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是一本由馮友蘭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48.00元,頁數(shù):2020-2-1,特精心從網(wǎng)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讀后感(一):仇必和而解的太和哲學思想
哲學這個詞,英文名是Philosophy,意為愛智慧,即一切來自人類的生活勞動中產生的經(jīng)驗結晶都應屬于智慧的學說,屬于哲學的范疇,因為,哲學本身就是對基本和普遍問題的研究,對世界觀的理論體系。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古代中國有思想,但無哲學,究其根本,一是東西方文化差異,一是體系二字的欠缺。千年文明古國從來不缺各種智慧,但缺少的是體系化的研究和廣泛傳播。是的,傳播也很重要。象牙塔里的文獻無人問津,也無人知曉,無人研究,約等于無。
手上的這本《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思想家馮友蘭的著作。逝于1990的馮友蘭,是近代中國以來中國能夠建立自己哲學體系的少數(shù)幾個哲學家之一,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都是中國史學學術著作中的經(jīng)典。
觀察中國,觀察世界,馮友蘭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提出“世界哲學”的概念,討論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關系與異同,提出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互補性,將中國哲學納入世界哲學的全球化之中。這種嘗試將中國哲學推向了世界,將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可以說,這也是西方人系統(tǒng)了解中國哲學的一個途徑。對馮友蘭那個時代來說,他的著作是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哲學史著作,也代表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馮友蘭說:“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張載把辯證法的規(guī)律歸納為四句話:‘有像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ā墩伞ぬ推罚?,又根據(jù)殘酷的階級斗爭的情況說了兩個詞,“仇必仇到底”(將革命進行到底)與“仇必和而解”。馮友蘭認為,“張載說‘仇必和而解’,這個‘和’字,不是隨便下的?!汀菑堓d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張載認為,一個社會的正常狀態(tài)是‘和’,宇宙的正常狀態(tài)也是‘和’……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和’與‘同’不一樣。‘同’不能容‘異’;‘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只有一種味道、一個聲音,那是‘同’;各種味道,不同聲音,配合起來,那是‘和’。”
在《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一書中,馮友蘭將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的未來歸也為“仇必和而解”和“太和”。這是兩個來源于中國古代樸素的辨證思想,“太和所謂道”、“仇必和而解”?!疤退^道”將《周易》的太和思想提高到“道”的高度。太和,可以理解為和諧,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普遍和諧,萬物嘉祉,天下太平。放于哲學范疇里,馮友蘭則說,“‘仇必和而解’是客觀的辯證法……人是最聰明、最有理性的動物,不會永遠走‘仇必仇到底’那樣的道路。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和世界哲學的未來?!?/p>
出生于1895年,1894年正是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這位幾乎跨越一個世紀的老人看到太多的戰(zhàn)爭離散和斗爭,毫無疑問,人類之間的紛爭在這個世紀里達到一個新的頂峰。顯然,馮友蘭先生將自己對世界走向普遍和平的思想融于了著作之中。
《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讀后感(二):一切問題皆與哲學有關
幾年前,曾有人極力推薦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其實在一些書單推薦中也曾經(jīng)看到過那本書的名字,不過哲學這東西實在是太讓人又愛又恨的了。通俗講解哲學書籍看看也就罷了,這樣的書籍讓人感覺哲學并不是很神秘莫測的。可是馮友蘭先生被譽為是哲學大家,其所著的書籍想必是專業(yè)性極強,讀起來會不會讓人難以理解?出于以上的考慮,一直到現(xiàn)在那本《中國哲學簡史》我也沒有去找來看,對于馮友蘭先生的認知,也僅僅只是停留在他是著名的哲學家、哲史學家的認知上而已。
無所不包的“大家小書”怎能不收錄馮友蘭先生的著作?這本《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也是馮友蘭先生的著作之一。既然有幸收入囊中,那么倒是不妨試著讀上一讀,或許讀起來并沒有我之前所想象的那般難以理解的令人抓狂。
前一段時間讀過一本《科學的故事》,作者在其著作中曾經(jīng)提到馮友蘭先生說過一句“中國沒有科學,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結果在這本書中收錄的第三篇章就是《為什么中國沒有科學》??磥砟潜緯淖髡呤邱T友蘭先生的觀點的擁護者,否則也不會借來論證自己的著作。
中國為什么沒有科學?
身為哲學家的馮友蘭先生為何會得出一個看似與自己的研究對象毫不相干的結論?
哲學與科學之間又有何種關聯(lián)?
在馮友蘭先生看來“中國沒有科學,是因為按照它自己的價值標準,它毫不需要?!倍贸鲞@個結論的根據(jù),是由歷來的中國價值標準來判斷的。
通俗來講,科學的發(fā)展反應的是物質的需求,而哲學的發(fā)展映射的則是精神上的追求。物質與精神的發(fā)展都會對現(xiàn)實生活的狀況產生影響。
科學的發(fā)源地古希臘,科學的發(fā)展之地現(xiàn)代歐洲,二者力求認識自然、發(fā)展自然、控制自然,以此來尋求找到幸福與善念,而中國力求的是尋找自己內部的東西,在內心中尋求永久的和平。換而言之,中國的哲學觀念與發(fā)展歷史決定了中國思想是從心出發(fā),并且是從各自的內心出發(fā)。中國的哲學家偏愛的是知覺得確實,而不是實際的概念。或許我們可以說,中國哲學中所講究的人倫日用,決定了科學在曾經(jīng)的中國大力發(fā)展不起來。
之前一直以為哲學所表達的只是思想上的內容,從未想到過哲學會與科學聯(lián)系起來。其實細想起來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哲學本身就是對基本和普遍問題的研究,這其中自然也包含科學在內?;蛟S我們可以認為,這世間的一切問題,皆與哲學有關。哲學雖然很多時候讓人感到難以理解,但是偶爾讀上一讀,還是有頗有一番滋味在其中的。
《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讀后感(三):哲學思想的碰撞,或許為未來人類指明方向
自從1840年英國的堅船利炮攻破中國國門,簽下屈辱的南京條約,中國人的心中一直都有一個問題,為什么曾經(jīng)是泱泱大國的中國會這么落后,為什么近代中國在沒有形成科學?這個曾經(jīng)產生了四大發(fā)明的文明古國,曾經(jīng)也站在科學技術的前端,而那個時候歐洲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但是為什么科學在中國漸漸走向末路?歐洲反而經(jīng)過了文藝復興,走在了科學的前端。中國人經(jīng)歷一連串的戰(zhàn)爭失敗,痛定思痛,想要學習外國,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然而,中國落后的根源真的在于科學技術嗎?
馮友蘭試圖在《為什么中國沒有科學?——對中國哲學的歷史及其后果的一種解釋》一文中,試圖從哲學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他將中國哲學分成了兩種一般趨勢,分別是“自然”——天,與“人為”——人。中國曾經(jīng)的主流哲學學派,道、墨、儒則各自在天和人之間選擇了自己的方向。
中國的道家講究復歸自然。他們認為道可以給萬物自己的自然,在其自然中萬物得到自己的滿足。道家只看到自然狀態(tài)好的方面,而壞的方面他們是看不到,他們認為任何人類道德社會制度都違反自然。政府也應該模仿自然。
而墨家的基本觀念是功利,對于他來說有用才最重要。墨子認為,需要權威來調節(jié)人的行動。強調國家的功能和權威,作為正常生活的輔助手段。墨子和道家剛好相反,他認為人們應該做的是要擺脫自然。墨家說人是人格化的上帝,需要國家調節(jié)各種不同的個人意見。墨子的精神是一種科學精神的萌芽。
儒家剛好介于自然與人為兩種極端道德觀點中的中間,而在孔子之后儒家分成兩種類型,一種以孟子為代表比較靠近自然;另一種以荀子為代表,比較靠近人為。儒家的看法是需要國家來發(fā)展人們的道德能力。
最終,最接近科學觀點的墨家失敗了,比較偏向認為的荀子學說也已經(jīng)不存,而且從此永遠消失。
中國在秦朝滅亡之后,先是主張黃老的道教思想,而后長期徘徊在儒釋道之間。直到宋朝,有人將儒釋道三者合一,成為一種新的哲學觀傳承至今。中國人力求認識自己,內部的東西在內心,尋求永久的和平,而現(xiàn)代歐洲則力求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所以可見中國未曾發(fā)現(xiàn)科學方法是因為中國從思想從心出發(fā),從個人的內心出發(fā)。西方是外向的,東方是內向的,西方強調我們有什么,東方強調我們是什么。我們有什么,是需要定量的,由此成為科學的原火;我們是什么,則不需要科學的精確性來確定。
除了從哲學出發(fā)探尋中國為何沒有科學,另有人從文化和政治地理,氣候,經(jīng)濟等等方面,對中國科學的落后作出了假說。過去了一百多年來,我們一邊如魏源所說“師夷長技以制夷”,一方面受到西方的哲學、文化的巨大影響,甚至曾經(jīng)一度提出全盤西化。
現(xiàn)在整個世界似乎陷入了一種特別混亂的狀態(tài),未來的世界是什么樣子,我們無法知道,但是,對于外的追求似乎到了一個極限。我們是否應該考慮對內的追求,思考一下,我們不僅僅有什么,還應該更深入的思考我們是什么。東西方哲學思想的碰撞,或許能給混亂的人類指引新的方向。
《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讀后感(四):中國哲學落伍了嗎?當然不
東西方哲學的研究者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指出東方哲學——當然主要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間迥然相異的源頭、形成過程及表現(xiàn)形式。似乎都有這樣的固有印象:東方哲學虛虛實實、實實虛虛,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西方哲學一條脈絡下來,梳理起來格外容易。大概,這樣的特點畢竟是與東西方哲學的源頭有著很大的關系。所謂,正如《論語·衛(wèi)靈公》中所言:“道不同,不相為謀?!?/p>
但有一個人偏偏想說說這個問題,而這個人確實也有這個資格——他就是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馮友蘭先生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還獲得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約翰·杜威先生,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等書。作為一個學貫中西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確實有足夠的學術素養(yǎng),對東西方哲學來一番評價。在《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一書中,他就通過數(shù)篇小文進行了一番比較。
中國哲學當然源遠流長,但總體而言,諸子百家絕對繞不過去,其中尤以道家、墨家和儒家為要。馮友蘭先生認為,道家主張自然,反對人為;墨家主張人為,基本觀念則是功利;而儒家主張中道,孔子之后的儒家,孟子和荀子又處在儒家的兩端,孟子偏道,而荀子偏墨——他的結論則是,“無論他們學說的哪個方面,道家、墨家都在兩個極端,儒家則在中間”。假如一個人對老子、莊子、墨子、孔子、孟子、荀子的學說還有不甚清晰之處的話,記住馮友蘭先生的這個結論,那就幾近于把握了道家、墨家和儒家學說的“精髓”了。
關于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區(qū)別,馮友蘭先生認為,“與西方相比,中國雖然缺少清楚的思想,然而得到的補償,卻是有較多的理性的幸?!薄_@一點其實也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宗教的態(tài)度略見端倪。東西方哲學雖然有各自不同之處,卻顯然不是互為水火的關系。按馮友蘭先生的說法,則是,“如果人類將來日益聰明,想到他們需要內心的和平和幸福,他們就會轉過來注意中國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不需要說得太多,這幾句話確實已經(jīng)說得足夠中肯了。
所以學習中國哲學,其實諸子百家的學說都應該好好讀一讀、想一想。正是諸子百家啟迪了后世,那是“根”;后世開枝散葉的過程,也是繼承與發(fā)展的過程——有時未免走入一個死胡同;有時卻呈現(xiàn)出升華的效果。明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逼鋵嵎催^來不妨可以理解為,要想成為“世界的”,首先就應該先成為“民族的”。所以,研究中國哲學,弄明白中國哲學的“面子”與“里子”,也才能明白未來世界哲學到底會是個什么樣子——至少,不是西方哲學今天發(fā)展至今的樣子。東西方哲學勢必會有一個不斷交融、發(fā)展的過程,定會隨著人類社會、時代甚至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而向前發(fā)展。
《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讀后感(五):哲學還是自己的好
2001年9月,德里達應邀來上海。
餐桌上,他說了一句:“中國有思想,但沒有哲學”??紤]到國人的玻璃心,德里達接著補充說,思想和哲學并無高低之分。
中國哲學被人質疑,這不是第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墩軐W史講演錄》中,黑格爾則認為孔子的所謂哲學只是一些道德教條,而不是思辨的哲學?!翱鬃又皇且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里思辯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里面我們不能獲得什么特殊的東西?!?/p>
中西哲學看起來如此不同,它們怎么會都屬于哲學呢?這就像是一個人懷疑孩子是不是自己親生的。只要聽到閑言碎語,就要爭論一番。夜里回家端詳著入睡的孩子,又要犯嘀咕。與西方哲學體系相比,中國哲學顯得單薄,但它的分量絕不會輕于任何一個西方文明古國,這也是不得不辯的。馮友蘭才會給西方人寫一本《中國哲學史》。也有了這本《中國哲學與未來世界哲學》,讓中國儒學“邏輯地”建立起來,
這本書輯錄了演講稿和論文編錄。相信這本書的前提,仍舊是中國有無哲學、中西孰優(yōu)孰劣的疑心癥。字里行間也就免不了對自身存在合法性的過分敏感。如此反而束手束腳的展不開,處處顯得拘謹。
第一,匡清本質,尋求自救。假設一種普世思想和終極目標,解釋中西各不相同的途徑,給自己尋一個立足之地。馮友蘭講中國哲學,總讓人聯(lián)想到費希特在柏林進行了14次《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拿破侖入侵、德意志潰敗、政治上屈服之際,費希特呼吁德意志人自救:嚴肅生活,退回到本原的精神世界,由新教育著手來為德意志的復蘇做準備,在形而上學、語言、歷史和民族精神中為德意志民族招魂。人類全部的尊嚴,就在于思想。哲學的意義在于在思想上救國,給國人以尊嚴。
第二,互相注釋,避免孤立。思想和經(jīng)貿一樣,關鍵還在于確認和交換。比如,書中提到,中國與歐洲哲學的比較“沒有任何意圖去斷定哪個一定正確,哪個一定錯誤,只不過是懷有興趣去弄清一種觀念用另一種觀念講是什么。希望不久以后我們可以看到,歐洲哲學觀念得到中國直覺和體驗的補充,中國哲學觀念得到歐洲邏輯和清晰思想的澄清”,顯然他們之間的不同只是表述方式的不同,最終談的東西是一樣的,免得我們被孤立。
馮友蘭的思想走紅,也“招黑”。牟宗三不認可他的,他說的很尖刻,這才是他的性格。他批評的這幾點,從這本書里也可以看出端倪:
第一,平時不說話,只是選錄。西方人以馮著為教材,牟宗三卻說它只是表面上像個樣子,為什么呢?就因為馮書討巧,而一般人看不出來。簡言之,馮友蘭是用選錄方式寫哲學史的,而西方人寫哲學史則用詮釋的方式。所以牟宗三說馮友蘭很狡猾,作者自己的話很少,居然還贏得了謹慎、嚴謹?shù)挠∠蟆?/p>
第二,每到關鍵論斷,都會說錯。這也是牟宗三的看法,這種看法既包含了不認同,也包含了實際情況。他說馮史是膿包哲學,就是表面光,挑破了只是一團膿,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中歷代各期哲學核心問題根本未接觸到,更遑論有什么有價值的討論。
第三,年齡大了糊涂,寫文應景。馮友蘭老年講的話,年紀大、糊涂了,總有洗地嫌疑,基本上、后期的馮友蘭還是應景文章多。
以上就是看完這本書后,想到的幾點。自己的哲學必然看著樣樣順眼。一來和自己一脈相通,二來成長環(huán)境價值觀一致。三來遇到質疑聲,免不得護犢子,自己不愛誰來愛啊,無可厚非。
最后,再說一個聽來的笑話。某人有了小孩后,只要一張嘴就離不了自己孩子。眾人不勝其煩,但又不便行于色。背地就有了個經(jīng)典說法:人家那孩子可了不得,那可是地球上第一個孩子啊。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