4. 草茂盛的樣子 [luxuriant]。如:茜茜(草茂盛的樣子);茜蔚(草木茂盛的樣子)
〈動〉
1. 染紅 [dye red]
誰家茜草茜的,也會落色來?!缎咽酪鼍墏鳌?/p>
2. 另見 xī
常用詞組
1. 茜草 qiàncǎo
(1) [Indian madder]∶同“茜 1 ”
(2) [madder]∶指茜草屬( Rubia )的幾種草本植物中的任何一種
(3) [root of Indian madder]∶中藥名。別名活血草。為茜草的根及根莖???,寒。入肝經。涼血止血,行血活絡,祛痰止咳
茜 xī
詳細字義
1. 用于外國婦女名字的譯音用字
2. 另見 qiàn
隱藏更多釋義
以下結果由HttpCN提供字形結構
異體字:蒨
漢字首尾分解:艸西 漢字部件分解:艸西
筆順編號:122125351
筆順讀寫:橫豎豎橫豎折撇折橫
縱觀歷史,桑樹因桑蠶而成為重要的經濟樹。
蠶,是一種吃桑葉的灰白色昆蟲,眠四次蛻皮長大,吐絲做繭。蠶繭繅絲,就成了紡織絲調的原材料。
中國當之無愧是絲綢的故鄉(xiāng),因為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栽桑、養(yǎng)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從河南滎陽青臺村、浙江湖州錢山漾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絲織物來推斷,中國絲綢至少有5000年歷史了。
漢語中的桑田,原指北魏至北周實行均田制,分給男子種植樹木的田地。男子初受田時,給桑田20畝,規(guī)定至少種桑樹50株,棗樹5株,榆樹3株。
可見當時植桑栽榆,是為法定。 《陌上?!窞闈h代樂府中的名篇。
詩中那位令行者下?lián)埙陧殻倌昝撁敝嬵^、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的美女羅敷,就是因為喜養(yǎng)桑蠶,才來城南隅陌上采桑葉的。《采桑度》為南朝樂府商曲辭西曲七首組歌中的第五首:“春時采桑時,林下與歡俱。
養(yǎng)蠶不滿百,那得羅秀襦?!毖院喴赓W、情真辭切的詩句,表達了貧家養(yǎng)蠶女對“歡”的鐘情和不夠作嫁衣的憂慮。
《采桑女》為唐代唐彥謙的詩作名篇:“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侵晨采桑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
去歲初眠當此時,今歲春寒葉放遲。悉聽門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絲。”
詩以動作描寫和心理刻畫相結合,先“畫龍”后“點晴”,反映出采桑女在苛捐雜稅壓榨下遭遇的痛苦。上述三位采桑女,有喜有憂有愁。
盡管人物背景各不相同,卻以側面真實反映出,數(shù)千年前桑樹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 中國的絲綢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商周時代,就已織出較為精細的染色提花絲織品,經秦、漢、晉、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絲綢文化漸而豐富。西漢以后,我國大量的絲和絲織品經甘肅、新疆,越過蔥嶺,運往西亞和歐洲各國。
后來,人們稱這條古代橫貫亞洲的交通道路為絲綢之路,也簡稱絲路。在我看來,這絲綢之路也是萬千個采桑女,用青青的桑葉鋪就。
隨手拈來古詩句,就是絕好的佐證:“鶯啼幼婦懶,蠶出小姑忙”;“丁男放犢草間嬉,少婦看蠶不畫眉”;“漁夫晚唱煙生浦,桑婦遲歸月滿筐”;“青裙老姥遙相語,今歲春寒蠶無眠”,從忙蠶的小姑到看蠶的少婦,從戴月遲歸的采桑女到遙語春蠶老婦人,無不是在為絲綢之路一把桑葉一把汗水的辛勤勞碌著。 人們用“桑梓”借指故鄉(xiāng),知曉此典出之西周末。
周幽王寵信褒姒,廢申后,驅逐太子宜臼。流離失所的宜臼思念父母,以桑樹梓樹喻父母起興作詩,見《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罹于里?!?/p>
言說對故鄉(xiāng)的桑樹和梓樹肅然起敬,我日里夜里瞻仰父親,依戀母親,誰不連屬父母的毛發(fā),誰不系于父母的骨肉啊。晉代的陸機在《百年歌》之八中有句詩:“辭官致祿歸桑梓,安居駟馬入舊里?!?/p>
或許從此以后,人們才把桑梓并列來借指為故鄉(xiāng)的吧? 以往人們擇水而居,植桑取果、飼蠶,桑樹自然成為村寨景色。白居易在《春村》中這樣描繪:“二月村園暖,桑間戴勝飛。
農夫舂舊谷,蠶妾搗新衣?!倍拍猎凇肚锿響衙┥绞迳帷分羞@樣寫景:“十畝山田近石涵,村居風俗舊曾諳。
簾前白艾驚春燕,籬上青桑待晚蠶?!碧K軾在《山村》中這樣敘述:“桑枝礙竹路,瓜蔓網疏籬。
牧去牛將犢,人來犬護兒?!蓖衾[在《田家樂》中這樣吟詠:“短籬矮屋板橋西,十畝桑陰接稻畦。
滿眼兒孫滿檐日,飯香時節(jié)午雞啼?!贝鍒@、農夫、山田、疏籬、牧牛、板橋、戴勝、春燕、犬吠、雞啼,再有桑陰繞廬,閉上眼睛想象,這該是多么美妙的一幅水墨村居圖啊。
以桑為地名,古來有之。桑中,春秋時衛(wèi)地,在河南淇縣境內。
《詩經》中,有一首以此地名為篇名的詩,為男女幽會之戀歌?!捌谖液跎V?,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在詩中反復吟詠,一唱三嘆。
說有個叫孟姜的美艷女子在桑中等我,約我到上官,送別我在淇水之上。后來人們便以“桑中之喜”、“桑中之約”為男女幽會之典故。
桑間,地名,春秋時衛(wèi)國濮水之上。其地幽僻隱阻,便于男女聚會,謳歌相感。
《漢書?地理志下》稱:衛(wèi)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wèi)之音。后以“桑間之音”、“桑間濮上”,借指亡國之音、靡靡之音。
桑園,地名,位于河北吳橋縣境內,現(xiàn)為吳橋縣城。吳橋老城由于交通不便,已舍棄為鎮(zhèn)。
聞名全國的旅游景點“吳橋雜技大世界”,就建在桑園以西的高速公路旁。 【成語】:柳樹上著刀,桑樹上出血 【解釋】:比喻代人受過。
飽經滄桑 渤澥桑田 滄海桑田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遁跡桑門 恭敬桑梓 海桑陵谷 海水桑田 雞犬桑麻 景入桑榆 敬恭桑梓 陵谷滄桑 暮景桑榆 盤石桑苞 人世滄桑 日薄桑榆 桑弧蒿矢 ?;∨钍?桑戶桊樞 桑戶蓬樞 “桑枝得藥”、“桑林禱雨”、“桑樞甕牖”、“?;∨钍浮边@些與桑樹有關的歷史典故,聯(lián)起清代謝重輝的詩句:“我昔聞諸葛,園林遍種桑。吾宅才五畝,墻下亦成行。
不愛葚子垂,愛此遠枝楊。沈陰白夕佳,常在吾廬旁。”
植株桑樹,其果益身,其葉遮陰,其皮入藥,真是多有實惠呢。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唱楚地的民歌。夜里項羽部隊聽見楚地的民歌,非常吃驚:“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楚懷王命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項羽率軍隊悉數(shù)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zhàn),沒有一點后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并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lián)的通道。楚軍戰(zhàn)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zhàn),楚軍最終大破秦軍。
后用破釜沉舟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率兵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潰敗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聲東擊西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決定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lián)合于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的不滿言論,制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并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這天黃昏,班超命于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放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里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嘩福糕凰蕹好革瞳宮困,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于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走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稍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其實這就是結合當?shù)氐囊粋€悠久的歷史傳說而演唱的歌
彝族土司在“水西”統(tǒng)治的1400多年中,最為杰出的代表是明朝時期的奢香夫人。
奢香夫人死后的第16年,大明王朝正式宣布貴州建省,應該說,是奢香開發(fā)貴州直接推動了明王朝建貴州省的決策。
奢香審時度勢,以國家統(tǒng)一為重,親率各部組織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開辟出以偏橋(今施秉縣境)為中心的兩條驛道:一條向西經水東(今貴陽東北)過烏撒(今威寧)達烏蒙(今云南昭通);一條向北經草塘(今修文灑坪蜈蚣橋)、陸廣(今修文六廣)、谷里(今黔西谷里)、水西(今黔西城關)、奢香(今大方大渡河橋西北)、閣鴉(今大方響水小閣鴉)、歸化(今大方雙山歸化)、畢節(jié)(今畢節(jié)二鋪)等九驛。
奢香主持開辟的驛道,成為縱橫貴州以達云南、四川、湖南邊境的交通要道,改變了貴州險阻閉塞的狀況,溝通了邊疆與中原內地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聯(lián)系,增進了漢民族與西南各兄弟民族的交流,促進了貴州的經濟開發(fā)和社會進步。
“龍場九驛”成為奢香為國為民建樹輝煌業(yè)績中的一座豐碑?!?/p>
江南弄:樂府古題。《樂府詩集》卷二十六引《樂府題解》曰:“江南古辭,蓋美芳晨麗景,嬉游得時。若梁簡文‘桂楫晚應旋’,唯歌游戲也?!卑矗骸傲何涞圩鳌督吓芬源段髑?,有《采蓮》、《采菱》,蓋出于此。”
編輯本段曲子 江南弄樂府《清商曲》名。南朝梁天監(jiān)十一年,梁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即《江南弄》、《龍笛曲》、《采蓮曲》、《鳳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皆輕艷綺靡。又 南朝梁沈約作《趙瑟曲》、《秦箏曲》、《陽春曲》、《朝云曲》四曲,亦稱《江南弄》。兩者格調、字句全同,并同有轉韻,說明《江南弄》一調已成定格。有人認為是唐、五代詞的雛形。唐陸龜蒙《樂府雜詠·雙吹管》:“高樓微月夜,吹出《江南弄》?!眳㈤啞稑犯娂で迳糖o·江南弄》。
說起“鶴”、“駕鶴”,最有名的當屬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此詩氣韻高妙,堪稱絕唱,相傳李太白為之擱筆。 我認為,此詩中“昔人”者為泛指,與“漁樵耕讀、儒道釋教”等都有關,也都無關。(此“教”,指各種外來宗教,如:伊斯蘭教、猶太教、天主教,等)。 但此詩名揚天下之后,很多人,尤其是騷客文人,就把“鶴”與道家聯(lián)系起來了。 例子很多,比如:
[唐] 李白:“頗聞列仙人,于此學飛術”。
[宋]黃昆:“乘鶴仙人去不回,空名黃鶴舊樓臺”。
[元]郝經:“飄渺多飛仙,超搖有遺跡。前缶黃鶴來,重與添顏色”。
[明]倪靜:“黃鶴仙人不復回,空余東水東流?!薄?/p>
有清以來,這類詩詞更多了,不再列舉。特別要說的是,宋代皇帝大多崇道,更是推波助瀾??磥?,大局已定,凡是有“鶴”,就屬道家,他人是不能染指啦!
但是,有人不這么看。 比如,元代有一“詩僧”釋大圭,駐錫泉州紫云寺。他有詩《題黃鶴樓圖》:“仙樓飄渺隔蓬萊,黃鶴西飛竟不回。依遍闌干秋水闊,征帆一葉漢陽來”。 雖然當時蓬萊已是道家修行之所,但佛門之人并不避諱這些話題、詩題。 可見,當時在佛、道之間,對“鶴、駕鶴”并無涇渭分明之見,反倒是局外人在“炒作”。 不過,以上所述,還不是主要論據(jù)。 第一、日本佛教“真言宗”是日本現(xiàn)在最大的佛教宗派,現(xiàn)有信徒一千余萬人。其祖師就是“唐順宗”時期,隨“遣唐使”到我神州留學的“空?!贝髱?。 公元805年,空海先到福州開元寺住了一個多月后,抵達唐都的“青龍寺”,晉見當時的高僧“惠果”大師?;莨跻娍蘸?,就對他十分器重,馬上收空海為徒??蘸T谌齻€月內盡得大師真?zhèn)鳌?惠果大師說,之所以急于傾囊相授,是因為自己年事已高,恐不久將“駕鶴而去”,希望空海能將“密宗”發(fā)揚光大。 公元805年12月,惠果大師圓寂??蘸榇髱熥珜懕暮髿w國。 空海確實不負師望,開創(chuàng)“真言宗”,并成為大書法家,被稱為篆、隸、楷、行、草“五筆和尚”。 此事在日本歷史也有記載。
就“駕鶴西歸”而言,我還沒看到比之更早的記載。而“道家”在此時還未把駕鶴與仙去聯(lián)系起來吧?
第二、清末民初,江南有一個“革命和尚”,曾贊襄國父孫中山先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偉業(yè)。其人姓蘇,名戩,字子谷,法號“曼殊”,即近代史中著名的詩人、畫家、小說家、革命家、佛學家“蘇曼殊”大師。 他的詳細生平、事跡不在此介紹,只講一件事:
1910年,曼殊大師第二次西行去印度求佛,在印度“芒碣寺”參修一個月后,于1911年春回國。 就在回國后的第三天,他收到友人“景耀月”寄來的一首詩,對他的西行之舉給予高度評價,將他比做古代傳說中的“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成仙,千年后“化鶴”而歸。 詩中寫道:“化鶴歸來后,蘇公號曼殊。愛君如海月,吐語似瓊珠。解識佉盧古,能探梵語殊。天南有相憶,寄興在虛無?!?/p>
另外 ,日后還有詩人“高吹萬”給曼殊大師寫信說:“近悉是月更將重赴蓬山,萬里瀛程,視同咫尺;盈盈一水,往來如梭。掛礙盡除,身心具暢,閑云野鶴,欣羨可知”。
看來,曼殊大師這些好友在來詩、來信中,又是“化鶴歸來”,又是“閑云野鶴”,不是以“道家”之言,褻瀆了“佛門”中人嗎?而曼殊大師僅以一笑納之! 何也?
綜上所述,本來“駕鶴西歸”是唐代惠果大師首先發(fā)明的“四字真言”,但不知不覺間讓附庸風雅的騷人墨客和道家子弟們給“盜用”了,日后又成了所謂“道家”的專利,好象與“鶴”相關的詞都非“道家”莫屬。如他人一用,就是“進錯了道場、念錯了經”。這是甚么邏輯啊,真是笑話!
對此笑話,早有先人道出真情:明代萬歷年間的進士“龔三益”有詩云:“仙人到處堪棲泊,幻出白云與黃鶴”。似此嘲弄之詩句,已直白得無須任何之解釋了!
有人在兵荒馬亂的分離中
折半面銅鏡
漂泊經年又重圓如新
注:南朝陳代將要滅亡時,駙馬徐德言將銅鏡破開兩半,跟妻子樂昌公主各藏一半,作為信物。后來果然由這個線索而得以夫妻團聚?,F(xiàn)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重又團圓。
有人在馬嵬坡外的夜半時
留三尺白綾
秋風吹散她傾城的宿命
注:大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起烽煙,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攜一班臣子及楊貴妃倉皇西逃,是月十四日,楊國忠被殺,玄宗被迫賜貴妃縊死馬嵬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玄宗從四川東歸,途中又經馬嵬坡.此時已人事皆非,當年的傾國傾城如今只剩卻荒冢草青
有人在干涸龜裂的池塘中
見鯉魚一對
用口中唾沫讓彼此蘇醒
注:成語:相濡以沫 【解釋】:泉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玉玲瓏 見/z/q770889717.htm
游園驚夢 《游園驚夢》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牡丹亭》里的一折。 杜麗娘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一日,背著父母和塾師,和丫環(huán)春香到后花園游春,花香鳥語,觸景傷情,游倦之后,回房休息。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在花園中相會,并有許多花神一起來為他們做媒。杜麗娘的母親來到床前將女兒喚醒,母親看見女兒神情恍惚;囑咐她以后少去后花園。杜麗娘雖然應允,但心里仍在追戀夢境,不久竟憂郁成疾。
以下是歌曲中所引用的典故
1、破鏡重圓 出自孟棨《本事詩》,南北朝陳朝的故事。
2、相濡以沫 出自《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三尺白綾 出自白居易《長生殿》,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
4、長亭相送 出自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
5、釵頭鳳 陸游與唐琬題在紹興沈園壁上的詩句。
6、玉玲瓏 相傳是一把傳世古琴。
7、紅顏霓裳 唐明皇曾為楊貴妃創(chuàng)作的《霓裳羽衣曲》。
8、未央宮 漢代的皇宮。趙飛燕掌中跳舞的故事。和楊貴妃又暗合“環(huán)肥燕瘦”。
9、游園驚夢 湯顯祖《牡丹亭》中最著名的一出。
10、錦芙蓉 成都稱為錦官城,又叫芙蓉城。暗示五代后蜀主孟昶為美人亡國的故事。
11、游龍戲鳳 明代正德皇帝和李鳳姐的傳說,也就是王菲主演的《天下無雙》說的那個故事。
有人在兵荒馬亂的分離中折半面銅鏡漂泊經年又重圓如新
注:南朝陳代將要滅亡時,駙馬徐德言將銅鏡破開兩半,跟妻子樂昌公主各藏一半,作為信物。后來果然由這個線索而得以夫妻團聚。現(xiàn)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失散或決裂后重又團圓。
有人在馬嵬坡外的夜半時留三尺白綾秋風吹散她傾城的宿命
注:大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起烽煙,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攜一班臣子及楊貴妃倉皇西逃,是月十四日,楊國忠被殺,玄宗被迫賜貴妃縊死馬嵬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玄宗從四川東歸,途中又經馬嵬坡.此時已人事皆非,當年的傾國傾城如今只剩卻荒冢草青。
有人在干涸龜裂的池塘中見鯉魚一對用口中唾沫讓彼此蘇醒
注:成語:相濡以沫【解釋】:泉水干了,魚吐沫互相潤濕。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出處】:《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我打碎玉玲瓏相見別離都太匆匆
注:相傳“玉玲瓏”乃傳世古琴,藏于湖南某氏。琴為方頭,作內收雙連弧形項腰,與傳世的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