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平瓜圃:邵平為秦東陵候。秦亡,隱居長安城東種瓜。其瓜味美。時謂東陵瓜。
班超(東漢建武7年一永元14年公元31—102年)字仲升,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流傳近兩千年,膾炙人口,成為歷代有志立功邊疆之士學習的榜樣。班超的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和妹妹班昭是繼司馬遷著《漢書》有“三班”之譽的史學家。
東漢永平5年,明帝召班固為校書郎,班超和母親隨之來到洛陽,常受官府雇用抄寫文書,很不得志,曾投筆感嘆“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以后,班超參軍來到西域,建功立業(yè),封定遠侯,實現(xiàn)了他的誓言。
漢11年(公元前196年),陳豨在河北反叛,劉邦親自率領(lǐng)大軍從關(guān)中到邯鄲去討伐。
淮陰侯韓信在長安被人告謀反,呂后即用蕭何計策,誅殺了韓信。劉邦在前方聽說韓信已被誅殺,立即派使臣拜蕭何為相國,益封5000戶,令500名士兵保護他。
當時各位朝臣聽到這一喜訊,都紛紛前來向蕭何表示祝賀。但唯有邵平卻單獨對他說:“你的禍事到了?!?/p>
他向蕭何解釋說,你都不想想,你在關(guān)中后方,有誰會來攻打你,要500名士兵干什么用,其實是那位疑心太重的劉邦,怕你與韓信一樣,在后方謀反,所以是讓他們來監(jiān)視你的行動的。蕭何聽后,大驚失色,問邵平該怎么辦?邵平向蕭何獻計說,讓他將所有的封物一一辭掉,并將自己的家私獻出來支援前方,將自己的親屬都送往前線去打仗,這樣劉邦就放心了。
蕭何按照邵平的謀略去辦后,劉邦果然大喜,從此更加信任蕭何了。由于邵平所種的甜瓜汁多味美,在長安頗有名氣。
于是,人們便將他種的瓜稱為“東陵瓜”,歷代多為文人們稱頌。 三國魏國著名詩人阮籍,在他的《詠懷詩》中曰:“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灞門)外。
走軫距阡陌,子母相鉤帶。五色耀朝日,嘉賓四面會,膏火自煎熬,多財為禍害。
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阮籍在這首詩中將邵平當年種瓜賣瓜的盛況,描述得十分詳盡。
東晉詩人陶淵明在《飲酒二十首》詩中言道:“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勸人們不必計較衰敗與榮盛,應(yīng)隨遇而安。
唐代詩人駱賓王在《帝京篇》詩中用“黃雀徒巢桂,青門遂種瓜”來描繪自己因得罪圣上,被貶到臨海為丞時的心情。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他的《古風》詩中用“昔日種瓜人,青門東陵侯”,來表示對邵平的懷念。
還有那位唐代詩人王維,在自己不得志時,先是想到邵平種瓜賣瓜之地,“門前學種先生柳,路旁時賣故侯瓜”,但不知他為何后來又到藍田去過田園生活了,還有唐初“四杰”之一的楊炯,唐代詩人孟浩然等,都在詩中歌頌過邵平種瓜賣瓜的事。專門到邵平店村去做過一次調(diào)查,該村現(xiàn)有1000多戶人家,3000多口人,但在這么多的人口中,居然沒有姓邵的人家。
但也許是祖祖輩輩邵平店村人,出于對那位創(chuàng)建這個村莊的邵平之尊敬與緬懷吧,一直將這個村名沿用了2200多年,這在我國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 長安城東南第一座城門名為霸城門,又叫青門。
廣陵人邵平是東陵侯,秦朝滅亡后成為平民。在青門外種瓜。
邵平所種之瓜十分皮薄瓤紅、味道甜美,相傳皮有五種顏色。邵平瓜、召平瓜、邵平瓜圃、東陵瓜、青門故侯等典都與次有關(guān)。
唐太宗辭別閻羅王還陽之前,為了感謝閻羅王的送回還陽之情,特地的問閻邏王需要點什么陽間的土特產(chǎn),閻王說了:聽說你們長安城外有一個老頭種的瓜很是特別,如果可能的話,我到是想嘗嘗鮮。
唐太宗是個守信之人,決定要送這個人情。送瓜不同于送還紙錢,送紙錢只是把紙錢裝在黃紙糊的信封里,寫清收錢人的詳細地址和收錢人,帶著足夠的郵資,在十字路口燒掉,自然就有本方土地轉(zhuǎn)交到冥府銀行了。
送瓜的皇榜貼出去不久就有人揭了皇榜,自愿的前去陰曹地府,心甘情愿的去死,此人名喚劉全。
唐太宗是有道明君,愛民如子,有前面沒能救得了涇河龍王的經(jīng)驗、教訓,自然對此事就比較慎重,對于劉全的自愿去死,一定要問明想死的詳細原因。
原來,劉全也是京城郊區(qū)人士,雖然家境一般,卻也衣食無慮,家有賢妻,通懷達理,夫妻之間感情默契,兒女一雙,可愛至及,兒女繞膝,其樂融融。
有一日,劉全下田干活歸來,發(fā)現(xiàn)妻子的插發(fā)金釵不見了,問及此事時,妻子說是被一個游方道士化緣給化了去。家中唯一的一件值錢之物送給了一個陌生的道士,劉全確實有些一時的不解和心痛,另外,對妻子的話也是將信將疑,出語也就重了一些,言語過頭了一點,沒想到,妻子羞愧難當,一時的想不開,這個剛烈的女子,趨劉全下地干活的時候,把一雙兒女騙到戶外出去玩了,自己卻在自己的家中尋了短見,懸梁自縊。(這又是袁天罡惹的事)
事后,劉全又當?shù)之斈?,追悔莫及,兩個還不懂事的孩子,整天的鬧著找媽媽,弄得個劉全無計可施,思妻心切,肝腸具裂,也就安頓好了一雙兒女,決心到地府去陪伴賢德之妻。恰有皇榜招人去地府送禮,劉全這才把皇榜揭了去。
受劉全妻子的剛烈和劉全的重情重義所感動,唐太宗決定,用國庫的庫銀來撫養(yǎng)劉全的一雙兒女。這樣能使劉全更加安心的死去。
按照給死人送終的習俗把劉全安頓好,帶上太白金星所種的、被涇河龍王的狂風刮的沒剩下幾棵的瓜苗所結(jié)的珍貴果實,服入水銀,踏上了黃泉之路。
閻羅王見唐太宗如此的守信心中暗喜,心想,我只是隨便說說,沒想到他還真的這樣守信義。但仔細地想來,這不是又逼死一條人命嗎?一查生死簿得知劉全陽壽真的未到,仔細盤問劉全才得知事情緣由,閻王也為之感動,也就開了一個先例,遂問劉全:現(xiàn)在送你們夫妻二人回到陽間去團聚,你可愿意。劉全當然是求之不得,馬上就是滿口的愿意。
閻王一邊安排還陽小鬼送劉全還陽,一邊派小鬼去查找劉全之妻。小鬼回報說劉妻的尸體已經(jīng)完全地腐爛了,已經(jīng)無法還陽。閻王馬上調(diào)來生死簿查找,恰好是唐太宗的妹妹,大唐公主趕上今天陽壽到期。閻王一面派出黑白無常前去接回大唐公主,一面派出還魂鬼帶著劉妻的真魂尾隨而去。(當年的九尾狐貍精就是用這個辦法對付的蘇妲妃)
劉全的喪事還沒辦完就突然有又還陽醒來,在場的眾人心中一陣的驚喜。突然有丫環(huán)前來稟報:正在御花園中蕩秋千的公主,被一股微風吹的從秋千上掉了下來,一命歸西。
畢竟是手足之情,唐太宗得到稟報后立即的趕到了現(xiàn)場,但見在場的丫環(huán)、宮女們哭作一團,而“公主”卻從地上慢慢地爬了起來,但卻是瘋瘋癲癲地,不認識了皇兄,不認識了群臣,也不認識了身邊的宮女,哭著喊著要找自己的丈夫劉全,哭著喊著說是想孩子。聰明的唐太宗認識到了這也許是天意。從此,唐太宗一直承認著這個妹妹,大唐王朝沒有失去這個“公主”,可劉全的行為,感動了皇上,感動了閻羅,自己卻意外地成為了“駙馬”,成為了皇親國戚。
哈密瓜,是甜瓜的一個變種。維吾爾語稱“庫洪”,源于突厥語“卡波”,意思即“甜瓜”。哈密瓜有“瓜中之王”的美稱,含糖量在15%左右。形態(tài)各異,風味獨特,有的帶奶油味、有的含檸檬香,但都味甘如密,奇香襲人,飲譽國內(nèi)外。在諸多哈密瓜品種中,以“紅心脆”、“黃金龍”品質(zhì)最佳。哈密瓜不但好吃,而且營養(yǎng)豐富,藥用價值高。哈密瓜有180多個品種及類型,又有早熟夏瓜和晚熟冬瓜之分。冬瓜耐貯存,可以放到來年春天,味道仍然新鮮。
/view/22513.htm
精究美食
明中葉以后的商業(yè)活動,空前繁榮。不但貨物種類繁多,且谷布絲棉、鹽糖茶酒等日用消費品的比重上升,以致交換的領(lǐng)域,從地方市場走向跨區(qū)域市場,甚至遠達海外。在這樣的條件下,一方面提高了城鎮(zhèn)生活的水平和消費方式,另一方面則擴大了人們的眼界,以致飲食消費尤其驚人。于是富豪之家的窮奢極欲,文人雅士的精究飲食形成風氣,集兩者之大成的張岱,在他的《陶庵夢憶》里,用了不少篇幅記述了自家的飲食生活和飲食品。
張岱自稱“越中好吃
的人沒有超過我的”,喜歡吃各地的特產(chǎn),但是不合時宜的不吃,不是上佳的食物不吃。比如:“北京的一定要吃蘋婆果、馬牙松;山東的一定要吃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一定要吃福橘、福橘餅、牛皮糖、紅腐乳;江西的一定要吃青根、豐城脯;山西的一定要吃天花菜;蘇州的一定要吃帶骨鮑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圓、橄欖脯;嘉興的一定要吃馬鮫魚脯、陶莊黃雀;南京的一定要吃套櫻桃、桃門棗、地栗團、窩筍團、山楂糖;杭州的一定要吃西瓜、雞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筍、塘棲蜜橘;蕭山的一定要吃楊梅、莼菜、鳩鳥、青鯽、方柿;諸暨(今浙江諸暨)的一定要吃香貍、櫻桃、虎栗;臨海的一定要吃枕頭瓜;臺州的一定要吃瓦楞蚶、江瑤柱;浦江的一定要吃火肉;東陽的一定要吃南棗;山陰的一定要吃破塘筍、謝橘、獨山菱、河蟹、三江屯蟶、白蛤、江魚、鰣魚。"而且不管多遠,只要是自己想吃,就不惜時間去品嘗,如不一一弄到手,絕不善罷甘休。
而且,張岱善于吃蟹,他認為食物不加鹽、醋的,夠滋味的就是河蟹。河蟹到十月時更加肥大,連蟹足都有很多肉。尤其是殼里面的蟹黃、蟹膏厚實而實惠。因此,他每到十月時節(jié),就與友人舉行吃蟹會,所搭配的菜色,則是肥臘鴨、牛乳酪等,在蔬菜、果品上則搭配兵坑筍、謝橘、風栗、風菱,飲品上則是蘭雪茶。
巧對眉公
陳繼儒是晚明山人群體的
領(lǐng)袖,聲名遠播。他與江浙士林聯(lián)系緊密,他的生活方式、文藝著述對晚明的士人都有導向意義。張岱祖父張汝霖與陳繼儒交情深篤,萬歷三十三年(1605)張汝霖贈給陳繼儒大角鹿,眉公攜至西湖,竹冠羽衣,往來于長堤深柳之下,見者稱羨不已,眉公因此又號“麋公”。這樣的饋贈顯得十分風雅。陳繼儒說:“肅之與余稱三十季老友,而素心遙對,杖屨詩酒,呼吸相通”。萬歷三十年張汝霖帶六歲的張岱到杭州拜見陳繼儒,這次經(jīng)歷給張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終生難忘:
六歲時,大父雨若翁攜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為錢塘游客,對大父曰:“聞文孫善屬對,吾面試之?!敝钙辽稀独畎卓琏L圖》曰:“太白騎鯨,采石江邊撈夜月?!庇鄳?yīng)曰:“眉公跨鹿,錢塘縣里打秋風。”眉公大笑起躍曰:“那得靈雋若此,吾小友也?!庇M余以千秋之業(yè),豈料余之一事無成也哉?
張岱的對句與眉公的出句對偶工整,還帶著幾分揶揄嘲諷,眉公不以為忤,反稱贊張岱敏捷的才思,在這樣的細節(jié)中顯示了灑脫的胸襟和氣度。
童年的記憶是深刻而堅韌的,就像埋入地下的一粒種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眉公是當時的大名士,交際酬酢繁忙,他的記憶里并沒有留下這件事的痕跡。到崇禎元年,他對張岱已毫無印象,這一年張岱寫成《古今義烈傳》一書,托友人請陳繼儒作序,童年時代的美好記憶使他對眉公一直充滿敬仰之情。雖然他與陳繼儒直接接觸很少,但在晚明的時代氛圍中,陳眉公對于張岱來說并不遙遠。在張岱的心目中,陳眉公是一位值得效法的前輩。張岱對陳繼儒的風度和文章了然于心,他自己的詩文隨處可見受到陳繼儒影響的痕跡。陳眉公的形象已進入張岱意識的深層,參與了張岱思想的建構(gòu)和人生的設(shè)計。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