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奴性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私有制或是說等級劃分初露端倪的時候吧。
最早的首領是堯,堯傳位于舜,舜傳位于禹,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是集體公有制,誰也不多誰,誰也不高誰。而禹則傳位與子。
從那個時候起,“尚賢”改為“尚親”,“公天下”改為“家天下”。..私有、等級制初露端倪。
從前,人們見到首領是不需要跪的。一直到西周所推行的“禮樂文化”,把等級制度的劃分就有了一個明確的定義。
..中國奴隸制的確立,嚴格說來還是應該從夏朝開始,商王朝是中國奴隸制發(fā)展時期。.. 我想這就是奴性的根源吧。
儒家是一種監(jiān)督帝王的力量。儒家固然維護君臣關系,但儒家對君王是有要求的。儒家經典中經常提到湯武和桀紂,認為君王應該學湯武,而不應該成為桀紂。孟子對君王的勸說也有很多??傊?,儒家是要求君王行仁義的。
這很不容易做到。因為,這畢竟是“要求”,是對帝王的“要求”,是高舉“民”的大旗對帝王進行監(jiān)督。儒家的“入世”,其實是干預朝政,是參政議政的愿望。
所以,說儒家是培養(yǎng)奴性,完全是顛倒黑白。事實恰恰相反。儒家培養(yǎng)的是道德正氣,憑著這股正氣,敢于直諫,敢于直陳帝王之非。
我們看看中華文明從什么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那是蒙元,然后是滿清。
在大宋朝,大臣們敢經常發(fā)表異見。但到了滿清,就噤若寒蟬。
到了滿清,君臣關系成了單方面的,成了臣的愚忠。儒家精神被篡改,漢人的奴性被養(yǎng)成。
人的靈性是可以培養(yǎng)的。很多人看起來很有靈性,主要的表現是反應敏捷。為什么敏捷?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較好的思維與思想準備;二是有濃厚的興趣和執(zhí)著的創(chuàng)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以上兩個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平常的培養(yǎng)、實踐、積累積極在此基礎之上的提升。當然,卻是在生活中有些人天生就很靈性,但畢竟是少數,而且這些人如果沒有相應的培養(yǎng)和實踐,他的靈性也只能是淺層次的,這樣的人也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因為靈性不等于知識,知識不等于智慧,智慧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成功。
奴性—奴隸之性,甘心受奴役的品性也。一切看主子臉色行事,無自主意識,心甘情愿的做馴服工具,無正義良知,得過且過,無是非觀念,無道德意識,不以為恥,引以為榮,在主子面前討好賣乖,阿諛逢迎。奴性的實質其實就是極端的利已主義思想在作怪! 標準就是喜歡甘心被人領導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