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擴展資料
陸游的成就
1、詩歌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 [86] ,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46歲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歲罷官東歸,是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也是詩風大變的時期,
由早年專以“藻繪”為工變?yōu)樽非蠛晁帘挤诺娘L格,充滿戰(zhàn)斗氣息及愛國激情;晚年蟄居故鄉(xiāng)山陰后,詩風趨向質(zhì)樸而沉實,表現(xiàn)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并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
2、詞
陸游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是有意要做詩人” ,對作詞心存鄙視 ,因而,作為“辛派詞人”的中堅人物,與其詩相比,陸游的詞數(shù)量并不多,存世共約一百四十余首。但陸游才氣超然 [,并曾身歷西北前線,因此,陸游也創(chuàng)造出了稼軒詞所沒有的另一種藝術(shù)境界。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陸游
百度百科-陸游的愛情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詩人。
漢族,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shù)十種存世。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
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shù)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lǐng)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為南宋四大家詩人之一。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zhí)數(shù)膼蹏髁x精神。
陸游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 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quán)派的排斥打擊。
中年入蜀抗金,長期的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nèi)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杰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zhí)敗薄?/p>
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
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入閩任寧德縣主簿.據(jù)《寧德縣志》卷三《宦績》中記載:“陸游,字務觀,即放翁也┅┅紹興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愛戴”。在寧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陸游塑像.曾任鎮(zhèn)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后官至寶章閣待制。
陸游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zhàn),充實軍備,要求"賦稅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
一生創(chuàng)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抒發(fā)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xiàn)出渴望恢復國家統(tǒng)一的強烈愛國熱情。
《關(guān)山月》、《書憤》、《農(nóng)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后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
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 他的詩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繼承了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等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遠影響的卓越詩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詞》,《南唐書》,《老學庵筆記》。
陸游書名為詩名所掩,陸游亦工書翰,精行草和楷書。他自稱"草書學張顛(張旭),行書學楊風(凝式)。
"他的書法簡札,信手拈來,飄逸瀟灑,秀潤挺拔,晚年筆力遒健奔放。朱熹稱其筆札精妙,遒嚴飄逸,意致高遠。
遺留書作不多,書論有《論學二王書》。傳世之作有《苦寒帖》、《懷成都詩帖》等。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 [編輯本段] 中國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示兒》。詩是這么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臨終遺囑。
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
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陸游。 陸游是中國南宋詩人,生于公元1125年。
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金國頻頻向宋朝發(fā)動戰(zhàn)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zhàn)亂和動蕩之中。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yǎng)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為了實現(xiàn)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注意學習兵書。
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zhàn)場、殺敵報國。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xiàn)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軍中生活,在陸游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著戎裝,來往于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調(diào)。
1162年,宋孝宗趙慎起用主戰(zhàn)派張浚,準備北伐。孝宗召見了陸游,陸游趁此良機提出了許多政治軍事主張,并給予趙慎以有力支持。
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動搖,朝中主和派重新抬頭,張浚被罷官,陸游也被削職還鄉(xiāng)。1170年,陸游到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任通判。
后來又到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府中辦理軍務,積極向王炎提出恢復中原的作戰(zhàn)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撓破壞,王炎被召回朝廷,幕府也被撤散。
陸游的作戰(zhàn)主張不僅得不到實現(xiàn),自己也被調(diào)到成都府安撫司任參儀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為蜀州(四川崇慶)通判(副州官)。
不久,又被調(diào)到嘉州(四川樂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報國無門,愛民無力,終于在1174年十月,陸游。
陸游的一字師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陸游應詔前往抗金前線南鄭,途經(jīng)四川梁山(今重慶梁平)蟠龍山時,忽聞山頂鞭炮震耳,鑼鼓喧天。循聲而至,原來是當?shù)毓賳T和山民正在慶賀蟠龍橋落成。但見這蟠龍橋像一條蛟龍飛跨山澗,又如雨后的彩虹橫亙天際,如詩如畫。陸游不禁連連稱贊。當?shù)毓賳T得知來者是大詩人陸游,立刻捧出文房四寶,恭請他給蟠龍橋?qū)懸桓睂β?lián)。陸游略思片刻,運腕揮毫,在橋頭石壁上寫下了:“橋鎖蟠龍,陰雨千縷翠;林棲鳴鳳,曉日一片紅?!比缓罂珩R下山到縣城住宿。
陸游走后,當?shù)匾恍招さ母概邅碛^看。女兒肖英姑看完陸游的對聯(lián),若有所思地說:“此聯(lián)不愧出自大詩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貼切,弱了氣魄?!?
原來,這肖英姑出自書香門第,早年喪母。后來家中又不幸失火,燒毀了偌大家業(yè)。父親灰心喪氣,帶著女兒進了蟠龍山,父女倆在這如詩如畫的山中種地打柴為生。晚上父親常常挑燈教女,英姑天資聰穎,學習勤奮,長大成人后,詩詞歌賦、地理天文,無一不曉,無所不通,深得當?shù)厝司磁濉?
且說英姑這無意中一句評論,不多時竟傳到了陸游的耳朵里。他聽后大為納罕,思來想去,卻不知哪一字弱了氣魄。
次日,陸游獨自一人來到蟠龍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龍洞。連喚數(shù)聲,竟無人回應。他沉吟片刻,信步走進洞中,原來英姑父女并未在洞里。陸游四下環(huán)顧,見一塊大石上放著筆墨紙硯,便鋪紙?zhí)峁P,寫道:“為龍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見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悵去賢?!笔鹕闲彰?,然后回身走了。
陸游剛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來,知是陸游來過。父女倆看著陸游那文不成文,詩不是詩的文字,經(jīng)一番琢磨,方破解出這是一首七言詩:“重返蟠龍為求賢,未見英姑意悵然,才女不知何處去,空留洞府在深山?!?
陸游回到住所,當晚又是一夜沒睡,仍未想出是哪個字不妥,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來到蟠龍洞。英姑父女聽見招呼,忙將他請進洞中。稍事寒暄,陸游直言向英姑求教,請她指出對聯(lián)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羞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評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棄,光臨寒舍,斗膽直言,不當之處,還望大人指教。”然后侃侃說道,“大人上聯(lián)‘橋鎖蟠龍,陰雨千縷翠’無懈可擊;下聯(lián)“林棲鳴鳳,曉日一片紅',若改為‘一聲紅’豈不更妙?鳳凰叫而旭日升,有聲有色。不知大人以為如何?”陸游聽罷,沉吟片刻后,連聲贊道:“妙,妙,妙,好個‘一聲紅’!真是一字師也?!?
陸游心悅誠服,欣然來到蟠龍橋,將“片”字改為“聲”字。
陸游簡介: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的故事:
陸游從小嘗夠國難的痛苦,幼小的心靈滋長了對祖國、對民族的愛。少年勤奮。二十九歲那年參加兩浙地區(qū)的考試,被取為第一名。奸相秦檜的孫子秦塤也參加考試。秦檜暗示考官,要讓秦塤得第一名??脊贈]買賬,秉公辦事,讓陸游得了第一。
秦檜十分惱火。第二年,陸游到京城臨安考試。主考官又讓他得第一。秦檜更生氣,蠻橫地命令主考官取消他的考試資格,還要追究兩浙地區(qū)考試官的責任。直到秦檜死后,陸游才擔任臨安任樞密院的編修官。
他力主北伐,可重重阻撓。先在張浚部下,說張聽陸作戰(zhàn)失敗一起被排出朝廷,被罷官回老家山陰。十年后,又到川陜王炎處出力,可努力又白費。又到成都老朋友范成大處,抗金志愿也得不到實現(xiàn),心里常氣悶,喝酒寫詩,來抒發(fā)情感。但是一般官場上的人看不慣他說他不講禮法。陸聽了,索性給自己起個別號,叫放翁。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
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擴展資料:
宦海浮沉:
淳熙十三年,陸游閑居山陰五年之后,朝廷才重新起用他為嚴州知州。陸游入京向孝宗辭行,時陸游詩名大勝,孝宗于延和殿勉勵陸游說:“嚴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覽賦詠?!标懹卧趪乐萑紊?,“重賜蠲放,廣行賑恤”,深得百姓愛戴。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陸游任滿,朝廷升為軍器少監(jiān),掌管兵器制造與修繕,再次進入京師。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禪位于趙惇(宋光宗),陸游上疏,提出治理國家、完成北伐的系統(tǒng)意見,建議“減輕賦稅、懲貪抑豪”;“繕修兵備、搜拔人才”,“力圖大計”,以恢復中原。
紹熙元年(1190年),陸游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再次進言光宗廣開言路、慎獨多思,并勸告光宗帶頭節(jié)儉,以尚風化。
由于陸游“喜論恢復”,諫議大夫何澹彈劾陸游之議“不合時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終以“嘲詠風月”為名將其削職罷官。陸游再次離開京師,悲憤不已,自題住宅為“風月軒”。
參考資料:
搜狗百科--陸游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陸游一生經(jīng)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fā)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后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陜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fā)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并且終于結(jié)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放翁十余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于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后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jīng)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云:“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云:“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zhàn)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陸游自幼好學不倦,12歲即能詩文。
他在飽經(jīng)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成親,后被其母強行拆散,且唐婉后來早逝,導致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
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臨安應試進士,取為第一,而秦檜的孫子秦塤居其次,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再次將陸游排在秦塤之前,竟被秦檜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檜已死,陸游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陸游善詞章,熟悉典故,賜其進士出身。
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圣政所檢討官、通判、安撫使、參議官、知州等職。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鎮(zhèn)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六年(公元1179年)秋,陸游從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改任朝請郎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十二月到撫州任所。
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處理因茶鹽官賣后,茶鹽戶破產(chǎn),被迫采取私販和鬧事進行反抗而引發(fā)的各種糾紛和訴訟;另一方面上書朝廷,主張嚴懲不法官吏向茶鹽戶收納高額茶鹽稅,趁機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為。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撫州大旱。
五月大雨,山洪暴發(fā),淹沒大片田地和村莊,洪水沖到撫州城門口,百姓饑困潦倒。陸游密切注視災情發(fā)展,寫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憂耿耿欲忘生。
鈞天九奏簫韶樂,未抵虛檐瀉雨聲”詩句,同時上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fā)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撥義倉糧至災區(qū)賑濟,使災民免于饑餓之苦,然后奏請撥糧和給江西地方官下令發(fā)糧,并到崇仁、豐城、高安等地視察災情。
這一舉措有損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從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個藥方中,精選成《陸氏續(xù)集驗方》,刻印成書,留給江西人民,表達他的為民之心。
途中又遭給事中趙汝遇所劾,竟以“擅權(quán)”罪名罷職還鄉(xiāng)。陸游在家閑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請大夫知嚴州(今浙江建德縣梅城鎮(zhèn))。
官至寶謨閣待制、晉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號。又以“擅權(quán)”之罪罷其官職還鄉(xiāng)。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xiāng)。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jiān)。
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于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jié)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
此后,陸游長期蟄居農(nóng)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陸游有七子一女。
根據(jù)《陸游年譜》記載:長子陸子虞、次子陸子龍、三子陸子修、四子陸子坦、五子陸子約、六子陸子布、七子是陸子聿(《冬夜讀書示子聿》)。孫子有陸元廷,(聞宋軍兵敗崖山憂憤而死)曾孫有陸傳義,(崖山兵敗后絕食而亡)玄孫有陸天騏(在崖山戰(zhàn)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盡)。
陸游最終沒有看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那一幕。
1191年,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因為力主抗金而得罪了權(quán)貴們,被免職后隱居山陰三山。他樂于助人,同情百姓,深得當?shù)厝罕姷膿碜o。二年后,他被推薦為地方上的甲長。從此,只要村莊里有什么事,大伙兒都愿意來找他商量,要他幫忙解決問題的人也很多。特別是老百姓怕打官司,要是遇到鄰里之間的糾紛,百姓總愛讓陸游解決。而陸游總能斷得一清二楚,令雙方心服口服。
有一天,陸游正在自家屋前飲酒,一群人急匆匆地來找他。一問,方知鑒湖村的陳大與塘灣村的趙四因為搭建豬棚鬧意見,不知怎的打了起來。當時有的人手里還操著棍子、扁擔之類的器械。陸游自然不敢馬虎,他看到氣勢洶洶的人群中有人受傷了,頭上直流血,顯然是受了重傷。陸游馬上將那名傷員扶進屋里,叫人去請醫(yī)生,并親自取來清水和毛巾,料理傷員。
陳大和趙四都等在外頭,想請陸游馬上解決問題。陸游叫他們說清了事情的原委。原來陳大在建豬棚時,不小心弄碎了隔壁趙四豬棚的瓦片,趙四要賠,陳大就是不情愿。于是趙四推翻了陳大的墻,接著雙方打了起來,而陳大的兄弟因此受了傷。陸游聽后,叫雙方回家去安心的等著。
第二天一大早,陳大和趙四又來到陸游家,要求陸游評理。而陸游只是一個勁地詢問傷員的情況,談論雙方以前友好相處的事情,而對于打架傷人之事,則閉口不談。
這樣過了幾天,陳大兄弟的傷勢好轉(zhuǎn),而趙四也心生悔恨。趙四主動地買了一些東西上門去看望陳大的兄弟,陳大也愿意賠償趙四的損失。就這樣,一場官司風平浪靜了。
事后陳大和趙四問陸游為什么不當場解決問題。陸游笑笑說:“我當時不急于調(diào)解糾紛,就是為了讓你們兩家人回去消消氣,這樣也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聽了陸游的一番話,陳大和趙四感激得說不出話來,長跪在陸游面前不肯起來。
你可以在里面進一步提煉一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0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