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鸚鵡:別名好望角鸚鵡_開普敦鸚鵡,為鸚形目、鸚鵡科、非洲鸚鵡屬鳥類,原產于非洲西部、中南部及南部,主要棲息于海拔3800m以下的開闊的森林、熱帶草原、草原地區(qū)、紅樹林區(qū)以及果園區(qū)。1788年命名,共3個亞種。
鳥體大部分為綠色,頭部為棕綠色和黃棕色,帶有深棕色的斑點和深綠色。有些鳥的臉頰帶有些暗粉紅色,偶爾頭頂會帶有些紅色的羽毛。胸部、腹部和尾部帶有些藍色。
海角鸚鵡形態(tài)特征 >
頭體長32-35cm,重260-330g。背后和翅膀的覆羽為黑色并帶有很寬的綠色滾邊,翅膀的邊緣和大腿為桔紅色。尾羽棕黑色,鳥喙灰白色,虹膜深棕色。雌鳥的額頭有一塊桔色的羽毛。幼鳥的大腿和翅膀邊緣沒有桔紅色,頭頂通常帶有零星的紅色羽毛,頭部和頸部為橄欖棕色,9-12個月后,頭部可能會出現(xiàn)銀灰色。飛行的速度相當快,會發(fā)出一連串類似口哨的聲音和沙啞的哭喊聲。
海角鸚鵡生活習性 >
通常成對或組成3-20只左右的群體,有時甚至會聚集超過50只。在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吵雜的鳴叫,因此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但是當它們在覓食的時候則非常安靜。到了夜晚大多會前往森林地區(qū)的樹上過夜,白天則會前往開闊的鄉(xiāng)村地區(qū)。有時候為了覓食,會飛行30到80公里,也曾經有過長達130公里的記錄。平時天剛破曉就會出發(fā)覓食,每次回到棲息的樹木附近大約都是60只左右的小群體。
海角鸚鵡飼養(yǎng)方法 >
主要以種子、堅果(酷愛胡桃和核桃)、漿果、水果、花蜜等為食,有時候會前往農耕區(qū)覓食玉米和蘋果等作物,也吃干花生。
海角鸚鵡雌雄分辨 >
從外表可雌雄判斷,雌性頭頂有桔紅色的冠羽,雄性則無。
海角鸚鵡繁殖方式 >
野生繁殖季為3月到6月及10月到12月,會在枯死的樹洞中筑巢。人工豢養(yǎng)的海角鸚鵡大多在晚春或是夏季開始繁殖,3歲開始有繁殖能力,4歲可有繁殖成果,一次產約2-4枚卵,孵化期約28-30日,由親鳥將幼鳥育出巢,一年可育2窩,但成功率不高。幼鳥羽毛長成需9-14周。可以提供30×30×60厘米的厚木巢箱。幼鳥在離巢后幾乎都是由雄鳥負責喂食,在離巢后2到3周就可以獨立。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08秒