罨畫池是中國四川省成都市下轄的崇州市市中心的一處園林,是四川園林中川西園林的代表作之一。罨畫池園林始建于唐朝,初名“東亭”,是一座衙署園林。宋時,江原知縣趙抃在園中開鑿罨畫池,加之后來蘇元老、陸游等文人的經(jīng)營,罨畫池的園林格局大體奠定,并成為蜀中名勝。宋之后,官方對罨畫池的修葺與重建大都以紀念陸游、趙抃兩人為主題,罨畫池因而逐漸演變成為現(xiàn)今的公共性紀念園林。
罨畫池現(xiàn)存建筑群多為清朝重建,全園由罨畫池、陸游祠和州文廟三部分組成,總占地34541平方米,其中水面14600平方米,建筑面積5946平方米,全園格局及建筑保存完好,是中國少數(shù)幾處保存至今的唐宋衙署園林之一。罨畫池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刺客的高義,名士的絕響――《廣陵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一首曲調(diào)較為激昂的古琴曲。
根據(jù)劉東升的《中國音樂史略》,《廣陵散》大約產(chǎn)生于東漢后期。據(jù)說,《廣陵散》這一曠世名曲,因聶政刺韓相而緣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絕世。
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后,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廣陵散》的各曲段分別為井里(聶政故鄉(xiāng))、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大致相切合。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中記載,聶政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著名的勇士。當時韓國大臣嚴遂(字仲子)與韓相韓傀(字俠累)產(chǎn)生了仇隙。
嚴仲子花重金試圖收買聶政去刺殺俠累。聶政原本為一市井"屠狗輩",因要贍養(yǎng)老母,故拒絕了嚴仲子的厚禮。
后來聶政的母親離世,聶政在安葬母親之后,對嚴仲子說自己本來是市井之徒,而嚴仲子作為"諸侯之卿相",不遠千里,驅(qū)車前來以重金邀請。此番禮遇,聶政自然要回報,因此他"將為知己者用",誓死報答嚴仲子。
嚴仲子說自己的仇人是韓相俠累。他一直想請刺客去刺殺俠累。
但俠累是韓國國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圍防衛(wèi)森嚴,恐不易得手。聶政隨即答應了嚴仲子的請求。
聶政仗劍只身前往韓國邑都。到了邑都后韓相俠累正在府中。
俠累雖然有大量侍衛(wèi)層層保護,但聶政還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殺了俠累?!妒酚洝分兄挥昧撕喡缘恼Z言描述了驚心動魄的刺殺場面,"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
聶政大呼不止,又連殺數(shù)十人。聶政最后把劍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
聶政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有人認出自己而連累嚴仲子。后聶政被暴尸于市,可無人認得他。
韓國國君以百金懸賞提供線索的人。 后來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有刺客刺殺了韓相而被暴尸街頭,就懷疑是自己的弟弟聶政所為,于是聶榮立即動身到韓國去探詢究竟。
聶榮到達聶政的暴尸之處后,認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聶榮對圍觀者說:"這是我的弟弟聶政,他受了嚴仲子重托來刺殺俠累。
為了避免株連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連累聶政的聲名啊。
"然后聶榮哀慟而死。根據(jù)索隱對《史記》的注解,聶榮顯然誤會了聶政的意圖。
聶政這么做的目的是保護嚴仲子,而聶榮以為是為了避免連累自己。但聶榮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聶政成為無名刺客。
聶政刺殺俠累應該是當時非常有影響的政治事件。晉、楚、齊、衛(wèi)等國的人聽說此事后,贊賞聶政"士為知己者死"的無畏氣概,又贊揚聶榮是烈女,一個弱女子,不惜"絕險千里",從而使聶政得以名揚天下。
同時又稱贊嚴仲子"知人能得士"。偏偏無人對俠累的死表示惋惜和同情。
買兇殺人的嚴仲子,是整個事件的幕后主謀。無論是《史記》還是《戰(zhàn)國策》都很中立的提到嚴仲子與俠累之間的矛盾沖突。
例如《史記·卷八十六》里這樣說,"濮陽嚴仲子事韓哀侯,與韓相俠累有卻"。《戰(zhàn)國策·韓策二》提到,"韓傀相韓,嚴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
嚴遂政議直指,舉韓傀之過。韓傀以之叱之于朝。
嚴遂拔劍趨之,以救解。于是嚴遂懼誅,亡去游,求人可以報韓傀者。
"可見當時兩人已經(jīng)水火不能相容。但孰是孰非,誰也不知。
以現(xiàn)代人的標準來看,刺殺一國政要是非常嚴重的罪行,聶政也許是最兇殘的恐怖主義分子之一。根據(jù)《戰(zhàn)國策·韓策二》的記載,聶政當時還刺傷了正在俠累府中的韓國國君韓哀候。
《史記·表》中提到這一事件時,僅一句,"賊殺韓相俠累"。不提聶政的名字,而簡略為"賊",明顯帶有貶抑刺客行為的意思。
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傳里則對聶政的事跡基本上采取了一種正面的肯定態(tài)度。另外,《戰(zhàn)國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稱贊聶政是"士之怒",氣概絲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
唐睢還說:"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當時天現(xiàn)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聶政刺韓相是順應天命。
可見,聶政的行為在當時被看作是英雄義士的行徑。 《廣陵散》琴曲最早出現(xiàn)的年代大約為東漢后期。
在東漢蔡邕的《琴操》里,這次刺殺變成了一則民間故事。在這則故事里,聶政殺的不是韓相,而是韓王。
聶政也不是為嚴仲子而行刺,而是為父報仇。原來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由于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
于是聶政成了遺腹子。長大后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
聶政還掌握了異容術,變得無人認識自己。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
韓王聽說后立即召見了聶政,命聶政當眾鼓琴。這時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一舉刺殺了韓王,為父親報了仇。
后來伏在聶政尸體上慟哭不止的不是聶榮,而是聶政的母親。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為"聶政刺韓王"。
這個"聶政刺韓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廣陵散》的曲情。雖然故事情節(jié)與史書的記載有太多出入,但《廣陵散》一曲主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如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樣而減色。
聶政所在的時代大約過了六百多年,西晉一位才智超絕、曠邁不群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這個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名士――嵇康。
嵇康是。
毛公鼎的銘文有32行499字,是現(xiàn)存最長的銘文,是一個周宣王時代的完整的冊命。
1、政治歷史價值:
銘文共五段:其一,此時局勢不寧;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nèi)外;其三,給毛公予宣示王命之專權(quán),著重申明未經(jīng)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預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誡勉勵之詞;其五,賞賜與對揚。這段銘文敘事完整,記載詳實,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材料。
2、鼎文化價值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圓腹,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志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jīng)從濃重的神秘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與其他殷商時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銅器可說是天差地遠,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銘文青銅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銅器之最,相當具有研究價值。
3、書法價值
鼎身銘文的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 ,結(jié)體方長,較散氏盤稍端整。李瑞清題跋鼎時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費聲騫在《古代碑帖鑒賞》這樣介紹毛文:筆致謹嚴,字形整齊有致。相異于一般金文的豪放逸縱,結(jié)字略帶長形,顯得勁挺瘦勁,全文布局氣象溫和,歷來被視為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寶。
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秦昭襄王時(公元前282一公元前280年),秦國三次發(fā)兵攻趙,趙國失利而不屈服。秦為征服趙,又開始政治與外交上的斗爭。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訴趙惠文王,為使兩國和好,雙方可在澠池會盟。陪同趙王前往的是趙國上大夫藺相如。秦王與趙王會飲時,脅迫趙王鼓瑟,并令史官記入秦史,使趙王感到無比難堪。這時,藺相如正氣凜然地強請秦王擊缶,亦令趙國史官記入趙史。秦國官員不服,脅令趙國割15城給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迫請秦國割都城咸陽給趙王祝壽。如此針鋒相對,舌槍唇劍,直到宴會終了,秦王也未能撈到絲毫便宜,只得與趙王言歸于好。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戰(zhàn)爭,雙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會盟高臺。
語出自《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原文如下: 昔者彌子瑕見愛於衛(wèi)君。
衛(wèi)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
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彌子色衰而愛弛,得罪於君。
君曰:「是嘗矯駕吾車,又嘗食我以其馀桃?!构蕪涀又形醋冹冻跻?,前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至變也。
故有愛於主,則知當而加親;見憎於主,則罪當而加疏。故諫說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后說之矣。
夫龍之為蟲也,可猶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
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譯文: 從前彌子瑕被衛(wèi)國君主寵愛。
按照衛(wèi)國的法律,偷駕君車的人要判斷足的罪。不久,彌子瑕的母親病了,有人知道這件事,就連夜通知他,彌子瑕就詐稱君主的命令駕著君主的車子出去了。
君主聽到這件事反而贊美他說:“多孝順啊,為了母親的病竟愿犯下斷足的懲罰!”彌子瑕和衛(wèi)君到果園去玩,彌子瑕吃到一個甜桃子,沒吃完就獻給衛(wèi)君。衛(wèi)君說:“真愛我啊,自己不吃卻想著我!”等到彌子瑕容色衰退,衛(wèi)君對他的寵愛也疏淡了。
后來得罪了衛(wèi)君,衛(wèi)君說:“這個人曾經(jīng)詐稱我的命令駕我的車,還曾經(jīng)把咬剩下的桃子給我吃?!睆涀予Φ牡滦泻彤敵跻粯記]有改變,以前所以被認為孝順而后來被治罪,是由于衛(wèi)君對他的愛憎有了極大的改變。
所以說,被君主寵愛時就認為他聰明能干,愈加親近;被君主憎惡了,就認為他罪有應得,愈加疏遠。因此,勸諫游說的人,不能不調(diào)查君主的愛憎態(tài)度之后再游說他。
龍屬于獸類,可以馴養(yǎng)、游戲、騎它。然而他喉嚨下端有一尺長的倒鱗,人要觸動它的倒鱗,一定會被它傷害。
君主也有倒鱗,游說的人能不觸犯君主的倒鱗,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說的了。
大鵬展翅恨天低,出自明代翰林學士解縉與他人對對聯(lián)時,解縉對的下聯(lián)。
典故如下:
小子無才嫌地狹, 大鵬展翅恨天低。
一位告老還鄉(xiāng)的李尚書不信解縉高才,于是在家設晚宴邀幾位權(quán)臣顯貴和詩作對,并派人叫解縉前來應對,欲當眾奚落解縉。解縉來到李府,只見大門緊閉。仆人說:主人吩咐要你從小門進入,他站在大門口硬是不走小門。李尚書聞情大聲喊道:“小子無才嫌地狹”;解縉立答:“大鵬展翅恨天低?!鄙袝犃舜蟪砸惑@:呵,這小子口氣倒不小,忙命人打開中門相迎。
解縉簡介: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明朝時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nèi)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謚文毅。
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恒殿試佚事》等。
傳說一:
一個與火有關的美麗神話。傳說中的天方國,有一對神鳥,雄為鳳,雌為凰。滿五百歲后,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從此鮮美異常,不再死。雄奇的大黑山上,全彩激光燈映射出長達數(shù)公里的時光隧道和漫天的云彩,高達十米的烈焰從山頂噴薄而出,飛瀑飛流直下,在水與火的交融中,鳳在歌鳴,凰在和弦,演繹一部五百年前的神話,一個流傳千古的美麗傳說。 鳳凰涅盤,浴火重生
傳說二:
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負著積累于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 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jié)換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樣在肉體經(jīng)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回后它們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