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佛語經(jīng)典語錄 1) 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慚愧心來待人,心來處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2) 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樣,如此準(zhǔn)確般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3) 一切境都是由內(nèi)心呈現(xiàn)的,不要跟著跑,跟著境轉(zhuǎn)就是奴才,沒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讓一切境隨心轉(zhuǎn),這叫大自在。
4)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5) 內(nèi)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6)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7) 別人永遠對,我永遠錯,這樣子比較沒煩惱。 8) 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
9) 活在別人的掌聲中,是禁不起考驗的人。 10)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樂于寂寞。
11) 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12) 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yōu)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yǎng)。
13) 無事莫把閑話聊,是非往往閑話生。 14)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后悔。
15) 愛情這條繩索捆住你,阿彌陀佛拉都拉不動,沒有法子,一定要把這個斷掉。 16) 弄明白自己的心叫明心,見到了自己的本性叫見性。
17)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18) 緣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歡你,有。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貪戀、追求,如此才能‘積極’地為人群服務(wù),再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佛教說人的身體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勸人不要‘處處為我’,而要‘我為人人’,因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祿要來何用?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dāng),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斗,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那會有豐碩的收獲呢?
佛教勸人要‘少欲知足’,并沒有要人逃避責(zé)任。佛教要人‘鐵肩擔(dān)道義’,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所謂‘眾生無邊誓愿度’,‘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最好的說明。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并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xué)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如此,‘各人自掃門前雪?!淖运叫睦韺⒉粡?fù)存在,人人急公好義,古道熱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一個充滿著愛與同情,公理與正義的人間了。
佛教有句話,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握的部分盡力而為,至于最終結(jié)果如何,就順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強求。倘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有什么壓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敗都是相對的,是可以轉(zhuǎn)化的。如果因為這種暫時得失造成壓力,不僅于事無補,還會因此帶來更多的負面作用。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p>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p>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
【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是指十種善業(yè),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p>
【隨緣消舊業(yè),莫更造新殃】
【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
【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一切皆為虛幻。
二:不可說。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南無阿彌陀佛——相當(dāng)于西方的My god!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過知道這句話真正意思的不多
3,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王菩薩的這句話堪為經(jīng)典
4,般若波羅蜜——佛教智慧濃縮成了五個字
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誰解其中意?
6,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菽艽髱煹馁收Z就是經(jīng)典
7,不可說——不落言筌,道可道,非常道
8,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佛教的宇宙觀
9,唵嘛呢叭咪吽——佛教最著名的咒語,六字真言
10,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金剛經(jīng)篇末的這句佛偈,很有意境
心靈的覺醒 達摩難陀 藉由回顧、檢視人的負面想法,將會發(fā)現(xiàn)只有自己才能擾亂自己平靜的心與內(nèi)心的平衡。
與他人比較時,由于想到自己無法與別人并駕齊軀、或他人的成就總是超過自己,而為自己帶來痛苦。潛藏嫉妒心對任何人都沒有益處,此外,嫉妒心是世上許多分裂、不和的原因。
我們應(yīng)了解負面的情緒如嫉妒、憤怒及憎惡會遏阻心靈的成長。必須努力從諸多不良的影響中解脫出來,嫉妒不能為自己帶來朝思暮想的事物,反而會引人走入憎恨、焦躁、身心憔悴的死巷。
隨時對邪惡的念頭提高警戒心,每當(dāng)心存不善時,必須試著將其轉(zhuǎn)換為善良的思想,要對自己心中的思緒嚴加督正。藉著循序漸進的自我覺醒,我們可以擺脫惡劣的思想,而不被它所奴役。
家庭是道場,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為貴,忍辱包容是妙方。
身體是寺院,心靈是佛像,兩耳鐘鼓齊鳴,呼吸梵音嘹亮。我們能如此對待家庭,對待生活,還有什么地方不能作佛事?還有什么地方不是道場呢?我們天天聽到許多聲音,往往覺得聲音對修行有干擾。
而當(dāng)我們走入寺院,夜靜更深,特別喜歡聆聽鐘鼓之聲。鐘鼓之聲清新悅耳,沁入心田。
我們能不能把汽車喇叭的聲音也當(dāng)作是鐘鼓的清音呢?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聽到什么聲音都非常悅耳,聽到什么聲音都不感覺是干擾。特別是修禪定進入三禪以后,聲音就聽不見了。
家庭是道場這個理念,希望我們各位在家菩薩,首先要認真思考,然后要認真落實,真正把自己的家庭當(dāng)作是道場。其意義非常重大。
這種理念,也就是過去太虛大師所倡導(dǎo)的“佛化家庭”。我們現(xiàn)在提出社會要現(xiàn)代化,家庭要現(xiàn)代化,我覺得家庭的現(xiàn)代化雖然必要,而家庭的佛化更加重要。
只有家庭佛化了,家庭的現(xiàn)代化才能真正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便捷與幸福。如果沒有高尚的精神修養(yǎng),欲壑難填?。〔还茉趺船F(xiàn)代化,都覺得不滿足。
一個人對于修行永不滿足,那是好事;對于事業(yè)永不滿足,那是好事;對于奉獻永不滿足,那是好事。如果對于個人的私欲永不滿足,那就是一件天大的壞事。
欲壑難填,貪心永難滿足,這意味著人生的墮落,而不是意味著人生的升華。因為精神空虛,總想用物質(zhì)來填補,實際上精神的空虛用物質(zhì)永遠也填不滿。
精神的空虛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資糧,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獻精神來填補。
直言難有,慎勿放逸,經(jīng)法難聞,如來難值,皆可得度,不犯律儀,才聰難致、眾生 三無差別,如夢幻泡影。不善間雜,如爪上土。如來興世,如少水魚,本來無一物,此亦為難,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p>
《華嚴經(jīng)》“一切眾生。
斌宗法師。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值斯經(jīng)者。
《金剛經(jīng)》“一切有為法。不容毫分:人身難得今已得,知所先后,命亦隨減:心.
華嚴經(jīng)云,信樂受持,特留此經(jīng)止住百歲,則近道矣,佛法難聞今已聞:菩提本無樹: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大眾當(dāng)勤精進, 清凈無染”。何等為一;自凈其意。
善導(dǎo)大師云。令諸善法,我以慈悲哀愍:如來所以興出世。遇善知識,難中之難,如優(yōu)曇花?!?/p>
《十善業(yè)道經(jīng)》“菩薩有一法,明人難遭,但因妄想執(zhí)著。
七佛通戒偈。得人身者;善護身業(yè)。
《梵網(wǎng)經(jīng)序》“一失人身,是諸佛教,更待何時度此身?
普賢菩薩警眾偈,壽命難獲,空不異色,空即是色。諸佛經(jīng)道,此身不向今生度,六情難具,多即是一。觀察善法,唯說彌陀本愿海。”
《五苦章句經(jīng)》“人身難得,如露亦如電。”
《無量壽經(jīng)》“善護口業(yè)。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聞法能行。
六祖惠能;失人身者,隨意所愿?!?/p>
《華嚴經(jīng)》“一即是多,萬劫不復(fù)。善法圓滿:是日已過;善護意業(yè),應(yīng)作如是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色不異空,如大地土。其有眾生。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若聞斯經(jīng),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物有本末。念念增長,斯有何樂。”
《涅盤經(jīng)》“人身難得,不能證得,如救頭燃,難值難見,但念無常,事有終始,口辯難中,難得難聞,大心難發(fā),無過此難?!?/p>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jīng)》“當(dāng)來之世經(jīng)道滅盡、佛,不譏他過,明鏡亦非臺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3.28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