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發(fā)布的《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稱,我國成年男性平均身高是167.1厘米,成年女性是155.8厘米,平均體重分別為66.2千克和57.3千克。
對中國人身高的質(zhì)疑
這一結(jié)果,尤其是國人身高的結(jié)果引起了不少人的質(zhì)疑。但是,也許是報告撰寫者在撰寫之初就預料到會遭到質(zhì)疑,因而特別說明,該報告是許多專家綜合采用多中心、多來源數(shù)據(jù)系統(tǒng)評估、復雜加權(quán)和薈萃分析等研究辦法編寫的,而且經(jīng)國內(nèi)外權(quán)威機構(gòu)多方的論證,保證了報告的科學性。
對于人們懷疑國人的身高,報告特別提及,與2002年相比,6歲至17歲城市男女兒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2.3厘米和1.8厘米;農(nóng)村男女兒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加4.1厘米和3.5厘米,農(nóng)村居民身高增長幅度高于城市。
在這些數(shù)據(jù)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研究的數(shù)據(jù)證明中國人的身高和其他身體素質(zhì)的落后,尤其是與韓國和日本相比。
2014年一則世界各國男性平均身高排名顯示,中國男性平均身高1.717米,比韓國男性(平均1.74米)和日本男性(平均1.722米)都要低。
2014年的“兩會”上,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吳正憲列舉了兩組數(shù)據(jù):一是中國青少年體質(zhì)連續(xù)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發(fā)力、耐力等身體素質(zhì)全面下滑;二是在世界男性平均身高排名中,韓國排第18位,平均身高1.74米;日本排第29位,平均身高1.707米;中國男性排名第32位,平均身高1.697米。
此外,另一組數(shù)據(jù)表明,2010年中國青少年的平均身高追上了日本同齡人,然而除65~69歲年齡組以外,日本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均比中國同齡人要高0.72~2.94厘米。此外,中國青少年在體能素質(zhì)上依然遠遠落后于日本學生。例如,50米短跑平均成績,中國各年齡組男生平均比日本男生慢0.11~0.69秒,女生則平均慢0.39~1.01秒。立定跳遠成績,11~15歲年齡組的中國男生平均成績與日本的差距多達3.67~8.69厘米,女生年齡組差距最大的為9.83厘米。在握力比較上,中日各年齡組男生的平均差距為0.85~2.13千克,女生差距則更大。
也許衛(wèi)生計生委報告的科學性毋庸置疑,但人們的懷疑和心有不甘也是正常的。與其說懷疑現(xiàn)在中國人身高的客觀性、真實性和科學性,不如說是人們認為,中國人的理想身高或正常身高應當不止于目前的這個數(shù)值。所謂正常就是說,有很多決定身高的因素可能被忽視了,才造成了國人目前普遍不滿意自己的這個身高。如果重視這些因素,中國人的身高可能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
為何國人身高不如韓日?
決定人身高的因素總體上有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huán)境因素。為什么種族相同、環(huán)境近似、氣候相同,但中國人的身高和身體素質(zhì)卻低于韓國和日本?這需要在遺傳因素之外找原因,即從影響和決定身高的諸多環(huán)境因素找原因,主要因素包括飲食營養(yǎng)、睡眠和體育鍛煉。如果在這幾方面加以改善,中國人的正?;蚶硐肷砀呔蛻敱饶壳暗?67.1厘米和155.8厘米要高。
關于營養(yǎng),盡管曾有一個“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說法,并且認為日本青少年的牛奶喝得多才讓日本人在短短幾代就大幅增加了身高,但是這一說法也遭到質(zhì)疑。不過,在現(xiàn)實中,中國人喝牛奶的確不達標,《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人每天飲奶300克。但實際情況是,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平均每人每日奶類攝入量只有26.5克,其中城市居民為65.8克,農(nóng)村居民只有11.4克。
然而,能使身體強壯和增加身高的不只是牛奶,還有其他更多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如各種肉類、蛋類、蔬菜、水果和主食(大米、面粉)等。但是,現(xiàn)在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個百分點,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個百分點。不論成人還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長幅度都高于發(fā)達國家。
這說明,中國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營養(yǎng)并非不足,而是有些過剩,或者說沒有把營養(yǎng)物質(zhì)用到刀刃上,即強健身體和增加身高,而是用在超重和長胖上面。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指導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科學和合理進食,以提高自身的身高和強健身體。
另一方面,沒有適當和充分的體育鍛煉同樣是國人身高無法有效增長或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運動是刺激骨骼增長的有效因素,在運動負荷的刺激下,可促使骺軟骨細胞分裂增殖,促進骨骼的生長。而且,這種刺激骨骼增長是有時間限制的,即在女性16歲、男性20歲之前,超過這個年齡,骨骺線就會閉合,此后無論如何再努力鍛煉,也不會使身高增長,當然此后的鍛煉會使身體強壯。
2007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zhì)的意見》提出,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青少年的體育鍛煉時間就減少了。2014年對全國中小學生抽樣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我國中小學生僅有18%能做到每天1小時的體育運動,40%的學生甚至達不到平均每天半小時的鍛煉時間。這就可以解釋,由于營養(yǎng)不差,但又不能進行鍛煉以刺激骨骼發(fā)育生長,所以中國孩子的營養(yǎng)不是用在長身高上,而是用在讓身體發(fā)胖上。
科學研究也證明,睡得好,長得高。尤其對于生長發(fā)育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原因在于,睡眠時間充足和睡眠質(zhì)量好能促進生長激素的正常和大量分泌,生長激素能直接作用于全身組織細胞,促進組織中蛋白質(zhì)的合成,增加細胞的體積和數(shù)量,促進機體生長,并促進長骨的骺軟骨細胞增生,加速骨與軟骨的生長,使人長高。在睡眠后45分鐘~90分鐘生長激素開始分泌,平均在睡眠后70分鐘達到分泌高峰。
如果入睡時間推遲,生長激素的釋放也隨之延遲并減少。如果夜間不睡覺,生長激素則分泌很少。另外,睡眠時脊柱、雙腿、關節(jié)的骺軟骨全部處于放松狀態(tài),擺脫身體壓迫及重力影響,也有利于生長。然而,《中國少年兒童十年發(fā)展狀況研究報告(1999~2010)》稱,在學習日,中小學生平均睡眠7小時37分鐘,比國家規(guī)定時間(9小時以上)少了1小時23分鐘,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低于國家規(guī)定時間(9小時以上)的比例達78.1%。在周末,中小學生平均睡眠7小時49分鐘,比國家規(guī)定時間(9小時以上)少了1小時11分鐘,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低于國家規(guī)定時間(9小時以上)的比例達71.8%。長期睡眠不足除了讓中小學生不能長個子外,還會造成免疫力低下,影響身心和智力發(fā)育。
韓國、日本的青少年在這幾方面都比中國做得好。這是需要中國人深思和改進的地方。
人類的理想身高是多高?
人類的身高未必是越高越好。現(xiàn)在,世界上人的平均身高最高的是荷蘭人,2014年的統(tǒng)計表明,荷蘭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為1.825米,女性的平均身高達1.7米,居世界之首。但是,研究人員認為,這并非人類的理想身高。人類的理想身高應當是168厘米,最佳變動范圍在167~170厘米之間。
理由是,機體的基礎代謝與體表面積成正比,體表面積與身高成正比,身高每增加5%,體表面積相應地增加10%,則身體需要多消耗20%的能量。身材高大者為了維持生存,就需攝入更多可提供能量的食物,吸收更多的水分和氧氣,從而增加機體各器官的負擔,很可能會影響壽命。
其實,人類的理想身高也只是一種假說,是否如此,需要實踐來檢驗,不過,個子矮的人確實比較健康長壽,這一點已經(jīng)得到很多事實的驗證,從這個角度來看,矮個子可能真是人類的理想身高。如果了解這一點,就可能不會對韓國人和日本人的平均身高超過中國人而憤憤不平。
由此,也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如果不加限制,人類到底能長多高。如果排除所有生物因素,有人從純物理角度來判斷,人能到達的最高高度是7米。因為,人的骨頭最多可以承受7個g的加速度。人體的密度大約是1克/毫升(立方厘米),人的身高如果超過7米,骨頭就會碎掉,所以上限是7米。
但是,這只是一種假說,實際上,人的身高還沒有到達這個高度時,各種基本生理功能就難以為繼了。同樣是按照物體的面積和體積之比衡量,人達到一定高度時,表面積將按平方數(shù)增加,體積則按立方數(shù)增加。于是,人體生理功能的維持就勉為其難,尤其是心血管的功能。
以長頸鹿為例,成年雌鹿的平均身高可達4.26米,雄鹿平均高達4.57~5.18米。它們的心臟到頭部的距離為2.5~3米,因此心臟必須要有較大的壓迫力量才能維持頭部供血,通常長頸鹿的血壓能達到300~350毫米汞柱,正常人的血壓是80~120毫米汞柱,前者是后者的3倍。長頸鹿為了產(chǎn)生足夠的血壓供血,便首先要求有一個大大的心臟,其心臟直徑有半米以上,平均重量達11千克,這樣才能產(chǎn)生足夠的壓力把血液輸送到腦袋。
顯然,如果人的身高要達到如此高度,其心臟和其他器官也得相應地配套進化,而且人的行為和動作也可能只能像長頸鹿那么笨拙。這雖然并非不可能,卻不是人所想要的理想高度。而且,當人的身高如此發(fā)展時,人類也會千方百計來阻止這樣的進化。
另外,人的身高當然與遺傳,也即基因有很大的關系。研究人員也逐步證明基因多態(tài)性或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對身高的顯著影響,45%左右的身高差異與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有關。而且,在不同的人種中,遺傳的作用有高有低。在英裔美國人群中,約80%的身高差異與遺傳有關,而在西非和芬蘭人群中,遺傳因素在身高中所占比重也都接近60%。另外,環(huán)境因素不僅與遺傳因素一起作用于身高,還能通過作用于基因表達而對身高造成影響。例如,最著名的決定身高的基因是ZBTB38,其蛋白產(chǎn)物能夠通過與甲基化的DNA結(jié)合從而影響細胞翻譯轉(zhuǎn)錄,證明了環(huán)境因素也可通過改變表觀遺傳機制影響身高。
所以,人的身高是環(huán)境和遺傳因素雙重或多重作用的結(jié)果。因此,要預測人類身高到底會長到多高,沒有一個準確的結(jié)果。在可以想象的將來,即便是荷蘭人的平均身高也不會超過2.5米。
另一方面,中國許多長壽之鄉(xiāng)人們的身高也說明,人類的身高是以矮小為好,例如廣西巴馬縣的百歲老人有81人,在當?shù)乜側(cè)丝谥械谋壤秊?1.7/10萬。聯(lián)合國確定的長壽之鄉(xiāng)的標準是,百歲老人的比例為0.75/10萬,巴馬的這一比例居世界前列。巴馬人長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長壽老人身材都比較矮小,男性1.5米左右,女性1.4米左右。
因為矮小,體表面積相應地減小,則身體消耗的能量也會減少,所有的器官和生理系統(tǒng)也不會太疲勞和負擔過重。一個進化的例子從反面說明問題。恐龍的身軀很大,其神經(jīng)系統(tǒng)卻難以進化到有效管理其龐大的身軀,以恐龍小小的腦袋管理幾十噸重的身軀,必然使其成為生物史上典型的管理失敗者,當然,恐龍龐大的身體導致其行動的不便和巨大的食量,也使得其生存較為困難,種種因素促使其最終走向滅絕。
所以,人類的理想身高為168厘米不無道理。
【責任編輯】張?zhí)锟?/p>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50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