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典故]韓娥之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傳說戰(zhàn)國時期,一位叫韓娥的女子來到齊國,因為一路饑餓, 斷糧已好幾日了,于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 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弦, 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 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余音在房梁間繚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韓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 韓娥傷心透了,“曼聲哀哭”而去。聲音是那么悲涼, 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覺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時間,“ 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 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請回來唱一首歡樂愉快的歌曲。韓娥“ 復為曼聲長歌”,眾人聞之“喜躍抃舞,弗能自禁”, 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聲之動人, 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繞梁”、“繞梁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余音竟能繞梁三日, 音樂的力量實在是令人無法想象的。
【南唐書】:『王感化善謳歌,聲韻悠揚,清振林木,系樂府為歌板色。
元宗嘗作﹝浣溪沙﹞詞二闋,手寫賜感化?!淮虽较骋徽{創(chuàng)于五代南唐中主。
所謂攤破浣溪沙者,即就原調結構破一句為兩句,增七字為十字。后人以李璟本首細雨、小樓一聯(lián)膾炙人口,因名之為南唐浣溪沙。
而本調沙字意當為紗;或又作浣紗溪,則應作為紗,然相沿既久已不可考。本調別名山花子。
〔作法〕 本謂四十八字,儼然一首七言詩,但頷聯(lián)與尾聯(lián)各缺四字耳。第一、二句,即為七言詩仄起之首二句。
第三句亦與仄起七言詩之第三句同。而第四句僅三字,句法上二下一,為不完全之七言詩第四句。
后半首二句句法,更與七言詩頸聯(lián)無異。第三句亦與七言詩第七句相同,而末尾三字,其句法竟亦同于仄起七言詩之末尾三字。
據(jù)詞中有減字之例,則此調殆亦可名為減字七言詩矣。
白居易對樊素相當喜愛,白居易的詩集中關于樊素的詩也不少比如下面這一首:
【春盡日宴罷,感事獨吟(開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白居易
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獨掩扉。病共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
閑聽鶯語移時立,思逐楊花觸處飛。金帶縋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勝衣。
這是唐文宗開成五年(836年)的春天,此時的白居易滿頭白發(fā),病軀奄奄,已是六十四歲的老人了。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舊時,已經(jīng)是風燭殘年。酒宴散后,正值暮春三月,春盡花殘,更添傷感。白居易突然感到莫名的惆悵和寂寞,他又想起了他最心愛的歌姬樊素,然而正像詩中所說的——“病共樂天相伴住,春隨樊子一時歸”,樊素和那爛漫春光仿佛一起走遠了,留下來的只有滿懷的病愁。 在白居易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痹,于是他賣掉那匹好馬并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墒?,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也傷感落淚說:“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 。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從上面的文字看,樊素不但文采極高,而且對白老爺子還是很有感情的。白居易心中又怎么能不難過?但是白居易讓“未至衰摧”的樊素早點離開他,也是為了樊素將來的幸福著想。白老爺子去世時是七十四歲,距離樊素離開時又過了十多年,如果再留樊素十多年,樊素怎么也會有三十多歲了。在古代這個年齡就算相當大了,遠不如二十來歲的她更能選得好人家,于是,白居易長嘆一聲,揮手作歌讓她離去。
【不能忘情吟】 白居易
駱駱爾勿嘶,素素爾勿啼;駱反廄,素返閨。
吾疾雖作,年雖頹,幸未及項籍之將死,何必一日之內棄騅兮而別虞姬!
乃目素兮素兮!為我歌楊柳枝。我姑酌彼金 ,我與爾歸醉鄉(xiāng)去來。
譯文:馬兒你別叫了,素素你也別哭了,馬要回圈,素素要回家。我雖然老病纏身,要離開你們,但還是比項羽當年對著烏騅馬別虞姬的時候強。素素你再給我唱首楊柳枝的歌吧,我要醉一場。
鄭衛(wèi)之音
“鄭衛(wèi)之音”,即鄭、衛(wèi)兩國(個河南中部與東部)的民間音樂。這一地區(qū)早期是商民族聚屆區(qū)。武王伐紂滅商后,將其一分為二,分別建立諸侯國,以監(jiān)視殷商遺民,防其作亂。但武王死后,三國勾結叛亂,周公旦率軍鎮(zhèn)壓,并將該地分封于康叔(武王之弟),永久監(jiān)管。因此,可以說“鄭衛(wèi)之音”,實際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樂傳統(tǒng)的“前朝遺聲”。由于它表達感情的奔放、熱烈和大膽,也內含著某種團聚意識,因而使獨宗“雅樂”的周王室及其維護者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鄭、衛(wèi)兩國保存了豐富的民間音樂?!对娊?jīng)·國風》凡160篇,鄭風、衛(wèi)風合為31篇,約占五分之一。各國“風”詩,多是短小歌謠,“鄭風”、“衛(wèi)風”中卻有一些大段的分節(jié)歌,可以想見其音樂結構的繁復變化。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詩篇中,常有對男女互贈禮物(《詩經(jīng)·鄭風·溱侑》)、互訴衷腸的愛情場面的描寫,隱隱透露出一股浪漫氣息,產(chǎn)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正是因為這特色,才使能從鏗鏘鳴奏的“金石之樂”中聽出鐘律不齊,精通音樂的魏文侯(前446一前396在位),對孔子門徒子夏說了下面一段話:“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較魏文侯稍晚的齊宣王(前320一前302在位)則說得更坦率:“寡人今日聽鄭衛(wèi)之音,嘔吟感傷,揚激楚之遺風”,“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彼麄兊脑u價,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對僵化凝固的雅樂的厭棄和對活潑、清新的俗樂的熱愛。相反,維護并力求恢復雅樂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則“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論語·陽貨第十七》)。系統(tǒng)反映儒家音樂思想的《樂記》里也說:“鄭衛(wèi)之音,亂世之音也。”正由于儒家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居于極特殊的地位,“鄭衛(wèi)之音”便始終成為靡靡之音的代名詞。
《短歌行》言志,很講究藝術。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妙用比喻與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一處,詩人信手引用《詩經(jīng)·鄭風·子衿》《詩經(jīng)·小雅·鹿鳴》篇中的成句,表示詩人對招賢納士的熱情,對賢能之人的禮遇,流露出“唯才是用”的思想。用典又分為“用事”(又稱為“事典”或“稽古”)和“用語”(又稱為“語典”或“引經(jīng)”),這里當是“用語”,通過引用《詩經(jīng)》詩句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lián)想而尋意于言外。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鼻皟删鋵儆谟玫渲械摹坝谜Z”,語出《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焙髢删鋭t是用典中的“用事”。
一、奉旨填詞柳三變:柳永《鶴沖天》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
北宋仁宗曾批評他:“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將名字抹去。柳永自稱:“奉旨填詞?!?/p>
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據(jù)說完顏亮讀罷柳永的《望海潮》一詞,稱贊杭州之美:“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馬吳山之志”,隔年以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一)
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于是聲傳一時。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并且柳詞可分俚、雅兩派。
漢字資料:
灝 拼音:hào
繁體字:灝
部首:氵,
部外筆畫:18,
總筆畫:21 ;
繁體部首:水,
部外筆畫:18,
總筆畫:22
漢字字義:
灝hào【名詞】
豆?jié){
灝,豆汁也?!墩f文·水部》
◎ 灝hào【形容詞】
(1) 水勢無邊際。通“浩”
(2) 又如:灝汗,灝瀚(水勢廣大的樣子。引申為廣大、眾多的意思);灝茫(水闊大蒼茫的樣子)
(3) 廣大 。如:灝漫(宏大);灝噩(博大)
漢字出處: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字部】 灝
【唐韻】【正韻】胡老切【集韻】下老切【韻會】合老切,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