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來自于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詞賞析: 杜牧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其中這首《清明》就是他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流芳后世,廣為流傳。
第一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詩詞的意思是在清明的時節(jié),淅淅瀝瀝下起了雨,因為在清明節(jié)一般都容易下雨,指雨不停地下,在這里用‘紛紛’再恰當貼切不過了,因為春天不是大雨,符合了春天細雨綿綿的特征。也為后面的路上行人匆匆作了鋪墊和襯托的作用,和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個也是必然聯(lián)系順其自然。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說明路上人很多,但是‘斷魂’未必真的斷魂,清明節(jié)的雨打濕衣衫,還是讓人有些凄冷。因為掃墓祭奠的原因,讓人有點失魂落魄,這里的意境作者沒有明說,給人無限想象。以為清明這一天是掃墓祭奠的日子,人們不能錯過這個日子,雖然下著雨,路上還是行人不斷,給親人獻花,送紙錢,叩拜祭祀祖先?!飞稀瘍蓚€字對行人匆匆忙忙祭奠親人的場景,描寫的細致入微,以這個場景抒發(fā)感情,對人們心里活動的一種勾畫,雖然沒有寫出來,但是讓人聯(lián)想到當時人們的心情心里活動,這個是作者情景交融最好的表達。
第三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由于下雨天氣有些寒涼,衣服也被打濕,所以客人想尋找一個地方避雨,意思是向行人打聽何處有酒家,其中的‘借問’在那個時代,是一種禮貌的用詞用語,因為麻煩別人,打聽一下消息,表達了作者的禮節(jié),如果沒有‘借問’就顯得唐突沒有禮貌。酒家也許就是附近的村落小店,也不一定是酒店,指的是可以避雨臨時歇息的地方。
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意思是向一個放牧的兒童打聽消息,遙指杏花村,用手指向那個杏花村,不一定很遠,也不一定是很近,所以用了個遙指,這個給人一個聯(lián)想的空間。用‘牧童’在當時也可能確實是這個情節(jié),牧童則表達農(nóng)村的生活氣息,兒童放牧,成年人干田里活,這個運用的很自然,如果問的是其他人就沒有這些場景,無法渲染農(nóng)村的這種生活景象。這里最后一句結(jié)束全詩,給人早已盡而意未窮的意境。
據(jù)說杏花村山西汾陽縣,杜牧一生沒有去過,安徽貴池縣有宋,明,清,杜牧祠,至今還有唐代‘吉井酒坪’杜牧一生去過三次,有說杜牧去的是這里,還有一說杜牧年譜記載,是江蘇豐縣東南杏花村。具體在哪里,目前存在爭議,由于年代較遠,不得而知,無法考究。
朋友們你們有什么看法?請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歡迎關(guān)注留言評論轉(zhuǎn)發(fā)支持!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3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