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樂濠:即香山寺前石橋下的長方形水池,又有稱功德池的。
此景源于一個典故:當年莊子游于濠梁之上,看到魚兒游來游去,于是感慨道:“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鼻f子曰:“請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儵魚游得多么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鼻f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
你剛才所說的‘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薄?/p>
知樂濠:即香山寺前石橋下的長方形水池,又有稱功德池的。
此景源于一個典故:當年莊子游于濠梁之上,看到魚兒游來游去,于是感慨道:“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原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鼻f子曰:“請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p>
【譯文】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儵魚游得多么悠閑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p>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
你剛才所說的‘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這蔡邕的“焦尾”琴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據(jù)《后漢書·蔡邕列傳》記載: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陀袕椙儆谄?,邕至門試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辩咚貫猷l(xiāng)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
譯文:吳地(今江浙一帶)有個人燒梧桐木做飯,蔡邕聽到火燒木材發(fā)出的巨大聲響,知道這是一塊好木材,因此討來做成一把琴,果然聲音很好聽,但是木頭的尾部依然被燒焦了,所以當時人們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陳留,他有個鄰居準備了酒菜請他來赴宴,他去的時候鄰居已經(jīng)喝得興起了。坐上有個客人在屏風后面彈琴,蔡邕到了鄰居門口悄悄一聽,說:“啊!用音樂招我來卻藏有殺心,怎么回事?”于是回去了。請他的人告訴主人說:“蔡先生剛來,到門口又走了?!辈嚏呦騺肀秽l(xiāng)里人尊崇,主人趕緊追趕并問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訴了他,大家都感到掃興。彈琴的客人說:“我剛才彈琴的時候,看見一只螳螂正要撲向鳴蟬,蟬將飛走還沒有飛走,螳螂的動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擔心,唯恐螳螂喪失了機會,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殺心流露到音樂中來嗎”蔡邕莞然而笑說:“這足以表明了?!?/p>
漢末,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內(nèi)庫之中。據(jù)說齊明帝在位時,曾取出焦尾琴請古琴高手王仲雄彈奏。王仲雄連續(xù)彈奏了五天,并即興創(chuàng)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后傳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贈與大周后。李煜死后歸宋室所有。據(jù)傳,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漢靈帝時(公元168年—189年),陳留郡的蔡邕,因為多次上書陳述自己的政見,違背了皇帝的旨意,又因為得寵的宦官憎惡他,他考慮到免不了要遭到毒害,于是就流亡江河湖海,足跡遠達吳郡、會稽郡。他來到吳郡時,吳郡人燒桐木來做飯,蔡邕聽見火勢猛烈的聲音,便說:“這是塊好木料?。 币蚨埱蟀淹┠窘o他,他把這段桐木削制成琴,果然能彈出優(yōu)美悅耳的聲音。但是琴的尾都已經(jīng)燒焦,因而把它取名為“焦尾琴”。
原文:
漢靈帝時,陳留蔡邕,以數(shù)上書陳奏,忤上旨意,又內(nèi)寵惡之,慮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至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聲,曰:“此良材也。”因請之,削以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薄端焉裼洝?/p>
2、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意思: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
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仲:春秋時齊國政治家。
名夷吾,字仲,亦稱管敬仲。據(jù)說他早年經(jīng)營商業(yè),后從事政治活動。
在齊國公子小白(即齊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君位的斗爭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糾。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輔佐齊桓公,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國、野分治的參國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并在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guī)定士、農(nóng)、工、商各行其業(yè);在經(jīng)濟上,實行租稅改革,對井田“相地而衰征”(見先秦租稅),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發(fā)展的政策。 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
少時與管仲友善,曾一起經(jīng)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
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囚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于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
“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
管仲曾經(jīng)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zhàn),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里年老的母親。
后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王子們?yōu)榱吮艿湥娂娞拥絼e的國家等待機會。
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王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王子小白。不久,齊國發(fā)生暴亂,國王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
王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王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
后來,小白當上了國王,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王,就讓魯國把王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
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丞相,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丞相的能力。
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
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guī)范的國家制度,還善于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丞相。”
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么還能讓他當丞相?”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王子糾效命。
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
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于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丞相,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鮑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嘆說:“當初,我輔佐的王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愿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jié),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yè)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生養(yǎng)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
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guān)系。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滿足的快樂的。
有一個民間故事:
胡九韶,明朝金溪人。他的家境很貧困,一面教書,一面努力耕作,僅僅可以衣食溫飽。
每天黃昏時,胡九韶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說:“我們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談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沒有戰(zhàn)爭兵禍。又慶幸我們?nèi)胰硕寄苡酗埑裕幸麓?,不至于挨餓受凍。第三慶幸的是家里床上沒有病人,監(jiān)獄中沒有囚犯,這不是清福是甚么?
不知足常樂的人,最有名的就是《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相傳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
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彈琴,以為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
后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詳細解釋 1. 通曉音律。
《禮記·樂記》:“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薄短接[》卷五八一引 漢 桓譚 《新論》:“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為知音?!?/p>
宋 周邦彥 《意難忘》詞:“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 周郎 。”《醒世恒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 僖宗皇帝 ,妙選天下知音女子,入宮供奉。”
2. 《列子·湯問》載: 伯牙 善鼓琴, 鐘子期 善聽琴。 伯牙 琴音志在高山, 子期 說“峩峩兮若 泰山 ”;琴音意在流水, 子期 說“洋洋兮若 江 河 ”。
伯牙 所念, 鍾子期 必得之。后世遂以“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zhì)書》:“ 徐 、陳 、應 、劉 ,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 絕弦於 鐘期 , 仲尼 覆醢於 子路 ,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唐 杜甫 《哭李常侍嶧》詩:“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
明 唐順之 《謝病贈別高參政》詩:“逝將歸舊林,復此別知音?!?浩然 《艷陽天》第六九章:“﹝ 彎彎繞 ﹞可見到‘知音’了,哪還肯白白地放過去呢?” 伯牙誦云:“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筼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3. 指對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確評價的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 南唐 李中 《吉水縣依韻酬華松秀才見寄》:“詩情冷淡知音少,獨喜江皋得見君?!?魯迅 《集外集拾遺·文藝的大眾化》:“倘若說,作品愈高,知音愈少。
那么,推論起來,誰也不懂的東西,就是世界上的絕作了?!?[1] 典故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知音故事,這則故事千百年來一起感動著人們,人們不是羨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藝,而是羨慕他遇到了一個能聽懂他的琴聲的人——鐘子期。
高山流水(《列子·湯問》)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
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云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fā),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yōu)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
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干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p>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p>
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
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后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
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jié)拜為兄弟。
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鐘子期灑淚而別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于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
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
1、伯牙絕弦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傾聽琴聲。
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鐘子期的思念。2、知我者鮑子也 管夷吾字仲,是穎上人。
年輕時常常和鮑子交往,鮑子知道他很能干。管仲很貧困,常常欺騙鮑子,鮑子始終好好地對待他,不當一回事。
不久,鮑子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登上諸侯王的位置,成為齊桓公時,公子糾死了,管仲也被囚禁了。
鮑子就進薦了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掌管政事,齊桓公因此稱霸聯(lián)合各方諸侯,匡正了天下,這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我起初窮困時,曾經(jīng)和鮑子一起做生意,分紅利時,大多給自己,鮑子不認為我貪婪,知道我是貧窮的緣故。我曾經(jīng)替鮑子做事,卻使境況更困苦了,鮑子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做事常會遇上不利的時機。
我曾經(jīng)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驅(qū)逐,鮑子不認為我不能干,知道我沒有遇上好時機。我曾經(jīng)多次作戰(zhàn)多次逃跑,鮑子不認為我膽怯,知道我有老母親要贍養(yǎng)。
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他而死,我被關(guān)押、受辱卻不自殺,鮑子不認為我不知廉恥,知道我不以小節(jié)為羞恥、而以聲名不能顯揚于天下為羞恥。生養(yǎng)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子啊。
鮑子進薦了管仲后,把自己置身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在齊國世世代代享受俸祿,有封地的子孫有十幾代,子孫常常成為著名的大夫。
天下人不贊美管仲的能干,卻贊美鮑子能夠了解人。3、刎頸之交 戰(zhàn)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fā)出使秦國。
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后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
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并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zhàn)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zhàn),為趙國拼殺于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回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
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后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
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么,他們說:“我們?yōu)槟鍪?,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xiàn)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頗呢?秦國現(xiàn)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于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后,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4、如魚得水 三國時期前,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劉備在還沒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親戚劉表的軍隊陣容,并且駐守新野這地方。
可是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做別人的軍師。正好這個時候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徐庶勸劉備一定要網(wǎng)羅諸葛亮。
為了請諸葛亮協(xié)助自己獲得天下,劉備曾經(jīng)三次親自到他住的茅廬(今襄陽古隆中,)拜訪他,諸葛亮看到劉備非常誠懇,最后才同意與劉備見面。劉備向他請教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諸葛亮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建議劉備先占據(jù)荊州,這樣才能有機會和曹操、孫權(quán)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高興的劉備甚至對結(jié)拜兄弟關(guān)羽及張飛兩人說:“我得到諸葛亮的輔助,就好像魚得了水一樣?!?、桃園結(jié)義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guān)羽又愿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yè)。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后一桃園。
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guān)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
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jié)義”。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刎頸之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知我者鮑子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伯牙絕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如魚得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桃園三結(jié)義。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fā)生使人悲傷的事。
【出自】:《史記·滑稽列傳》:“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薄痘茨献印さ缿枴罚骸胺蛭锸⒍?,樂極則悲?!?/p>
【示例】:誰知~,一朝觸犯了朝廷,闔門待勘,未知生死。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七
【近義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反義詞】: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高興到極點就發(fā)生使人悲傷的事
樂極生悲(樂極生悲) 【典故】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史記·滑稽列傳》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fā)生使人悲傷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高興到極點就生災 【結(jié)構(gòu)】緊縮式 【近義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反義詞】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同韻詞】暴戾恣睢、長傲飾非、治亂扶危、蕙折蘭摧、鳳皇于蜚、招事惹非、大雪紛飛、雙宿雙飛、早出暮歸、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謎語】笑死人;江州司馬青衫濕 【歇后語】新媳婦流淚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齊威王很小就繼承了王位,他一味貪圖玩樂,在都城臨淄建造“稷下”宮,讓能言善辯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國侵略齊國,淳于髡憑口才請來趙國救兵解圍。齊威王擺酒慶功,淳于髡趁機給他講樂極生悲的道理,幫他成為明君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