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
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一年,一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一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里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一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一朵白云,漸漸地,那白云變成了一個白胡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你要注意。
中午是一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后晌有一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你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一看,不見了白胡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一個個蔫了,他心里非常難過,一年的血汗白費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后晌,一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一層又一層。爾德老漢一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一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
黃河馬上斷了一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一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一下又并攏了。
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胡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
可現(xiàn)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
明年,你再種一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你揀最大的一個扔進黃河里。那時,你走進河底洞里,珠寶由你挑,糧種由你拿,還有一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你指哪里,黃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一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里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后,園子里結了一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一把鑰匙。
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里,一直等到瓜熟。 這一天,天氣晴得沒一點子云彩。
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里。這時只聽黃河一聲咆哮,裂開了一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
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里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一陣暴風狂吼,一時河面上波濤滾滾,一浪高過一浪。
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一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梁。
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長城,只是節(jié)節(jié)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
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后,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一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xiāng)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
于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
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
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
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
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愿不愿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
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愿,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fā)了愁。
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么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jù),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xiāng)親們。
據(jù)《史記》記載: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將衰,西渡隱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關令尹喜,清早從家里出門,站在一個土臺上(現(xiàn)瞻紫樓)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泵α铌P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發(fā)飄逸,氣宇軒昂,并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后,誠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從命,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以后,函谷關一帶的門楣或春聯(lián)都刻寫“紫氣東來”,流傳至今,表示吉祥 。 老子在函谷關著寫《道德經》時,他的坐騎青牛被當?shù)匾焕限r飼養(yǎng)著。
當時,函谷關一帶流行一種瘟疫,許多人為此斃命,郎中也無能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壞了飼養(yǎng)人。他找郎中,郎中說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飼養(yǎng)人死纏硬磨讓給牛瞧瞧,青牛氣息奄奄,郎中讓人扶起,牛站不穩(wěn),只是咳咳不止后突然咳出一個肉團(就是現(xiàn)在人說的牛黃),牛才如釋重負,張嘴吃草。郎中大喜,忙將肉團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藥粒,發(fā)給有病關民。病人吃后馬上見輕。人們?yōu)榱烁屑だ献拥那嗯>让?,說這是仙丹。至今,靈寶還流傳有正月二十三為牛節(jié)的習俗。這天,家家門上貼著用黃紙剪成的青牛圖案,并寫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煉仙丹,家家門上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李成宇
1965年8月下旬
中原稱天塹,無過函谷關,
漢稱八關首,中平置元年①,
關址有新舊,相去百里三,
東自孟津起,西邊到崤山,
心吊古戰(zhàn)場,舊貌換新顏,
陜豫咽喉地,今履若平川,
險途幾百里,馳過不半天,
名勝古跡多,不及下車觀,
求學時間緊,何日方得閑?
注:①函谷關遺址在今靈寶市坡頭北,南峙巍巍秦嶺,北臨滾滾黃河。戰(zhàn)國時,秦始置關,稱秦關。漢樓船將軍楊仆“徙關于新安”,南史稱漢函谷關。函谷關為洛陽通向西方的要塞,東指洛都,西望長安,南臨澗河,北依邙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洛陽八關即:函谷關、伊闕關、廣成關、太谷關遺址、轘轅關、旋門關、孟津關、小平津關遺址。函谷關為洛陽八關之首。新函谷關為漢代中平元年置。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于1205年所作。
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 2.典故: 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金戈,用金屬制成的長槍。鐵馬,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
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里指代精銳的部隊。
元嘉草草: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
南朝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chuàng)。 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西北部。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命王玄謨北伐,玄謨陳說北伐的策略,文帝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
結草銜環(huán)來自于兩個典故故事。
一,結草
據(jù)《左傳》記載:春秋時,晉國的魏武子在生病時,曾囑咐他的兒子魏顆,在他死后,把一個沒有生過兒子的妾嫁出去。后來武子病重了,又告訴魏顆,在自己死后讓他這個妾陪葬。
武子死了以后,魏顆覺得父親病危時的語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時的胡言亂語,便依照他以前的吩咐把武子的愛妾嫁出去了。后來,魏顆領兵和秦國打仗,看見戰(zhàn)場上有個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結子,纏住秦軍的戰(zhàn)馬,使秦軍兵將紛紛墜馬,魏顆因此獲勝并俘虜了秦將杜回。
當夜,魏顆做了個夢,夢見在戰(zhàn)場上結草的老人自稱是那位出嫁妾的父親,是用此來報答魏顆不把自己女兒拿來陪葬之恩的。
二,銜環(huán)
東漢楊寶在9歲時,從華陰山北捉了一只受傷的黃雀,楊寶把它帶回家飼養(yǎng),等傷好后把黃雀放了。過后,楊寶夢見黃雀化作一個黃衣童子回來報恩,自稱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銜4枚白環(huán),說楊寶的子孫將來都會像白環(huán)一樣珍貴。
后來,楊寶的兒子楊震、孫子楊秉、曾孫楊賜和玄孫楊彪果然都飛黃騰達。
擴展資料:
結草銜環(huán)
拼音:jié cǎo xián huán
釋義: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后世用結草銜環(huán)代指報恩。
用法造句:在動物界,烏鴉有反哺之心,羔羊有跪乳之意,我們人類更應該結草銜環(huán),知恩圖報才是。
人應該將感恩作為一種天性,把它視作一種美德。結草銜環(huán)的故事讓人怡然,這說明了人們對有恩必報的推舉?!暗嗡?,當涌泉相報”,我們可以目視、可以口誦,更應該入心,不能忘記本分,做出背信棄義的荒唐事來。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結草銜環(huán)
該首題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見于唐朝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這是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yún)?,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zhèn)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的。
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于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范。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xiàn)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這首詩是詩人由楚入?yún)?,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zhèn)江北固山下時所作。當時正值冬盡春來,旭日初升,詩人面對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時光流駛,油然而生別緒鄉(xiāng)思。但是,由于詩人情感內容完全融納于特定時空的生動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詩的情感基調不僅略無哀傷凄婉,反而表現(xiàn)出在晝夜轉接、時序交替之際對獨特的江南景致與蓬勃的自然生機的發(fā)現(xiàn)的喜悅,并且形成高朗壯闊的審美境界。特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lián),被后人視為盛唐氣象的標志。即使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其闊大的境界實際上也不失為“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審美范型。
湖南衡陽市南有回雁峰,傳說秋末冬初,大雁由北向南飛來,至此停留下來,不再南飛,遇春而回(此說今有不少人提出異議,但古人是按此傳說寫詩的)。
這就成了古詩詞中一個著名的典故。高中語文課文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王勃《滕王閣序》“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都用了這個典故。
這個傳說的記載,最早見于南宋兩本地理學著作。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五十五《荊湖南路·衡州》載,回雁峰“在州城南。
或曰:‘雁不過衡陽?!蛟唬骸鍎萑缪阒亍?/p>
’”比王象之《輿地紀勝》稍晚一點的祝穆《方輿勝覽》記載與《輿地紀勝》差不多。這就意味著,并不是人們看了這些地理書,才知道這個典故的。
詩詞作品中使用這個典故,遠遠早于這兩本地理書的記載。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顆的父親魏武子有個非常寵愛的小妾。魏武子臨死前,要魏顆把那個小妾給他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顆卻把父親寵愛的那個小妾嫁給了別人。
后來,秦將杜回領兵攻打晉國,晉王命魏顆率兵抵抗。兩軍正在激戰(zhàn)之時,戰(zhàn)場上突然出現(xiàn)了一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許多結把杜回絆倒,魏顆因此活捉了杜回,秦軍大敗。當天夜里,魏顆做了一個夢,夢見白天的那個老人對他說:“我是你所嫁的那個婦人的父親,特來戰(zhàn)場上結草報恩?!?
《后漢書·楊震傳》注引《續(xù)齊諧記》記載:東漢楊寶小的時候,在山林中見到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黃雀。楊寶見它可憐,便帶回家中精心照料。等小黃雀的傷完全養(yǎng)好后,楊寶就把它放了。當天晚上,楊寶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個黃衣童子,口中銜著四個玉環(huán),說是送給楊寶的禮物,并祝愿楊寶子孫幾代都做大官。后來,楊寶的兒子、孫子、曾孫果然都做了大官,享盡了榮華富貴。
根據(jù)這兩個傳說,人們概括出了“結草銜環(huán)”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后以“結草銜環(huán)”為感恩圖報之典。
祖逖(266-321),東晉初期著名的北伐將領。
成語,聞雞起舞。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蚱鹞??!?
傳說,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成語,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fā)圖強。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譯文:祖逖手敲船槳(中流擊揖),向眾人發(fā)誓說:“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驅逐敵寇,則如這濤濤江水,一去不返!”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