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是”典故:
公元前597年,楚王向鄭國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楚莊王親率大軍圍困鄭國三個多月,鄭國投降后,和楚國爭雄的晉國才發(fā)來救兵。
正準備返國的楚軍在戰(zhàn)與不戰(zhàn)的問題上產(chǎn)生了分歧。楚莊王想退兵,他的愛臣伍參主戰(zhàn),令尹孫叔敖主和。孫叔敖說:“昔年攻進陳國,現(xiàn)在又攻進鄭國,楚國不是沒有事呀,該休息休息了。如果和晉軍打仗又不能取得勝利,是不是把伍參的肉給吃了!”伍參反駁說:“如果打了勝仗,孫叔敖你就是無謀之人。如果打了敗仗,我的肉將在晉軍那里,你孫叔敖怎么能吃得到呢?”孫叔敖不再理會伍參,下令“南轅、反旆”,即掉轉車頭,大旗反向,準備撤退。
但伍參又對楚莊王說:“晉軍元帥荀林父是新上任的,還不能真正讓下屬聽從他的命令。荀林父的輔佐官先縠剛愎自用,不仁不義,不肯聽從荀林父的命令。晉軍三帥,專斷行事,想聽從命令也沒有上級的命令。三軍主帥尚且如此,晉軍將士又該聽誰的呢?這一次,晉軍一定會吃敗仗。再說了,你是國君,晉軍主帥是臣,一個國君見了敵軍的臣子就嚇跑了,你該怎么面對你的臣民呢?”
莊王無言以對,想了想,伍參的話很有道理,馬上命令掉轉車頭,北上到管(現(xiàn)在的鄭州市區(qū))駐扎下來準備戰(zhàn)斗。事實證明伍參的分析很正確,晉楚兩軍在邲(今河南滎陽北)大戰(zhàn)一場,晉國指揮混亂,大敗而歸。
《孟子》自以為是
原文 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已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已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下以忘其身,內(nèi)以忘其親,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是人也,所謂以狐父之戈矚牛矢也。
譯文 大凡愛爭斗的人,一定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而對方是不正確的。如果自己的確是正確的,對方的確是錯誤的,那么自己就是君子,對方就是小人了。憑著君子的德行去跟小人互相傷害,而不考慮自己的名譽,也不考慮親友們所受的傷害,更不考慮國君,這不是太過分了嗎?這種人就像人們說的是在用狐父的戈去刺牛糞一樣不值得呀!
【成語】:自以為是
【拼音】:zì yǐ wéi shì
【解釋】:是:對??傄詾樽约菏菍Φ?。形容主觀,不虛心。
【出處】:《荀子·榮辱》:“凡斗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薄睹献印けM心下》:“眾皆悅之,自以為是。”
【示例】:世人往往~,自夸其能。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四回
【近義詞】:一意孤行、執(zhí)迷不悟、夜郎自大
【反義詞】:妄自菲薄、自慚形穢、自暴自棄
【歇后語】:抓住頭發(fā)就織布
【語法】:作謂語、定語;形容主觀不虛心
【英文】:consider oneself correct
【日文】:ひとりよがりである,獨善(どくぜん)
【法文】:se persuader qu'on a raison
【德文】:von sich selbst eingenommen sein
(自以為是,自以為是)
認為自己的看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孟子·盡心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孔叢子·抗志》:“君出言皆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皆自以為是,而士庶莫敢矯其非?!?/p>
宋陳亮《廷對策》:“凡今之進言于陛下之前者,孰不自以為是,而自以為公哉!”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一:“科學的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自以為是’和‘好為人師’那樣狂妄的態(tài)度是決不能解決問題的?!?/p>
【夜郎自大】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
出處: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典故: “夜郎自大”屬漢語圈認知率最高的一類成語。
漢語工具書都把它釋為對妄自尊大者的諷喻,很多人正是通過這個成語知道古代西南曾經(jīng)有一個夜郎國。但這成語其實是一段誤讀的歷史。
夜郎故事首見于司馬遷的《史記》。漢武帝開發(fā)西南夷后,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云南的滇國,再無法西進。
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敦與我大?”后來漢使返長安時經(jīng)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問題。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來便演變成家喻戶曉的成語。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到清代已廣為流行。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