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范蠡(陶朱公)的故事:
關(guān)于范蠡,除了他輔佐越王勾踐成就大業(yè)、功成身退等事跡之外,司馬遷還在《史記》中講了一件事:
范蠡一家離開越國,先在齊國住了一段時間,后又到了陶地。他認為陶地道路通暢,做生意可以發(fā)財致富,于是自稱陶朱公,與自己的兒子一齊做了商人,沒過多久就積累了豐厚的家資。
在陶地,朱公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后,陶朱公的二兒子因為殺人被楚國拘捕了。自古以來,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會在鬧市中被處死,因此,朱公決定派小兒子去探望二兒子,并讓他帶一千鎰黃金。就在小兒子即將出發(fā)時,大兒子說:“我是長子,現(xiàn)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我去,卻派小弟,說明我是不肖之子?!闭f完就要自殺。其母見狀就對朱公說:“現(xiàn)在派小三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但眼看老大說自殺就自殺,該如何是好?”不得已,朱公只好派大兒子去,并寫了一封信要他送給舊日的好友莊生,同時交代說:“你到楚國后,把金子送到莊生家,一切聽從他的吩咐,千萬不要與他發(fā)生爭執(zhí)。”
老大到了楚國,依照父親的囑咐如數(shù)向莊生進獻了黃金。莊生說:“你現(xiàn)在趕快離開,千萬不要留在這里,即使在你弟弟釋放后,也不要問原因?!崩洗罂谥写饝?,但并沒有真的離開,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國,并用自己另外私帶的黃金賄賂楚國主事的達官貴人。
莊生由于廉潔正直而聞名于楚國,從楚王至下,對他都很尊重。黃金送來后,他對妻子說:“這是陶朱公的錢,以后全部還給他,千萬不要動用?!?/p>
莊生找了一個機會入宮見楚王,以天象有變將對楚國有危害為由勸楚王實行德政,楚王于是準備實行大赦。接受了賄賂的楚國達官貴人把這一消息告訴了老大。他尋思,既然實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釋放了,那一千鎰黃金不就等于白白給莊生了嗎?于是他又返回見莊生。莊生一見他驚奇地問:“你沒有離開嗎?”長子說:“沒有,當初我為弟弟的事情而來,現(xiàn)在楚國要實行大赦了,我的弟弟自然可以得到釋放,所以特來向您告辭?!鼻f生聽出了話里的意思就說:“你自己到房間里取黃金吧?!崩洗蟀底詰c幸黃金失而復得。
莊生因為遭到長子的愚弄而深感羞愧,他又入宮會見楚王,說:“現(xiàn)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議論陶地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后被關(guān)在楚國,他家派人用金錢賄賂君王左右的人,因此并不是君王體恤楚國人而實行大赦,而是因為朱公兒子才大赦的。”楚王聽罷大怒,于是他命令先殺掉朱公的兒子,之后才下達大赦的詔令。
長子只好帶著弟弟的尸體回家了。母親和鄉(xiāng)鄰們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著說:“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他從小就與我生活在一起,經(jīng)受過各種苦難,知道生活的艱難,所以把錢財看得很重。而老三一生下來就在蜜罐子里,哪里知道錢財來得不易,棄之也毫不吝惜,本來我是打算讓他去的。老大不能棄財,所以最終害了自己的弟弟,這很合乎事理的,不要悲痛了。我日夜盼的也就是老二的尸首能回來?!?/p>
無疑,上述故事進一步表現(xiàn)了范蠡非凡的識人眼力,同時也驗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知子莫如父?!?/p>
拋開老二殺人償命、咎由自取不談,可以說是莊生要了小二子的命,而讓莊生作此決定的是長子,所以是他要了弟弟的命,而他又是朱公在孩子母親要求下才派去的,可母親也是出于無奈……那么,究竟是誰要了小二子的命呢?
是朱公。倘若他真想救出兒子,此前完全可以把利害關(guān)系向大兒子講明,但他只是草草交代了幾句。他難道不是在用長子的行為、次子的生命證明自己的眼力嗎
“教師節(jié)”這一名稱出現(xiàn)于近代。但古時也有類似的日子,那就是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徐梓介紹到,古代的啟蒙學塾分為私塾、家塾、義塾三種類型,“在家塾中,老師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節(jié)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節(jié)令,或者一學年開始或結(jié)束、或者學塾開辦或關(guān)閉的時候,東家往往會向塾師致送銀錢或禮物,這被稱之為“節(jié)儀”。因為節(jié)儀是用來表示對塾師禮敬的,所以也被稱之為“節(jié)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規(guī)定節(jié)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內(nèi),在節(jié)令時也就不再另行致送。還有一些私塾,平時并不向塾師支付束脩,而在節(jié)令時支付。這時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節(jié)敬的雙重意義。
節(jié)令的確定,主要依照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但各時代或地區(qū)也有差別。有的地區(qū)特別重視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節(jié),有的家族則在四節(jié)致送,也就是清明、端節(jié)、七夕和重陽。在很多地方,最重視的是三節(jié)兩壽:“三節(jié)”是指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年節(jié),“兩壽”則是指孔子誕辰日和塾師生日。
在所有的節(jié)敬中,贄敬或贄見之儀是最基本的。贄敬或贄見之儀是拜見之貲,也就是學生第一次進學拜見老師敬呈的禮物,一些地方俗稱“拜見”。節(jié)令或塾師生日時可以不送禮,但第一次進學從師,贄見禮是必不可少的。學童第一天入塾,按傳統(tǒng)習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頭,后跪拜塾師,并獻上“贄敬”。
千里送鵝毛 〖拼音〗qiān lǐ sòng é máo 〖解釋〗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
〖出處〗宋·歐陽修《梅圣俞寄銀杏》詩:“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 〖示例〗千里鵝毛意不輕,瘴衣腥膩北歸客。
——宋·黃庭堅《謝陳適用惠送吳南雄所贈紙》詩 〖用法〗 主謂式;作分句、定語;常與禮輕人意重連用 〖典故〗 別以為我要跟您說個禮輕意重,情深意長的故事。這世上以訛傳訛弄巧成拙弄拙成巧張冠李戴黑白顛倒的事兒海了去了,就連孟子也嘆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你以為孔融讓梨,張良拾鞋的故事就是真的么? 嘿嘿…… 果真如此,孔融早該是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圣人了,應該和西洋圣人差不多,給人打了左臉再把右臉湊過去,怎么后來就“恃才負氣,……言論往往和傳統(tǒng)相背,……多譏嘲之辭”(《辭海》)而弄得身首異處呢?再說黃石公,如真有什么《太公兵法》,怎自個兒就不去出仕?說是歸隱山水,又靠何為生? 卻說“千里送鵝毛”這故事,原是說一個叫緬伯高的邊遠地區(qū)使臣,背了只天鵝去長安進貢。路上鵝毛弄臟了,他就在沔陽湖邊打開籠子,讓天鵝下湖洗洗羽毛,不料天鵝展翅飛去,緬伯高遂倒在湖邊大哭一場,后來急中生智,撿了根羽毛去長安進貢,居然受到唐皇嘉獎,傳為佳話。
現(xiàn)代人多以“千里送鵝毛”來替自己的薄禮粉刷一番。 如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此典故和事實大有出入:緬伯高既能想出這“千里送鵝毛”的絕句來,就不該笨到會讓天鵝出籠子下湖去洗澡。
試想那天鵝乃是貢品,一有閃失可是掉腦袋的事,會如此大意么?說來有些荒唐,不過事情的經(jīng)過恐怕是這樣的: 話說大唐盛時,真?zhèn)€海清河晏,華夷歸心。各地來長安進貢的使臣絡繹不絕;或金珠彩緞,或奇石異玉,把個圣明的唐皇也弄得眼花繚亂。
見識多了,便漸漸挑剔起來,貢品如不新不奇不異,就隨便收下,也無半點賞賜褒獎。使臣便只得盤算來年如何采得些新奇物品以博得圣上開顏,好升官發(fā)財。
一日,離沔陽湖不遠的官道上走來了一位身背竹簍的精瘦老者,約五十余歲,留一絡山羊胡子,眼小而狡黠,滿臉怨恨。不用回頭他就知道背簍里的扁毛畜牲正以高傲得意的眼神打量自己。
他不由得自怨自艾:好不容易用了些水磨的工夫才把張寡婦的心給弄活了,不料讓大人叫了去謀劃貢品之事。也該著自己嘴臭,說圣上什么貢品沒見過,非得送上一樣與眾不同的,圣上才會看重大人。
又說,常言道,“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想來那天鵝必是稀罕珍貴之物,大人何不將后院池子里那只黑冠大白天鵝獻給圣上,保不定會龍顏大悅,讓大人官升一級。
大人聽后連連稱贊,便立馬要自己親自背上這畜生上長安去???,他奶奶的!如今找了這個木梢背,況且長安又山高路遠,背了這二十來斤的畜牲日夜兼程,真是苦不堪言!這畜牲更是一副幸災樂禍的眼神,還不時地扯一扯長脖子上的大紅緞花,以示身價不同。
“看我不把你這挨千刀的賤脖子在湘妃竹上繞一圈,再打個結(jié)”,緬伯高惡恨恨地罵道。 如此一路灰頭土臉,到了沔陽湖邊時,緬伯高的腳上已打起了水泡,麻搭耳鞋也磨穿了一雙。
想想離長安路途尚遙,緬伯高不由得氣餒之極,便解下竹簍,一屁股在湖邊坐下。越想越氣,便重重踢了一腳竹簍,天鵝昂起脖子,大叫幾聲以示抗議。
緬伯高悻悻然,掏出干糧吃了起來。那鵝也伸長了脖子,摘吃簍邊的嫩草。
緬伯高一邊吃,一邊咕溜溜地轉(zhuǎn)動著小眼。他忽然停止咀嚼,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臉上漸漸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那鵝注意到了這反?,F(xiàn)象,便以警惕的眼神觀察緬伯高。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使它心里有些不安。
緬伯高站起身來,將竹簍藏進蘆葦深處,然后四面眺望了一下,見到湖西不遠處有面杏黃旗高高挑起,上書一個大大的“酒”字,便向那里走去。那天鵝在葦叢里等了好一會才見緬伯高哼著小曲一步三搖地走了回來。
緬伯高將一壺高粱酒和一小瓦罐醬油放在地上,不無得意地用陰險的目光打量了一下天鵝,那鵝不由得起了一身鵝皮疙瘩。奶奶的!事情好像有點不太對勁! 緬伯高采了些嫩葦心,又在水邊挖了些淤泥,將天鵝從簍里提出來,用一細股麻繩將天鵝的翅膀和掌牢牢捆住,拔了一根羽毛放進懷里。
然后他便開始用嫩葦葉將天鵝細細包裹起來,完了再抹上一層淤泥,之后便再是葦葉加淤泥,將天鵝變成了一個大泥球,僅把嘴露在外面,又在屎眼留一小洞。干完這些,緬伯高搬來三塊大石,排成品字行,又撿來一大捆干蘆葦桿子,將大泥球卡在石頭中間,用火石引了火,開始烤那泥球。
天鵝至此方知陷入絕境,便張嘴大叫,還沒來得及出聲,便被緬伯高不失時機地灌了一勺摻了酒的醬油。又咸又辣,便啞了鵝嗓。
那鵝只覺得腹底漸漸炎熱,喝下去的醬油和酒迅即行散四肢百骸。 緬伯高先用文火燒烤,大泥球開始“嗤嗤”冒出熱氣,天鵝艱難地張嘴喘息,屎眼里不斷地排出污物。
緬伯高不時地給天鵝喂上一勺酒和醬油。如此過了一會兒,天鵝慢慢地只有了出氣沒有了進氣,污物也已排盡,緬伯高便用泥封上了屎眼和嘴,改用大火。
漸漸烤至泥球外面焦硬開裂,便停了火,將滾燙的泥球撥至炭火中煨,待炭火冷卻,。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禮物與人是如影隨形。人一生下來要送禮,生日、節(jié)日、升學、結(jié)婚要送禮,人死的時候還得送禮。現(xiàn)在的人圖省事,送禮喜歡拿個紅紅的紙封,里面塞上厚薄不等的錢幣,就算了數(shù)(當然,那送“寶馬”、“奔馳”,送名人字畫,甚或在國內(nèi)外銀行設(shè)了賬戶送巨款,這種事太隱密,平民百姓是看不到的)。過去,人們可不是這樣的。譬如小孩子滿月送“祝米”,那可真是挑著籮筐,一頭是紅紅的搖籃,紅紅的雞蛋,一頭是白白的米和花花綠綠的衣裳。
平生感到最溫馨的禮物,共有兩類:兒時春節(jié)的“包”,平日農(nóng)家的小吃。春節(jié)的“包”都是從鎮(zhèn)子的商店,作為年貨打回來的,有方形、菱形,外面的包裝都是粗紙,用麻繩捆著,里面的內(nèi)容則是砂糖、京果、雪棗、麻花、餅干、果脯等等。到了正月,人們就提著這些“包”,熱熱鬧鬧去親戚家拜年。平日農(nóng)家的小吃,那可就是五花八門了,樹上的酸棗子、澀桃子、苦柑子,菜園子的一把青青的菜、一兩個黃黃的瓜,自家釀的甜酒、霉的腐乳、蒸的發(fā)糕……送給人家的時候,沒有什么理由,就是我家有而你家沒有。
可看到一些古人送的禮物,還是讓人目瞪口呆。
明馮夢龍《古今笑》之《貧儉部》中,輯有兩則關(guān)于送禮的故事。一則是南朝孔琇之給皇帝送禮的事,他送的是居然二片干姜:“孔琇之為臨川太守,在任清約,罷郡還,獻干姜二片。”(注:正史里說孔所獻干姜為二十斤)另一則是明朝魯鐸給其老師送壽禮的事。這魯鐸,居然送的是半條枯魚:“(趙永)一日過魯學士鐸邸,魯曰:‘公何之?’趙曰:‘憶今日為西涯先生誕辰,將往壽也?!攩枺骸我詾橘棧俊w曰:‘帕二方?!斣唬骸豳椧鄳缰??!雴Ⅲ?,無有。躊躇良久,憶里中曾饋有枯魚,令家人取之。家人報已食,僅存其半。魯公度家無他物,即以其半與趙俱往稱祝?!瘪T夢龍的《古今笑》,本來就是輯的一些笑話,這兩則故事,著實也令人好笑。這兩人從哪里借來這么大的膽量,敢動心思給自己的長官、老師(文中受禮的西涯先生為大學士,實際也是魯?shù)拈L官),送二片干姜、半條枯魚?所幸兩人的受禮者并不見怪,那皇帝雖然對孔的禮物“嫌其少”,但“知琇之清”后,“乃嘆息”,而那西涯先生更是毫不在意:“烹魚沽酒,以飲二公,歡甚,即事倡和而罷?!?/p>
馮夢龍點評兩則故事時,一說“(干姜)比醫(yī)家一劑藥尚少一片,太矯太矯”,一說“枯魚而半,太不成文”。對馮夢龍的指責,總覺得其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還是洞庭湖邊上的一句俗語說得好:“(禮物)出得我的手,進得你的門?!边@送禮只要沒有別的企圖,無非表心達意而已,多寡貴賤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不管怎么講,干姜和枯魚,這種禮物雅是雅不起來的。優(yōu)雅的禮物,還是捏在古人手里。民國廣益書局編輯的《古今筆記精華》卷四《風俗》中,也有兩篇筆記也關(guān)于送禮的。其一錄自明張岱《西湖夢尋》:“五云山去城南二十里,宋時每臘前必奉雪表進?!边@是拿山上的雪送官。其二錄自清戴延年的《秋燈叢話》:“天都黃山之云海,相傳為第一奇觀。山中人往往以盒收之,紙固其口,作土物饋送?!边@是拿空中的云作禮物。試問:還有什么禮物有雪和云雅致?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這是世俗的送禮至高境界。而白雪彩云,還有清風明月,誰以饋我,誰以饋我?。?/p>
豐子愷近日,讀清人何剛德所著《春明夢錄》,其中一則小故事甚是有趣。
清朝時候,各級地方官吏每年要給京官奉上“冰敬”、“炭敬”,尤以冬天的“炭敬”為重。但是直接送太扎眼,所以就有聰明人想了個好主意,逐漸的就形成了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
即準備一個信封,里面塞上銀票,裝作普通信件的樣子送出去。但是又要和真的信件區(qū)別開,以免“收信人”不解其意,所以信封上往往要標注。
這個標注也有學問,要一目了然,又不能寫得太直白,這就需要點內(nèi)涵了。比如有的信封上寫著“大衍之數(shù)”,意思就是說這信封里是五十兩銀票。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這是出自《周易》的一句系辭。有的寫“毛詩一部”,毛詩就是《詩經(jīng)》,也叫“詩三百”,所以暗示的就是里面有三百兩。
還有更內(nèi)涵的,寫“秦關(guān)一座”,秦關(guān)指的是函谷關(guān),而函谷關(guān)高一百二十丈,這就是告訴你,信封里是一百二十兩。那時候,大家互相之間都是這么玩的,既文雅又有內(nèi)涵。
但也架不住有個別缺心眼的,比如清末時候的貝勒爺載濤(末代皇帝溥儀的七叔)。人家送他一個信封,上面寫著“千佛名經(jīng)”。
他居然不懂什么意思,真以為是佛經(jīng),當著眾人的面就拿出來了,并且還當眾打開……這就很尷尬了……這則故事讀罷,真是不禁讓人為這位貝勒爺載濤的“天真”而發(fā)笑,又忍不住感慨古人的智慧,送禮都能玩出這樣的花樣來。
古人禮儀故事:廉藺交歡藺相如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
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斗爭中,捍衛(wèi)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巴,說說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說后,盡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夫繞小路而行。
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xiāng)。藺相如執(zhí)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人都說:“當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p>
藺相如說:“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可是為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他,怎么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你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斗,勢必兩敗俱傷。
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著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著想啊?!甭犃诉@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xiāng)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后來,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面請罪。一天,他脫下戰(zhàn)袍,赤身背著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說:“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么寬容大量,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p>
藺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一起。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jié),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
禮儀的故事:程門立雪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后,他放棄做官,繼續(xù)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后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后程顥去世,又繼續(xù)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
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后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名人禮儀故事:張良拜師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
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
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jīng)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
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yǎng)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p>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p>
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fā)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p>
老人說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jīng)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lǐng)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
從此張良根據(jù)《太公兵法》經(jīng)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
古代廉吏拒賄故事四則
懸鵝示眾
明時,
擔任司法
后,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只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jīng)搶先出門了。于是,
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lǐng)著去看那只已經(jīng)風干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立檄拒禮
康熙19年,于成龍改任
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jié)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于成龍嚴詞拒收,還特地頒布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
縣官的送禮行為,并明令所屬官員,今后如果發(fā)現(xiàn)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
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
顧協(xié),雖位高權(quán)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xié)
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于一車糧草的數(shù)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蘇東坡:丹心要學月月紅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
他在擔任徐州知府時,以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quán)勢,執(zhí)法嚴明著稱,受到徐州百姓的稱道和傳頌。至今徐州城鄉(xiāng)還流傳著他不少的佳話。
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為其祝壽,蘇東坡一再制止,并囑咐家人不準宣揚。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著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說:“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
家人聽罷,奇怪地笑道:“那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奔胰寺牶螅前傩招囊?,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說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guān)。
但愿大人??到。跒榘傩粘E官?!奔胰税言妼懺诩埳?,叫仆人把詩送給蘇東坡看,讓他來處理此事。
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著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p>
后蘇東坡雖賦閑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懲貪除惡的好名聲卻在民間永遠流傳。 于成龍:“清官第一” 被康熙皇帝稱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山西永寧人,原是明朝諸生,崇禎年間曾考取過副榜貢生,順治18年被清朝授予廣西羅城縣知縣,開始了清廉卓越的仕途生涯。
于成龍任廣西羅城縣令時已45歲,家產(chǎn)尚可維持生計。當時,羅城屬柳州府,偏處山隅。
傳說那里?!靶U煙瘴雨”,北方人難服水土,生還者十不一二。
親朋好友多勸他勿往。于成龍以“古人義不辭難”自勉,變賣部分家產(chǎn),湊足盤纏100兩。
他將祖?zhèn)魈锂a(chǎn)文券交付長子于廷翼,叮囑道:“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甭飞?,于成龍去看望一位同窗好友,披瀝肝膽道:“我輩雖無科第份,上古之皋夔(kui)稷契豈盡科目中人耶?我此行決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子素知我于蓮池書院者,敢為子質(zhì)言無隱?!?/p>
一席話,無異于于成龍的就職宣言,其一生所為,亦如其言。 羅城的實際情況,比傳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時,羅城縣城只有居民6家,草屋數(shù)椽。縣衙門沒有門垣,院中長滿荒草,中堂僅3間草房。
東邊是賓館,西邊是書吏舍,中間開一門,后面是內(nèi)宅,茅屋3間,沒有墻壁,破陋不堪。“虎嘯猿擲,白晝行庭中”。
百姓鳩形鵠面,如驚弓之鳥,無心生產(chǎn)。于成龍路上已染病在身,此時心中亦有些愁苦,卻“扶病理事”。
他堆土石為幾案,在楹下支鍋做飯,晚上睡覺頭枕一口刀,床頭放兩支槍,以備不測。就在這種情況下,于成龍著手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地方經(jīng)濟,經(jīng)過艱苦努力,取得明顯成效。
更難能可貴的是,于成龍不僅以地方官的身份治理羅城,還以他自身的人格感化百姓,與百姓建立起家人父子般的親密關(guān)系。于成龍到羅城之后,公事之余“則據(jù)案讀書,數(shù)錢貰惡酒獨酌,醉則隱幾而臥,或竟日不冠履,既數(shù)日,吏民樂公坦懷易親,皆樂就”,恭敬、親熱地稱他為“阿爺”,或3天,或6日,到衙門環(huán)集問安,家中婚喪嫁祭,事事與他商量。
于成龍除朝廷俸祿外,分文不取。他自奉菲薄,生活清苦。
離開老家時,他雇了5名壯仆相隨。不料這幾人適應不了羅城的生活,又黃又瘦,不久便病死1人,逃走3人。
于成龍的兒子在老家,見到逃回的仆人,又尋覓4人,打發(fā)到羅城。這幾個人仍然不適應,病死3人,剩下的一個晝夜號啕,一如瘋魔。
不久,這個仆人和原來剩下的那個仆人都棄他而去。百姓日富,感激于成龍實心任事,此時見狀,十分不忍,每天早晚到衙門看望于成龍。
有人還湊錢送給他,“跪進云:‘知阿爺苦,我百姓每供些少鹽米費’。公笑謝曰:‘我一人在此,何須如許物,可持歸易甘旨奉汝父母,一如我受。
’眾怏怏持去”。幾年之后,于成龍的兒子來羅城看望他,百姓聞之,“則大喜奔嘩庭中,‘阿爺人來,好帶物安家去!’又進金錢如初,公又笑謝曰:‘此去我家6000里,單人攜資,適足為累!’揮使去,眾皆伏泣,公亦泣,卒不受?!?/p>
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滲透著詩人的滿腔熱血,表現(xiàn)了詩人崇高的情操,激勵著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這位詩人就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于謙。
于謙曾作《小像自贊》,說自己“其性雖僻,其情則真。所寶者名節(jié),所重者君親。
居不求逸,衣弗擇故新?!毙云Ъ葱郧閯傉话?。
于謙認為名節(jié)是人最可寶貴的,“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但令名節(jié)不墮地,身外區(qū)區(qū)復何求”。他認為金錢會使人敗壞,凡是貪圖錢財之人,都會“千載遺腥臊”,“國法縱未及,公議安所逃”。
因此,“大節(jié)還須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簡樸。他一生正是一絲不茍地這樣要求自己,即使身居高官,也從未絲毫放縱。
他曾做《北風吹》詩說:“北風吹,吹我庭前柏樹枝。樹堅不怕風吹動,節(jié)操棱棱還自持。
冰霜歷盡心不移,況復陽和景漸宜?!泵銊钭约阂癜貥湟粯硬晃凤L暴冰霜,自持節(jié)操,經(jīng)得起任何磨難。
于謙被任。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