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fā)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
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么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p>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斗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里卻想不通。 他認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 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
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 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并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風起云涌,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
顏回鉆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干里,想避避雨。 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 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又從空樹干中走了出來。
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 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 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
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 顏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 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
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 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么會知道要發(fā)生的事呢?” 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學習。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 那可是一條人命??!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顏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
學生慚愧萬分!” 從這以后,孔子無論去到哪里,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1、貧賤不改志向的故事孔子收徒,有教無類,不問貧富,只要認學,他都招進門里。
顏回初見孔子時,不過是個十歲多的小孩,他個頭矮小,衣衫簡陋,面黃肌瘦,但他的額頭卻出奇的高,向前凸著,雙眼深凹,炯炯有神,透著機智、聰慧。顏回向孔子三拜磕了仨頭,就算成了孔門弟子了。
顏回初見,并沒有給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后來,孔子漸漸發(fā)現(xiàn),在弟子之中讀書最用功的就是顏回,而且很少提問,只是瞪著一雙打眼像貪食般地聽孔子講經(jīng)受業(yè)。
放學了,弟子們都回家吃飯了,顏回總是最后一個走,飯后又第一個來到學堂,然后就捧卷誦讀。時間長了,孔子就覺得奇怪了,顏回為什么回家吃飯這么快?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隨顏回,看個究竟。
原來,顏回家住東關的貧民區(qū)。平時,顏回的父親在城外種地,不回家吃飯;顏回的母親又在外給人幫工,也不回家吃飯。
這樣,顏母每天走時給兒子做一鍋菜湯。顏回回到家也不管涼熱,拿起竹筒做成的飯碗,舀出菜湯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有時菜湯喝不飽,他就跑到井邊,用水瓢舀幾瓢水喝,然后拍拍脹起的肚皮,樂滋滋地拿上包,往學堂跑去。
孔子派人觀察了幾天,天天如此。孔子聽了回報非常憐憫,又十分嘆服。
于是說了收在《論語》上的這段話:“一簞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焙髞砣藗儼杨伝鼐幼〉慕址Q為“陋港街”,把顏回當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還在井上修建了“顏樂”亭,以追念顏回這種貧賤不改志向的德行。
2、銅方圈的故事顏回家貧,平時又不善言談,更使一些富家弟子看不起他,有時還借故侮辱他。顏回從不和這些同學計較,只是一門子用功讀書。
一天,有個同學的銅方圈丟了,就懷疑是顏回偷了。雖然大家都在顏回面前旁敲側擊,顏回依然鎮(zhèn)靜自若,不理不睬。
這樣,同學們更加懷疑是他偷的了。這天放學,同學們都到孔子面前說顏回偷了銅方圈,開始孔子不信,可告狀多了,孔子就生氣了,沒想到自己門下竟會出現(xiàn)偷兒,就要把顏回趕出學堂。
可轉念一想,顏回偷方圈又沒人抓住手脖子,假如不是他,不是白白冤枉了一個好孩子嗎?孔子想了想,就拿出一錠金子寫了幾個,說:“那就試試他吧!”飯后,又見顏回第一個來到學堂。他腳一進門就被一個硬東西碰了一下,顏回穿的草鞋,這下碰得可不輕,疼得他彎腰按摩腳指頭,忽見腳下有個白紙包。
顏回心想,這是啥玩意兒這么硬,打開一看是一錠金閃閃的金磚,紙包什么寫到:“天賜顏回一錠金?!鳖伝匦α诵?,取出筆也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又把金子包好放再原處,然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出經(jīng)書放聲閱讀起來。
過了一會兒,有人趁顏回不注意,把那紙包交給了孔子??鬃哟蜷_一看,紙包上又多了幾個字: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發(fā)命窮人。
孔子看了莫不做聲,那些誣賴顏回的弟子們都低下了頭。后來,丟失的方圈找到了,那同學找顏回道歉,顏回只是一笑而過。
從此,孔子更加器重顏回。顏回呢,也不負師望,不僅學問大進,而且品德修養(yǎng)也居孔門弟子之首,成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中的首位。
3、有才的故事?lián)f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誰最有才,于是說:我給你們出個對子,看你們誰能應對。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黃狗,大黃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
孔子眼睛一亮,一個上聯(lián)脫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壓菜。這個象繞口令似的上聯(lián),可把弟子們難住了,他們一個一個抓耳撓腮,大眼瞪小眼。
這時,顏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見雞冠花下,一只大紅公雞正在仰脖高吟,于是靈機一動,對道:雞冠花下雞觀花,其實,孔子說出上聯(lián)后,也沒想到可對的下聯(lián),沒料到顏回對的如此工整,貼切,巧妙,不由打心眼里佩服??鬃記_顏回點點頭,不露聲色的說:剛才你是對的好,就是太慢了。
我再出一聯(lián),你試試?于是說道:“荷葉蓮花藕”??鬃釉捯魟偮?,顏回的嘴張了張也沒答出答案,這時候,一只討厭的蚊子飛到顏回的鼻梁上,顏回急忙舉手來打,這一句舉手顏回立即想出了下聯(lián):“拳頭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驚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動聲色的問道:你的“拳頭巴掌手”,怎么能對我的:“荷葉蓮花藕”呢?顏回急忙站起來答道:因為荷葉與蓮花是同一種植物,藕是它們的果實,它們?nèi)齻€是一家;拳頭與巴掌,手也是同一樣物件吶??鬃狱c頭笑道:還是顏回最有才華呀!眾弟子們也跟隨著點頭稱是,自嘆不如顏回有才氣。
4、顏回抓飯孔子和子弟們周游列國時,曾在陳、蔡兩國間被圍困,斷糧了七天。在這困境中,有一次子貢得到一個機會混了出去,買一石米回來,顏回和子路便馬上開始煮飯。
這時大家都很累,孔子也在對著灶房門口的椅子上睡著了。在等飯熟的那段時間里,子路坐在門檻上休息。
不久飯香四溢,子貢便催著子路陪他一起去灶房看看,卻看到令他們根本無法相信的情景:他們一向尊敬的顏回,此時竟背向住他們,偷偷把一團香噴噴的飯往自己嘴里塞。他們不動聲色,悄悄退了出去,終于按耐不住,把看到的告訴孔子。
孔子聽了,并沒有驚訝的反應,只叫他們跟著他進入灶房。他對顏回說:“不久前我夢見祖先,相信他們會保佑我們,我因此用煮好的飯先。
顏回敬師食污飯
孔子中年之后,曾周游列國,聚眾講學。顏回為了學習老師高尚的品德和淵博的知識,也跟著孔子輾轉千里,游學四方。一次,他們自衛(wèi)赴陳,途經(jīng)匡城,被匡人錯認為仇人陰虎,四處圍捕??鬃訋熗街缓脰|躲西藏,才幸免于難。但是,躲藏之際,糧吃完了,錢花光了,孔子和顏回已幾天幾夜粒米未進,餓得渾身沒有一點力氣。
在這種困難情況,孔子只好白天黑夜都躺在床上睡覺,借以忍耐饑餓。顏回平時十分敬愛老師,現(xiàn)在眼看老師遭受饑餓的折磨,真是憂心如焚。他想;我還年輕,也許能忍耐些日子,老師已這么大年紀,怎么受得了這種折磨?萬一老師在這里有個三長兩短,如何是好?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向人行乞,萬萬不能讓老師再忍饑挨餓。
這天,顏回拖著虛弱的身體出去乞討,恰好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婆婆。這位老婆婆見顏回餓成這個樣子,非常同情,就送給他兩碗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拿回了白米,忙忙劈柴點火,快手快腳煮起飯來。他真想一眨眼就把飯煮好,端給敬愛的老師。當飯鍋里透出誘人的香味時,顏回立即掀開鍋蓋,動手盛飯。然而,匆忙之中,卻不慎將手上的炭灰落在飯鍋里。顏回望著這來之不易的米飯,心中又急又氣。他想老師這些天已粒米未進,萬萬不能因此飯已臟,讓老師吃得不痛快。于是,便將已弄臟的那團米飯盛出來,匆匆忙忙吞了下去。
恰在這時,孔子一覺醒來,聞到撲鼻的飯香后,心中十分高興,便到外屋看個究竟。誰料剛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在大口吞飯,孔子見狀,不禁十分生氣,氣的是平日諄諄教誨的顏回,不該這么無禮,在老師沒吃之前就先吞吃起來。想到這里,孔子又悄悄地退回到里屋睡下。
過了片刻,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了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白米飯,輕輕地對孔子說:“先生,今天我遇到一位好心的婆婆,送給我們一點白米,現(xiàn)在飯做好了,請您老人家起來吃飯吧!”
孔子滿腹怒氣,但不動聲色,慢慢地說:“顏回呀,我剛才熟睡之中,做了一夢,夢見了你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來之不易的米飯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
顏回一聽,連忙上前阻攔,急切地說:“先生,不可不可。我做飯時不小心掉進鍋里一塊炭灰,弄臟了米飯。我怕老師看到吃得不舒服,便吃掉了這團污飯,然而此飯確已污染,不可用來祭奠先人?!?/p>
孔子聽到這里,方才恍然大悟。他激動地拉著顏回兩手說:“顏回呀顏回,你待師如父,真是個難得的賢人啊!”
簡介 顏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淵,一作顏淵,又稱顏子,孔廟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稱復圣,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門弟子中德行修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別的尊重。
《孔子家語》中有顏回一篇。據(jù)說顏回非常聰明,深曉推理之術。
他主張為人要謹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應該嚴以待人。但是孔子門下的學生中,最有聰明才智的卻不是顏淵,而當以子貢等人為代表,所以顏淵不是以智慧才華而出眾,而是以德行修為取勝。
他在與孔子談論志向時,曾說我無伐善,無施勞(我希望我不炫耀自己的長處,有功勞,也不夸耀)。 《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
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
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孔門十哲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后歷代統(tǒng)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復圣”。山東曲阜還有“復圣廟”。
[編輯本段]陋巷簡居 顏回所處的時代,已是中國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權繼續(xù)衰落,而且各諸侯國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進而變?yōu)椤岸Y樂征伐自大夫出”、“陪臣執(zhí)國命”。 “陪臣” 即臣之臣。
如諸侯國的卿大夫對諸侯稱臣,對天子則自稱“陪臣” ;卿大夫的家臣對諸侯而言也稱“陪臣”。春秋時魯國為“三桓”執(zhí)政(即魯桓公后裔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把持國政),至魯昭公、定公、哀公時,家臣勢力興起,家臣叛亂屢有發(fā)生。
魯昭公四年(公元前 538 年),叔孫氏家臣豎牛軟禁并餓死了叔孫豹,設計殺害了叔孫豹的兩個嫡子,擁立庶子叔孫諾。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季平子立,對家臣南蒯未加禮遇,南蒯便密謀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而歸其室于公,子更其位,我以費為公臣?!?/p>
(《左傳·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費叛歸齊。魯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 505 年至前 501 年),季氏家臣陽虎專政,并把持了魯國國政。
陽虎之亂是魯國家臣叛亂中持續(xù)最長、影響最大的一次叛亂。陽虎的權勢凌駕于“三桓”之上長達三、四年。
陽虎原本為孟孫氏庶支,后為季孫氏家臣,季平子時很受重用。季平子死,季孫斯(桓子)立,陽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
在處理季平子葬禮上,陽虎與季孫氏另一家臣仲梁懷發(fā)生爭執(zhí)。陽虎要求以魯國之寶玉“玙璠”為季平子斂尸,仲梁懷卻認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遜國時,代國君行祭時所配,今定公已立,不能再用。
陽虎便勾結費宰公山不狃,想聯(lián)合驅逐仲梁懷。公山不狃初時并不以為意,后因仲梁懷對其不敬重,才對陽虎說:“子行之乎!”陽虎起事,并囚季桓子與公父文伯(季桓子從父昆弟),驅逐了仲梁懷。
冬十月,陽虎殺公何藐(季孫氏族人),與季桓子在稷門內(nèi)設立盟誓,舉行大規(guī)模詛咒,驅逐公父文伯與秦遄(季平子姑婿),徹底清除異己勢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魯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陽虎想滅掉“三桓”,讓季寤代替季氏,讓叔孫輒代替叔孫氏,自己代替孟孫氏。
陽虎借冬祭的機會起事,事敗,逃灌(今山東寧陽縣北稍西)、陽關,據(jù)兩地反叛。 魯國經(jīng)“三桓專權”、“陪臣執(zhí)國命”兩個時期后,不僅使宮室衰敗,魯國舊日的貴族世家也大都衰落。
魯國的顏氏家族到顏路、顏回父子時,除了保有祖?zhèn)鞯馁F族身份及顏路的魯卿大夫頭銜外,便只有陋巷簡樸的住宅及五十畝郭外之田,十畝郭內(nèi)之圃了。在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的春秋時期,些許田產(chǎn)難以維持一個貴族家庭的生計,顏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為貴族家庭的一般性開支,簡居于陋巷。
[編輯本段]師從孔子 顏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門”時,孔子聚徒講學已達十三年之久。其聲望遠播于各諸侯國,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在魯國已小有名氣。
顏回剛入孔門時,在弟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又內(nèi)向,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有人便覺得他有些愚。馬骕《繹史》引《沖波傳》曰:“子路、顏回浴于洙水,見五色鳥,顏回問,子路曰:“熒熒之鳥?!?/p>
后日,顏回與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見前鳥,復問由:“識此鳥否?”子路日:‘同同之鳥。'顏回曰:“何一鳥而二名?”子路曰:“譬如絲綃,煮之則為帛,染之則為皂。
一鳥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顏回隨子路去洙水洗澡,見五色鳥在河中戲水,便問子路是什么鳥。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
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認得這鳥嗎?子路又答曰:這是同同鳥。顏回反問:為什么一種鳥有兩個名字呢?子路說:就像我們這里出產(chǎn)的魯絹一樣,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顏色染就是皂,一種鳥兩個名字不是很自然嗎? 顏回的忠厚與內(nèi)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于那個層次。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觀察了解,。
原文顏回年二十九,發(fā)盡白,蚤死。
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弊g文顏回二十九歲,頭發(fā)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
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說:“自從我有了顏回這個學生,學生們就更加親近我?!濒攪鴩龁柨鬃樱骸澳愕膶W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fā)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不幸年紀輕輕死了。之后再沒有發(fā)現(xiàn)好學的人了?!?/p>
原文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
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
孔子佯為不見之??鬃悠鹪唬骸敖裾邏粢娤染碀嵍箴??!?/p>
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p>
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shù)》)譯文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缺糧)受困,飯菜全無,七天沒吃上米飯了。白天睡在那,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后煮飯,快要熟了。
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里的飯吃。一會,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
孔子起來的時候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凈的飯然后才給他們吃?!鳖伝鼗卮鸬溃骸安皇悄菢拥?,剛剛炭灰飄進了鍋里(弄臟了米飯),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按說)應該相信看見的,但是看見的也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一個人不容易啊。”
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難啊,孔子認為要了解一個人更難啊。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什么不去做官呢?”顏回回答說:“不愿意做官。
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nèi)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愿意做官?!?/p>
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說:“好啊,你的愿望!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行內(nèi)心修養(yǎng)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艺b讀這些話已經(jīng)很久了,現(xiàn)在在顏回身上才看到它,這是我的心得啊!”原文: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愿仕。
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nèi)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夭辉甘?。”
孔子愀然變?nèi)?,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nèi)者,無位而不作?!鹫b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見之,是丘之得也?!?/p>
《莊子》。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 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fā)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
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么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p>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斗嘴。
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 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里卻想不通。 他認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 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
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 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并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p>
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風起云涌,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
顏回鉆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干里,想避避雨。 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 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又從空樹干中走了出來。
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 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 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
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 顏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 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
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 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么會知道要發(fā)生的事呢?” 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學習。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 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顏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
學生慚愧萬分!” 從這以后,孔子無論去到哪里,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顏回居陋巷的典故:
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生于魯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歲。他十四歲即拜孔子為師,此后終生師事之。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政冶志向上,顏回以舜為志。
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階段,十三歲入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其學業(yè)基本已成。顏回求學期間,曾于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顏歆。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二個階段,約十四年的時間是隨孔子周游列國。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顏回三十八歲,孔子六十八歲,季康子派使臣公華、公賓、公林帶著禮品到衛(wèi)國來迎接孔子一行歸國。從此顏回結束了跟隨孔子長達十四年的列國周游。
顏回重歸魯國,其故居陋巷雖然依舊,但父母均已年邁,家庭重擔理應落在他的肩上。歸魯之后,顏回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
魯國的顏氏家族到顏路、顏回父子時,除了保有祖?zhèn)鞯馁F族身份及顏路的魯卿大夫頭銜外,便只有陋巷簡樸的住宅及五十畝郭外之田,十畝郭內(nèi)之圃了。在生產(chǎn)力極為低下的春秋時期,些許田產(chǎn)難以維持一個貴族家庭的生計,顏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為貴族家庭的一般性開支,簡居于陋巷??碱伝匾簧?,大多為追隨孔子奔走于六國,歸魯后亦未入仕,而是窮居陋巷。
顏回在學習和弘揚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的過程中,總是殫精竭思,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簞食瓢飲”的困苦生活,這種狀況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夏歷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學宗師顏子不幸病逝,給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遺憾。由于他的家境十分困難,以至無力按照當時有關禮儀殯葬,最后經(jīng)他的父親顏路四處籌措,并在其弟子及同門好友的幫助下,才勉強完成了葬禮。
自漢代起,顏淵因為較易查考的關系,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淵配享。此后歷代統(tǒng)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圣”。山東曲阜還有“復圣廟”。
原來,孔子的好學生,一生追隨老師,仁義好學,面對艱難困苦,仍舊一心向學,樂而無憂,實在是難能可貴。
顏回字子淵,比孔子小30歲,魯國人,就住在曲阜。
曲阜今日尚有顏回井,可以作為顏回當年住所的座標。顏回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p>
意謂如果人人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恢復到禮治的要求,恪守各種典章制度,那么,天下的百姓便都會歸向仁愛了。 顏回沉默寡言,乍看好像有些愚笨,孔子就說:“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
顏回最能理解孔子的心思,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便可以看出前文所提孔子三大弟子子路、子貢和顏回的性格,也可看出孔子為什么特別喜歡顏回的緣故。故事很生動,為保持原貌,錄出這段文字的原文: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
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顏回死,門人提出要厚葬,孔子不同意。
結果門人還是厚葬了。孔子說:“顏回把我當父親對待,可我卻沒有把他當兒子對待?。】蛇@不是我啊,是學生們??!”孔子可能是內(nèi)心有些矛盾。
因為父親在,兒子則不當厚葬,孔子兒子孔鯉死就是薄葬。此事可看出孔子重視人之本生,主張薄葬的觀點。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