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和叔齊的故事
《不食周粟》
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nèi)穩(wěn)定,生產(chǎn)發(fā)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nèi)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于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
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jīng)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wèi)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本桶阉麄z扶走了。
后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zhàn)于牧野,血流飄杵,由于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fā)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于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采這里的薇菜。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作算是對呀?先帝神農(nóng)啊,虞夏??!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里去呢,真可嘆??!我的生命就要結(jié)束了?!庇谑蔷宛I死在首陽山之上。
擴展資料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
相傳其父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繼位,先后都逃往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
伯夷、叔齊死后,見于文獻記載的,最早贊美伯夷、叔齊的人就是孔子。
孔子在《論語》中曾先后多次贊揚伯夷、叔齊?!安?、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怨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歷史上也有許多文人墨客對伯夷叔齊的稱贊,并寫成詩歌流傳下來,例如陶淵明的《讀史述·九章·夷齊》和李白的《雜曲歌辭·少年子》。
《讀史述·九章·夷齊》
【晉】陶淵明
二子讓國,相將海隅。
天人革命,絕景窮居。
采薇高歌,慨想黃虞。
貞風凌俗,爰感懦夫。
《雜曲歌辭·少年子》
【唐】李 白
青云少年子,挾彈章臺左。
鞍馬四邊開,突如流星過。
金丸落飛鳥,夜入瓊樓臥。
夷齊是何人,獨守西山餓。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伯夷叔齊
伯夷和叔齊是殷商末期孤竹國(河北盧龍)國君的兒子。
他們的父親最喜歡三兒子叔齊,有意立他為太子,將來繼承君位。但當時的規(guī)矩是長子做太子、繼君位,國君覺得很為難。
就在這時,國君生病死了。大臣們尊重他的意愿,請三兒子叔齊繼位。
叔齊心里非常不安,讓位給大哥伯夷。伯夷不肯,說:“這是父親的意思?!?/p>
兩人爭讓不下,最后伯夷索性逃走了事。叔齊還是不肯即位,他認為應當遵守規(guī)矩,老大不在,就由老二繼位,自己是老三,不能繼位。
為了避免矛盾,他也逃走了。大臣們只好把老二立為國君。
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昌(后來的周文王)有德行,便決定投奔西伯昌。西伯昌知道了兩人的身份和來歷,非常高興,當即把他們留了下來。
不久,西伯昌去世,武王即位,讓士兵穿著孝服出征伐紂。伯夷和叔齊拉住武王的馬進諫道:“父親死了不埋葬,卻要去打仗,這能說是孝嗎?你是臣子,卻去打君主,這能說是仁嗎?”武王的手下想要殺死他們。
姜太公說:“他們雖然反對出征,但作為紂王的臣子,他們算是盡了義,還是放他們走吧?!蔽渫鯗缟?,建立了周王朝。
伯夷和叔齊認為武王的做法可恥,決定不食周粟。他們隱居在首陽山(山西永濟),采薇而食,終于餓死。
他們的忠義行為受到后人的贊揚。擴展資料夷齊的讓國精神和恥食周粟的高尚氣節(jié),使各代詩人深受感動。
他們題詩作賦,詠頌伯夷、叔齊。見于文字記載的,詠頌伯夷、叔齊的詩多達近百首。
著名詩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馬光、文天祥、劉伯溫、顧炎武等都有傳世佳作贊美夷齊。廣州刺史吳隱之上任之前,聽說廣州城外有一泉,人稱“貪泉”。
傳言赴廣州作官者,若飲此泉之水,就會變成貪官。吳隱之上任伊始,就痛飲三瓢貪泉之水,并賦詩一首,以言其志。
吳隱之也終于沒有成為貪官。南宋著名畫家李唐以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餓死首陽山為題材,畫了一幅《采薇圖》。
此畫系國家一級文物,現(xiàn)收藏于故宮博物院。《采薇圖》刻劃的是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寧死不愿意失去氣節(jié)的精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伯夷叔齊。
哈哈這個我知道、不食周粟 詞 目 不食周粟 發(fā) 音 bù shí zhōu sù 釋 義 粟:小米,泛指糧食。
本指伯夷、叔齊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誠堅定,不因生計艱難而為敵方工作。
出 處 《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故事詳細介紹: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
墨胎氏。孤竹在今遼寧盧龍東南。
孤竹君生前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齊讓位給兄長伯夷。
伯夷也不愿作國君而逃避。 后來二人聞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養(yǎng)老幼,深得人民擁戴而入周投靠。
文王仙逝,周武王繼位而擁兵伐紂,他們認為諸侯伐君以為不仁,極力勸諫。武王不聽,決意滅商。
伯夷、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采野果為生。 示 例 這是沿路討來的殘飯,因為兩人曾經(jīng)議定“~”,只好進了首陽山之后開始實行。
(魯迅《故事新編·采薇》)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有骨氣。
伯夷和其弟弟叔齊生活在殷紂失道、西周興起的王朝更替之時。
他們本來是遼西諸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后來因為兄弟之間互相謙讓,都不愿意自己去接替父親留下來的位置,而先后逃出,準備到西伯姬昌那里??墒堑融s到了西伯的地界,卻正趕上西伯去世,其子武王繼承王位,并準備東向伐紂。
伯夷和叔齊于是攔住武王的戰(zhàn)車,向他進言說:“你父親剛死,還沒有下葬,就輕用刀兵,這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竟然要去動武殺害自己的君主,這能稱得上是仁嗎?”可以想見,如此不留情面的質(zhì)問,肯定弄得“正義在手”的周武王十分尷尬,于是馬上命令武士“拉下去砍了”。幸運的是,當時姜太公也在場,可能是看著這兩位老先生實在可憐,更可能是不愿意眼看著周武王承擔上出師未捷即殺害無辜老人的名聲,所以出面幫助伯夷、叔齊躲過了這一劫。
然而,這哥倆也不含糊,在西周地方政權(quán)終于依靠血腥的武力奪得了整個天下之后,他們兩個人抱定“不食周粟”的道德底線,跑到首陽山里采薇而食,并最終餓死在山中。
這兩個人是商朝的人,兩人都是孤竹國國王的兒子。國王喜歡小兒子叔齊并立下遺囑,立叔齊為以后的國君??墒鞘妪R不愿意違背立長子為王的規(guī)矩,請哥哥伯夷做國王,可是伯夷執(zhí)意不愿意繼承王位。為了讓弟弟安心做國君,伯夷偷偷走了,弟弟知道后也隨他離開王宮,四處尋找哥哥。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伯夷,兩個決定不再回到孤竹國,而決定投奔周國,過安穩(wěn)平靜的生活。
可是周武王正率軍討伐商紂王,他兩人上前阻止說“這種討伐不道德,周國屬于商朝的屬國,以下犯上,討伐君是不仁”。激怒周武王險些被殺,后來周朝建立后,伯夷、叔齊認為周朝不仁不義,拒絕和周人來往,不吃周朝地里長出來的食物,最后餓死。是骨氣還是傻看你們自己辨別了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
孤竹君死后,叔齊欲禪讓伯夷,伯夷說:“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
叔齊也不肯繼位,也逃脫了。人們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
伯夷和叔齊聽說西伯昌樂于贍養(yǎng)老人,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西伯昌已經(jīng)死了,伯夷和叔齊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兒子武王將東伐殷紂,伯夷和叔齊拉住了武王的馬韁阻止,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的隨從上前要殺他們,太公呂尚立即上前阻止說:“此義人也?!?/p>
并攙扶他們離去。武王平定了商紂,天下歸順了周朝。
但是,伯夷和叔齊認為這是恥辱,仍堅持操守,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靠采集野菜蟲饑,臨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與嗟徂兮,命之哀矣?!?。
譯文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立叔齊為君,等到父親死后,叔齊又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愿?!庇谑蔷吞娱_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避了。國中的人就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正當這個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養(yǎng)老人,便商量著說:我們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jīng)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他為文王,正向東進發(fā),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zhàn)馬而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而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太公姜尚說:“這是兩位義士?。 狈銎鹚麄?,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亂以后,天下都歸順于周朝,而伯夷、叔齊以此為恥,堅持大義不吃周朝的糧食,并隱居于首陽山,采集薇蕨來充饑。待到餓到快要死了的時候,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上首陽山,采薇來就餐,殘暴代殘暴,不知錯無邊?神農(nóng)虞夏死,我欲歸附難!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
原文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 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伯夷和其弟弟叔齊生活在殷紂失道、西周興起的王朝更替之時。
他們本來是遼西諸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后來因為兄弟之間互相謙讓,都不愿意自己去接替父親留下來的位置,而先后逃出,準備到西伯姬昌那里。可是等趕到了西伯的地界,卻正趕上西伯去世,其子武王繼承王位,并準備東向伐紂。
伯夷和叔齊于是攔住武王的戰(zhàn)車,向他進言說:“你父親剛死,還沒有下葬,就輕用刀兵,這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竟然要去動武殺害自己的君主,這能稱得上是仁嗎?”可以想見,如此不留情面的質(zhì)問,肯定弄得“正義在手”的周武王十分尷尬,于是馬上命令武士“拉下去砍了”。幸運的是,當時姜太公也在場,可能是看著這兩位老先生實在可憐,更可能是不愿意眼看著周武王承擔上出師未捷即殺害無辜老人的名聲,所以出面幫助伯夷、叔齊躲過了這一劫。
然而,這哥倆也不含糊,在西周地方政權(quán)終于依靠血腥的武力奪得了整個天下之后,他們兩個人抱定“不食周粟”的道德底線,跑到首陽山里采薇而食,并最終餓死在山中。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08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