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阿布三年前從南方遠嫁到了北方。
為了愛情,從小沒有出過大遠門,連大學(xué)都是在省內(nèi)讀的她,一個人嫁到了陌生的城市,沒有家人,沒有朋友。那個城市回娘家,飛機票要近兩千,動車沒有直達,火車要坐上一天一夜。
都說“遠嫁,十有九傷”,我們問阿布:“值得嗎?”
電話那頭阿布笑了笑:“一開始真是后悔死了,不過還好有他在。”
剛嫁過去的時候,阿布是很不習(xí)慣的。
家里來客人的時候,大家一起用方言說說笑笑,她聽不懂,插不進去話,她說一個人悶頭吃著吃不慣的食物真的好想哭。
每每在婆婆那里受了委屈,想著出門走走,卻發(fā)現(xiàn)根本不知道該找誰哭。還有聽到父母身體不舒服,自己卻無能為力,連去看他們都做不到。
阿布知道老公工作忙,新婚燕爾,更不想這些事破壞了兩人的甜蜜,所以都一個人把委屈藏在心里。
有天早上她起床,老公在廚房里搗鼓著,走近一看,是她最喜歡的“南瓜小米粥”。這個五大三粗的男人即使再忙還是注意到了她的口味不合,耐心地下廚,給她單獨開“小灶”。
還有和父母通電話的時候,她才知道老公背著她買了好多補品寄回家給父母。
那個不甚浪漫的男人,開始浪漫了起來。
她吃了一口就沒再下嘴的食物,他會告訴母親下次少做一些;
她聚會上插不進嘴,他把方言轉(zhuǎn)換成普通話;
她在大街上多看了幾眼的飾品,他偷偷買回家……
他甚至說,帶她回娘家過年,以后過年輪流過,一年婆家,一年娘家。
阿布說,她不知道值不值得,但是她知道再也不會有像他對她這樣用心的人了。
想起在《甄嬛傳》中的一句臺詞:“不求一心,只求用心。”
作者謝可慧也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婚姻中,比陪伴,更重要的是用心。
的確,感情的最好樣子,莫過于用心二字了。
婚姻也好,親情愛情也罷,所有的感情里,愛都不止是說說而已,用心,才有行動。
大千世界,大家每個人都很忙,但是真正愛你的人還是會把你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愿意用盡全部力氣來愛你,花心思記下你的喜怒哀樂,為你去付出。
說到用心并且真正付出行動的愛,每個人最開始感受到的應(yīng)該都是家人、父母的愛。
從嬰兒時期的格外照料,到青年時期日夜不停的嘮叨……
父母對我們大概是最為上心的。
小時候,媽媽在山里的林場做質(zhì)檢員。回家一趟,要一個人騎著摩托車在崎嶇不平的山路搖搖晃晃3個小時。
有次媽媽回家,摩托車上卸下了大包小包的,她從里面翻出了一包東西,拆下那塊布,里面還有厚厚的一層海綿。翻到最里面是一盒曲奇餅干。
媽媽說,那是別人送的,她舍不得吃,要留給我。怕一路山路顛簸把餅干弄碎了,所以包了那么多層。
這么多年過去了,直至今日,我總還會想起那被包裹在海綿中間那個一塊都沒碎的餅干。
媽媽雖然當時在外工作不能時常陪伴在我身旁,但卻一直都記掛著我。
步入社會后,我回家得少,但每一次回家,離家時,媽媽總是會往我的行李里塞滿各種食物。
一樣被厚厚的海綿包起來的土雞蛋,還有放在泡沫小箱的雞鴨魚肉……
明明這些東西外面也可以買得到,但是父母準備的,總與外面的有所不同,就像家里的飯菜,都是按我的口味來做的一樣。
每一次在父母身邊,總是被他們用心地照顧著。
他們會真心實意地為我們著想,關(guān)心你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
也在這樣用心的愛的澆灌下,我們學(xué)會了如何用心地去對一個人好。
好友難過大哭時,體貼地為他送上紙巾;
喜歡上一個人,翻遍他的朋友圈,了解他的一切喜好;
看到保暖的衣服鞋子,或是養(yǎng)生的泡腳桶等等,總想著買回家給父母。
生活的一切,都在用心的行動中變得美好。
年齡越大,越發(fā)現(xiàn)無論友情愛情親情,種種感情皆是靠“用心”二字維系。
有的人,因為時間太忙,彼此都有更重要的人和事,慢慢地就漸行漸遠了。
也有些感情,在時間長河里,變得越來越濃厚,尤其是愛人和家人。
他們的愛,不摻雜利益得失。
你生病了,總會有人不計麻煩地為你忙前忙后。
你不用說很多,他們就知曉你的口味,懂你的悲歡。
這世界很大,茫茫人海中,能成為親人和愛人不容易。
因為愛,才有了用心。你來我往的付出和回報,才是人世間最難得的羈絆。
陪伴并不是一件多么可貴的事情,只要愿意誰都可以陪伴在身側(cè),但是并非是誰都能用心為你著想。
用心維系的感情方能長久,用心才能給自己和對方幸福感。
愛一個人的最好樣子是用心。
用心的人,也才能真的懂你。
漫漫人生路,愿這世間有人溫暖著你,有人與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有人陪你顧星辰,有人提醒你茶已冷。
正如林語堂所說的:
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
雖然家人不會時刻陪在身邊,但是他們是最用心愛我們的人。
人生不長,能夠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并不多,尤其像過年這樣一大家子都聚在一起的時刻更是少之又少。每一次團圓定要好好珍惜,用心對待。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2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